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与作者的关系

2022-02-16 12:38岳林海张智娟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研究生

岳林海,张智娟

(太原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西 太原 030032)

作者群体是学术期刊内容的根源,作者的发展是学术期刊发展生命力所在。如何维系并发展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各类学术期刊一直在实践并思考的命题。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一般指新世纪以来新设本科院校学报)与传统高校学报或专业学术期刊相比,在“编者-作者”关系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期刊的影响力不同,期刊所依托的平台不同,都影响学报与作者的关系。在对编作关系的探讨方面,学术期刊界同行发文主要从普遍的编作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从本刊(《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年工作出发,分析学报与作者的关系与未来的发展,以期促进学报在组稿、编审、校对等方面的工作。

一、地方本科院校作者群体分析

(一)刊文作者以研究生为主,作者源不稳定

与传统高校学报相比,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的投稿作者群和刊文都更显示出学术水准入门性的特点。传统高校学报作者多以高校与研究机构高职称作者为主,而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作者多以在读硕博研究生为主。学术期刊都希望刊发学术质量较高的文章。但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高职称作者、专家论文仍然相对稀缺,而硕博研究生庞大的群体以及“用之不尽”的稿源是无法忽略的。研究生群体在学术训练上缺乏足够的高度,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无论在论文的选题,还是观点的写作表达方面,都处于学术入门的阶段。他们处在高等教育学习者与研究者的过渡阶段,作者发表论文更多是出于学校对其学分积累的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且在数年研究生学习之后,是否继续进行学术深造,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一群体相对于学术期刊而言,除去留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之外,很难形成持续的学术贡献能力。

就本刊(《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而言,所刊发稿件多数来源于硕博研究生群体。在日常审校工作中,编辑需花费很大的心力用于论文结构指导与文字内容校对。而多数研究生作者在毕业之后便从事了与学术无关的工作,故其学术生命短暂。如此,作者群体的不稳定既耗费了编辑心力,也影响了刊文学术质量的长久稳定保持。

(二)本校教师作者优秀稿件外流严重

我国第一份大学学报是苏州东吴大学于1906年6月创办的《东吴月报》(创刊号名为《学桴》)。《学桴》发刊词中称其刊行目的为:‘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这里已开始透露出以后至今的中国高校学报的基本功能:展示本校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1]此后,中国各高校学报在创刊时,多数以彰显本校学术水准为己任,俨然成为本校学术研究之窗口,刊发文章因而也以本校教师论文为主体。但随着高校教师职称考核对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不断细化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建立,高层次教师职称基本都需要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学术成果。这也就迫使高校教师将学术质量比较高的论文投往高级别或高排名的期刊,以期获得更大的发表影响或效果,而地方本科高校学报由于自身依托平台总体学术水准有限或主办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很难入围各类核心期刊名录,因而难以吸引到本校作者优秀论文。在高质量学术论文外流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高校学报学术功能“窗口说”则成为空谈。地方本科院校学报所刊发本校教师论文多为完成科研项目考核、初级中级职称评定所需,相较于外流入核心期刊的论文,学术质量相对较低。

笔者单位科研部门关于2021年各系部教师发表社科类学术论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合计二百余篇,发表在校内刊物的仅有七篇。这种情况并非本刊所独有,翻阅各地方本科院校学报,高质量学术论文外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如前文所述,高校教师发表论文的直接用途,多在于职称考核,限于职称文章发表要求,各类核心学术期刊也就成为其发表论文的首选。因此,本校作者群无法对校内期刊持续且高质地进行学术输出,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学报流失了重要的文稿来源。

(三)专家学者甚少关注

相较于普通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作者,专家学者与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几近绝缘。知名专家学者所作论文多数不愁嫁处,其发表意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学术圈子。此类作者与自身所接触的期刊基本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圈定在较为固定的几个刊物中。编者、作者关系已很稳定。稿件多数在创作中甚至未创作阶段,已被优秀学术期刊约定。而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则因其提供的曝光度和影响力有限,很难进入此类作者的法眼。二、稿酬。传统高校学报和各类优质学术期刊或得益于办刊平台充盈的经费支持,或能获得各种基金项目的扶持,多数能给予作者优厚的稿酬。而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在经费方面获得的支持一般仅能维持刊物基本运行。这一方面虽为专家学者讳言之阿堵物,但实际仍是学术期刊与优秀专家学者建立编作关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对作者的培养

学术期刊对作者的培养与组织,不仅应着力于当期或现阶段的工作,更应发力于长久,致力于打造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作者群。

(一)立足实际,坚持对硕士研究生优秀作者的学术培养

传统而言,学术期刊编辑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看似作者在编作关系中占主动地位,独享论文的署名权,而编辑隐身幕后,在论文发表过程中的评审工作和文字技术加工工作往往被忽略。但随着现代教育与学术的发展,编者掌握的主动权也在不断增大。当然,在知名专家学者与编者的互动中,作者占据主动地位,对于文章发表平台有更大的选择权。而在研究生作者与编者的活动中,学术期刊编辑则更多居于选择者的主动地位。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2021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相较于2011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6.02万人,这个数据已经翻番,且仍在增长阶段。[2]而学术期刊的数量,在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有限的学术期刊版面与不断增长的各类研究生论文发表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学术期刊在这一矛盾中无疑居于主导地位。即使是地方本科院校学报,每年的收稿量也数以千计。遴选优秀的研究生论文,并对优秀作者加以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作者主体稳定发展的基础。

从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方向来看,除去对毕业论文的前期研究外,所投稿之多数并非自己的研究专长,而是与自己的课程论文关联程度较大。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业多以论文形式考核,他们并不愿意“浪费”自己的写作成果,往往向各类学术期刊投稿。对这一类稿件的审读,多为“沙里淘金”,学术期刊编辑部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进行审稿,却往往事倍功半。编辑部应对优秀的硕士生投稿作出甄别,尤其应与对问题意识敏锐、论文论证表达条理清晰的作者建立较密切的联系。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三种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相较而言,前两种能力是在日常学习中获得的,第三种能力在日常学习中的获得则相对缺乏。而对论文观点如何表述,恰是编辑比较擅长的。对优秀硕士论文进行合理的引导,助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深造,更能增进编作之间的关系。对优秀研究生作者的发现与支持,如同对潜力股的发掘和培养,持续开展,既能扶助学术新人的成长,又能使这一作者群体的学术价值为学报所用,实现学术创作与学术传播共赢。

(二)开拓纵深,注重优秀作者的角色培养

相对于多数学术生涯短暂的硕士研究生作者而言,博士研究生作者对学报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他们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已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从事着更为精深、专业的学术研究,其稿件无论是学术观点的选择还是写作方式的表现方面都做得更好。且此类作者在毕业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可能性更大,对此类作者的培养应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

与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与发掘不同,博士研究生作者应重视其角色的培养。经过本科、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博士研究生对本学科学术发展已有较为明晰的认知,同时,经过长期的文献阅读,他们多数已具备一定的学术判断力。编辑部可将之吸收发展为期刊的审稿人或专栏主持,这不仅是对期刊工作的助益,更是对博士研究生作者学术价值的认可。在其初出茅庐阶段进行的学术互动和支持,更易将这一作者群体团结在期刊周围,与期刊共同成长,结为学术共同体。如其能发挥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可再将之吸收成为期刊编委,参与学报的发展建设,使其在学报工作中承担多种角色。这样长久地合作,使得此类作者逐步在学术输出者的身份基础上,增加学术评判者、学术组织者的身份,从而使编辑部在办好学术期刊的基础上,还能成为学术组织、学术评判的平台。

在专科学报时期,本刊的审稿人队伍主要从校内教师中进行遴选。学校升本以后,编辑部注重对学术新人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术素养相对深厚,学术视野较为开阔。编辑部注重与此类作者的联系,建立起以青年博士为主的审稿人队伍,这部分作者因为对期刊的推重、对编辑工作的认可,由一般投稿人变为栏目主持人、审稿专家乃至编委,成为所谓的期刊“同人”。[3]这样的互动既避免了校内审稿人容易出现的人情审稿,也充实了外在审稿力量,开拓了良好的“学术缘”,有助于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

(三)积极服务,注重专家学者的学术圈影响力

在日常来稿中,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很难获得专家学者的青睐,知名专家学者的稿件往往刊发在学术层次比较高的期刊上。因此,在与知名专家学者的沟通过程中,编辑更多是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如欲约得此类作者的稿件,必须对目标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和学习,查阅其选题、学科相关资料,不断扩充自身的学术素养,提高与专家的对话能力。一般来说,此类作者并不会将自认优秀的稿件交于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发表,对此,编辑部应有“千金买马骨”的心理预期。毕竟知名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也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资源,如能长期坚持约稿,其对刊物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同时,不能只把约稿的目光放在知名专家学者本人的身上。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导师制的教育方式使得高校名师名家身边聚拢一批有相对高学术能力的弟子或同事。在与名师名家的交往中,此类人群往往都会成为学报潜在的作者群体。学报编辑应该用积极的服务态度,在对专家进行约稿的同时,促进期刊在知名专家学者学术圈的传播。

本刊在近年的工作中,利用创刊20周年、发刊100期纪念两个契机,邀请十数位在国内相关领域有高影响力的专家为本刊撰稿,不仅收获了优秀的稿件,也得到了这些专家对本刊的宣传与提携,从而吸引了不少相关领域的优秀稿件。地方本科院校学报应努力发展这种“高层”路线,从而建立更为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地方本科院校学报与作者关系发展的方向

(一)电子期刊时代作者与编辑部的共建

在互联网1.0时代,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使用其整合能力,将零散的纸质期刊聚集、转化为电子期刊资源库,学术论文的快速检索大大改变了读者对论文的阅读方式,从“读刊”转变为“读库”,但作者与编辑部的关系并未有大的改变,依旧主要是投稿与刊发的简单关系。但随着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各类自媒体迅速崛起,编辑部也不再局限于纸刊出版,多数都申办了各自的微信公众号或其他自媒体平台。“新的传播媒体正在侵入传统学术期刊的领地……技术的作用永远不会是固定的和单纯的,在封闭或开放的空间里,技术作用的形态和结果可能截然不同。”[4]因而,编辑部在纸刊刊发论文的同时,应建立多角度的开放式电子出版平台。学术论文在纸质化出版的同时,作者的背景、相关研究成果、相联系的论文资料可以通过电子出版平台得到充分展示。依托电子期刊便利的链接方式,读者能全方位获得论文相关资料,对该学术论文的观点形成更为立体的理解。电子平台资料内容的丰盈,依赖于编辑部与作者良好的互动。编辑部促进论文科研成果的传播,作者为编辑部提供多类型的学术材料,这应是未来电子期刊展现内容之一。同时,与严谨的纸刊论文相比,作者一些“轻学术”研究如治学方法、言短思深的学术观点,都适合在电子出版平台发表。值得一提的案例,如《探索与争鸣》杂志在纸刊之外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并于2018年初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辟“一个人的40年”专栏,揭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学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心路历程,收到了很好的反响。这为电子平台内容的建设与作者的互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刊在过去的工作中,开辟“学人治学”“治学短语”专栏,如《靳生禾先生治学访谈》[5]等系列治学文章,对此进行尝试。未来的电子期刊更适合这类论文的刊发,电子期刊因其多面性与包容性也将成为纸刊刊文方向的试验平台。

(二)编辑的学术中介身份

《文史哲》原主编刘光裕先生论述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在利用传播工具的思想文化活动中,存在着两种结构关系,一是“传播者—编辑—接受者”的交往关系,另一种是“作者—编辑—读者”的创造关系。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编辑都是中间环节。处于这种中间环节地位,编辑表现出两种功能,一是发挥导向功能,以限制交往活动中的盲目性,另一是发挥协调关系和节制矛盾的功能,以维系创造活动中的同一性。这两种功能在编辑那里是统一的。”(1)刘光裕、王华良: 《编辑学论稿》,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年,第 21、55—56、85 页,该书为刘光裕、王华良两位先生个人论文的合集。转引自宋应离: 《编辑学研究的新成果——编辑学研究十年来的回顾与展望》,《周口师专学报》1994年1期。这也点明了编辑的中介作用。编辑在日常工作呈现出三种身份:论文完善者、论文创作者、论文中介者。第一种身份主要体现为编辑对论文的文字校对与格式修缮,是传统意义上“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延伸。第二种身份即期刊界所向往的“编辑学者化”,但这种身份更适合于专业化学术期刊的编辑模式,术业有专攻,编辑能对更为细分的学科内具体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进行论文的选题与组稿。但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报多为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在日常审稿与校对中承担杂家的身份。即使专业分担某一学科,也往往是对该学科内整体研究的编审,无法做到对细分方向的深入研究。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学术中介者的编辑身份更为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编辑的选择。这种选择在现阶段已部分实现,在未来的编辑工作中应该成为主要的模式。

作者与学报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投稿与刊发,在日常工作中常呈现出丰富立体的各种表现。学报的定位不同,与作者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学报而言,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积极联系,多维互动,从作者着眼,更能提升刊文质量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研究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