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年轮

2022-02-17 09:34尹画
莫愁 2022年2期

文尹画

四川文艺出版社新出了一本《金庸年谱简编》,我因对金庸先生有十足的兴趣,于是买来一读。

金庸原名查良镛,笔名有很多,除“金庸”外,还有其他二十多个笔名,有时在同一期杂志中以若干笔名发表若干文章,足见金庸多么能写。大多数内地读者只知金庸是写武侠小说的,不知他其实做过很多年外勤记者、副刊栏目主持人、专栏写手……他发译文、影评、编剧、社评、写歌词、出版译作等,涉猎各色文种,不亦乐乎。《金庸年谱简编》里,罗列了金庸历年在各大报刊媒体上的发文记录,非常详尽,可供金庸研究者做参考资料书使用。

当然,内地读者最熟知的还是金庸的武侠小说。1955 年2 月,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在《新晚报》连载第一部新派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年31岁。1981年7月,内地《武林》杂志征得金庸同意后,开始在创刊号连载《射雕英雄传》,每期半回,连载了八期共计四回之后停止,此为中国内地读者熟悉金庸小说之始。

金庸的作家潜质,从小就有体现。他爱读课外书,8岁第一次读到武侠小说,日渐入迷。10岁开始在报端发表文章,并办班刊,负责组稿、编改、抄写。15 岁时,因有弟妹要投考初中而找不到合适的参考书,于是和同学合编《献给投考初中者》。无论放在以前或者现在,10 岁发表文章,15 岁就出书,都可以算是神童才子了。还有一个插曲,金庸6岁时,家人指着在花间双双飞舞的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梁山伯、祝英台”的蝴蝶,给金庸讲了梁祝的故事,金庸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世间有哀伤和不幸。”我们6 岁时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吗?至少我是懵懵懂懂的。

关于金庸写作时的状态,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新加坡期间,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到《新明日报》报馆写《笑傲江湖》……铺好稿纸,金庸即开始抽烟构思,在缭绕烟雾中执笔书写。没有草稿,大多当场一面构思,一面动笔。写得并不太快,时不时抬起头,抽着烟,出神一会又低头写几个字。每写满一张稿纸就放在一边;排字号的吴树桓在外面等着,看到一张写完,即连忙推门进来,拿了出去发给排字工友。每天写大约一千二百多字,刚够报纸一日之用,从不多写。”

而过了60岁的金庸,则是每天晚上工作,早上五六点钟才睡觉,中午十二点左右起床。吃完午饭稍做休息后又进书房写东西。晚饭后,同家人小叙片刻,又进书房,工作到天亮。他从不去游乐场所,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可见,成就是一步步花费时间和精力做成的。

金庸还是一个敏而好学之人。22 岁时,他想进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但因经济问题未读成。年过80岁后,金庸决定完成学位的心愿,让此生无憾。他于81岁赴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83岁获得剑桥大学历史硕士学位,同年申请攻读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于86 岁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85 岁入学北京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于89 岁荣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彼时,他已拥有剑桥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很难想象,一个耄耋老人究竟克服了多少困难,才最终了却心愿,这绝非一般人能完成的,实在令人佩服和仰望。

胡适曾说他最爱读年谱,并称做年谱是“拿绣花针的训练”。我想,作者严晓星之所以能激发热情为金庸做年谱,其一因为他是铁杆金庸迷,其二大概也因做年谱是对耐心和严谨治学的考验。好在有这些孜孜不倦的学者,我们才得以读到金庸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