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琴社稽考

2022-02-17 08:47孟大山
音乐探索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琴文人

孟大山

“文人结社”是古代文人群体的特殊社会活动方式之一。它成因于近古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结构,肇兴于文会、诗社两种类型,又广泛延展至与文人群体相关的各类意识形态领域中。“文人结社”至明代时发展至顶峰,本文以古琴这一与文人群体密不可分的特殊礼器、乐器为切入口,将“文人结社”现象与古琴艺术并置,通过对明代文人琴社的史料稽考,从明代专业琴社的发展与综合结社中的古琴两个脉络进行探究,力图解析“文人结社”对中国古代古琴艺术发展的推动,以及古琴艺术在文人自娱、他娱、自况中不可替代的功用。

一、专业琴社的发展

有别于传统艺人琴的身份传承与技艺世袭,明代文人间结社结党的政治风气与同好互学的雅集风尚,催生了独特的以文人群体为基础,以交流学习琴学为目的的专业琴社。这类琴社以丝社与琴川社为代表,在兼具了文人琴家高远的情感诉求、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娱自况的精神内核的同时,也融合了艺人琴家高超的演奏技术、工整完备的记谱、他娱娱人的艺术外展。同时,不同文人在琴社中不断交流,共同进步,也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琴学风气,催生了绍兴派、虞山派等明代著名琴派,推动了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

(一)丝社

丝社成立于越中(今绍兴)之地,是明代唯一确立社名的专业琴社,代表人物为晚明的张岱等人。丝社的主要成员皆出自绍兴琴派,其成员信息可见于《琴史补 琴史续》中:

绍兴存王明泉派者,推王侣鹅,岱就学焉……尝与同学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王士美、燕客、平子等结一丝社,月必三会之。①周庆云编纂《琴史补 琴史续》,中国书店,2018,第62 页。

其活动记载见于张岱《陶庵梦忆》中卷三《丝社》一文中:

越中琴客不满五六人,经年不事操缦,琴安得佳?余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偕我同志,爰立琴盟,约有常期,宁虚芳日。杂丝和竹,用以鼓吹清音;动操鸣弦,自令众山皆响。……共怜同调之友声,用振丝坛之盛举。①[明]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20 页。

文中张岱首先表达了对越中琴客人少且技艺生疏现状的不满,这也是其创立丝社的原因。与明代文人结社的惯例相同,丝社也采用规律集会的模式,“月必三会之”。除了集会日期固定频繁外,张岱对丝社的发展也有着清晰的规划,“约有常期,宁虚芳日”。丝社作为绍兴琴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员演奏方式和所奏乐曲也传承一致。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二《绍兴琴派》中写道:

丙辰,学琴于王侣鹅。绍兴存王明泉派者推侣鹅,学《渔樵回答》《列子御风》 《碧玉调》《水龙吟》《捣衣环珮声》等曲。戊午,学琴于王本吾……王本吾指法圆静,微带油腔。余得其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遂称合作。……余曾与本吾、紫翔、尔韬取琴四张弹之,如出一手,听者骇服。②同上书,第13 页。

通过此文可见,丝社的成员大多为张岱在王明泉派传人王吕鹅与王本吾处学琴时的同学,学成后因久未弹琴,技法生疏,于是凑在一起结为琴社,继续巩固弹琴之法。由于师承一处的关系,可以看到丝社的指法特点在“圆”“静”二字,弹奏时略加“油腔”。演奏形式不仅限于独奏,还可“合作”。从“余曾与本吾、紫翔、尔韬取琴四张弹之,如出一手,听者骇服”中可见丝社众人演奏技术的一致性,以及技艺的高超程度。

丝社的琴学成就以尹尔韬最为出众,在《琴史补 琴史续》中就对其有专门记载:

(尹尔韬)所至必访善琴者,讨论忘倦。初擅新声,渐合古调,既而旁通曲畅,无所不究,积二十年乃游京师。是时怀宗厘正雅乐……募能请乐府协律,依咏作谱者……旋授武英殿中书舍人。③周庆云编纂《琴史补 琴史续》,第58 页。

尹尔韬成人后曾辗转多地游学,每遇到琴技精湛者必定学习讨论一番,先后师从董若水、王本吾,学成之后正赶上崇祯皇帝为厘正雅乐招募贤才,经文震亨举荐得以被授认中书舍人一职。尹尔韬的作品众多,后来被其亦徒亦友的孙淦整理辑录,共同合编为《徽言秘旨》与《徽言秘旨订》两册。

从某种意义上讲,丝社是绍兴琴派的组成部分,也是兼顾文人琴与艺人琴二者的体现。一方面,张岱等人有着极为清晰的艺人琴传承脉络,古琴演奏技术高超,演奏形式专业,是艺人琴派产生发展的重要支撑者。而另一方面,丝社众人的文人身份背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借古琴舒达心意,避世静心的行为态度,又深深暗合文人琴的精髓。

(二)琴川社

琴川社是虞山派的前身,奠基人为明朝宰相严讷之子严澂。严澂官至邵武知府,从官前后均以弹琴为爱好。江浙一带良好的弹琴风气给了严澂极大地帮助,他四处走访学艺,拜访各路古琴名家的同时,甚至向不知名的虞山樵夫请教。《琴史补 琴史续》中有载,严澂与徐青山等在虞山之下琴川之地结社,他们以琴会友,交流琴学心得,虽未正式确立社名,但因“虞山下有泉冷冷然,环绕城濛,流而为屯,象琴之弦,名曰琴川”④同上书,第42 页。,于是以“琴川”为代称的琴学社便在此确立开来。

琴川社的活动记载大多见于《琴川汇谱序》中,集会地点与时间并不固定,大多是在严澂的“松弦馆”“云松巢”“真赏斋”等几处居所或其他琴友处,活动方式除了弹琴论琴外,还常常饮酒赋诗。在万历朝的琴社活动期间,严澂还曾前往京师与“称一时琴师之冠”①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第303 页。的沈太韶游学一番。在听过沈太韶抚琴后,严澂认为“(沈太韶)气调与琴川诸士合,而博雅过之”,欣然向其学习,期间严澂由通过沈太韶结识了宦官王定安、郝宁,并协助二人完成了《藏春坞琴谱》。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严澂开始有意识地将沈太韶的所长与琴川的所长结合起来,慢慢“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进而使得琴川社成员的琴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琴川社进而形成了“发乎性情、清微远淡、博大和平”的琴学美学特征,一改虞山之地“卑琐”的琴学不良之风。最终,在琴川社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松弦馆琴谱》的编纂完成正式标志着虞山派这一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得以创立。

结合来看,琴川社是明代文人结社现象的产物,也是从琴川琴人到虞山琴派的过渡。它迎合了明代文人结社结党的政治风气,也顺应了文人渴望交流学识结交同好的诉求。主观上,琴川社是严澂等人为抚琴之好,表达自身精神诉求的情感聚合。客观上,琴川社集合了明代各地各家琴学所长,丰富了古琴演奏特征与技法,促生了虞山琴派,成为中国古代古琴美学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综合结社中的古琴

除专业琴社之外,作为明代“文人结社”主体的诗社、会社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抚琴活动。在这些综合结社中,古琴因其在文人群体中的特殊地位得以被广泛应用。依据古琴艺术自娱、他娱的审美特性,可以将这些综合结社分为抚琴抒怀、弹琴娱乐两类。

(一)抚琴抒怀类结社

此类结社中以北郭诗社、望社体现最为卓著。北郭诗社是明代重要的文人结社之一,据传为元末时为张士诚纳贤政策所催生。北郭诗社依据人员和活动变动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成员围绕高启为首,据高启《送唐处敬序》与王行《送唐君处敬序》两文可得这一时期诗社的主要成员为高启、杨基等8 人,其后又兼有陈则②见于《梅花草堂集·皇明昆山人物传》卷一“陈则”条目。、吕敏③见于《半轩集》卷八。、王彝④见于《王常宗集》卷二。等人加入。诗社后期为入明之后,人员变动极大,除高启、杨基外,另有张适、方彝等6 人,计有11 人。

北郭诗社有抚琴的记载多见于前期,如王行《送唐处敬序》与《跋东皋唱和卷》中载:

或辩理诘义以资其学,或赓歌酬诗以通其志,或鼓琴瑟以宣湮滞之怀,或陈几筵以合宴乐之好。(《送唐处敬序》)⑤[明]高启:《凫藻集》,商务印书馆,民国25 年(1936)。

凡论议笑谈、登览游适,以至于琴尊之晨,芗茗之夕,无不见诸笔墨间,盖卷帙既富矣。(《跋东皋唱和卷》)⑥[明]王行:《半轩集》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A。

这一时期北郭诗社的集会类型多为雅集,又正值元末明初天下动荡,北郭文人虽心忧于此却无能为力,只得寻一雅静之处以琴瑟抒发湮滞之怀,与琴樽之晨夕时与好友同忧同乐,得以忘怀。

与元末明初的北郭诗社所处境遇相似的是明末清初望社。望社据载为南明淮安遗老所建,明末天下纷争,淮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免受战火侵扰,北方文人纷纷南迁至此定居,使之在一段时间内得享“诗城”美誉。望社的具体成立时间已不可考,学界对望社源流的考辨多依据李元庚《望社姓氏考》、邱象随《淮安诗城·凡例》两文。

依据邱象随《淮安诗城·凡例》①[清]邱象随辑《淮安诗城》,清初刻本,1980 年抄本,第1644 ~1722 页。中所载,望社的发展经历了肇兴、初盛、再盛三个阶段。“自茶坡诸君子,当干戈抢攘之际,肇兴望社”为肇兴阶段;“及曙戒、余弟兄在跋涉流离之余,唱和西轩,其初盛也”为初盛阶段;“风雨晦明,刻期毋失,以是远迩同声,其再盛也”为再盛阶段;此后衰落。望社初创时以每月望日为集会时间,但其后变动颇大,改为不定时集会。望社的集会活动可以在阮葵生《茶余客话》一文中得以见到:

望社诸名士邀江浙胜流,于重九日大会于郡庠尊经阁,马西樵诗: “今古东南地,论交海岳通。耆英千里至,词赋一时雄。胜会登官阁,华筵变楚风。诸公沉醉后,丝管彻高空。”②[清]阮葵生:《茶余客话》,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第6 页。

由马西樵的诗中可以得见,望社的聚会人员地理散布广,诗词造诣高,集会场地华美,除华筵美酒外,还有丝竹管乐做伴,当是典型的文人雅集。而关于望社的以琴抒怀可以见于邱眺《先府君述略》一文:

先洗马书牛叟跋《望社姓氏录》后谓:“尔尝、子骏、仪仲、默生、尊王、潍东、腹老、友龙、大千及家野青,雄才逸响,雾涌云蒸,酬唱几时,尽成凋谢! 佳言余韵,或存或亡,人琴之恸,易其有已!”③[清]丘眺撰《埜青园遗稿一卷》。

邱眺在怀念诸社友之时,为他们的雄才逸响感到惋惜,过去的绝句佳言此刻都已成为余韵,古琴在此成为邱眺抒发自己对友人怀念之情的媒介物,睹琴思人,人琴皆是悲悸不已。

(二)弹琴娱乐类结社

此类结社中最为著名的为元末明初方朴9 人所创的壶山文会,其成员为方朴、刘晟、陈观、丘伯安、蔡景诚、宋贵诚、陈本初、朱德善、杨元吉。关于壶山文会的琴活动的记载颇多,《明诗纪事》《八闽通志》等均有所载:

闽中有壶山文会……月必一会, 赋诗弹琴,清谈雅歌以为乐。④陈田辑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121 页。

凡二十有二人,约月必一会,坐以齿,饮以礼,酒无定等,食无常品,过丰者罚,会而不至者罚。会之日,或诗,或文,或琴,或弈,或书,或画,或清谈雅歌,惟以陶冶性灵,消涤世虑,志不玩乎物也。次会者或命题请赋,后会则众出所述共商确焉。⑤[明]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第325 页。

由文中可见,壶山文会的形式也是文人雅集,众文人集聚于此借诗、文、琴、棋、书、画陶冶性情,发乎与物却不玩乎与物,暗合文人清谈中的有无之理。会中成员刘晟尝还用《真率会》一诗来描绘这一乐景:

琴瑟既在御,豆登亦复陈。旨酒式燕乐,太羹薄肥珍。登歌间行苇,称觞寿千春。⑥《莆风清籁集》第8 卷。

以抚琴为娱乐方式的文人结社还有崇祯年间,王思任、李毅斋在绍兴创立的枫社。关于枫社的创立可见于陈锦《越中观感录》一文:“溯吾越 自明季王季重、李毅斋两先生开枫社于萝纹坂,国初蓬莱社继之。”枫社的结社活动多载为山水游集,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山居拙录》中便载:

……举酌于四负堂,散憩山上,复酌舟中,与游柯园、密园,酣饮至月上始去。

……归舟中,得枫社诸友游寓山诗,并得王士美记事甚妙。

……二十四日,发棹舟中,作《越中名园记》。抵偏门,齐企之来晤, 与之访张介子。顷之,张宗子来促,遂赴其酌,枫社诸友已集于不二斋。宗子新构云林秘阁,诸友多晤谈于此。倪鸿宝最后至。饭后,听宗子弹琴,优人皷吹佐之,及暮,观演《红丝记》,席散宿舟。①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民国二十六年八月校刊本(1937.8),杭州古旧书店影印,1982。

枫社众人喜山水游集,吟诗泛舟与江上,虽雅集地点与其他结社不同,但文人的雅致娱乐方式却依旧相仿。席宴过后,一人抚琴,专门艺人伴奏的娱乐方式在当时也可称得上是一时风尚。古琴在这里成为文会文人自娱与他娱的工具,作为纯粹娱乐特性的文人雅器存在与结社活动之中。

除壶山文会、枫会这类青壮年文人的结社外,古琴自娱他娱的娱乐功能还多体现在致仕怡老的文人结社中,其中以清闲会、十老会、逸老会为典型。

清闲会为田亨与山阴所创立的会社, 《山阴田处士墓志铭》载道:

成化庚寅六月一日,山阴田处士卒……弹琴赋诗,若无与于世者,常偕里中遗老十人,结清闲之会,月为一集,盖有洛社之风云。②[明]吴宽撰《家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6 页。

清闲会每月一集,在遗老们清闲之余,以琴诗为颐养天年的娱乐手段,是明代怡老会的典型特征。

十老会是弘治年间在夏邑所创的怡老会,《枣林杂俎·丛赘》中有专门的条目记载:

弘治初,夏邑有十老会。参政金酝,副使杨德,知县刘恭、朱鉴、刘铨, 县丞刘安,教谕闪贤,义官朱理,医官王淳,*官徐铭威。每会,弈棋、弹琴、赋诗,时形图绘。③[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校点校《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第515 页。

会中十老皆有官身,以琴棋诗画为娱乐手段,集会诉雅,颐养天年。

逸老会为嘉靖年间在福建莆田所创立,所作集成《逸老诗集》存世。关于其结社活动的记载可寻于《逸老会图记》之中:

合逸老七人为图。并坐听琴者林翁翠庭、吴翁临渊也;据案抚琴者,林翁颐晦也……合席列坐,肴不过五味,菜果羹脯不限,酒五七行,客不饮亦不强,示真率也。自是率为定规,以次举行,既历平绿、溪阁、流泉、南山诸胜处。④[明]郑岳、顾璘撰《山斋文集顾华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86 页。

于文中可见,古琴是逸老会的主要娱乐方式,逸老会以率真为本,有规矩却不强求规矩。以旅邸、溪阁、流泉等风景优美处为结社地点,共同绘制出一幅仙风道骨颐养天年的画卷。

结 语

古琴自诞生起便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核,其独特的艺术品格更是将其与文人群体牢牢相连。在浩瀚漫长的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中,古琴艺术的传承演进方式沉滞在族群世袭与个人钻研的泥潭,渐至“文人结社”的文化浪潮兴起,新的交流传承方式的涌现极大地加速了古琴艺术迭新发展的步伐。通过对明代文人琴社的稽考,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其一,“文人结社”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方式,不仅限于主体的诗社、会社,而是蔓延到与文人群体相关的各个意识形态领域中。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专业琴社,以及综合结社中的古琴活动都对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其二,以丝社与琴川社为代表的专业琴社,兼具了文人琴情感高远、文化深厚、自娱自况的特质,以及艺人琴技术高超、记谱完备、他娱娱人的特性。成为中国古琴艺术发展史的结晶,也为其后专业琴派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古琴在综合结社的雅集活动中依据其独特的自娱、他娱、自况的审美方式,仍发挥着抒怀、娱乐的艺术功能,是明代文人结社时必不可少的艺术活动。

综上所述,明代文人琴社是古琴艺术与明代文人结社碰撞融合的产物,向前它同时承载了文人琴的品格追求与艺人琴的艺术追求,向后它开启了文人定期集合探讨琴学的传承发展方式。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对明代文献的稽考,我们可以清晰地还原这些文人琴社的肇兴发展脉络,从而体会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化结晶的非凡魅力。

猜你喜欢
古琴文人
“四艺”之首——古琴艺术的魅力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闻声而知“道”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北宋文人朋友圈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文人吃蛙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