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疑提问的有效方法

2022-02-17 15:38安徽周毓琼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装孔乙己初中语文

◎安徽/周毓琼

设疑提问并不是单纯地设置疑问、提出问题。设疑指的是教师自己设问自答,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则是结合所教内容设置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最终得到答案。由此可以看出,设疑是引导教学的过程,提问是推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设疑提问的价值,掌握设疑提问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高效利用设疑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语文教师设疑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设疑提问时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保证其能够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推动学生发展。另外,提出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还要针对所讲的知识点,避免学生因为教师的提问改变思考方向。

(二)合理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设疑提问期间,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首先,教师要在合理范围内设计问题,保证学生有能力解决教师所提的问题。其次,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是可解的,并且对学生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只要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遵循这一原则,就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多元化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之所以要探究设疑提问的艺术,就是因为单一的设疑提问模式过于枯燥,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为此,教师在设疑提问期间一定要遵循多元化原则,搜集不同的教学案例,注重与学生沟通,寻找不同的方法,运用设疑提问进行教学,选择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发挥设疑提问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参与其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的有效方法

(一)趣味设疑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会遇到较难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时,经常会用“是不是?”“对不对?”等方式。这类设疑提问方式过于简单,而且教师会提前将答案告诉学生,即便学生想要对问题进行思考,也很难高效参与其中。为此,教师要做出改变,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结合其兴趣爱好设置问题,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等特点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问题:“同学们,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件自己看不到,其他人可以看到的漂亮衣服,你敢穿吗?”当教师提出该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有些学生感觉不可思议,有些学生感觉不可信。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出课文题目,并为学生布置自主阅读的任务,让他们阅读完课文后,再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此种情况下,学生会边思考边阅读,当他们在阅读期间发现“皇帝的新装”只是一个谎言时,便有了答案。一般来说,学生都会回答“不敢”“不愿意”,他们知道“新装”是不存在的,其他人不敢告诉皇帝,只是因为害怕。但仍有一些学生未理解“皇帝的新装”想要传达的真实含义,他们阅读后仍认为可能真的存在“看不见的新装”。针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趣味设疑提问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二)分层设疑提问,合理增加问题难度

初中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充分掌握设疑提问的有效方法,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以及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设疑提问。一些教师在设疑提问时随意性较强,提出的问题有时难,有时简单。此种提问形式不利于学生发展,尤其当教师提出较难的问题时,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后续教学工作开展受到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对此进行调整,要认识到只有循序渐进才能够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可以在设疑时对问题进行分层,由简入繁,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以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当学生阅读结束后,再进行提问。最初进行提问时要从课文基础内容出发,如“同学们,《背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总结分析,将故事讲述出来,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之后再增加问题的难度:“本文想要传递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和词汇表达出了这种情感呢?”随着问题难度的提高,学生思考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即便如此学生仍会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还会结合之前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起分析,这样能够更快速地找到答案。通过分层设疑提问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分析不同问题时逐渐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当教师再对文章进行讲解时,学生会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分层设疑的提问方式对语文教学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灵活设疑提问,尊重学生能力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之间存在能力差异,所以在设疑提问期间要灵活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难度。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较为敏感,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灵活调整提问方式。灵活设疑提问可以有效拉近师生关系,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了解故事梗概。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由于教材中此类文章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含义。因此,就需要教师设疑提问,帮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实现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会对一些看似矛盾的话感到困惑。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对此,教师可以灵活设置问题。对于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给予学生提示:“你认为作者同时使用‘大约’和‘的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吗?”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提问后,会改变分析思路,找到这句话矛盾的原因。使用“大约”是因为没有人关心孔乙己,所以作者也并不确定孔乙己是否死了,而使用“的确”是因为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必死无疑。当面对语文水平较差、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时,教师可以调整提问方式:“你感觉自己会同时使用‘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吗?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呢?”此时,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因此,灵活设置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四)适时设疑提问,抓准课堂提问时机

语文教师在探究设疑提问时,应充分认识到“合理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保证发挥设疑提问价值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是不可控的,整个教学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想法进行。所以,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找准时机,确保设疑提问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一文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时会发现,文章内容简单易懂,所涉及的知识也都与生活实际有关,所以教师可以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讲解苏州园林的风格,展示一些与此相关的图片。同时,教师还会向学生提问,例如,“同学们,大家到过苏州吗?见过类似风格的园林吗?”对此,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回答,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此种情况会使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教师难以控制。为此,教师需要调整设疑提问的时间。教师可在讲解完所有重要知识内容后,再借助此类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给予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看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想要了解设疑提问的有效方法,就应该掌握设疑提问的原则。然后,再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设疑提问方式进行分析,了解其在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找到合适的设疑提问方式,推动语文教学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新装孔乙己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开关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