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全球社会以确定性:以政治传播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惠及人类*

2022-02-17 01:33荆学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共产党人类

荆学民

在人类社会发展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世界格局和政治秩序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在国际政治斗争“风高浪急”甚至面临“惊涛骇浪”的关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举行。毫无疑问,百年大党这一伟大的政治举动,给“风雨飘摇”的人类社会发展赋以巨大的“确定性”,给人类社会进步注入一剂“强心针”。深刻思考人类社会的建构和发展秩序的维系,会发现其无比深刻地依赖着“政治”和“传播”,因而,政治传播必然会在这一重要时刻展现自己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之力,以使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散播和浸润全球社会。

一、政治传播赋以人类社会确定性的学理基础

一个伟大的执政党的代表大会及其政治报告与“全球社会发展的确定性”联系起来并不是出于简单的“政治需要”,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政治联想,更不是悬空运转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深刻的学理基础和理论依据。

如果我们将对“传播”的深度理解追溯到传播学大师施拉姆的研究,便可以看出,施拉姆首先确定了“传播生成社会”的基调,然后深入到“社会”发现了“政治”在其中的独特地位,进而直接把现实社会中的“传播”理解成“政治传播”。他首先说道:“社会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在这些关系中,某些信息是共享的。我们要明确了解的一点是: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讯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因此,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和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①

紧接着,施拉姆在解释传播的社会功能时,设想了“政治传播”的出场:“(我们)不妨设想这幅政治传播的图像所描绘的是住在洞穴里的石器时代的人。他们派驻一名观察者调查环境以防遇到危险和寻找机会。在哨兵带回他的报告(譬如说打仗的另一方正在逼近或者有一群可以捕猎的动物)后,可能要举行一次战争委员会会议或召集最好的猎手开会来制订计划,然后传达决定。这样的“利用传播”是及时的,以正在发生的事件为中心。但是,还有必要继续教集体中的儿童学会发挥他们在集体中应有的作用。男孩必须学打猎和辨认足迹,女孩必须学缝纫和制作食物。于是,最出色的猎人就成了教员,女孩则在母亲跟前学习。在我们的时代,监视的任务已有很大一部分被新闻媒介所接替;大部分协调工作已由政府、政界领导人、政治记者和分析家、权势集团所接替,传递遗产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则被学校接替。”②

当我们认为,传播过程受制于所传播的内容,而传播的内容即“信息”的内涵是人类社会性本质的具体生成与展开,传播的“政治本性”便显露出来:传播的不断“生成社会”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地“政治化”,亦即“政治传播”的生成过程。

政治传播具有诸多的功能,但其最本质的功能是通过一种政治信息建构一种“政治秩序”,进而通过对“政治秩序”的维系,给整个社会以“确定性”。为深度理解这一论断,我们不妨再进入“政治”中予以考量。从政治学的学理上讲,无论怎样的“政治”都具有“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双重属性。所谓“以政治权力为主导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关系的规范化过程和运行机制”③,其实质就是用基于政治理想的“确定性”来规范和引导现实社会的种种“不确定性”;而所谓“以媒介为主导的社会信息客观流动的传导规范和运行机制”即传播,也是通过信息选择使社会成员“从不确定性中不断形成确定性”④。

就此看出,从种种“不确定性”中确立“确定性”、从“不确定性”不断走向“确定性”,正是政治传播的本质功能。以“从不确定性中不断形成确定性”为轴心的政治秩序,使传播不再是真空中的信息流动,而是着力建构一种社会新秩序,赋予流动的社会以确定性。⑤诚如卡拉·诺顿斯登(Kaarle Nordenstreng)所言:“新秩序是传播研究领域的绚丽乐章,新秩序概念越能经受住政治斗争的洗礼,就愈加清晰透彻。”⑥

把握政治传播何以给社会以“确定性”这一论断的关键,在于深度理解“政治秩序”这一概念。“秩序”要求相应的动态运行机制,而在复杂的政治系统运行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流动是改变政治秩序乃至政治运行机制的重要变量。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曾从传播视角解析政治运行机制,认为政治系统通过“输入—输出—反馈”的循环过程“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定自己的基本目标”,其关键动因是“设法在稳定和变化的世界上持续下去”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其要害在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利用。他强调道:“政治系统为了持续下去,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成功地缓和造成的压力,并且对此做出反应。为了做出反应,权威当局至少能够获取已发生的事情的信息。”⑧此后,卡尔·多伊奇(Karl Wolfgone Deutsch)进一步提出了传播系统是政治系统运作的神经纤维,传播是“政府的神经”这一理论。⑨

这些理论研究,反映了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人类政治秩序与传播的同质化程度。

当前全球社会发展处于动荡不居的“不确定性”之中,“不确定性”是唯一的确定性。这一异常凸显的时代情势,急切呼唤着基于一定政治稳定性的政治传播飞转起来,以建构一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愿景的政治秩序。

二、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政治传播的时代呼唤

我们强调让政治传播飞转起来,以使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散播世界、浸润全球社会,这是时代的深刻呼唤和实践的迫切需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当前的世界格局是这样概括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⑩

历史上,党的重大政治文献中使用“风高浪急”“惊涛骇浪”这样的政治话语是罕见的。这次报告之所以如此用词,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和世界政治格局确实不容乐观。如果使用学理性表达,这个时代整体呈现出来的特质是:“不确定性”居于主导地位。

第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从哲学理论上讲,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人类社会面前的自然世界的无限性与人类把握世界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称其为人类居于其中而不能摆脱的“二律背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Rygmunt Bauman)认为:“不确定性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栖息地,人类存在的这个世界本身便是碎片式的、破碎的,它也因此正变得愈来愈不确定、无法预知。”有中国学者以“不确定性的世界及其影响”为题,将“不确定性”做如下表达,见图1。

图1 不确定性的世界及其影响

但实质上,这只能用来解释“不确定性”的“根源”,而不是“不确定性”的本质。“不确定性”这一范畴,主要还是用来说明人类社会本身状态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是用“风险社会”这个概念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的。他认为,19世纪的现代化,消解了等级僵化的农业社会,开创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图景;而当今的现代化则是消解了工业社会的轮廓,在现代性的连续性之中,另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未知的、意图之外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它使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处在危险之中。在贝克把“不确定性社会”解释为“风险社会”的同时,鲍曼把其称为“液态社会”,他说道:“我之所以称这样的世界为液态的,是因为它像所有流体一样,它无法停下来并保持长久不变。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差不多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

对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还是让我们回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把握的理论上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其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而呈现不断进步的发展规律,而且,这种规律一旦被人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便可以朝着一个“确定性的”方向和理想前进。对“确定性”的坚定信念,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但是,这种历史的进步,却是以一种包括“曲折的”甚至“短暂倒退”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前进”而呈现的。“曲折的”甚至“短暂倒退”,会严重解构已有的“确定性”,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彰显。纵观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纵然不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剧烈动荡期,但政治、经济、生态、疫情、外交、意识形态等等,也着实呈现出“不确定性”的情势和面貌。

第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更进一步而言,人类社会的“政治”是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必须的“秩序”的建构和维系的。但是,现在全球社会或者世界的“政治”却出现了“问题”,国际秩序、国际格局等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居于前所未有的“极度不确定性”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的确,放眼望世界,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保持政局稳定,领导人不应是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保持政策连贯,不因党争拆台而频翻烧饼;保证政策举措真正落地造福百姓,而非悬于空中成为画饼;确保对外承诺说话算数,不会动不动毁约退群、推倒重来。以上种种,对于世界上诸多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中国做到了!世界的渴望的目光必然聚焦于中国。

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在局部冲突战火未歇、新冠疫情仍然肆虐、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阻、右翼民粹思潮涌动等多重背景下,一个大国大党的成熟与稳定,本身就是对全球性焦虑的“治疗”。新时代的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信号清晰而响亮:我们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政治传播的内在依据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政治秩序居于“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及“二十大精神”的传播,凭什么能够给全球社会、给世界政治以“确定性”和“稳定感”?其“内在依据”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阐释的。

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申明:“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作为五年一次的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一般对于之前的成就会把时间限制在上一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期间”,但这一次报告却打破了这个“惯例”,在报告第一部分使用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样的总结,为什么?

一来说明“过去五年”的不容易:“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宪法修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并作出决定和决议,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二来是要把眼光放到“长时段的历史”上以作出更有实践说服力的结论:“十八大召开至今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十年期间,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所独有的“优势”、所取得的“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政治长期稳定”的“世所罕见”的奇迹,就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精神可以给全球社会一个“定心丸”、一种“确定性”、一种“稳定感”的内在依据。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还需我们回溯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上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党的历来全会公报前所未有的长达十三条的论断,解释和说明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多方面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可以肯定,所有优势中,“政治优势”是最核心的优势;所有的自信中,“政治自信”是最核心的自信。坚定政治自信、发挥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成就的灵魂和重中之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说,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自信是自尊、自立、自强之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应有的自信,必将失去斗志,失去自尊心和凝聚力,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只有树立强大的自信,才能奋发图强,从容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人民日报》在新中国建国70周年的社论《奋斗创造人间奇迹》中指出: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新中国70年的发展,将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埋藏于记忆深处,让一个东方古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强盛,创造了中华民族从沉沦而奋起、由苦难而辉煌的命运转折。面对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政治上的集中统一、坚强有力至关重要,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大的政治优势。

政治赋予社会以“确定性”,政治赋予世界以“稳定性”。政治中政党是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精神向全球社会展示着百年大党领导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华民族踔厉奋斗、勇毅前行的“政治定力”,必然影响全球社会构建新的世界秩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四、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政治传播的核心内容

作为一种理论呈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伟大成就,凝聚着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它内容丰富,精神饱满。这里立足于可有效政治传播的视野,我们缕析要义,选择凝炼如下。

第一,中国会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全球社会比较注目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未来战略,是否会继续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个问题其实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备受关注的“老问题”。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决议》)中就对这个问题有过定论。当时,在全球民众认知中比较困惑:为什么十大“历史经验”没有“坚持改革开放”这一条呢?许多人“嘀咕”:难道中国共产党以后不再坚持改革开放了吗?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

我们看到,《决议》中把“百年历史”划分为四大阶段,其中后两大“历史阶段”被冠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两个阶段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据此,《决议》中把“改革开放”独立列为一个部分即“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决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实践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真枪真刀推进改革,有效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足以可见,《决议》中已经把“改革开放”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和历史背景来叙述了,而不再只是一种“经验”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改革开放的路上。我们认为,比单列为“一条经验”来说,“坚持改革开放”在《决议》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改革开放”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而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显然这是更深化一步把“改革开放”放在更具有可实践性、可操作性的位置上。从传播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更加坚实而具体的“政治信息”,具有更强的可全球传播的效能。

第二,中国会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长久以来,在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妖魔化下,“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会不会“和平崛起”成为全球社会关注的问题。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过去十年总结道:“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我们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在可能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能不能以“和平发展”给全球社会以确定性和稳定性,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之问”。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来把舵定向,中国这艘“超级巨轮”如果能够从最高层面的政治确定性上确保中国政策的连贯性,仍然始终向着既定目标稳健地行驶,这对于全球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此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铿锵有力地声明: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和平发展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我们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中国真诚地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报告最后再次申明:中国共产党将“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不摆大国架子,不摆大国之谱,不做作不矫情,以事说之,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志拢之。中国的“和平发展”将空前展现出赋全球社会以确定性的巨大威力。

第三,中国会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并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道:“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说到下一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成就聚集在“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宗旨上,离开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就无从讲起,也失去了意义。

现在,放眼全球社会,许多国家的动荡与纷乱与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宗旨、背离了“为广大民众谋福祉”这一“政治根基”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是否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超越世界上一些政党政治谋“一己之私”的狭隘价值观,对于全球社会在更高的政治文明境界中凝聚共识具有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国会继续坚持从严治党。现在全球各国的政治基本上是“政党政治”。“政党政治”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执政党”自身的“治理”情况。客观地说,现在世界格局的动荡不安,乃至于可能出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风险,与一些国家的“恶性党争”不无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球社会才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

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浓墨重彩”地正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继续“从严治党”的坚强意志。

面对全球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是否行”的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先总结道: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提出和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标准选贤任能,加强政治巡视,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动全党坚定理想信念、严密组织体系、严明纪律规矩。我们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坦白地说,从政治制度上讲,比较于世界上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政党,我们为什么敢于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为什么敢于说中国共产党行?就在于我们党能够通过不断地“自我革命”净化自身、治理自身。

腐败是全世界政党普遍存在却难以治理的“顽疾”,正是在这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会不会坚持下去,采取什么样更有效的“从严治党”的方略,便是涉及到中国的稳定、进而涉及到全球社会稳定的重大的值得全球传播的议题和事项。

就此,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躺在“治理腐败”的历史功劳簿上,而是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强的毅力向全球社会宣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的最后,向全党向全国人民向全球社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的历史征程已然开步,新的远航巨轮已然扬帆,让我们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飞转起来,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乘着时代前进的东风惠及人类社会。

注释:

①②④ [美]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32、4页。

③ 这是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基本界定。参见编写组:《政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⑤ 详尽论证见荆学民、于淑婧:《自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秩序及中国调适》,《政治学研究》,2020年第2期,第14-26页。

⑥ 参见[芬兰]卡拉·诺顿斯登:《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教训》,徐培喜译,《现代传播》,2013年第6期,第70-74页。

⑦⑧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8页。

⑨ 参见Karl W.Deutsch,TheNervesofGovernment:ModelsofPoliticalCommunicationandControl.New York:Free Press.1963。

猜你喜欢
二十大中国共产党人类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人类第一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