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生态空间修复策略思考

2022-02-18 05:57马方凯王健徐望朋张忠义
水利水电快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石市绿色发展

马方凯 王健 徐望朋 张忠义

摘要:城市水生态空间是为人类提供水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生态空间。黄石市是长江湖北段东部门户,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如何协同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空间系统修复,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黄石市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对黄石市沿江山水、文化、岸线、村庄、产业等现状问题分析,按照系统化综合治理思维,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系统性统筹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格局特征,从生态修复、风貌重塑、交通引导、文化复兴、绿色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黄石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水生态空间修复; 统筹规划; 岸线综合整治; 绿色发展; 长江中游; 黄石市

中图法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2.01.002

文章编号:1006 - 0081(2022)01 - 0006 - 05

0 引 言

城市水生态空间是为人类提供水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土空间格局具有资源保障和约束引导双向功能[1]。已有研究将水生态空间定义为生态-水文过程提供场所、维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保障水安全的各类生态空间,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空间,为涵养水源的陆域空间以及行洪、蓄滞洪等涉及的区域范围,是国土空间的核心构成要素,对其他类型的空间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2];俞孔坚等[3]基于景观和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提出水生态空间是保护水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水生态过程完整及水生态功能完善中起关键作用的点、线、面和空间联系所构成的空间格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逐步凸显,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下降或丧失[4-5]。做好城市水生态空间系统保护,是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黄石市是长江湖北段东部门户,本文以黄石市长江岸线生态空间为重点,系统剖析水生态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聚焦沿线城市提升、矿山修复、岸线保护、沿线产业提升,对推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布局优化、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黄石沿江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鄂东绿色转型发展示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黄石长江岸线生态空间存在问题及挑战

黄石市长江岸线生态空间主要研究范围如图1所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矿山开采破坏沿江山水格局。规划区内现有开山塘口33座,总面积达2.69 km2,其中仅1/4矿山治理进度超过50%。矿山开采对山体植被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从临江界面来看,完整的山体绿色天际线被沿江各采矿场分割破碎,并有采矿及运输设备显露出来,生态景观效果不佳。

(2) 沿江排污口众多,布局不合理。黄石市沿江排污口共计27个,其中工业废水排污口6个、生活污水排污口2个、混合废污水排污口19个;根据《黄石市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沿江排污口中有8个位于禁止排污区,14个位于一般限制排污区,5个位于严格限制排污区。突出问题表现为:① 10个排污口位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② 城区雨污分流不完全,农村污水存在直排入河,导致众多雨水泵站变为混合废污水排口。

(3) 沿江植被覆盖率低,植林未见绿。区内林地面积50.38 km2,植被覆盖率仅2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6%),距长江经济带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达到43%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长江岸线复绿任务尤为艰巨。目前江堤内存留有大量农田,护坡裸露缺绿,不符合沿江复绿保护的相关要求。矿山、码头、废弃沙场等进行了初步整治,但未完成整体场地的清理。已开展的部分复绿工作较为粗放,选用的苗木种类单一,规格过小,造成码头复绿周期长且效果欠佳。

(4) 沿江农田散布,存在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区内耕地面积25.35 km2,散布在沿江鄉镇,其中半壁山农场及黄颡口镇最密集。根据2018年黄石市统计年鉴推算,全市亩均化肥施用量约为24.80 kg,规划区内化肥年使用量约为945 t,远高于中国亩均21.90 kg和世界亩均8.00 kg的水平。农业生产用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存在农田面源污染风险。

(5) 人工岸线占比偏高,设施杂乱。黄石长江岸线全长79 km,其中生活岸线1.80 km、生产岸线30.40 km、生态岸线46.80 km。突出问题表现为:①人工岸线占比偏高,为41%,生态岸线保有率59%,未达到湖北省长江干流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70%的目标;②人工岸线中生活岸线占比低,仅占城区岸线(8.50 km)的21%,滨水空间开敞度不足。另外,沿江分布码头109处,已完成整治72处,基本完成整治35处,由于法律纠纷或桥梁占用,未完成整治2处,岸线清理、复绿基本完成。

(6) 沿江滩地较窄,崩岸现象时有发生。长江黄石段自北而来,平面上呈“S”形,干堤沿线外滩大都较窄或无滩,只在黄石长江大桥附近的昌大堤、西塞山下游合兴堤部分外滩宽度100~400 m,其他堤段外滩宽度0~100 m。市区段为弓形的弯曲河道,黄石长江公路大桥位于弧顶上游,黄石港区位于弧顶,西塞山位于弧顶下游,致使黄石城区段一直存在凹岸侵蚀现象。沿江存在崩岸险情共计10段,总长1.86 km。

(7) 沿江交通不通畅,品质较差。城市道路断头较多,且道路较窄,品质差,现有港口码头面临转型发展,港口特色文化设施有待进一步开发。慢行系统方面,中心城区段沿江公共空间局促、不连续,滨水岸线整体呈现单调平直、亲水性差等特点;郊野地区道路不连通可达性不佳,滨水空间亟待建设成为公共活动空间。

(8) 村镇建筑凌乱,风貌特色不显。房屋建筑为20世纪90年代左右,建筑立面总体较差,因矿山开采的影响,村庄房屋普遍较为脏污,部分建筑外立面裸露,屋顶老旧;从建筑色彩来看,现状建筑色彩杂乱,对比过于强烈,整体效果杂乱,同时还存在广告涂鸦泛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建筑立面破损。

2 滨水生态空间修

复目标与思路

2.1 治理目标

结合黄石长江沿线的资源禀赋和自身特色,打造城市生态界面和靓丽的风景名片,塑造“百里黄金水岸,千年矿冶港城”的城市崭新形象。

通过有序开展黄金水道治理、山体生态修复、沿江岸线码头整治和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构建显山露水的生态格局、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体系、建设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将黄石沿江岸线打造成为:① 交通便捷、充满活力的景观廊道;② 乡愁浓郁、人文彰显的遗产廊道;③ 循环低碳、集约发展的绿色廊道;④ 城乡统筹、生态融合的示范廊道;⑤ 港城融合、高效协同的经济廊道。

2.2 治理思路

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系统性统筹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格局特征,从生态修复、风貌重塑、交通引导、文化复兴、绿色发展等5个方面系统提出了以矿山环境修复、沿江生态防护林、岸线治理为近期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水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各个要素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程,治理思路概况如图2所示。

3 黄石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对策及建议

3.1 统筹“山水林田路”,系统开展岸线生态空间修复

3.1.1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综合治理

坚决关闭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矿山,对沿江开山塘口和尾矿库进行生态复绿。

3.1.2 促进岸线资源有效保护有序利用

坚持“深水深用、集约使用、有效保护、持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划分岸线功能,完善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制度;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大生态和生活岸线保护力度,做到岸线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有机结合;结合港口规划,规范码头开发建设,开展老旧码头功能置换和资源整合;堤防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修复滩地和洲岛,丰富植被群落;优化非港口岸线功能,分类分段整治岸线。

3.1.3 逐步实施沿江城镇水环境治理

加快老城区管网改造,尽快实现雨污分流,对暂不具备分流改造条件的,采取合流制截流措施并控制溢流污染;对重点排污口改造提升,对入江港渠进行规范整治,严控污染排放,关闭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排污口,将部分居民社区和码头排污口接入城市市政污水管道;完善城镇和农村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全面实施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排污口提标改造,实现清水入江;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推进沿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1.4 加强绿色通道和农田林网建设

点面结合,联通城市绿地和景观节点,打造沿岸景观生态廊道。非主城区岸线以自然修复为主,开展“五带”建设,依次建设洲滩湿地自然恢复带、堤外防护林带、堤坡绿化升级带、堤后生态隔离带、堤内环境整治带,改善区域环境。

3.1.5 推进沿江土地综合整治

针对棕地、工矿裸露地、裸露边坡、沿江裸露滩涂边岸进行治理,开展土壤修复和边坡治理,及时复垦复绿,防止水土流失,并对退出工矿用地重新确权变更。

3.2 分区施策、重塑岸线多层次风貌

3.2.1 城区段

城区段岸线结合城市功能建设,对老旧码头予以清理拆除或搬迁,促进港口岸线向生活岸线的转变,加快建设滨江公园,增强滨江空间的活力;加大港口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留住港口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整治临江老旧小区、老旧建筑,加强建筑外立面改造和夜景建设;进一步提升黄石沿江风光带的品质,发掘工业遗迹、西塞山神州宫、道士洑等优势资源,构建沿江文化旅游风光带。

3.2.2 工业园区和新港段

对沿江化工园区提质升级,长江岸线1 km范围内化工、制浆造纸等污染较重中小企业有序搬迁或关闭退出;通过建設绿色现代化港口,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构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临港产业综合体,形成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3.2.3 阳新段

以长江为轴分层推进,按照江岸堤防景观建设-沿江道路景观提升-沿江建筑立面与天际线整治-沿江村庄振兴,四层空间体系,构建层次丰富、复合立体的绿色生态滨江景观带。

3.3 水路联运,构建立体交通支撑体系

(1) 畅车道,贯通滨江车行交通。串联沿线资源,形成沿江驾车风景道。在西塞山前、长江侧畔,开展跨越滨江大道的浪漫之旅。

(2) 通绿道,组织慢行交通。构建滨江绿道网络,通过建设畅达便捷舒适宜人的生态绿道,结合江滩公园治理、沿江道路建设,串联沿江主要活动空间。

(3) 修码头,组织水上游线。结合港口规划和城区部分现状码头功能转型,在城区、新港、阳新分别设置主要游客水路游线码头,构建市城范围内的水上生态旅游内支线,满足人民群众乘船观光、欣赏沿途景观的需求。

3.4 复兴文化,打造长江文脉黄石示范样板

(1) 延续历史文脉。充分挖掘沿线的工业遗址文化、港口城市文化和神舟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把沿江地区打造成黄石文化形象展示面、文化记忆溯源带。

(2) 塑造特色文化景观节点。结合工业遗址建设遗址公园和遗址体验区,传承并发扬传统民俗文化,如西塞山神舟会等。

3.5 加快转型,推动区域绿色发展

3.5.1 优化布局,转型发展

促进绿色低碳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优化长江沿岸产业布局,对沿江1 km范围内的化工企业搬迁退转并严控新建,加快传统产业和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水、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高效利用。结合现代港口城市建设,推动临港产业链式集聚,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严控工矿企业占用港口岸线后方陆域用地。

3.5.2 整合资源、循环发展

根据《黄石市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不涉及本区整改名单企业,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对现有矿山进行综合整治,推广新的生产工艺,实现生态矿山有机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将郝矶循环产业园与生态工矿区进行有效衔接与协作,延伸建材产业链。

3.5.3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针对乡村产业,根据本区域的特色,开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并结合市场需求与本地特色,可适时进行产业种植的调整。

3.5.4 农旅结合,统筹发展

在对现有工业文化、宗祠文化、寺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滨江公园、农业观光与采摘、农业基地体验等乡村景观进行联合打造,突出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与乡野气息。

4 结 语

本文以黄石长江生态岸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黄石市沿江山水、文化、岸线、村庄、产业等现状问题分析,按照系统化综合治理思维,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系统性统筹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格局特征,从生态修复、风貌重塑、交通引导、文化复兴、绿色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黄石市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对策措施,旨在促进河湖水生态空间格局保护优化,修复水生态空间,提升水生态系统功能,更好地支撑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开展水生态空间保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晴,张梦然,赵伟,等. 水生态空间功能与管控分类[J]. 中国水利,2017(12):3-7,21.

[2] 王晓红,张梦然,史晓新,等. 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J]. 中国水利,2017,(16):11-15.

[3] 俞孔坚,王春连,李迪华,等. 水生态空间红线概念、划定方法及实证研究[J]. 生态学报,2019,39(16):5911-5921.

[4] 王浩.  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科学应对[R/OL] .  (2011-09-21).http: //tech.qq.com /a /20110926 /000398. htm.

[5] 俞孔堅.  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 理论与实践[J]. 鄱阳湖学刊,2015(1):5-18.

(编辑:李 晗)

Thoughts on restoration strategy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space: a case of

comprehensive coastline renovation of Yangtze River in Huangshi City

MA Fangkai1,2,3, WANG Jian1,2,3, XU Wangpeng1, ZHANG Zhongyi1

(1.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Survey,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Wuhan 430010,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Changjiang Regul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Wuhan 430010,China; 3.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Basin Water Security, Wuhan 430010, China)

Abstract: Urban water ecological space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space that can provide 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for human beings. Huangshi city is the east gateway of Hubei province on the Yangtze River.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ordinating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ecological space system restoration,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gree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for Huangshi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andscape, culture, coastline, villages, and industries of Huangshi City along the riv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inking,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coordin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lements of mountain,water, forest, field, lake and gras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pattern, we put forward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astline renov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Huangshi City systematically from five aspects,includ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yle reconstruction, traffic guidance, cultural rejuven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 words:restora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space; overall planning;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coastline; green development;  middle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Huangshi City

猜你喜欢
黄石市绿色发展
The Simple Analysis of the Usages of “IT”
黄石举办第十五届(春季) 全国地方版图书博览会
湖北黄石城市临江空间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矿冶城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