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诗中的人生智慧

2022-02-18 21:52杨多杰
月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密州庄子苏轼

杨多杰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堆饭瓮,大勺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苏东坡,实际并不叫苏东坡。苏,是他的姓。东坡,是他的号。轼,才是他的名。什么是轼呢?其实就是古时车厢前供手扶的横木。诸位不禁要问,这家长是怎么想的,竟然用车辆的零部件给孩子取名!现如今给孩子起名字,怎么也不能叫张轮胎、李刹车、王油门吧?

诸位的疑问,恐怕也是少年苏轼的困惑。为了说明此事,苏轼的父亲苏洵特意写了一篇《名二子说》。苏洵道:儿啊,儿啊,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导致锋芒毕现。锋芒毕现,必然会招致明枪暗箭。希望你在今后要像车轼学习,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能注意掩饰和保护自己。做一个看似无用、实际有用的人,这就是爸爸最大的心愿了。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亲苏洵的担忧,后来全部成了现实。苏轼一生之所以风波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个性真挚坦率。遇到问题,面对矛盾,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创作诗文,更是口无遮拦,只要心中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恨不得全说出来。当然您可以说,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我们大家喜欢他的地方。但苏轼的性格,的确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

苏轼到底有多不会掩饰自己呢?通过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大致体会了。所谓的王安石变法,实际上是宋神宗的改革理想。但是苏轼对于新政并不看好,他竟然对皇帝说了这样一段话:“譬如乘轻车,驭骏马,冒险夜行,而仆夫又从后鞭之,岂不殆哉!臣愿陛下解辔秣马,以须东方之明,而徐行于九轨之道,甚未晚也。”(《拟进士对御试策》)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苏轼在告诫皇帝:现在的变法,就好比有人在深更半夜坐着马车奔跑在山间小路上,前面是骏马狂奔,后面是马夫拼命地鞭打,随时都有车毁人亡的危险。希望陛下解下马鞍,喂饱骏马,等到天亮后在大路上慢慢行走也不晚。请问,谁是那匹疯狂的骏马?再请问,谁又是那个心急的马夫?苏轼真的太敢说了。

宋神宗很大度,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希望苏轼能留下来参与新政。但是,这不可能了。苏轼一系列反对变法的言论,以及或明或暗的嘲弄之语,已经让王安石非常恼火和气愤。这些言论会助长反对派的气焰,更会给变法造成阻碍。在变法派看来,苏轼必须离开朝廷。您看,苏轼不但没有韬光养晦,反而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了。苏轼根本当不成车轼。

三十六岁的苏轼从朝廷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任知州。那么,苏轼外放当官是否顺利呢?远离朝廷的苏轼,心情又如何呢?我们可以从这首《和蒋夔寄茶》中寻找答案。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正在密州任职的苏轼接到了蒋夔寄来的好茶。这位蒋夔是何许人也?他是苏家兄弟二人共同的好朋友。蒋夔到代州任教授,苏辙还写有《送蒋夔赴代州学官》相赠。这时收到好友寄来的好茶,苏轼不禁感慨万千。为什么?因为这份茶和密州的环境太不相称了。

密州,虽然离京城不远,但不仅经济落后,而且环境恶劣。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抓贼,而是抓虫。当时密州蝗灾严重,直接影响到粮食的收成。苏轼不敢怠慢,从早到晚都奔忙在田间地头,一心扑在灭蝗的工作之中。

可是,由于当时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巨大的蝗灾面前,人力的抗击依然显得微不足道。苏轼任职的那几年,与密州邻近的数千里地方全部陷入严重的饥荒之中,穷苦的百姓甚至连逃荒也无处可走,饿殍遍野,弃婴满城。于是苏轼在密州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满大街捡孩子。但光靠自己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苏轼又设法拨出数百担粮米,单独储存,专门用于收养这些可怜的弃儿。

在密州任职期间,苏轼自己的生活水平也大幅下降。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地方,主要长麻、枣、桑等树。苏轼在他《后枸杞赋》的序言中写道:“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您瞧把苏轼给饿的,都跑到荒园中找枸杞和菊花来吃了。当然,苏轼这种“求杞菊食之”的行为,实际上是模仿晚唐陆龟蒙的风雅之举。至于《后枸杞赋》中“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qiǔ,干粮)”的生活窘態,也有苏轼作为诗人夸大发挥的成分。但是,密州与苏轼之前生活过的地方,无论在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都存在巨大反差,这是客观事实。在荒凉贫瘠的密州,蒋夔寄来的好茶又能喝出什么样的滋味呢?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便,在这里读骈,解释为安逸。苏轼开篇就给这首茶诗定下了主题。那么到底怎样一切随缘呢?又如何安逸随便呢?我们还得把这两句先放下,接着往下读。

苏轼来密州之前,在杭州任了三年通判。这三年的生活,简直是人间天堂。别的不提,单论杭州的饮食,就足以令苏轼回味一生。金齑玉脍,是杭州的一种美味。《大业拾遗记》曾记载这道佳肴的制作方法:“鲈鱼白如雪,取三尺以下者作之,以香菜花叶相间,和以细缕金橙食之,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也。”

以南方人特有的精细,将肥美白嫩的鲈鱼,切成吹彈欲破的薄片,配以翠绿的香菜,撒上金黄的橙丝,这就是色香味俱全的“金齑玉脍”。苏轼是十足的美食家,吃着洁白晶莹的大米,品着刚刚出水的河鲜海味,酒足饭饱后再来上一盏好茶。这位大馋人在杭州常常充满了陶然自得的满足感。

东武,即琅琊郡东武县,与“桑麻川”一样,都是代指密州。鹿角,是一种小鱼。饭瓮,即将肉埋在饭下的一种食物。杭州的家常便饭,到了密州已不敢奢求。密州荒瘠的土地,物产本来就不够丰富。再加上连年蝗旱,庄稼、菜蔬无不歉收,因而食物奇缺。早已习惯了鲜食美味的苏轼,如今却不得不学着像本地人一样吃饭瓮。有时还得入乡随俗,加上一勺酸酱下饭。虽然这些食物很粗鄙,但在密州已经算是美食了。

柘罗铜碾,是点茶法中的器具。脂麻白土,是煎茶法里的佐料。宋代将点茶法看作阳春白雪,将煎茶法视为下里巴人。在杭州饮茶,是“一瓯花乳浮轻圆”的讲究。在密州喝茶,就只能是“脂麻白土须盆研”的将就了。这样的生活变化,换作您,心里能舒服吗?

沙溪,与壑源临近,都是当时建州的茶区。虽然这两处相隔不过数里,但茶叶品质却差距悬殊。沙溪茶的价格不过是壑源茶的一半而已。于是就有很多人以沙溪冒充壑源销售。其实宋代北苑的沙溪与壑源,就如同今天武夷的正岩与半岩一样,鱼龙混杂,容易上当。

水脚,是宋代斗茶中的专业术语。蔡襄《茶录》中记载,建安斗茶,较量的就是茶泡沫的持续时间。水痕消失者,淘汰出局。水痕最久者,就算获胜。所以当时描述两个人斗茶的成绩,就说相差“一水”或“两水”。

苏轼以“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两句,表明了自己对于茶事的精通,其寓意与白居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完全相同。蒋夔了解苏轼,知道他既爱茶又懂茶。于是,远隔千里,花费万钱,寄来了佳茗。苏轼精心收藏,恐怕被身边的人要走。这种“只恐偷乞烦封缠”的心理,如今的爱茶人读到,肯定要会心一笑了吧。

苏轼爱如珍宝的好茶,最终还是出事了。有一次,苏轼没在家,“老妻稚子”将好茶翻出来,加入老姜咸盐给煎煮了。苏轼的家乡四川,一直保留着唐代以来的煎茶习惯。他在《寄周安孺茶》一诗中也有“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的说法。虽然老婆孩子按老家的方法饮茶,也不能算是错事,但是如此精美的北苑茶,就这么加着姜盐给煮了,还是有点糟践东西呀!

老婆孩子这么糟践好茶,苏轼会不会着急呢?还真没有。因为如果要着急,苏轼早就急死了。回想当年,他与弟弟在京城一举成名,那种风光无限的感觉,就像晋朝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一样。可如今呢?仕途奔波近二十年,满脸尘埃,一身疲惫,却一无所成。岁月无情,理想日远,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年少时一度在他眼前闪现的锦绣前程,已如天边的云霞,可望而不可及了。

密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面对这样的生活,很多人会抱怨,很多人会迷茫,很多人会消沉。但是苏轼并没有这样。他是如何走出人生低谷的呢?在密州做官期间,苏轼开始重读《庄子》。书中,庄子以他充满诗意的笔调,塑造了一种与自然合一的理想人格。具备这种理想人格的“至人”,在心灵上、在精神上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条件,纯任自然,获得绝对的自由,从而超越生死、贵贱、贫富、毁誉。这首《和蒋夔寄茶》中,便处处闪耀着庄子思想的光辉。

人生所遇无不可,体现的是庄子乐天的态度。《庄子·大宗师》中有“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两句,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知足而常乐。苏轼没有说大话,他在之后的人生低谷中,总能做到随遇而安。例如他贬官黄州时,利用当地居民看不上的猪肉,发明了美食东坡肉。又如他贬官惠州时,利用大家丢弃不要的羊骨,发明了美食烤羊脊。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使得他在失去官职、失去前途乃至失去自由时,仍未失去快乐。

南北嗜好知谁贤,透露的是庄子齐物的思想。庄子认为,感觉经验,千差万别。譬如人喜欢吃牛羊肉,可鹿、蜈蚣、猫头鹰则分别喜欢吃草、蛇和老鼠;人人都说毛嫱、西施美艳绝伦,可鱼、鸟、麋鹿见了她们则或沉水、或高飞、或逃散。由此可见,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何必计较祸福得失呢?又何必争论甘苦美丑呢?美丑,并没有客观的标准。福祸,也不过是主观的判断。

苏轼写下这首诗,既是对蒋夔表示感谢,也是与好友共勉人生智慧。苏轼知道,自己的话蒋夔一定可以听得懂,因为他也是爱茶之人。天下爱茶人,都懂得一个道理:苦尽甘来。茶汤的甘苦,可以互相转换;人生的苦乐,也不过在一念之间。

猜你喜欢
密州庄子苏轼
密州在哪
从善如流
坚硬与柔软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题铭砚洗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