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上尉杜伦亲历地道战

2022-02-18 11:40梅兴无
世纪风采 2022年1期
关键词:杜伦洪亮冀中

梅兴无

1945年1月22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艾斯·杜伦上尉正头戴毡帽,一身当地百姓装扮,眼睛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不安神情。因为,他正经历着一场地道战,他也成为唯一一位亲历过中国地道战的美国人。

探访冀中地道

1945年1月12日傍晚,看完地形的冀中军区九分区司令员魏洪亮刚回到分区驻地任丘县边关村,作战科长雷溪就交给他一封冀中军区的电报。电文大意是:美军上尉艾斯·杜伦将到九分区参观了解抗战情况,要热情接待,保证他的安全。

看完电文后,魏洪亮安排雷溪和宣传科长王工学带两个警卫员雇一辆大车,前去军区司令部驻地河间黑马庄迎接客人,并嘱咐他们派人去天津购买一些招待美国客人的物品。

艾斯·杜伦上尉除了是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外,跟中国还有一定的渊源。1908年出生的他,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他还数次到西藏进行过实地考察,1942年更是受美国战略情报局委派,作为两名战略情报人员之一,再度赴西藏考察,次年8月返回重庆后,向美国战略情报局递交了考察报告。正是由于杜伦这种特殊的背景和经历,他被选为美军观察组的成员。1944年12月,杜伦等3名观察组成员来到晋察冀根据地,考察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在敌后是如何站住脚进行抗战的。

杜伦的任务是考察冀中军区。军区司令部为此专门成立了联络科,由作战科科长高存信兼任科长,具体负责接待工作,并选派懂英语的县长马振武当翻译。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会见了杜伦,并为他举办了欢迎宴会。杨成武风趣地说:“我们现在吃饭的地方,离日军重兵把守的保定只有150华里,那里有飞机场,要是坐上飞机,敌人一眨眼功夫就能到我们这里来讨饭吃啦!”

随后几天,杜伦考察了军区的作战科、侦查科、敌工部等部门,他对杨成武说,很希望能得到保定机场跑道、指挥塔等外景照片。随同摄影的《晋察冀画报》副主任石少华表示:可以满足杜伦先生的要求,我们尽快派人去设法拍照。杨成武着重向他介绍了冀中军民独特的地道战术。杜伦是崇尚大炮和飞机的军人,认为日军攻击力仅次于美军,是世界一流的军队,对地道战能否抵挡日军进攻表示怀疑,但他对地道仍充满好奇,急迫地要去看一看。

在高存信、马振武等人陪同下,杜伦先后到七分区、八分区考察了那里开展地道斗争的情况,还亲自钻了两条地道,对利用地道作战的方式感到十分惊讶。高存信告诉他,九分区的地道比这里的更好。于是,他对到九分区参观充满了期待。

雷溪、王工学等抵达冀中军区驻地后,很快与高存信等取得了联系。1月15日上午,他们同杜伦及高存信、马振武、石少华等军区陪同人员,身着便装,头戴毡帽,一身冀中老百姓装扮,前往九分区。杜伦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好不容易才给他找到了一套较为宽大的衣服。军区专门为他配置了一辆骡马拉的花轱辘车,车棚用麻花布帘子遮着,避免被人认出他是外国人。

下午3点,他们顺利抵达边关村。杜伦一行被安排住进了堡垒户宋金坡家里,专门从天津买回的直沽高粮酒、前门牌香烟和烧鸡也摆上桌子。杜伦的到来引起了村民们的好奇,孩子们纷纷围观。魏洪亮嘱咐雷、王二人,要切实保证杜伦的安全,同时让村长给乡亲们做工作,不要再围观。

第二天上午,杜伦在翻译马振武陪同下来见魏洪亮。一进门,杜伦就摘下头上的毡帽,很有礼貌地向魏洪亮鞠躬。魏洪亮还了礼,客气地说:“杜伦先生,我代表九分区全体抗日军民,对您的到来表示欢迎!”杜伦见魏洪亮身体魁梧,人很年轻,一问年龄,方知对方才28岁,比自己还年轻,他瞪大双眼叹道:“28岁的司令官,这在我们美国很少见。你们共产党的军官年轻啊!”他又说,“我虽然是美国人,但在中国杭州长大,杭州是人间天堂,可惜被日本人占了。”魏洪亮说:“中国人很快会赶走日本人,到时你就可旧地重游。”两人很轻松地交谈着,慢慢转入作战话题。魏洪亮向他详细地介绍了“五一”大“扫荡”前敌我双方态势和九分区军民在残酷的斗争中取得的战绩。他说:“三年前,我们九分区八路军还只是在青纱帐里躲躲藏藏,现在已控制了肃宁县城。”杜伦上尉不解地问:“我很想知道,你们是用什么战术在平原地带同世界一流的日本陆军作战的?”

“地道战术,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的地道战术。”魏洪亮脱口而出,接着,他又介绍了九分区开展地道战的情况。这位美军观察员一边饶有兴致地听着,一边在本子上记着。最后,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参观一个连队,二是参观一下地道。魏洪亮满足了他的要求。

九分区专门调来四十二区队(相当于团)第一连让他参观。全连120多人,清一色的日式三八枪,并有6挺歪把子机枪,6门八八掷弹筒。当他了解到这些武器都是从日军手里夺来的,感慨地说:“我在重庆参观过国民党军的一个连,武器装备都是美式的。而你们的武器全是从日军那里缴获的,证明八路军跟日军打了很多仗,而且打了胜仗!”

杜伦接着参观地道。这里的地道挖掘得比较科学,实现了“三通”:地道相通、房子相通、房顶相通。民兵领着他参观了几个地道口,有的在牲口棚里,有的在灶膛下,有的在水井的井壁上。地道有干线、有支线,四通八达,地道内设有通气孔、瞭望孔、射击孔,能防毒、防烟、防火、防水。一个民兵给他作了踩“翻眼”落入陷阱的演示,落入陷阱后,他很快从另一个洞口钻了出来。杜伦惊叹不已:“掉下去还能出来?”民兵自豪地说:“我们的地道有两三层,我掉下去能出来,日本鬼子掉进去,可就出不来了!”在两天的参观中,杜伦的那双蓝眼睛里充满了惊奇,“真想不到”这句话常挂在嘴边上。

体验地道战斗

1945年1月21日,是农历腊月初八,按照当地的习俗,房东熬了红豆枣腊八粥来招待杜伦一行。

这天傍晚,冀中军区发来电报,说敌人知道九分区来了个美国军人,集中了日伪军800多人,分别从河间和辛中驿向九分区方向出动,明天将突袭边关村九分区机关,企图抓捕杜伦。为了杜伦的安全,魏洪亮下令立即转移。

听到这个消息后,杜伦心里很紧张,带着马振武找到魏洪亮问,日本人是来抓我的,您不会把我交出去换他们退兵吧?司令员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绝不会做出卖朋友的事。杜伦又问,那您打算怎么保护我?魏洪亮告诉他,正准备转移。他问,转移多远?魏答,1.5公里外的培里村。杜伦一听急了,这不叫转移,按美军规则,转移必须到敌远程炮火射程和飞机轰炸极限距离以外。魏洪亮明白他的意思,说您的安全我负完全责任。杜伦问他准备动用多少部队?魏洪亮说,主力部队在前方执行任务,现在有一个警卫班和一个侦察排。杜伦更急了:“司令官先生,您太年轻了,您不懂,这点兵力……”不等他说完,魏洪亮正色道:“杜伦先生,我告诉您,要不是为了您的安全,我完全有把握在这里击退日军的进攻!”杜伦不吭声了。

杜伦心情忐忑地上了花轱辘车,随分区机关转移。很快转移到了培里村,杜伦一行被安排住进堡垒户卢四虎家。房东让出了北房,杜伦、马振武住西头,高存信、石少华等住东头。这时,侦察员报告,敌人几路合围了边关村。魏洪亮命令注意隐蔽,不要暴露目标。

天亮后,警卫员去老乡家借面粉做早饭。刚走到街上,迎面来了两个日军骑兵,他躲闪不及,掏出枪迎击,击伤对方一人。村外的敌骑兵排迅速围住村子,在边关村扑空的日伪军,听到枪声也压了过来。

杜伦惊慌失措,强烈要求魏洪亮马上派人送他回冀中军区。魏洪亮劝他,现在最安全的办法就是钻地道。但杜伦执意要走,魏洪亮只好派雷溪带一个班和部分民兵,掩护他试着向村外突围。可他们的行动被日伪军密集的火力瓦解,只得退回卢四虎家。卢四虎端起锅,打开灶膛底下的地道口,引着杜伦等下地道,因他个子大,洞口小,在大家帮助下才钻了进去。

魏洪亮紧急将现有人员作了安排,高存信带几个警卫员负责杜伦的安全,其余人组成混合战斗小组,随时作好战斗准备。

高存信等留在屋内掩护,直到大家全部安全地进了洞,才钻入洞内,下地道后走了一段,遇到了石少华等几人,他们再往前走,发现这是个只有透气孔的死洞。幸亏杜伦他们钻对了,趁上面的敌人混乱的时候,高存信等迅速越过洞口钻进了左边的中心地道,与杜伦他们会合。

这是一条防御性的蛇形地道,大部分地方只能弯着腰而不能站立行走,洞径小的地方还得匍匐往里钻。杜伦个儿高,一般都匍匐前进,到了一个稍宽敞的地方,便弯着腰曲着腿坐着,一言不发。马振武紧挨着杜伦,轻声给他翻译对付敌人的办法,他一边听,一边紧张地点头。

魏洪亮和雷溪还在屋子里商量如何指挥部队和民兵利用地道和高房工事打击敌人,忽然一颗子弹打碎旁边墙上的一面镜子,十几个日军已冲上了东房顶。雷溪和来自白洋淀的民兵神枪手、警卫员张建祥,用驳壳枪和马枪从窗眼瞄准房上的日军“叭叭叭”几个连发,房上的日军连人带枪从房檐上滚了下去。趁敌人慌乱之机,魏洪亮、雷溪他们迅速钻进了夹墙地道。

一群敌人拥入东屋,又遭到西屋和北屋的八路军和民兵依托地道从各个角落射击孔射出的子弹回击。日军只听到枪声,却看不到一个八路军的影子,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们大为恼怒,便在村里到处点火烧房,寻找地道口。

杜伦通过瞭望孔真切地看到八路军从高房工事里、磨盘底下、墙根和庙台背后,准确地向敌人射击,还看到了在村里横冲直撞的日军不时被地雷炸翻在地的情景,兴奋地叫起来:“地道,顶好!顶好!”

在一旁的石少华抓拍下了杜伦向洞外张望的瞬间,成就了他的经典新闻摄影名作《地道战中的杜伦上尉》。照片上杜伦那双大而敏感的眼睛,眼神极其复杂,忐忑与慌乱,期待与祈祷,仇恨与感激,仿佛都汇集到了这张脸上。

致敬中国母亲

地道战还在继续。大批日伪军顺着枪声寻觅过来,一窝蜂钻进院子里,像一群没头苍蝇四处找地道口。他们用镐和钢钎挖凿地道的响声,打骂群众的吆喝声,以及村里一阵阵的枪声,地道里的人们都听得清清楚楚。魏洪亮妻子肖哲怀中8个月的孩子被吓得哇哇直哭。肖哲怕哭声暴露目标,硬是死死堵住了孩子的嘴,以致孩子窒息而死。

日军仍在地道上面的院子里折腾着。他们在卢家发现了杜伦因慌乱而遗忘在炕上的照相机、日记本和地图等物品,断定美国军官一定在附近的地道里。日军让几个伪军把卢大娘抓来,通过翻译逼问她:“这架照相机的主人去了哪儿?是不是藏地道里?地道口在那里?”日本兵拼命打她踢她,逼着她说出美国人的下落,她决绝地说:“不知道!”日本兵竟残忍地用战刀砍断了她的一个手指继续逼问。卢大娘依然咬着牙摇头,又被砍掉一个手指。再问,再拒绝,再砍,惨无人道的日本兵竟一连砍掉卢大娘的四根手指。大娘浑身是血,昏厥过去,苏醒过来后,仍怒目视敌。

然而,村里出了一个告密的汉奸。日军很快找到了灶台下的的地道口,日本兵一阵狂喜,朝洞里大喊大叫:“你们已经被发现了,快出来吧!”许久没有动静,日军朝洞里扔了颗手榴弹,然后逼着一个伪军下洞。伪军不敢抗命,战战兢兢下了洞。高存信对准黑影“叭”的一枪,伪军当场毙命。高存信告诉大家,鬼子很可能放毒气,要求大家都把毛巾用自己的尿液浸湿,一旦鬼子放毒就捂在嘴上。杜伦听了马振武的翻译,迟疑片刻,还是照高存信的要求做了。

日军在上面变换了花样,用枪逼着卢四虎的父亲卢大伯下洞探路,还在他身上拴了一根绳子控制他。卢大伯边下边喊,一名战士接近他,把他身上绳子割断,扶他慢慢下来,日本兵只拉回一条绳子。

日军还是不敢贸然下洞,又扔了几颗手榴弹,爆炸后除震下一些土外,地道中没有任何损伤,没有什么动静。地面上的敌人开始灌水,一桶桶水从洞口哗哗流下。高存信组织大家用手刨土进行堵截,使水向支洞流去,流入蓄水井中。

过了一会儿,日军最后的毒招拿出来了,一只冒着烟的瓦斯瓶滚进地道。警卫员陈晓增奋不顾身地冲上去,飞快拾起燃烧的瓦斯瓶扔出洞外,并向洞口打了一梭子子弹。高存信迅速指挥大家脱下棉袄、棉袍堵住地道卡口,并刨土把棉衣的周围堵好,大家又用尿液浸湿的毛巾捂住嘴鼻,并向通风口方向转移。敌人的毒攻又以失败而告终。

在日伪军包围培里村之初,魏洪亮就电令在20公里外的分区四十二区队驰援,与附近的任丘县大队、区小队配合对敌实施反包围,同时火速向冀中军区报告敌情。收到九分区的电报,杨成武立即命令十四团增援培里村。

午后,地面上的枪声密集起来,赶来增援的四十二区队在村外与日军展开激战。魏洪亮迅即组织地道部队和民兵分头出击,东打一枪,西扔一颗手榴弹,使得日伪军内外受压,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任丘县大队、区小队,在地委书记陈鹏指挥下,也围攻过来。日伪军终于支持不住,丢下横七竖八的尸体向村外夺路而逃,途中又遭到十四团的阻击。敌人最后扔下大片死尸,狼狈向河间方向逃窜。

下午5时许,一场激烈的地道战胜利结束,毙伤日伪军数百人。魏洪亮通知各点,可以出地道了。杜伦这才伸开蹲得已麻木了的腿,从洞中钻了出来。这次战斗,他们在洞中坚持了10个多小时。杜伦见到魏洪亮,习惯性地竖起大拇指说:“地道战术,伟大的胜利。你是了不起的地道司令!”

杜伦见到房东卢大娘时,卫生员正在替她包扎伤口。看到日军的暴行,杜伦在胸前忿忿地画着十字说:“太残忍了,太残忍了!”当知道是自己连累了卢大娘时,他毕恭毕敬地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中国母亲深深鞠躬,极为诚恳地说:“伟大!卢大娘太伟大了!”

杜伦又看到了怀抱孩子的肖哲,她的事迹他在地道里就知道了。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沉重心情,只能再次向这位中国母亲竖起了大拇指连说:“伟大!伟大!”并对魏洪亮表示了慰问。

盛赞地道战术

为防止日军再袭,魏洪亮决定立即转移。日军这次出动,军区给杜伦配备的花轱辘车、骡子等都被抢走了,其他物品也被洗劫一空。杜伦同大家一起忍着饥饿,夜行军20多公里,转移到肃宁县北窝头村分区教导队驻地。大家一天一夜没吃饭了,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一见到饭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虽是粗茶淡饭,杜伦吃得特别香。

杜伦已经暴露,如果继续留在九分区,魏洪亮担心他的安全,建议他先回军区,他表示同意。杜伦原计划考察白洋淀冬天结冰时能否停降盟军飞机一事,改由九分区派人协助石少华去白洋淀调查了解。

杜伦离开九分区时,赠送魏洪亮一把荷兰匕首作纪念,魏洪亮回赠他一支刚在培里村战斗中缴获的日式手枪。当天下午,杜伦回到冀中军区驻地,军区参谋长沙克出村迎接,对在培里村战斗中受惊的杜伦表示慰问。杜伦自豪地说:“地道战,我是美国军人中第一个参加者,非常荣幸!”

第二天,杨成武会见杜伦,向他表示了慰问。杜伦说:“冀中的地道是万能的,冀中的老百姓顶好顶好,中国一定会胜利!”

军区副政委李志民与杜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交谈。杜伦详细谈了自己经历培里村地道战的情况,激动地说:“一位普通老太太为了保护我和八路军,自己挨打,手指被砍断仍宁死不屈。魏司令官的夫人为了顾全大家的安全,把自己8个月大的孩子捂死,这样的母亲太伟大了!”

他还问李志民:“地道战术是哪一位军事家发明的?”李志民说:“是老百姓在斗争中发明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杜伦听后频频点头,又竖起大拇指:“中国人民很有智慧,很有办法,也很勇敢,日军必败,八路必胜!中国必胜!”

几天后,石少华从白洋淀回来,向杜伦讲述了他了解的情况,并将拍摄下的照片交给了他。同时,其他人拍摄的保定机场相关照片,经杨成武审阅后,也交给了杜伦。杜伦见到那一叠清晰地显示出跑道、停机坪、指挥塔和战斗机的照片,简直惊呆了。应他的要求,全套照片又加印两套,一套留给延安的美军观察组,一套送史迪威将军转交美军空军司令部。

杜伦在冀中军区考察了近一个月,通过参观地道,特别是亲身经历培里村的地道战,使他对冀中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八路军的战术以及军民之间血肉关系极为赞赏。临走时,杨成武送给他日军大衣、战刀、手枪等战利品作纪念。

1945年夏,根据杜伦从冀中带回的照片,陈纳德指挥的美军十四航空队轰炸了日军占领的保定等地,日军军事目标非常准确地遭到了轰炸。

遗憾的是,1945年8月19日,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四天,杜伦因患抑郁症在重庆自杀身亡,年仅37岁。

猜你喜欢
杜伦洪亮冀中
爱心“驶者”朱洪亮
贺河北桃花节
冀中地区发展雪花梨种植促进乡村游
小爬梯撬动大市场
首都机场爆炸者冀中星
法医田洪亮 有你才知幸福的滋味
我们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