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角下的党刊记者转型探析

2022-02-18 00:05王宇萌
新闻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刊老百姓生态

王宇萌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哈尔滨 150001)

旧传媒条件下,媒体发布新闻是以报纸、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电视台为中心的、单一的传达。纸刊、报纸售卖,电视台播放节目……一旦散播出去,整个传播过程就宣告终结,因此党刊传递信息的前提条件比较单一。

但在新型技术条件的加持下,因为读者加入到信息散发、传递进程当中,媒体传递信息呈现出多个中心并存、双方互相进行、反反复复传递的情况,媒体传递信息的前提条件变得愈加复杂化。

另外,各类社交软件、移动通信和国际网络的深入嵌入,使得普通老百姓互相分发消息的程度更大、层次更深、路径更丰富,这也正是党刊受到冲击的源头。

因此,首先探讨新闻在新传播生态下的状态,对于探析全媒体记者转型很有必要。

一、新传播生态下的报道

党刊记者转型,首先要审视新传播生态,知道自己面临什么样的世界,方能有的放矢。

在新传播生态下,党刊“内容为王”的竞争规律依然发生效力,高质量的报道内容仍然举足轻重。但是,“内容为王”中“内容”的定义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传播机制、传播过程因为读者参与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老式的写作手法遭到普通老百姓的反感。

稿子中老式写作手法成为普通老百姓反感的第一对象。在旧传媒条件下,普通老百姓对稿子里假大空的讨厌只是体现在口头上,涉及范围面很小;但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深入结合的时代,普通老百姓对稿子中喋喋不休话语的反感则在反复传递中升级为厌恶乃至敌视,并演变成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讽刺文化。

报道中的呆板固执,有时甚至还会酿成网络舆情事件。容易引起争议的文字一般属于“合理想象”范畴,也是一种旧的新闻表达习惯。

无论是陈词滥调还是“合理想象”,这些旧的新闻表达习惯之所以屡屡出现,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入一线采访,写作者往往没能走进当事人内心深处,抠出更丰富、更具体的事实细节。这些老式写作习惯不仅容易涉及造假,党刊记者如果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深入结合的时代继续使用也很容易遭人戳穿,并导致党刊遭遇指责。

二是普通老百姓更方便地参与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一旦出现错误,更容易被发现和放大。

新传播生态下内容把关也发生重大变化。[1]内容审校不再只是编辑们只有若干次的集体审核,而十分明显地成为一种连续不断地普通老百姓参与的审核。

例如:广州一家报纸在2013年刊登了一则不实报道。这则配图报道很快被戳穿假象,最终使得这家报纸不得不承认报道不实。

所以容易得出结论,普通老百姓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并自觉地担任信息的审核者。与从事校对业务的审核人员不同,普通老百姓的审视往往是非主流的,如果党刊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一旦出现错误,将会对党刊专业性造成极大影响。

三是自媒体崭露头角,对党刊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进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深入结合时代以来,普通老百姓开始构建符合自身趣味的传播渠道,并出现一大批很有实力的自媒体。颇有功底的自媒体是群众参加信息传达的较高层次状态,从而对党刊引以为傲的“内容为王”构成“另类”威胁。

除传统政治、时事领域外,大家熟知的领域都冒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自媒体,如IT范畴的某嗅网等等。这些网络自媒体的传播水平与写作高精尖程度正在不断上升,并一步一步形成对应的威信。

政务新媒体和企业新媒体,则是与传统新闻媒体争夺注意力的另一个对手。政府、企业甩开旧媒体,频繁地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直接向老百姓分发信息。其中,既包括以中纪委官网、@平安北京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也包括以@当当网官方微博、美的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企业自媒体。比较著名的例子是薄熙来案的审判发布过程,党报、党刊不再是第一手消息的来源,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013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对影响较大、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全面公开案件审理过程,以司法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2]这里将通过网络等途径发布消息与传统媒体并列为司法公开的渠道,宣告着政府机关开始直接向普通老百姓分发消息的行为将越来越普遍。

企业自媒体也蓬勃发展,其标志性事件是2014年1月海尔宣布停止向纸媒投放硬广告。不仅如此,海尔还组建新媒体团队,利用微博、微信、QQ自办“媒体”。

总而言之,党刊的话语表达、事实核查、内容优势等等都将在新传播生态下受到冲击,这种冲击的态势未来仍将持续。

二、新传播生态要求传统媒体人必须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所以,面对新传播生态,党刊记者应该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新传播生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一)“全媒体记者”的内涵

目前业界学界对“全媒体记者”大概有这样几种理解:

一是从工作人员对工作内容熟悉程度的角度,把“全媒体记者”理解为“十项全能记者”,即能写稿子,同时又能拍照、编辑视频的采编人员。这是十分流行的概念。

二是从信息制造流程的角度,将“全媒体记者”理解为所有环节都参与的人。这种所谓的“所有环节”,一方面包括多样化稿件创制流程;另一方面也包含按时效要求向网站、新闻APP、纸质刊物等不同终端提供不同稿件的信息发布系统,同时还要求从业者及时回复老百姓,了解老百姓的要求。这里的“全媒体记者”实际上是一个采编团队的概念。

应当明确,媒体融合采编的基础单元应该是一个团队而非个体,让每个编辑记者都成为全能型记者实在是强人所难。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认为,媒体融合包含着三层涵义:齐全的信息传播符号形态、齐全的信息传播媒介形态以及齐全的信息传播经营形态。[3]与之相对的是,作为一个采编团队的“全媒体记者”,不仅要写好稿子,还要懂各种各样的专业传播技术,以熟练地应对各种挑战。

总之,“全媒体记者”这个概念,不仅指可以使用各种设备的记者,还是指一个精明强干的采编团队;不只是指从业者素质的“全”,还包括记者、编辑的细化和分化。

(二)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党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职业记者的专业技能仍然是无法取代的,反而越来越趋向报道传播链条的高端,进入门槛会越来越高。

因此,无论是作为单个社会人,还是作为专业党刊杂志社,都要提前留一手,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贴合自身特点的融合之旅。具体可采取的策略包括:

一是围绕现实与普通老百姓要求,不断开发新内容和新模式,提供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产品。下一步需要结合现实和普通老百姓需求,推动主体业务的转型和再发展。

二是不断修补党刊人才工作漏洞,极尽所能吸引各类人才,加强采编团队的作战才干。只有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才能让各类人才赢粮景从,紧密团结,为党刊的未来努力奋斗。

三是对从业者而言,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吸取新媒体技术知识的营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挑战进入采编人员视野当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给自己“加油充电”。

结语

党刊向媒体融合转变的要害之处在于千方百计满足“金主”和群众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写出好稿子、拍出好视频,而不是让个体从业者变成“全面超人”。总之,现实情况决定媒体融合的生产行为方式,生产行为方式决定全媒体记者的专门知识、知识面、知识体系。深刻理解这一点,才能推进媒体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目标。■

猜你喜欢
党刊老百姓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融媒体时代党刊如何做好选题策划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生态
注重党刊学用 确保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