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对混凝土的影响分析

2022-02-18 04:25沙永鹏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9期
关键词:减水剂外加剂气泡

沙永鹏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混凝土材料类型众多,可塑性强,能够满足差异化的施工需求,因此在建筑、水利等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实践施工时,受工艺技术、材料性质等的影响,混凝土自身麻面、蜂窝和烂边等病害仍然较为常见,对工程美观度、强度造成了一定影响,气候严寒地区的项目施工也极为受限,亟需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外加剂恰巧具备一定的改进、适应能力,可以为混凝土性能优化提供有效路径。

1 混凝土外加剂类型概述

混凝土隶属于非均质建筑材料,主要以水泥、沥青等胶凝物质融合砂、石等骨料组合而成,整体可塑性、耐久性较为可观,但在实践应用环节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抗冻性能较差、自重较大等,一度制约了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升。当前伴随科技手段的进步,外加剂进入工程建造研究、应用领域,并以其用量少、见效快、性能优吸引了大批用户。从功能用途角度出发,常见的外加剂主要有4种类型,首先是减水剂、泵送剂一类,主要通过增大颗粒电位,提升电性斥力,从而降低新拌混凝土黏性,达到改善流动性的目的;其次是早强剂、缓凝剂一类,其可以结合不同施工场景需求,对混凝土凝结、硬化进程进行速度调整、控制;三是引水剂、防水剂一类,主要用于改良、提升混凝土防水、耐久性能,保障工程质量;最后是防冻剂、着色剂一类,应用场景针对性较强,可以改善混凝土防冻、美观性能。

2 混凝土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1 减水剂产生的影响

2.1.1 减水剂作用原理

减水剂中存在较多表面活性剂,在维持坍落度指标的基础上,能够明显优化新拌混凝土塑化作用,同时减少单位体积用水量,提升抗渗性能。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分散作用,在混凝土整体结构中,水泥是关键的胶凝材料,当施工进入拌合环节后,水分周围会被絮凝状的颗粒充分包裹,自由度下降,无法充分参与流动、润滑工作,拌合物流动性由此下降。减水剂掺入后,活性剂分子定向吸附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与水泥颗粒紧密结合,所有颗粒表面被附上同种电荷,并在静电原理作用下,形成排斥、分散趋势,絮凝、包裹结构被破坏,内部水分逸出,拌合物整体流动性改善。其次是润滑作用。对于萘磺酸盐等减水剂来说,其成分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当其成分附着于水泥颗粒表面时,会与水分子相互吸引、结合,成为溶剂化水薄膜,其结构稳定且润滑性能良好,可以显著减小颗粒之间的滑动阻力,从而改善混凝土流动性。最后是空间位阻作用。在减水剂结构中,部分支链亲水性良好,其在水溶液中舒展、扩张,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吸附层,该吸附层较为立体,且具有一定厚度,当颗粒靠近时,这种吸附层就会重叠,产生空间位阻效应,形成相斥动力,将混凝土坍落度维持在稳定水平上。

2.1.2 普通减水剂

普通减水剂指标要求相对较低,大致可节省5%的用水量,将之应用于龄期较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会明显改善,至少可达原先的1.1倍,对于龄期28 d上下的混凝土材料来说,也能够提升5%左右的强度。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代表性类别,木质素本身自然赋存量较大,主要原材料为草木、木本植物等,通过特定工艺处理,可以从中提取出大量的硫酸盐木素、碱木素等,性能稳定、成本较低,因此获得了大规模的生产、应用。除普通混凝土外,还可以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等场景中,由于其自身不含氯盐,不会对钢筋钝化膜产生威胁,因此也可在预制、钢筋混凝土中使用,用量最好控制在0.2%-0.5%,若有单独使用的需要,用量还应适当降低,以0.25%为佳,不能超过0.3%。同时,普通减水剂引气量较大,可能具备一定的缓凝性能,因此在蒸养混凝土中,要严格禁止单独使用。混凝土的缓凝与温度关联较大,当施工、养护温度较低时,材料早期强度低、凝结速度减缓的状况就会异常明显,因此普通减水剂使用时,应当尽量选在5℃以上的天气,施工完成后,也要重点加强养护,防止水分过度蒸发之后,混凝土强度受到不良影响,可以喷涂养护剂,也可加盖塑料薄膜。

2.1.3 高效减水剂

高效减水剂指标要求相对较高,在混凝土施工中,减水量通常可达到10%以上,从而显著改善混凝土流动性,对于C30混凝土来说,龄期较新的状况下,强度可以提高69 MPa,即使面对龄期28 d左右的混凝土,强度也能提升至87 MPa左右。高效减水剂类别较多,聚烷基芳基磺酸盐类、密胺类减水剂均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将之应用于混凝土施工中,主要可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改善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坍落度是衡量混凝土性能时的常用指标,其测定数值过高,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给工程项目带来质量隐患;测定数值过低时,又无法适应泵送、长距离运输场景,这种矛盾增加了混凝土配比控制的难度,但高效减水剂引入后,混凝土离析、泌水的状况可以明显减少,坍落度得到优化。高效减水剂性能的发挥与诸多因素有关,分子大小、结构类型和溶液表面张力等,均会影响其综合效用,萘系、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应用时,可以加快混凝土凝结时间,而氨基磺酸盐类减水剂应用时,则会减缓主体凝结时间。

其次是影响混凝土硬化、耐用性能。加入高效减水剂后,水泥水化程度会明显提升,对于已经硬化的浆体来说,早期的抗压、抗弯强度上升,使得混凝土显微结构更加优质,在高效减水剂的影响下,混凝土收缩值也发生了一定改变,水泥需求量继而减少,有助于达成环保、节能施工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伸缩值对其自身质量有较大影响,变化幅度通常不会超过1×10-4。高效减水剂减水量较大,同时还具有微弱的排气性能,结构中水分、气体的减少使得混凝土抗冻、抗融性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对于强酸腐蚀情况,也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最后是影响钢筋抗腐蚀性能。传统施工模式中,普通混凝土与钢筋直接接触,伴随时间推移,外界水分极易沿着混凝土缝隙入侵,对钢筋造成侵蚀。腐蚀后的钢筋部分位置发生裂缝,部分位置则膨胀、变大,对外壳混凝土结构产生挤压,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崩脱的现象。应用高效减水剂后,混凝土与钢筋的粘合度直线提升,二者间隙几乎可以忽略,以C30混凝土为例,其与直滑钢筋结合7 d后,粘结力可从1.2 MPa提升至8.5 MPa,在弯曲钢筋实验场景中,提升幅度则为15~27.5 MPa,实践追踪检测后发现,应用高效减水剂后,混凝土内部钢筋在4 a以内,均未出现明显的腐蚀现象,充分验证了高效减水剂的优良性能。

2.2 引气剂产生的影响

引气剂成分中同样含有表面活性剂,憎水性较为明显,将其加入混凝土原材料后,可以产生较多微小气泡,直径大约为20~1 000μm,这些气泡会均匀、稳定地存在于混凝土结构之中,从而改善其稳定性、和易性。引气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剖析。首先是界面活性作用。常规混凝土拌合过程中,虽然也会裹挟少量气泡,但稳定性较差,并不会对混凝土性能产生明显改变。使用引气剂后,其分子颗粒会迅速发挥物理吸附作用,从水泥-水界面上看,亲水基与水分子结合,憎水基则与水泥颗粒结合;从水-气界面上看,亲水基同样靠近水分子,而憎水基则指向空气,所有物质均有固定位置、布局,因此自由度大幅下降,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活性界面,气泡引入也就显得更为容易。其次是气泡作用。气泡实际上代表着界面面积的扩张,但液体表面本身张力所限,会存在一种天然、自动的缩小趋势,气泡产生后,应力相互拉扯,气泡自然缩小、破裂,但加入引气剂后,其分子颗粒吸附于气-液活性界面之上,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表面张力,因此气泡较为轻松。最后是稳泡作用。相关试验中发现,部分表面活性剂作用于拌合混凝土时,同样会引入大量气泡,但经过静止、运输等环节后,绝大多数气泡都会消失,而引气剂却可以在气泡周围形成稳固用膜,该膜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强度,可以牢牢拴住气泡结构,防止其流失。

引气剂应用优势良多,对于新拌阶段混凝土来说,能够有效改善坍落度,提升体可塑性、流动性,为后续施工奠定良好基础。泌水和离析是混凝土应用、运输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混凝土中水分流失、材料粘聚性不足不仅会影响振捣施工质量,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现象,还会降低混凝土结构强度。而加入引气剂后,气-液界面更加稳定,不容易产生离析、泌水的现象,有助于提升混凝土的均质性,由于气泡稳固、均匀地存在于混凝土之中,因此整体抗折性能、柔韧性能都得到了加强,热扩散系数降低,即使在野外环境中,气温影响也大幅削减,对于道路、建筑等暴露在外的混凝土结构来说,耐久性更加优良。在引气剂使用环节,可以适当选用机械拌合方式,以保证拌合均匀性,注意严格控制拌合时长,时间不足、过长均可能导致混凝土含气量不足。

2.3 早强剂和缓凝剂产生的影响

早强剂可以显著提升水化反应速率,增强混凝土早期结构强度,通常用于-5℃以下的场景中,可以使混凝土尽早脱模,加快模板流转速度,后期养护压力也被大幅缓解,因此可用于应急修补。缓凝剂与其性能恰好相反,主要用于抑制水化反应速度,防止混凝土快速凝结,通常用于5℃以上的场景中。

3 混凝土外加剂使用要点探析

混凝土外加剂虽然优点众多,能够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优化混凝土各方面性能,使之符合建设、使用要求,但实践中滥用、错用的状况也十分多见,比如用量过多、种类选择不当等,均会影响混凝土最终质量,造成强度降低、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同时,部分外加剂本身具有一定的污染性,比如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含氨外加剂等,当周围温度较高时,其中的有害物质会逸散出来,影响使用者身体健康,因此外加剂使用过程中,要尽可能从环保、经济和效能等各方面进行考量,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不良影响。

3.1 优化外加剂品种选择

外加剂品种较多,除缓凝剂、减水剂等大类,每个类别中还涵盖了众多子类别,其成分结构、作用效能均存在较大差异,应用环节要立足工程项目性质、混凝土实际用途,进行综合考量和比选。在众多减水剂品类中,改性萘系减水剂可以显著缓和水化发热,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聚狡酸类引气剂应用中,缩减能力相对更强,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工程中,可以适当考虑;聚羧酸类外加剂在试验、应用环节中,则表现出了更强的减水率,适用于高强混凝土施工场景。对于不同种类引气剂来说,引入、产生的气泡直径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制作出的混凝土结构抗冻、抗弯折能力均是不同的,因此品种选用时,要尽可能选用产生气泡直径较小、较均匀的制剂。同时,外加剂与胶结料之间存在相容性的问题,当采用硬石膏、氟石膏等材料时,要额外关注品种选取问题,若选用的减水剂中含有木钙,可能引发假凝、速凝等问题;在应用引气剂时,同样要避免与氯化钙一同使用,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泡作用,会影响引气剂效用的发挥。施工建设中,有时需要采用复合外加剂,此时同样要考虑相容性,比如应用高效减水剂时,若同时使用木钙,就可能导致沉淀产生,从而影响效用发挥。

3.2 合理确定外加剂掺量

尽管外加剂优势众多,能够在最为经济适用的基础上,改善和优化混凝土性能,但用量不当同样会造成恶劣影响,以土建工程中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为例,桩体本身需要承载较大应力,因此混凝土、钢筋笼之间,应当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结合性,但实践中部分主体为提升混凝土硬度,缓解收缩徐变造成的裂缝问题,有时会加大引气剂用量,这很有可能导致材料结构内部弹性饱和,无法与钢筋紧密连接,从而形成开放式裂口,给工程地基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引气剂适量使用可以优化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泌水、离析的概率,同时,其引入的气泡也会占据混凝土内部结构空间,大量使用极有可能导致整体强度的降低,因此其用量必须严格控制。外加剂掺量与混凝土性质、工程用途有很大关联,对于C50混凝土来说,其水灰比通常为0.3,水胶比可能更低,因此外加剂掺量控制在4%为宜,C30混凝土施工中,掺量则要适当降低,控制在2.5%左右。

3.3 改进外加剂掺入方式

除品种、用量的选择外,外加剂掺入方式也会影响其效用的发挥,当前较为常见的掺入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先掺法。水泥作为胶结物质,最先与外机粉剂相混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添加集料、清水,完成拌合作业,这种方式之下,外加剂分散会更加彻底、均匀,分子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后,很可能在持续的搅拌中发生脱离,从而增加外加剂用量。其次是后掺法。这种方式中,水泥、集料以及清水已经提前开始拌合,在操作持续一段时间,保证拌合均匀后,再加入外加剂,以加水时间为标准,大约滞后1~2 min。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保障液相中外加剂的浓度,降低损耗。再次是同掺法。即将水泥、骨料等原材料,与调制好的外加剂一同置于搅拌机中,也可采用外加剂与水提前混合,并投放至原材料中的方式,这种方案中,外加剂全程跟随水化反应的发生,水泥颗粒表面可以更好地吸附制剂,从而发挥减水、引气等效用。最后是分次加入法。这种方式贯穿拌合、运输的整个环节,主要以时间为线索,间隔固定周期加入外加剂,可以使制剂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上。掺入方式与外加剂种类有很大关联,在使用萘系高效减水剂时,活性剂会对C3A、C4AF等矿物成分进行选择性吸附,因此采用后掺法更好;而应用木钙类减水剂时,其作用机理为大分子保护,故而掺加方式影响并不明显,在实践中,要统一经过严格的试配、检测来确定最佳方案。

4 结论

综上所述,外加剂掺加成本低廉、见效迅速,在混凝土施工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中减水剂能够有效减少工程用水总量,引气剂则可以规避离析、泌水等不良状况,缓和剂、早强剂可以控制混凝土硬化、凝结进程,在应用时要立足工程实际,对不同外加剂进行合理选择、搭配,并且通过科学、系统的试验、分析确定掺加量、掺加方式,从而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稳固基础。

猜你喜欢
减水剂外加剂气泡
建筑工程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检验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基于净浆扩展度的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分析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羧酸系超缓凝减水剂性能研究及应用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及应用技术简析
冰冻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