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2-02-18 09:36镡志伟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申报

镡志伟

(广东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不断重视,科研投入、科研数量都在不断增加,科研管理作为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科研项目申报、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内部控制、监督考核、成果管理等全链条统筹协调管理,面临更多挑战,对科研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对促进科技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对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为例,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措施,供相关人员参阅。

1 课题管理主要内容

课题管理在流程上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前期阶段、项目申报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总结验收阶段。除了课题流程管理之外,主要还涉及到课题建设内容、研究成果转化、战略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1.1 项目申报前期阶段

项目申报信息收集、分析筛选可能申报项目、研讨申报可行性、制订申报内容(单位、负责人、项目研究内容)和组织申报。

1.2 项目申报阶段

研究项目申报指南、确认申报单位、提出项目申报题目、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确认人员、制定计划、编制申报书和可行性报告、编制财务预算、审核并填报有关申报系统。

1.3 项目实施流程

项目立项公告、签订项目合同、细化研究内容、实施进度、预期成果、财务预算执行、指标等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内控管理等、按季度召开项目执行情况研讨会、按期提交项目执行报告(年度总结报告)。

1.4 项目总结验收

项目实施期结束前,制定项目总结验收进度计划,准备验收材料,召开验收材料研讨会,确认验收要求形式(材料、会议),时间,地点等,组建验收小组(技术、财务、其他),根据验收意见修改验收材料,存档。

2 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参与一部分公益行政职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对科研课题实施全链条管理不够重视,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2.1 科研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不强

事业单位科研管理往往会放到综合部门来统筹管理,有条件的会单独设立科研管理部门,但对单位来讲,没有专门设置专业岗位,往往都是兼职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技术知识,也达不到岗位所需要的要求。懂管理的,不一定懂科研;懂科研的,不一定懂管理[1]。科研工作还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仅仅在科研项目申报前收集信息,申报过程中上传下达有关政策文件和申报要求、验收阶段组织会议和课题档案管理等。由于能力欠缺,课题管理衔接中存在短板和弱项,致使项目研究进展中存在不顺畅的环节,如:组织协调、收集数据、课题需求、后勤服务、经费使用进度等方面支撑力度不足。同时,缺乏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的掌握,对研究成果使用前景以及市场推广方面既没有能力把握也没有精力去研究。而且,一般情况下,课题管理人员不在项目组内,不是项目研究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等不能及时掌握。

2.2 立足中长期战略规划谋划课题研究不足

近年来,科研课题经费、数量以及成果产出都在逐年增加,但是投入到市场应用的成果却很少,应用转化效果不佳。最主要的问题是,事业单位科研立项研究内容与主管单位亟需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突出等问题贴合度不高,紧密性不强。科研项目立项往往根据擅长的研究领域来设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没有真正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梳理成课题,以达到研究目标和成果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也缺乏课题延续性的研究,由浅到深、由窄到广、由易到难的链条式、递进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同时,课题管理中不注重科研规划,不重视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缺乏有效的统筹科研资源优势、统计科研基础条件、寻求科研突破点和科研需求,导致科研项目立项针对性不强,难以找到正确的科研方向,更无法使科研与单位自身发展相结合。

2.3 缺少计划和计划执行、进度控制管理

科研项目立项后,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就要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掌握和把控,尤其是对项目研究进度的掌握和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科研项目中往往会有多个合作单位,每个单位承担具体的子项目,而多个子项目的研发工作同时进行,有序衔接,甚至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会同时参与课题研究,在资源配置、时间投入、任务分工及经费合理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会阻碍课题整体进度[2]。根本原因就是计划不科学、方案不具体、操作性不强,难以使科研项目研发进展得到有效执行,影响研发进度,致使研究脱节。

2.4 经费预算不精准,执行中频繁调整

经费科学、合理、高效的使用对于项目管理至关重要。事业单位往往只重视项目的申报、立项,忽视项目的经费管理,尤其是在经费预算编制、经费分配、预算执行等方面较为薄弱[3]。通常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完成,科研人员缺乏财务及预算专业知识,导致各类科目经费预算编制无章可循,仅凭项目研究和实施的具体情况编制有关使用费用,跟财政要求的预算编制要求相差甚远,在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高效性上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使用中就会因预算编制与财政会计科目不匹配而导致该支出的经费不知道从哪里支出,甚至会出现无法支出的情况[4]。其次,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相当频繁,目前大多数预算编制、预算管理都由项目负责人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参与管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管理涉及到每个环节,预算编制的不合理性,与课题实际研究所需要支出的科目存在偏差,随着项目研究进展,经费使用的类别、数量、范围等都要随之进行不断调整,而项目负责人对资金调整没有绝对的话语权,要通过逐层行政审批,审批后再开展有关政府采购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课题经费管理使用存在信息孤岛和信息共享不及时问题。经费预算、管理、执行涉及好多部门,很难及时地将以上信息系统统一,共享发布。

2.5 内控体系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机制

为了节省科研管理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需要对科研工作制定一套统一的规则,用于指导和约束整个科研活动。对于刚起步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单位,未建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还没有树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意识,对于整个课题的业务流程(含管理体制机制、项目管理、项目申报立项与实施、结题与验收、成果转化、绩效评价)、资金管理(含预算与审批、使用与核算、结余结转管理、监督与评价)等环节未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规范,对每个具体的业务步骤未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图和分析主要风险点[5]。

3 科研项目管理改进措施建议

3.1 学习先进的课题管理模式,提升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加强单位对科研管理的重视程度,改变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把科研管理人员从综合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门设立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专门岗位、配备专业的人员,心无旁骛做科研管理。从全员中选拔掌握科研政策、沟通协调能力强、课题流程管理熟悉、具有一定的会计财务知识、了解档案管理知识的具备综合能力的人员到科研管理岗位上来,同时,也要全程参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研究技术路线、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市场应用转化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服务。

3.2 加强项目储备,制定科研战略规划

科研工作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对本单位基础性资料数据库、一系列研究成果整理汇总,形成无纸化和信息化的资料库,更多的是在原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有关规律。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聚焦主责主业,事业单位要认真研究学习主管部门中长期发展规划,梳理本行业领域亟需解决的热点、难点、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炼形成科研项目研究课题,制定事业单位科研战略规划。其次,要加强日常项目的储备,不打无准备之仗,项目立项申报,往往时间短、任务重,要填报的资料多,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因此,要把功夫放在平时,要在中长期规划的框架下,按照时间节点,提前筹备具体项目的研究和申报工作。最后,统计单位整体科研收入、科研技术需求等数据,可以给单位提供良好的科研信息反馈,为科研规划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参考作用。

3.3 加强对科研项目进度控制管理

项目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应立即召集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员,认真梳理科研项目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具体任务分工和项目进度、预算执行支出、验收等问题,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订项目进度计划表,具体项目实施挂图管理,项目推进时间节点、任务目标、流程程序、所需资源、参与人员及各阶段考核指标要有量化指标,从而有效控制项目研发进度[6]。课题管理部门以及项目科研管理人员就是要按照项目计划、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督促、督办以及沟通和协调研发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3.4 合理配置科研经费预算,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虽然有详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研发计划,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以及项目组人员的调整(变动)等各因素,导致经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也会有所微调,而科研项目研发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使用,解决预算编制偏差问题,明确项目负责人有充分的预算管理权,同时配备专业的、具有一定财务知识的人员担当研究助理职位,负责整个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使用、报销等各环节,避免过多地分散专业技术团队人员的精力,同时也要加强财务助理培训,提升预算管理意识,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做好沟通衔接,统筹做好项目预算[7]。有了科学的、准确的、合理的预算编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充分利用和提升单位内部信息化水平,统筹解决预算执行调整过程中信息孤岛现象,建立一套从预算立项开始到项目财务决算结束的综合系统,建立一体化的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把课题管理和经费管理统一起来,实时动态显示,加强对接,提高效率,对预算和执行支出情况进行科学调整。

3.5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根据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研项目要求,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树立和强化课题研究风险管理意识,尤其是针对重大问题研究方向、课题技术路线、目标任务及成果、经费使用等方面建立预警防范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单位科研课题内部控制体系。结合单位管理制度,将研究进度、预算执行等纳入单位督查督办工作,实行定期通报。管理部门掌握好时间节点,把握准课题研究过程,定期报告项目进账中遇到的问题(含风险控制)及解决的办法和对策,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地提升研发效率[8]。其次,按照科研实施计划,对科研实施过程中每个计划节点应完成的成果进行质量验收,按照阶段性任务目标和获得成果要求,通过细化指标,形成能够量化考核的指标系数,定期汇总参与质量考核,每年不定期组织科研项目信息公告或公开,公开信息包括科研项目获得批复立项、预算、预算调整、资金使用(重点是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外拨资金、委托服务、结余资金使用)、项目决算、资金结余、科研成果等项目信息(涉密及或技术保密除外),编制项目执行报告,掌握科研项目实施进度、把控有关措施和处理机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企业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ABB资助国内外顶尖高校开展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