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铸台魂:新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守正创新

2022-02-18 13:57薛山明
视听 2022年9期
关键词:河池精品电视节目

薛山明

20世纪80年代初,一群北方汉子来到壮乡,编织了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摇篮,铸造了广西电影制片厂“小厂拍大片”的壮举,涌现出《黄土地》《周恩来》《一个和八个》《血战台儿庄》等精品电影。广西电影这一招牌,擦亮了当时中国电影和广西文化的名片,成就了张艺谋等电影人。21世纪初,以潘琦、东西为代表的一群土生土长的河池汉子撑起了“文坛桂军”的桥梁,伴随“文坛桂军”成长的河池电视人铸造了“小台办大事”的壮举。那几年,河池电视人频频闪现于全国大奖的领奖台,电影《那年秋天》《天上的恋人》、电视散文《粘膏树》《祖屋》等捧回了金鹰奖、骏马奖、飞天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等。精品意识铸造了河池电视台的台魂,体现了河池电视人探索前进的勇气,更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河池广电事业的发展。借助精品创作过程带来的创作、经营、管理事业发展的思考、理念创新,河池广电事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多项管理在广西全区甚至全国领先,河池广电局也同时荣获了全国广播影视先进集体的称号。

从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广影现象”到河池电视台的“河池台现象”,无不体现了两个字:精品。如果没有这批闻名中外的精品电影作品,广西电影就没有它的历史地位。同样,如果河池台没有这批影视精品,就没有它当时的辉煌和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①只有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艺术家才能体现其人生价值,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也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精品是一个电视台的灵魂,是一个制作机构的灵魂。没有精品(包括品牌节目)的电视台是没有地位、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没有精品的制作机构是没有存在价值的。“精品立台”的战略曾经为以广西河池电视台为代表的地方电视台提供发展方向。而这种以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为指导的方针,也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内涵,铺设了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路径,引领了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方向。

本文从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如何在当前的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树立精品意识,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精品化,进而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十四五”建设吹响时代的号角。

一、切入点: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作要精

时代呼唤精品,受众需要精品。广播电视只有生产出更多精品,才能留得住受众,才能赢得广播电视事业的广阔天地。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树立精品意识,首先要以对主题思想的深入开掘为切入点。要想锻造出广播电视节目精品,就要夯实精品理念,把“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建立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引导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攀登创作高峰,不断创作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田进在谈到公益广告精品创作时认为,精品节目的制作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层面:主题导向、内容创意、媒介呈现、品质把控和人才建设。据此,精品意识可以细化为“精”与“品”两个方面。

首先是“精”,即精益求精。具体来说,包括精英、精心、精致三个方面。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要聚集精英,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让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等都树立精品意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广播电视节目立意要专注明确,增强节目的导向作用,亮出独家媒体观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要精良至瑧,要时刻谨记“做优做强内容”,善于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实现思想传播、价值引领,在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上深入探索,不断创新。

其次是“品”,即树立品牌意识。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要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突出特色。河池台确立“精品立台”的战略,不追求小而全的市台模式,不满足于仅仅“传播声音”的安稳套路,而是充分发挥河池作家群的作用和河池艺术生产题材的独特优势作用,通过抓文艺精品带动全台节目的创作,通过节目精品生产促进全局事业建设,打出了精神,创出了品牌,创造了河池电视台“小台办大事”的壮举,如同广西电影一样敢为人先。

由此可见,广西的广播电视工作者要主动协调资源,对重点选题要提前介入,及时跟进,配备优质团队,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打造重点剧目,力争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广西广播电视精品,以点带面,提升广西广播电视精品创作整体品质,推动广西广播电视精品生产再上新台阶。

二、着力点:明确定位,健全机制,突出特色

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扣主题主线和重大时间节点”,既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又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充分的资源,还要从技术、机制等方面切实保障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的创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文艺创作提出,要提早动手谋划,紧锣密鼓推进,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统筹组织选题规划,集中调配优质资源,提前介入重点项目,全流程指导推进。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具体要求来看,“主题宣传全媒体传播工程”和“视听节目精品力作提升工程”是与节目和内容创作相关的重要任务,其对内容建设的要求则是:“技术与内容创意、创作实现深度融合,内容形态日益丰富,创作选题规划不断完善,创作生产引导切实加强,时代主题、时代脉搏牢牢把握,创作生产出更多讴歌新时代的精品佳作。”当前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精品化的道路需要在以下三方面着力进行。

一是明确定位。广播电视节目要强化历史担当,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聚焦新时代,讴歌新征程,展现新气象。要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用心用情书写人民、服务人民。要坚持守正创新,丰富内涵和表达,全力打造思想艺术相融的时代精品。要坚守社会责任,弘扬文明风尚,共同营造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联动,确保高质量完成重大主题创作任务,以高昂的主旋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②。

二是健全机制。健全重大宣传报道一体化统筹协调机制,在重大主题、重要时间点和重大事件宣传报道中,统一开辟专题专栏,开展集中采访,推出系列报道。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新创优的扶持引导,建立健全精品项目扶持引导和综合评价机制,规范作品扶持项目管理。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频率频道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推动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统筹布局微视频、短视频、中视频、长视频,综合运用各类节目形态,精准报道。

三是突出特色。高清、超高清视频加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端优质视听体验的需要;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优势充分发挥,向用户及时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与用户互动进一步加强,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深度化的新闻产品。创建广西广播电视优秀选题项目库,紧紧围绕重大主题,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讲好广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的优秀个人或团队的精彩故事。扶持指导民族文化类《民族文化》等电视节目。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征集申报管理、网络视听节目推优评优活动,组织开展“壮美广西·网播天下”原创网络视听节目推优展播、广西“三月三”网络短视频大赛等活动。积极对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文化和记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润边”纪录片创作传播等工程,大力支持和推动纪录片等原创精品节目的创新创优,重点支持拍摄制作广西民族音乐纪录片《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开展电视短片、公益广告大赛活动。

只有“明确定位”才能扣准时代的脉搏,只有“健全机制”才能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精品化道路的畅通,只有“突出特色”才能讲好广西新故事、树立广西新形象。广西的广播电视工作者要着重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挖掘、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题材、素材,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用心讲述党的“好故事”,传播党的“好声音”,用影像展现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创优亮点。

三、落脚点: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品位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接地气”,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辉,为时代和人民放歌③。文艺创作方法中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用高尚的情怀、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用真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捕捉人间之美和人性之光,才能创作出精品,创作出伟大的传世之作。

当前,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要重点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线,立体化展现十年伟大实践和人民幸福。围绕“中国梦”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广大人民追梦逐梦圆梦故事。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等,生动展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持久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唱响时代主旋律。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还应注重理念、方式和话语表达创新,寻求契合时代语境的年轻态表达方式,用青春、理想、成长、情感等元素包裹节目的思想主题,推出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精品力作,激荡起青少年群体爱党爱国的情怀。

在将受众明确为人民群众的同时,广播电视媒体还应注重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要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覆盖渠道,构建立体的传播体系,既有传统的频道、频率、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报纸、刊物等渠道,也有户外的大屏幕、楼宇电视、高速路牌、施工围挡等其他经营性渠道,还包括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渠道,实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立体传播,营造出浓烈的宣传氛围。比如,近年来,广西电视台通过移动电视频道终端播出公益广告,覆盖了南宁市2000多辆公交车、多条地铁线,日收视人数超过1800万人。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广西也在逐步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广西依托北部湾之声、外宣广播频率和北部湾在线广播新媒体,发挥东南亚小语种人才资源优势,逐步构建起对外传播体系。中国广西广播电视台和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分别合作开设了《中国剧场》栏目,为中国影视剧走近当地观众提供了重要平台,让东南亚受众在追剧中感受中国律动。与此同时,广西还积极探索借助东盟国家主流媒体播出节目的新路径,采取多种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广西乃至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广西的广播电视工作者要不断汲取前人经验,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对作品精雕细琢,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从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作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建立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引导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对精品节目的创作要求:增强思想性、提高艺术性、提升引领力、扩大传播力。因此,新时代的广电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小见大,多层次、多角度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镜头抒写美好生活,用作品礼赞伟大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播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要注重吸引年轻人、赢得年轻人,用适应年轻人的审美风格、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创作出更多富有青春气息、时代气息、与年轻人同频共振的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建立与精品创作流程相配套的扶持引导机制,主动出题策划,组织“深扎”调研,狠抓剧本创作,加强督导协调,抓好排播宣介,加强评估评价,力争用精品佳作献礼党的二十大。

秀美山水甲天下,生态优势金不换;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广西这片热土上,以12个世居民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用勤劳、勇敢和智慧,浇灌出八桂大地的美丽富饶④。身处广西的广播电视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依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精品节目的创作要求,结合广西发展的“三大定位”“五个扎实”和“五个新要求”,深入扎根广西基层,进一步贴近群众,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影响力,用紧跟时代发展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开创现代化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发展新局面,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谱写祖国南疆繁荣发展新篇章。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001).

②牛梦笛.国家广电总局部署2022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大主题节目创作[N].光明日报,2021-12-24(009).

③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001).

④邓建胜,李纵,张云河.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广西篇)[N].人民日报,2022-06-16(001).

猜你喜欢
河池精品电视节目
河池学院办学特色推介·音乐与舞蹈学院
梦幻老君山
山路颂歌
河池娃问鼎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等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