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科技新闻失实报道的对策探究

2022-02-18 16:49朱海涛
传媒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工作者新冠

朱海涛

一、新闻真实性与科技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已经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普遍共识。我国新闻界著名学者甘惜分早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就将新闻真实性解释为:“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这个定义与陆定一先生提出的关于“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新闻定义,都在于强调客观事实,两者都是国内有关新闻定义、新闻真实性定义较为权威的解释。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新闻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大众视野,我国对于科技新闻领域较早进行研究的是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他认为相较于一般新闻,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更高的要求。“科技新闻的真实是指科技事实的准确性,包括基本事实无误、科学知识没有差错。违反这两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新闻失实,影响受众对自然规律的正确理解。从绝对意义上看,科技新闻的真实是指准确地反映自然规律,如实地报道自然现象及人类的探索活动。”[1]

二、科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原则

(一)客观性

科技新闻报道必须遵守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就是在一篇新闻报道中,不能有作者的主观代入,一切以事实为依准。相较于其他一般新闻报道,科技新闻对于客观性的强调更加突出。这是因为,科技二字决定了科技新闻的难点,科技新闻的门槛较高,科技新闻记者扮演着“祛魅者”的角色身份,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科技新闻报道,来消解广大受众对于未知领域的疑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也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广大受众在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还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受职业、社会地位等各种条件限制,一般受众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来辨别一则科技新闻的真伪。

(二)科学性

科技新闻报道必须遵守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一篇科技新闻报道要有严格的科学依据、权威可靠的信息来源。“所谓科技新闻,是指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的报道,是科学技术领域或自然界新近发生的、具有认识价值的事实。”[2]刘建明在其1998年出版的《科技新闻 理论与写作》中对科技新闻的概念作此定义。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新闻关注科技领域,而科学性也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更独特的一种报道原则。它要求记者在选择那些没有经过权威机构鉴定、同行评审,甚至缺乏有力科学论证的“小道消息”时,应该慎之又慎。

(三)全面性

科技新闻报道还应该遵守全面性原则。这里的全面性原则指的是科技新闻的两种真实,事件真实与科学真实的统一。事件真实指的是,科技报道应当真实呈现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还应当包含研究设想、研究前期的准备工作、具体研究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研究成果等内容。当然,科技新闻报道不是流水账式的线性演绎,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是经记者编辑处理过后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只要是真实展现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行为以及研究发现,就可以称得上做到了事件真实。科学真实指的是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新发现、新成果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记者在科技新闻报道过程中主动寻求验证,不仅要记录科技工作者的探索行为与结论成果,还应该注重收集科技工作者结论中的因果联系和条件联系。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于科技工作者结论成果的再验证过程,只有经得起验证及因果关联的科技结论才能够在新闻报道中予以展示。

三、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

(一)利益裹挟:伪科学频出

从2019年末开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本平稳的生活节奏,截至2022年4月28日,全球新冠确诊病例已超五亿人次,死亡病例超六百万。在这场波及全世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不少缺乏逻辑证明的伪科学言论。从西方媒体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用以抹黑中国的“中国病毒”言论,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反智式地声称“注射消毒液可抵御新冠病毒”,再到西方各界广泛受“集体免疫”影响从而施行的“躺平式”防疫政策。如此种种无不反映出一些西方伪公知在各种利益因素的裹挟下,对于科学与自然规律的漠视。这些言论既没有真实反映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实践活动,也拿不出足以自证的关联性与因果关系,不失为一种“野蛮式”的伪科学。即便如此,国内舆论环境依然受到部分影响,主要反映在微博、贴吧、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一些类似“与病毒共存从而集体免疫”的类似观点输出。这值得引起相关科技新闻工作者的注意,说明我们在针对疫情的科技新闻报道方面还存有不足。

(二)抢发热点:致新闻失实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指导下,全国各地疫情虽总体趋于平稳,但自2021年11月开始,四川、浙江、上海、吉林等全国多地疫情又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趋势,这无疑让处于“防疫疲惫期”的广大公众再一次绷紧神经。在此种环境影响下各式谣言又一次甚嚣尘上,并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如某某地方新增几人确诊、某地发现疑似病例、某地已经开始建方舱医院等。

社会公众容易被一些网络谣言所迷惑,除自身媒介素养的不足以外,也暴露出国内新闻媒体公信力有待加强。澎湃新闻作为国内主打原创新闻的资深媒体,就曾因抢发热点而致新闻失实,从而自损公信力。2021年1月20日23点09分,澎湃新闻发布一则《上海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消息。虽然在短时间内就做出了更正,表示该内容为公众号“上海发布”在2020年11月20日发布的旧闻,因编辑“失误”导致误发,但在此期间该消息已被多家媒体转发,导致这则失实消息的广泛传播。

(三)迷信权威:跟风报道

在科技新闻报道实践过程中,部分新闻工作者常常对于权威媒体的报道放松警惕,想当然地认为权威媒体是“绝对真实可靠”的信源渠道,从而在这种狭隘思想的影响下未经考证就跟风报道。可是权威媒体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对于“新发现”“新成就”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以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双黄连事件”来看,从2020年1月31日夜间,新华视点最先在微博发出一则题为《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到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多家权威媒体第一时间对该条新闻进行转发,从而引起全国民众线上线下疯抢双黄连的局面。但仅仅过了一晚,2020年2月1日早间,人民日报等媒体又发文表示“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等信息,对“双黄连事件”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辟谣,抢购热潮才告一段落。

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新闻媒体在对相关科研成果的报道时,一定要注重科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全面性”原则,对于科技新闻真实性的考量,不能仅仅局限于事件真实,应该始终保有怀疑态度,追求事件真实与科学真实的统一。

四、应对科技新闻失实报道的对策

(一)读者本位:合理编辑内容,消除理解偏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于高科技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各行各业最前沿的科技运用越来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加之科技新闻本身具备的神秘色彩使得其受到大众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动着我国科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但相较于其他新闻,由于科技新闻在知识层面上的专业性、复杂性,新闻记者在处理文章内容时很容易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不能丢失科技新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广大受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更好地理解文章观点。这就要求记者无论是处于采访阶段还是新闻撰写阶段,都必须坚持读者本位,实事求是,做好客观记录,同时还需要合理编辑内容,加强对必要专业术语的解释,最大限度地消除读者的理解偏差。

为清除一些国际媒体有关“中国病毒”的“阴谋论”,2021年7月16日,科学网刊登了一则名为《重磅!关于新冠起源,20余位中国科学家郑重发声!》 的科技新闻报道。该文章开头部分写道:“新冠病毒来源于哪里?是自然产生还是人为制造?”两个疑问句便言简意赅地交代了整篇文章的研究问题。之后用“一些政界人士和媒体正在无视科学精神,故意炒作病毒来源问题”这段文字交代了大环境,也让文章上升到了国际层面——“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关于疫情起源问题对全世界的发声”紧接着是研究概述,“运用经典进化理论——‘盲眼钟表匠’,有力论证了为何新冠病毒只可能来源于自然,而不可能为人为制造”,另外在这段中的开头就表明参与研究的包括“21位中国科学家和1位在中国工作的英国学者”,直接增强了此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后文便对20余位科学家中的第一作者,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著名科学家吴仲义展开采访,加强权威论证。此外,文章也十分注重对“盲眼钟表匠”理论这样的专业性术语的解释说明,还有对诸如人类冠状病毒(OC43、229E和NL63)、PL0(原发地)、暴发地(即PL1)等等这类术语的补充说明。

(二)祛魅担当:慎重发表观点,切忌错误引导

科技新闻应该向受众展示某个科技领域的发展现状,让受众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更多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科技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铭记,进行科技新闻报道,一方面是为了透过科技活动、科技成果的“皮”让社会大众了解“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里”,发挥科技新闻的信息价值,扮演好“祛魅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不同行业、领域的合作竞争,生产与发展,发挥科技新闻的经济、社会价值。

在2020年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一些“境外势力”居心叵测地利用新闻媒体开展疫情舆论战。诸如“中国病毒”“中国检测试剂无用”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这些新闻报道不仅毫无科学依据,还带有极强的主观看法和煽动意味,将本国一些民众引向错误面。基于此,科技新闻报道应立足已掌握的信息,实事求是,对于某个科技事件的评价应合理谨慎,切忌主观论断、错误引导。在央视频于2020年6月制作的《你不知道的秘密: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这则视频新闻中,将视点转向普通公众很少听说的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结合新冠背景,起底该实验室自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进行的危险病原体生物实验,揭露该实验室与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存诸多联系。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视频的相关素材均来自于外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外国权威领域内专家学者的解读,制作该视频的新闻媒体本身并未发表自身的主观观点,这种方式不仅很好地向民众普及了科学信息,也是当时疫情舆论战环境下我国对“外部势力”的又一次强有力反击。

(三)探索立场:深入挖掘信息,注重多方求证

科技新闻报道由于其前沿性和专业性,对于其真实性的考察更加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当下的科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如实报道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其科技成果的取得,科技成果的价值判定也要力求真实,追求事件真实和科学真实的统一。追求事件真实,要求新闻记者真实呈现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真实虽然取决于科技工作者创造活动的正确性,但记者应该在对科技工作者的采访中主动验证,追求研究成果的科学真实。

追求科技新闻的事件真实以及科学真实,要求记者要能够深入挖掘信息,注重多方求证。记者在采写新闻素材时,不能对相关科技活动的经过凭空想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深入采访调查,从当事人的口中获取新闻素材,若是从其他地方获取新闻素材,也应该注重其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在辨识相关信息是否具备科学真实的问题上,更不能麻痹大意,对于那些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信息可以通过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求证。奥密克戎作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变种,自2021年11月在南非首次被发现以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变异病毒出现传播速度更快、容易被患者重复感染、部分感染者重症概率下降等特点,一些公众学者便开始宣扬“新冠是大号流感”的观点,这在无形中使得部分公众降低了对于国家防疫政策的执行度。应对此类言论,央视新闻于2022年3月20日推出《国家卫健委专家对疫情最新解读》的报道。报道采访了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通过对权威专家的采访求证来判断另一种意见观点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从梁万年详细专业的解读中得出“下此结论为时尚早”,进一步呼吁广大民众保持住持续抗疫的“主人翁意识”。

五、结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充斥着大量与疫情相关的科技新闻报道。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伪科学与不实报道正扰乱着公众视听,科技新闻的“祛魅”作用被导向了“趋魅”。这类报道不仅向公众传递着错误信息,更不利于防疫工作的持续开展。新闻媒体机构以及广大新闻工作者们在科技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理应以事实为依准,报道真实可靠的科技新闻。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工作者新冠
关爱工作者之歌
新冠疫苗怎么打?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