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2022-02-18 20:48赵子明张兴海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孔子理念

赵子明 张兴海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末期便已由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中开始实施并跟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传承了下来。孔子作为最早开办私学教育的圣贤之一,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旧有着重要影响,能够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并贯彻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几千年的教育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其含义主要是:一是教育是不分贵贱贫富的,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二是教育是不分资质差别,不分聪明、愚钝,通过教育都可以消除差别,达到同一水平。

(一)“有教无类”的思想根源

孔子的“仁”论,就是他提出“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1]那么何为“仁”呢?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这里的仁就是仁爱,是爱人,即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爱人之心,要平等、友爱地对待每一个人。“有教无类”的另一个思想来源则是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思想。即每个出生时本性、天赋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受到了后天环境的影响才出现了差别。这也充分说明孔子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后天环境的不同,才导致人和人出现差别。而要改正这些差别,让人们始终怀有“仁爱”就需要后天“无类”的教育。孔子一生有3000多学生,这些学生国家不同、天赋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而这些不同的学生也正是体现和贯彻着孔子爱人和“无类”的重要思想。

(二)“有教无类”的哲学内涵

“‘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和精神内涵,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2]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有教无类”的人本理念中肯定和重视了人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其对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视,即受教育者没有地域、种族、职业之分,在教育层面率先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界限,构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肯定了受教育者社会层面的平等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重视,即受教育者不分资质、品德、老弱之分,注重对于受教育者潜能的探索和发掘,重视其成长成才的发展过程,强调其人生品格的塑造。当然,这一人本理念中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即孔子的“有教无类”忽视了对于女性群体的解放和发展,没有完全地做到以人为本所要求的平等与公正。

(三)“有教无类”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而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就深刻地包含着这一重要内容。“有教无类”的思想反映着当前高校的现实需要,能够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的现实需要,彰显着谋求推动学生多样发展的深切期望,包含着丰富且深厚的教育智慧。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借鉴价值。对此,重视和发掘“有教无类”中存在的价值,既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

二、“有教无类”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有教无类”的思想理念着重强调的就是要公平、友爱地对待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发展权利。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覆盖面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够具体等问题。对此,就需要深入参考和借鉴“有教无类”的思想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发展,全方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全过程的教育

高校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和“本”的关系。这里“人”指的就是高校中的广大教育客体,是现实层面存在的人,就是全体受教育者。而“本”就是根本,是出发点、落脚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立足之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全体受教育者为根本,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他们的受教育权,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由此,也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是只针对一部人或少部分人的教育,不能是短期或一时的教育,更不能仅仅只让一部人或少部分人成长成才,而是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普及化、全面化、全过程的教育,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受教育者成长期间的整个发展阶段,坚持让广大受教育者都能够接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保证受教育者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尊重受教育者存在差异化的教育

在现实的教育中,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地理因素、自身性格和从小受到的教育水平的不同,广大受教育者在一开始并不能达到统一的水平,他们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同样,也正是这种差异体现出了人的自然属性的独特价值,为人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有教无类”中强调了教育是不分资质和差异的。这一方面说明在教育中要尊重受教育者是独立的个人,尊重他们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个性,相互之间具有的差异性,保障他们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教育者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和资质的不同做出相应的策略,从而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地达到同一教育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了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化,才能真正把受教育者看作是独立的人,才能更好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真正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个人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特点确定好目标,并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主动性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完成和坚持的就是要推动受教育者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人在保证发展方向正确,思想品行端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着想要实现和成长的方向前进。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保障受教育者的脑力、体力、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尊重受教育者发展的权利,为受教育者提供发展的客观条件。通过推动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其全面进步,使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对此,就需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革新,筑牢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转变教育理念,保证教育普及化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需要更多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保证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需要转变教育的理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小众化、精英化教育向着普及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更广泛。运用新媒体等新的教育方式去增加受教育者群体,不断扩大教育的覆盖面,让除了高校以外的广大受教育者也能够学习到高校的教学课程,让更多人享受到高等教育的资源。其次,要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高校要有意识地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要向农村、乡镇等思想政治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受教育者那里倾斜教育资源,提高对他们教育频率和教育质量,保障他们发展的平等性。最后,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受教育者发展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一时或一刻的即时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长久教育。因此,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伴随受教育者发展的全过程,保证受教育者的发展始终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丰富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客体个性化发展

在“三全育人”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需求,构建出更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保证受教育者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首先,高校要摒弃以往“摊大饼”式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模式上要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坚持因材施教,善于探索和发现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要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教育方案并根据实际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发展成才。其次,高校要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点,整合三方的教育资源,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一个广泛且良好的教育空间,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最后,要尊重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诉求,进行自我教育。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三观俱全的人,其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发展需求和目标。对此,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保障广大受教者的政治方向正确、道德素养端正外,更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的发展及其成长成才的方向,助力广大受教育者多样化发展。

(三)拓展教育渠道,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重视理论教育,其方式大多也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而这既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诉求,也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就需要来进一步拓展教育渠道,推动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并重发展。通过让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参与红色故事宣传讲解,参加志愿者和支教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满足感。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生动的理解和感悟其中的内容,从而增强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其次,要广泛开展心理教育与美育。要打造由良好师资团队构成的心理教育课堂和美育课堂,要积极宣传正能量、主旋律,树立榜样效应,要让广大受教育者学会认识美、发现美、树立美,保证受教育者心理健康、思维活跃、价值正确,能够自发向着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前进。最后,要不断发展德育,强化德育。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正确认识到立德和树人之间的关系,把“树人”建立在“立德”的基础之上,始终把道德发展放在最基础的位置,不断强化德育,发展德育,重视德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同时也要在“立德”的基础上坚持“树人”的目的,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广大受教育者向着“德智体美劳”俱全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孔子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