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2022-02-18 22:04
今天 2022年6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化学核心

李 毅

(天水市甘谷县大石初级中学 甘肃 甘谷 741207)

1.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

笔者调查发现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学问题没有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是教学内容的媒介,教学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完成,最终教学目标也不能够落实。

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问题过于碎片化。教师碎问,学生碎答,使得教学的主要问题淡化,导致学生不明白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不知道教师问这个问题的目的。

第三,教学问题的引导性不强。初中化学教师多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做题,也就是教师做,学生安静看教师的做题步骤,但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会直接抛出答案,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该类型题目的理解。

化学学科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复杂,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高效地教授化学知识,就必须注重教学问题的明确性。

1.2 教学问题深度不够

教学问题有深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密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问题的密度及深度。例如,教师改变原来直接问直接答的教学问答模式,形成边假设边验证的思路,从而使得学生获得解答化学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之中设立有难度的教学问题。

1.3 教学问题梯度不明显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提升、不断优化的过程。基于此,教师要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问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兼顾教学质量。如教师在讲等浓度、等体积的硫酸铜溶液中,分别放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时候,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问题一,“请同学们先观察实验过程,在观察的过程中看清楚会有怎样的反应,并记录下来。”问题二,“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理?”问题三,“硫酸铜溶液还可以跟我们之前学过的什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问题四,“通过硫酸铜的化学反应,你学到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四个问题首先从实验本身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理论依据,从一个到一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硫酸铜。

2.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2.1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问题”的内涵

“有效问题”是比“一般提问”更为优化的一种提问方式,“有效提问”更加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具有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效提问”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如老师直接问“XXX”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在短时间记住这个概念的含义,这属于瞬时记忆。要想让学生对概念进行长久记忆,就必须步步引导,通过“有效问题”使得学生思考,从而加深记忆。教师可以将“XXX的含义是什么?”改为“你来说说你对XXX的理解”。学生在说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2.2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问题”的特征

2.2.1 “有效问题”具有科学性

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具有科学性,为了提升化学课的质量,化学课中所提出的“有效问题”也应当具有科学性。“有效问题”的科学性体现在:第一,“有效问题”要结合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叶圣陶说过“课本就是例子”,但是例子的背后一定是含有化学知识的,同时这些化学知识是具有科学性的,让学生掌握这些具有科学性的化学知识是化学课的目标,所以“有效提问”必须要结合科学的化学知识,学生通过“有效提问”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第二,“有效问题”是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有顺序和规律的,“有效提问”遵循了阶梯性的原则,这就顺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所提的问题一般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个性到共性的。同时,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个性到共性的,因此“有效提问”和学生心理发展是具有一致性的。第三,“有效问题”是结合教育理论的。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化学教学也提倡师生之间的“对话性”,在对话中教学皆有所长,“有效提问”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符合教育理论中的“对话性教学理论”。

2.2.2 “有效问题”具有系统性

初中化学知识具有精密性、系统性和准确性,中考化学所考察的问题也是十分精密和系统的。“有效问题”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精密性和系统性,因为“有效问题”本身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其系统性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问题的设置具有阶梯性。“有效问题”的有效之处在于其问题设施不是漫无目的的碎问,而是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从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所以,“有效问题”是具有系统性的。第二,问题包含的化学知识具有阶梯性。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如在内容的安排上,学生是从常见化学元素认起再到各种化学反应。课本中知识具有系统性,势必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必须具有系统性,这也是“有效问题”的系统性的表现之一。

2.2.3 “有效问题”具有明确性

教学问题是否明确,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有效问题”与“碎问碎答”不同的是具有明确性,因为有效问题的提出,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堂好的化学课,其教学目标是十分明确的。“有效问题”,有助于完成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指向教学目标,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有效问题”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除此之外,“有效问题”的表述是十分简洁明确的,这样学生就知道教师问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如在学习水的组成是什么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抛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先来做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水可能含有哪些元素?”这个问题是十分有效明确的。第一点,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观察法。第二点,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是水的组成,所以说该问题是十分有效的,同时又是十分明确的。问题明确有助于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明白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核心素养下“有效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3.1 “有效问题”有助于完善课程结构

初中化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任务,“有效问题”是具有阶梯性的,通过“有效问题”将化学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有效问题”阶梯性明确了,课程结构才得以优化,所以,“有效问题”有助于教师调整课程结构。在初中化学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教师应注重将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对化学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鉴身边的多媒体设备来优化化学课程结构,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如,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溶液的导电性,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固体食盐和液体食盐有什么区别?”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固体食盐导电吗?”,接着教师再根据固体食盐的性质来推翻“固体食盐导电”的假设,最后验证“食盐溶液的导电性”。教师通过“有效提问”,使得课程更加紧凑,更加完善。

3.2 “有效问题”有助于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要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养为目标,这样才有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能。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第一,不断更新自己的化学教学理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初中化学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核心素养的提出,迫切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改。第二,要在化学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师可以借助演示法、观察法、合作探究等方法提升自己的课堂质量,因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改善课程结构,在不断完善课程结构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有效提问”是教师在化学课上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3.3 “有效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素养

把学生看做主体是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初中化学教学应结合现代媒体、生活实践等全方位、多维度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基于“有效提问”合理使用的基础之上的。

4.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4.1 提出有趣味的问题,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是每一位化学老师不断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这里的“趣味性”不只是一味的开玩笑,有趣味的问题,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趣味性要建立在一定的化学学科知识基础之上。趣味性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笑一笑,而是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化学知识,从而爱上化学。例如在讲授金属活动性的时候,教师应先做实验,接着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等待学生做好笔记后,教师可以问学生“金不反应是不是他太懒了?”学生带着这个趣味性的问题去探究金的活跃性,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第二,趣味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上化学课之前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而是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入校学习的。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讲授化学知识,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化学提起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2 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一堂好的化学课,一定是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都有梯度的。教师教授化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新的化学物质的发现,理论的研究都是在原来观念的基础之上延伸出自己的观念。就实际的学生情况而言,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高,思考问题的缜密性还不是很强,教师引导学生在原来观念的基础之上延伸出自己的观念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整合课本知识,将知识以阶梯化的形式呈现,再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层层深入化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学生在与教师一问一答的对话中学习,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量变形成质变的规律中形成敢于打破权威的勇气。学生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如,学生对“盐酸溶液”的性质不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等体积的蒸馏水和盐酸溶液,接着再准备这样四个问题:“猜猜哪个是盐酸溶液?哪个是蒸馏水?”、“你是如何判断的呢?”、“你的假设是否正确呢?”、“何不去运用实验检验呢?”学生借助这四个问题展开思考进行假设,接着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4.3 提出包含化学知识的问题,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是从大的方面来学习化学,如金属,“什么是金属?”、“哪一类是金属?”、“含什么元素?”,也就是说,从物质的类属关系上对该物质进行大体的分类,了解它们的元素组成等。这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学习化学,大体上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属性。

“微观探析”是从微观本质上学习化学,如“水由什么微粒构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探析水分子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也就是让学生从“分子”、“原子”等更为微小的微粒角度考虑,“为什么这个物质有这样的性质?”。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将宏观与微观的化学知识充分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探究事物的能力。

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思路,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这也是新教材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化学知识本身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如食用碘盐就是由氯化钠、碘酸钾、等其他杂质组成。从宏观上来说,食用碘盐由一些元素组成。从微观上来说,食盐是由这些元素的“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元素、分子、原子、离子这些概念都是化学知识,教师基于这些化学知识来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认识世界,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4.4 提出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证据推理就是学生能够根据某一化学物质的构成等要素,先对该物质的性质进行假设,然后再依据假设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证据推理的前提是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在化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的推理,因而,教师的提问一定是基于化学知识的。

模型认知就是在证据推理的过程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总结出自己观点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物质,并了解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模型。学生在掌握自己所构建的模型之后,可以运用模型来解决自己所遇见的化学问题,解释化学实验中所出现的部分现状,揭示这种现状的本质。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考,从而提出假设。教师的争议性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支架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争议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支架。学生提出假设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验情况对学生进一步发问,学生能更好地判断自己的验证过程是否正确,最后教师撤销支架,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是教师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的支架,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提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4.5 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实践性是化学学科的特征之一,学生的实践经验包括化学书本上所呈现出来的间接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因而,教师在讲授化学课本上所呈现的间接经验之外,还要注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第一,注重集体发展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学生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每位学生所经历的事情,所积累的经验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经验角度出发理解化学知识。第二,抓准课本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多感悟、多思考,才能使得化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第三,以生为本,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打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喜好,善于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师提出生活化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对科学的喜爱,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素养。在生活化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会对社会产生好奇,发现社会中原来存在这么丰富而有趣味的化学现象,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化学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奇妙的化学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