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育”并举下自育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2022-02-18 04:37杨青桦
考试周刊 2022年50期
关键词:自育五育校本

杨青桦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课程建设,是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研究的课题。“五育”并举下自育课程的建构,就是把“五育”并举的理念与“自我发展”的校本特色教育相结合,将校本自育课程进行重构和优化,搭建有校本特色、科学系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对学生“五育”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 “五育”并举下自育课程建构与实践的意义

当前,从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学校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五育”并举,让学校德育获得更多实效,学生智育水平得到提升,学校特色体育课程得到强化,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得以加强。学校进行自我发展教育模式研究已有数年,在“五育”并举理念的引领下,本校力争通过优化和重构自育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自育课程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和实现自我发展教育与我国近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天然的契合。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教育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明确人生方向。核心素养是新的时期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社会实现进步的共同要求,今后我们将通过自我发展教育中的自育课程(自育课堂、自育评价和自育场域)实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自我发展教育有助于优化“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体系

具有内生性和普适性的自我发展教育对实施和整合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具有天然的优势。自我发展教育是一种兼具学生内生性和教育普适性的方法论,能有效整合学校课程中出现的诸多教育模式和方法,对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具有天然的优势,对学生终身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引领性作用。

(三)自我发展教育有助于学生“五育”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学生在参与倡导“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过程中,倘若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的问题能够满怀热情自我选择目标,制订计划,自我思考,并与同学们合作讨论、实验、练习、行动,在互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在实践中反思进步,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回归教育本源、直指教育本质的自育课程,的确有利于帮助我们探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之路,具有重大研究和实践价值。

二、 以行动研究推进“五育”并举下自育课程的建构

学校在确定研究主题后,开展三轮行动研究,课题组成员参与到每一轮行动研究的活动、观摩、反思中,并根据具体的实践操作,进一步改进新一轮的行动研究计划,对主题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进行调整后再实施。三轮行动研究都要经过“计划—行动—反思—调整”四个环节,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具有学校特色的“五育”自育课程育人体系、课堂内容和评价方案。

三、 “五育”并举下自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过程

(一)进行前期调查和论证

1. 问卷调查

基于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学校本位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进一步分析学生、老师、家长的需求,为课程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因此,课题核心组成员分别制定了学生版、老师版和家长版“五育”并举自育课程的建设调查问卷,了解和收集学生、家长、教师对开展“五育”课程建设的看法、意见,搜集相关数据,形成分析结论,并以此作为学校建构与实践“五育”并举下自育课程的参考和依据。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有以下发现。

(1)“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得到高度认同和重视。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均高度认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活动形式上,学生更喜欢多元化的“五育”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学生更倾向于参与体验性、实践性的项目式任务。因此,课程和活动目标的设定、课程的开发、课程的评价等,都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呼唤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访谈,我们可以明确“五育”素质评价要立足校本实际和学校育人目标,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要切实用好评价结果,使学业质量评价规范化,应该建立德育评价生活化、美育评价展示化、体育评价素质化、劳动教育评价情境化的多元、多维度、多主体的校本评价方案。

(3)对“五育”的理解存在偏差。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学生和家长对“五育”的理解有偏差,认为“五育”各自发展,彼此割裂,他们没有看到“五育”彼此的关联性。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和家长理解,学校进行“五育”并举的自育课程建设,是通过对学校文化、师资、课程全方位的创新,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主动地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融合共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4)对“双减”的理解存在偏差。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也收集到了家长和老师对学校开展“五育”并举自育课程的实施建议。从中不难发现,在“双减”背景下,家长倾向于学校可以开展更多有关美育、劳育方面的课程,这是对“双减”理解的偏差。学科教学不应该被弱化,要通过学科的改革和变革,挖掘传统学科教学中其他四育的元素,强化“五育”教育。

2. SWOTS分析

我们通过SWOTS的分析观点,从建校历史、学校教育哲学、行政管理、校园环境、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和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来评估学校的发展现状。从中分析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当前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厘清课程实施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挖掘学校特色,从学校内部寻找可用于建构“五育”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辅助课程实施的校内资源。通过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五育”并举自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时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科课程建设目标、学生培养目标、教师成长目标等方面进行细化,统领校本“五育”课程建设。

(2)完善“五育”自育课程建设,要科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学校已有特色课程、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的基础上,挖掘合适的课程资源,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开发和建设“五育”校本课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3)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需强化“五育”自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和评价。在学校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整合各类课程在目标、内容上的关联,协调实施。

(二)制订“五育”并举下自育课程培养目标

“五育”课程是为了培养具备崇善的品格、求真的学识、尚健的身心、致雅的追求、自强的行动等素养全面发展的“五好少年”。崇善的品格深化了德育,包括对他人、社会、自然、文化的态度和理解等;求真的学识诠释了智育的学力层面,包括乐学、会学、恒学等;尚健的身心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坚毅的性格;致雅的追求包括艺术素养和人文能力的综合发展;自强的行动剖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包括动脑质疑、动情合作、动口表达、动身实践等,创新是劳动教育的最高境界。(表1)

表1 “五育”自育校本特色课程培养目标

(三)系统建构与实施“五育”自育课程体系

1. “五育”自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学校“自我发展”的办学特色,开足“五育”课程,保证“五育”课程的全面、平衡、充分发展,要兼顾各育的平衡与充分发展,合理统筹课程的分科与综合,学科把握“五育”的阶段性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既要避免单一或片面的畸形发展,也不能“齐头并进”,要在发展中走向全面、走向融合。同时,课程建构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特色教育,使“五育”与“四自—四导”课程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2. “五育”自育课程实施的内在逻辑关系

“五育”自育课程建设与实施,需要厘清“五育”的内在逻辑与关系,梳理“五育”各自的功能与作用。首先,要保证开足德智体美劳课程,不能有缺项;其次,五育课程要协调发展,不能有弱项;最后,五育课程要有机融合,不能彼此割裂或分离(图1)。同时,以“四自-四导”理念统领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活动,使“五育”教育中的每一课程、每一教育活动、每一教育实践场域都为承载育人功能着力。

图1 “五育”并举自育课程模型与内在机制

(1)强化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五育”成分与功能

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这需要各学科教师站在“五育”并举的高度,超越学科原有视野,汲取德智体美劳各科教师的经验,深度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从而提高“五育”并举学科化水平。

(2)改造和调整现有的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的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校本性优势,从现有校本课程入手,通过整合协调,使之向“五育”并举方向聚焦和转型,以“五育”并举思想为统领,重新审视、整合和改进现有校本课程。

(3)开发新的“五育”自育校本课程

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五育”发展特点和需要,专门设计开发独立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自育的校本课程,增设“五育”自育通识教育。

(四)“五育”自育课程的实施

1. 科研引领

以学校承担的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五育’并举下自育课程的建构与实践”为科研引领,把“五育”与学校办学特色“自我发展教育”有机融合。

2. 课程再造

第一,强化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五育”成分与功能;第二,以“十三五”期间学校已建设的43门校本特色课程为主干,改造、调整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新的“五育”自育校本课程。以“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真正形成系统的“五育”校本课程体系,构建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社会—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图2)

图2 “五育”自育校本特色课程框架

3. 课程建设

学校每周兴趣社团课堂,是“五育”自育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场域。学校组织各科组进行反复的集中研讨,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特长和兴趣,开发和设计“五育”自育校本课程。教师打破学科、场地的界限,开发创造性的课程,并不断修改、打磨出操作性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设计。目前,学校共开发了48门“五育”自育校本特色课程(表2)。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对应年级开设的课程,自行选修报读社团课程。

表2 “五育”自育校本特色课程一览表

(五)初步梳理“五育”自我发展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十三五”期间承担的课题“以三爱教育引领学生自我发展的行动研究”,制定了“三爱”基本标准和“四自十二会”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梳理“五育”自我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五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有本校特色的“五育”自我发展素质评价标准和方案。在进行“五育”并举自育课程的建构与实践中,学校要改革学生评价,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一方面,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全方位覆盖德智体美劳等素养;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体现校本特色和学生“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发展要求。

四、 结语

学校“五育”自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遵循“五育并举”的思想理念,学校将继续深入践行有校本特色、科学系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完善“五育”并举自我发展教育特色校本课程框架,实践“五育”自育特色课程,形成“五育”全面发展的校园自育文化。

猜你喜欢
自育五育校本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12个西藏小麦自育品种(系)品质特性与藏面评分关系分析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马克思大学时代的成长对当代大学生自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