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困境与消解路径

2022-02-18 08:28陈希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4期
关键词:学段核心目标

陈希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管理中心 上海 200062;2.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 上海 200082)

随着教育现代化不断深化,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无可替代。2022 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布,正式明确了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学校体育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为学生未来发展形成必备的能力、品格打下基础。体育课程,虽然作为一门纵贯学生学习阶段的必修科目,但由于学段间的相互脱节,整体育人效益发挥不足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价值的发挥。因此,需要体育工作者深入探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整体设计[1]。其中教学目标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教学目标为抓手,可以高效实施体育课程,实现体育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基于此,在核心素养下,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研究,对今后体育教学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体育课程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在逻辑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指向教学活动实施的最终目的和计划达成的结果。从“双基”到“三维教学目标”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经历了深化和发展,但实质上都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其作用都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系统化,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和结合问题能力的可观测、可外显的标准。

在课堂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具体实践,则是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等级和标准,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设计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把握与控制,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发挥作用,真实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发展。

体育课程一体化在现阶段成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可概括为一个“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综合性概念群[2]。是将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的全过程进行结构化统整,让不同学段进行有限衔接,使学校体育教学成为一个循环上升、层次递进的完整体系,提升体育学科的整体育人价值和实效。其中包含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教学目标设计属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重要组成,科学、系统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接受更为完善、全面的学校体育的学习,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学生形成体育学科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比如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初中学段,让学生丰富体育学习体验,为体育学练打下基础;在高中学段,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展1~2项陪伴自己终身的体育技能。整个基础教学的体育学习过程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实现体育学习的最终目标。

2 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启示

2.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把儿童青少年认知划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孩子面对情境的思维和方式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体现,整体的思维认知是逐步上升的[3]。因此,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构,本质上来说是要让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其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同样需要遵循这一认知理论。

2.2 学科结构理论

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目标重要指标的要求下,课程教学的实施已经渗透到了体育课程的全过程。学科结构理论是由“过程——机构”理论发展而来,主要强调学科知识内部组织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各要素之间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因此,体育课程一体化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产生相互的影响,最终塑造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一体化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结构性内容,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而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导向。

2.3 目标教学理论

目标教学理论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掌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提前规划好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主线实施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为核心,注重知识传授的实效性、活动性、生成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同样要落实教学目标,采取对应的教学实施策略,产生积极的教学行为,实现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衔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深度学习。

3 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的现实困境

3.1 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与核心素养对接存在缺位

体育课程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当这个系统成为一种教育教学常态时,才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现阶段,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虽然把核心素养归于体育教学目标当中,但是大多存在“空谈”和“戴帽子”的现象。仅仅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像贴标签一样放在教学目标设计当中,或者采取中间办法,选取部分核心素养的要求放入教学目标中,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对核心素养的落实进行折中[4]。这些做法都无法契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既违背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初衷,又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在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科核心素养真正深度融合时,体育课程的育人本质才能得到最大效应的发挥,对于核心素养浅层的理解和处理会造成一体化课程实施的缺位,也会误导核心素养的基本发展方向,造成体育课程一体化整体推进出现阻碍。

3.2 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衔接存在偏差

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布,对小学到高中提出了不同水平的等级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明确的指向。但是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整体语境下,各学段间教学目标如何衔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有效衔接,如何做到学段目标阶梯式递进,这些问题的指向性都不够明确,造成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出现难度和认知或高或低的偏差。比如体育品德的内容,水平一是不怕困难,水平二是克服困难,水平三是迎难而上,水平四是遇到困难表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这种较为抽象的表述,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出现困惑。因此,这几个维度的体育品德在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中需划分的具体内容,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主题进行目标要求的落实。类似这些困惑都容易造成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出现重复或断层,造成一体化教学实施丧失整体性和一致性,使核心素养的落实出现偏差。

3.3 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与具体课程实施存在脱节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育教学的起点,能够让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协调教学活动。只有当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得到准确实行时,才能真正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现阶段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具体课程实施过程存在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严格遵照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有的教师因为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而使得后续授课完全脱离之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学目标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比如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于篮球项目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学习了十二年,这样不充分考虑学段衔接和递进的教学目标设计,造成学生体育学习的无效性。有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过高,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失去对项目学习的兴趣,造成最终体育课程一体化学习效果不佳,这些都是因为目标设计和具体课堂实施存在脱节。

3.4 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与体育教师认识存在不足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下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体系相对庞大,整体过程相对复杂,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和一体化的认知不够[5],许多教师和学校缺少全学段教学的环境和经验,因此在设计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时,往往浮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同时,体育课程一体化所提出的“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设计能力,很多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相对匮乏,无法理解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更不要说深入设计结构化单元和符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背景下,需要教师角色发生转变,传统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只有知识的单向传递,这样的教学目标无法使学习真正发生,无法满足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导致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要求成为教师专业提升的瓶颈。

4 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困境的消解路径

4.1 明确教学目标,规划素养落实

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关键点在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平行递进的关系(见图1)。

图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设计关系图

三者不存在谁更重要或谁占主体的争议。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在运动能力方面,在全面梳理学生不同学段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落实运动能力的关键目标,重视体能发展、技战术教学、技战术比赛教学等内容,把运动能力的运用赋予到真实情境的使用中,实现运动能力素养基础的落实;在健康行为方面,要把学生对健康的认知落实在实践运用上,而不是单纯的“学习、了解、知道”,要巧妙地把健康行为的知识落实到身体练习中,并教会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拓展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认知需求,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在体育品德方面,核心素养对体育品德的要求是“立德树人”,是体育学科德育资源落实与渗透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对体育品德知识的理解,赋予教学目标更丰富的层次内容和体验,充分挖掘课程主题内容的德育内涵,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4.2 研究教学目标,明晰课程梯度

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离不开一套梯度明确、学段划分合理的课程内容,而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同样需要具有阶梯性。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必要因素,需要梳理、统整教材内容,划分出结构化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在单元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设计[6]。以表1 中小、初、高篮球项目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课标明确了小学学段“行进间体前换手运球”,初中学段“传切配合”,高中学段“进攻基础配合”三个单元教学主题,小学的技术学习为初中学段的技术、战术练习打下基础,初中学段的学习为高中学段综合篮球技战术的学习打下基础。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将技术、战术运用到真实的比赛中去。因此该教学目标设计既考虑到学生技术的学习,又考虑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使用的情况;既涉及到体能的发展,又涵盖了篮球项目体育品德的实施与渗透。这样具有层次和难度阶梯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凸显了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使用。

表1 体育课程一体化篮球单元学段教学目标设计

4.3 分析教学目标,对接教学实际

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把握需要进行宏观的考量。在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梳理的前提下,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该研究针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进行研究,结构化的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在此文中不进行详细论述。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路径应是精准且弹性的(见图2)。教学目标中,学生体育学习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水平,要根据项目难易程度、学生的整体基础、教师自身能力、场地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这些基本情况需要在前测工作中提前进行,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使用可操作、可评价的描述,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当教学目标经过前期工作最终确定后,在正式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可以随意更改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需要精准对接最终的课堂效果。在全部课堂教学实施结束后,再根据课堂实际对下一次教学进行目标设计与调整。

图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路径

4.4 实践教学目标,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对于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认知提升,需要一个健全、系统的学习与研修体系。首先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让教师明确一体化、结构化、核心素养等核心概念,系统性的研修对于教师今后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明确理解上位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下,设计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和控制教学过程,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调整和修正教学目标的过程性路径才能得以有效实现。其次,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需要改变各学段教师各自施教的局限性视角。教师需要具有全局意识,对教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仅限制于所授课的学段,需要通盘了解体育学科的知识结构,系统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站在全局的角度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一体化的指导。最后,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要注重转变教育角色。在全新的教育要求下,教师角色在不断地转变和增加,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支架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观察者等等,教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蓝图,为学生提供能力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5 结语

体育课程教学一体化是一项系统且长远的工程,教学目标作为这项工程实施的最前哨,对这一内容进行研究,对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厘清概念内涵,寻找当前实施的困境,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找到破解困境的路径。未来随着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都将助力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核心素养要求下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学段核心目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