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代闹元宵

2022-02-19 18:50董强
百科知识 2022年4期
关键词:宋人临安花灯

董强

狂欢节是西方的舶来品,五彩缤纷的装饰和目不暇接的游行队伍,让人置身于欢愉的节日氛围之中。事实上,宋代也有“狂欢节”,即人们所熟知的元宵节。在宋代的节庆民俗中,宋人有“独喜上元”的传统。每逢元宵节,宋人就开启了七天长假模式。夜幕垂降,街市上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不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穿戴一新,赏花灯、猜灯谜,好不热闹。少男少女们则结伴同行、徜徉街市,边看演出边购物,好不快活。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宋代,看看宋人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中国的元宵節融合了民间传说、道教和佛教等元素。相传,元宵节肇始于西汉时期。佛教西来以后,每逢正月十五,汉明帝都要在宫廷内燃灯表佛。魏晋时期,随着道家的兴起,每年的正月十五被定为“上元节”,是为天官赐福之辰。隋唐以后,元宵节成为中国人十分喜爱的节日之一。

在众多的节庆活动中,赏花灯是必不可少的。常言道:“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唐代,人们要张灯三夜。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延长元宵节放灯时间至五夜。南宋以后,赏花灯的时间更是延长至六夜。

事实上,元宵节的节日氛围早早就开始酝酿了。除夕入夜时,北宋都城汴京,从大内宫廷到市坊街巷,各种花灯争奇斗艳,颇为艳丽。每年冬至刚过,人们早早用竹木在宣德门前的御街上搭好了用于放灯的棚楼,并装饰有鲜花、彩旗、锦帛,还挂有布画,所画内容大多为神仙故事,这种棚楼名曰“山棚”。随着元宵节的日益临近,人们还在御街山棚的两侧摆出身跨狮子的文殊菩萨塑像和身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塑像。从菩萨的手指间可以喷出五道水流,这是最早的人工喷泉装置。从山棚到宣德门前还有一片空旷的广场,人们在广场上用棘刺围成一个大圈,长百余丈,名曰“棘盆”。棘盆内搭建有乐棚,教坊的艺人就在此表演音乐和百戏。

宫廷的花灯最为奢华。据史料记载,北宋宫廷内制作的“琉璃灯山”,高五丈,上面绘有各式人物,并由机关控制,活动自如。深夜时,机关则发挥作用,时而“乐声四起”,时而“放烟火百余架”。每到放灯之时,山棚万灯齐亮,上面还站有身姿曼妙的歌姬舞女。山棚还置有人工瀑布,即用辘轴将水绞上山棚顶端,然后装入一个巨大的木柜中,定时将木柜的出水口打开,让水冲刷而下,形成颇为壮观的瀑布景象。在花灯的映照下,人工瀑布光彩夺目。

民间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民间百姓装饰的花灯主要有:“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的走马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的羊皮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的罗帛灯……其中,“无骨灯”最吸引人的眼球。这是一种浑然一体的大玻璃球,制作工艺奇巧。此外,还有一种名为“大屏”的巨型灯,这种灯使用水力驱动旋转,五色琉璃,炫目多彩。

南宋时,赏花灯的习俗并未因战事而消失。渐入冬季后,都城临安西湖旁的各个寺庙就开始装饰花灯,人们可以边在湖旁嬉戏逛街,边观赏花灯。临安城内的大户人家,元宵节也要张灯结彩。据记载,清河坊的蒋府、张府等富家林苑,不但挂出异巧花灯,还会放烟花、唱雅戏,笙歌并作。在元宵节的这天,临安城内的许多私家林苑都会对外开放,游人可以驻足观赏,主人还会向宾客们提供“奇茶异汤,随索随应”,难怪人们久久不愿离去。此外,临安城内的各大酒楼都会点起花灯,正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描述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元宵节时京城街巷布置精美,耗资颇巨。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人们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立于左右门上,然后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然后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有趣的是,宋人还要举办“元宵联欢晚会”。元宵节夜晚的二更时分,也就是现在的21点至23点,皇帝乘着小轿出来赏花灯,然后登上宣德门城楼,观赏“元宵联欢晚会”。宣德门下早已搭好大露台,诸色艺人就在露台上表演节目,民众在台下一睹龙颜,一派君民同乐的祥和气氛。

宋代的“元宵联欢晚会”究竟上演哪些精彩绝伦的节目呢?我们依据《武林旧事》中收录的一份宋理宗寿辰文娱汇演节目表,大致可以推想元宵晚会的盛况。

节目一:唱赚(南宋时盛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升平乐》。

节目二:说浑话(宋代十分流行的语言类节目,类似于今天的脱口秀,以诙谐、讥讽为特色)—《齐谐》。

节目三:相扑(堪称宋代国技)竞技,特别是女性相扑表演。据史料记载,嘉祐七年(1062年)元宵节,宋仁宗驾临宣德门城楼亲自观看女性相扑表演。

节目四:说书(宋代兴起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中兴名将传》。

节目五:弄影戏(宋代十分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类似于皮影戏)—《群仙会》。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上元元夕,人们齐聚戏楼观看弄影戏。

节目六:舞绾(舞蹈表演)—《寿星》。

节目七:杂扮(南戏杂剧的散段,类似于今日的相声艺术)—《四时欢》。

节目八:筑球比赛。筑球为宋代蹴鞠的比赛形式之一,类似于现在的足球赛。每逢盛大节日,宋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筑球表演赛。

节目九:傀儡戏(即木偶戏)—《踢架儿》。

节目十:杂技—《永团圆》。

节目十一:魔术(宋代也有专业的魔术表演,名为“手法”“撮弄”)—《寿果放生》。据史料记载,南宋时颇为有名的魔术大师杜七圣,擅长表演“杀人复活”的把戏,即将人的头颅切下,然后瞬间依原样接上去。

节目十二:弄虫蚁。在宋代,民间流行一种训练虫蚁的表演把戏。艺人首先摆出一个水缸,以敲小铜锣为信号,然后呼喊“龟、鳖、鳅鱼”等名号,这些小动物随之浮于水面。见此状,艺人佩戴面具跳舞。舞蹈結束后,虫蚁等皆沉入水中。

节目十三:沙书(宋代已出现类似于今日的沙画表演)—《月中仙》。

节目十四:武术表演。

节目十五:滑稽戏(风靡于宋代的一种曲艺形式,以简约的情节、滑稽的台词以及“抖包袱”逗乐为主)—《吹牛》。

观赏完“元宵联欢晚会”之后,人们意犹未尽,纷纷出城探春。城内的园林、城外的山水,都是人们探春的好去处。一时间,街市两旁笙歌鼎沸,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闹元宵,一个“闹”字尽显元宵节欢快的氛围。宋人如何闹元宵?歌舞助兴自然是免不了的。每逢元宵节,京城的百姓们都要齐聚御街,一探“奇术异能”与“歌舞百戏”。南宋时,民众往往齐聚临安城内广场欣赏舞蹈表演。据文献记载,元宵节除传统歌舞表演之外,还有“胡女番婆”“鞑靼舞老番人”等颇具特色的异域风情表演。

从南宋画家朱玉的《灯戏图》中可以看出,元宵节时,临安城内的歌舞队,前后簇拥连亘十余里,令人目不暇接。表演者或佩戴面具,或浓妆艳抹,跳着驱傩的舞蹈,以此“消灾祈福”。为了便于歌舞队巡街环游,表演者多采用方响、嵇琴、鼓、板、笛等轻便的乐器演奏。表演结束后,官府还要给表演者一些“散钱”,也就是演出费,并设酒宴犒劳。如果歌舞队在某家店铺前驻足时间较长,商铺店主还要赙赠礼钱或礼品,以示酬谢。南宋词人姜白石在观看了临安元宵节的歌舞之后,不禁发出感慨:“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宋人以词见长,仅《全宋词》中收录的元宵词就多达330首,足见人们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元宵节当天,民间多举办“猜灯谜”“吟诗”等活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元宵诗词中必不可少的主题。

北宋的元宵词曲,大多以歌颂太平盛世为主,如欧阳修在《御带花》中表达了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李持正在《明月逐人来》中描写了元宵夜百姓倾城出动去街上观花灯、看热闹的情景;同时描写了皇帝的游赏情景,成千上万的彩灯堆叠在一起,熠熠生辉,一派全民狂欢的景象。

当然,盛世繁华不过是浮生一梦。“靖康之变”后,南宋人将对故国的思念及收复中原的渴望,都寄托于元宵节的诗词之中。品读南宋时期的元宵诗词,国仇家恨展露于字里行间,引发人们无限感慨。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就是典型的抚今追昔之作。此词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过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委婉展露出惆怅与悲凉之情。今人在诗词中品味宋代元宵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猜你喜欢
宋人临安花灯
看花灯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挂花灯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做花灯
闹花灯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