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19 05:31谭佩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23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谭佩仪

【摘要】在区域化集团化办学办学课程资源生态创建的过程中,我校立足于“美羽文化,润泽教育”教育理念,遵循“砺勤”校训,探索和实践项目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两种实施路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区域化集团化办学;项目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有五育并举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区域化集团化办学办学课程资源生态创建

区域化、集团化办学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注重特色发展,倡导和而不同,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所在学校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生态课程是指在研究课程时运用生态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去观照、思考、解释、解决课程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课程。我校是广州市劳动教育试点学校、番禺区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番禺中学教育集团学校,在区域化集团化办学课程资源生态创建的过程中,立足于“美羽文化 润泽教育”的教育理念,遵循“砺勤”校训,进行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科学精神。

二、项目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

2020年广州市推进校园小农田建设背景下,我校立足新时代城市学生的特点,借助教学楼楼顶200平米“砺勤”小农田,以“影响城市校园小菜园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开展了跨学科项目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融合生物、化学、地理、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的研究,探索出项目式劳动两种实施路径。

(一)学科项目式劳动

我校以综合实践劳动开展小农田项目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人教版生物教材(七上)学习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实验,以及植株的生长、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知识,懂得了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或氧气、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适宜的空间、充足的营养和防病治病等道理。除了学习了松土、播种、定植、浇水、施肥、打杈整枝、摘心、疏花蔬果等农业生产技能,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按时令种植?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呢?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如何合理密植?土壤为什么会出现板结现象?如何防治病虫害?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获取知识、数据处理、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提高实践能力。项目式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概念的深层理解与迁移,将学习置于真实的劳动、生活情境,使“学习”与“解决问题”产生最直接的联结,随时要调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跨学科项目式劳动

以不同学科的关键概念或能力为基准,指向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如九年级“酸的化学性质”,教师先以实验为基础的的启发式教学,并把重点放在“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的内容和反应原理的理解上,再通过探究和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一类物质”的方法,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最后,教师把此内容和小农田工具除锈进行整合,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小农田上使用的农具。如小铁铲和锄头也经常会生锈,可以用什么方法除去?学生思考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在进行整合的时候,应适当调整难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知识补充。在跨学科项目式劳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对劳动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地理科围绕“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项目探索小农田水稻种植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实地调查,研究学校小农田的环境和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写作小论文。历史科从农具的历史发展角度去探究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学生写传统农具发展的思维导图,从传统农具的发展看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认识南北种植的差异,了解农具的变革對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组装现代农具,学习和设计智能化农具,体验劳动与创造的快乐。美术科项目将校园小菜园的农作物形态及生长资料绘成画册。学生实地观察各种农作物,调查农作物的生长资料,研究其形态及生长过程,根据观察与调查结果制成画册。语文科项目结合学生在小农田劳动实践的亲身经历,抓住细节描写具体写事,生动翔实、有血有肉。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化劳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深度学习、综合分析、判断和选择等高阶思维发展。

三、项目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评价

一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将劳动素养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表彰活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5A小农田”优秀班级集体和优秀小组等。

四、项目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保障

(一)建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聘请区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公室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制定劳动实践项目组工作方案。

(二)加强师资培训,借助教研活动和课题引领,如省级课题“城市初级中学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策略行动研究”和“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策略研究”、区级课题“基于劳动价值观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策略研究”,探索“知行意”(“探究—实践—创造”)劳动教育模式,规范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探究活动课、实践活动课、创新活动课,形成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劳动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常态化、课程管理规范化。

(三)我校是广州市劳动教育实验教材学校,针对初中生特点和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和探究能力、综合素养,完善校本劳动课程的开发。

自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以来,我校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劳动教育实践的途径;学生树立了劳动价值观,提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找到专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贺毓.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甘肃教育,2020(8):18.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美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7-11.

[3] 钟兴. 生态课程观照下的语文课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张晓东)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