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山水诗中的自由意识

2022-02-19 08:47王露雨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2期

摘 要:李白的山水诗中蕴含着浓厚的自由意识。这既是源于盛唐开放包容的氛围,也本于他不受拘束、豪放不羁的天性。他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敢于探索宇宙;他人格自由,常将山水当作知己好友;他放浪形骸,面对时代带来的痛苦与撕裂,不愿为之所纠缠,转而寻求隐居或飞仙。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讨论李白山水诗中所蕴含的自由意识。

关键词:自由意识 探索宇宙 物我合一

谈起唐代山水田园诗,李白似乎并没有像王维和孟浩然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或许是因为李白诗的内容过于庞杂,而山水诗只是冰山一角;又或许是因为李白的山水诗一改恬淡优美的传统基调,转而描绘气势磅礴的壮美自然。无论怎样,李白的山水诗都是唐代山水诗中一颗让人绝对无法忽视的璀璨明珠。他的山水诗中所蕴含的自由意识令无数人为之心动向往。

一、探索宇宙

生活在盛唐这样一个开放包容、个性自由的时代,想象力本就丰富的李白很难不对自然万物产生好奇与探索。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自小生活在奇壮山水中的李白思想自由、不受拘束,他打破传统山水诗客观描写景物的写法,转而透过山水探求其背后的因果运化。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a的他,在辗转无数的大江大河与幽山翠林之时,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山水本身,而是自实体到宇宙,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自然的规律与人生的命运。所以他见到清泉映着株株疏松,会问“不知几千古?” b见到皎皎明月,会问“青天有月来几时?”c这都是他对宇宙自然的敏感与探求。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d

这首诗是李白的早期作品,说是“访道士”,却更像是一次探险,诗中充满着一个年轻人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诗人在晨露尚浓之时进入山林,静谧的山林响彻着淙淙的流水声与若隐若现的犬吠声。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林深处竟然出现了一只小鹿!想来必是灵动活泼,转瞬即逝的。探险的最后,诗人并没有找到想访之人,虽有些许忧愁,但这趟旅程也不是毫无收获,清幽超尘的山景与难得一见的小鹿自可作以安慰,毕竟如此稀罕的动物可以带给探险者无法名状的刺激与惊喜之感。整首诗以时间的流逝与场景的深入、转换给人以新奇灵动的探险感,充满着大自然帶给人类的惊奇与未知。

正是由于李白的思想自由,自然万物呈现在他的眼前时才没有被辜负。他从大江大河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流逝与无常;从花开花落中了解到自然运行的不变法则;从奇山壮石中领会到了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也就是说,李白在山水诗中试图从宇宙本体的高度来验证人生的真谛,把人类活动放在整个宇宙演变中加以考察,用宇宙的永恒和无限来激励人生,升华感情,在大自然生生化化的背景上,思考和把握社会的流变与意向,探求人类通往自由、和谐、完美的途径。因此,诗人的思维活跃在人、自然、社会之间,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赋予他的山水诗一种哲学的涵盖力和升腾力” e。他的《日出入行》历来为人们所称赞也是源于这个原因。他知道草木的欣荣与凋谢皆是由于客观规律,而非人力或者神力可改。宇宙运化有它生生不息的法则,“万物兴歇皆自然”f,没有超自然的力量去主宰、驱策一切,所以任何人或者物都不能违逆天道,要顺应自然。

倘若盛唐不是这样一个激发人心底最原始的探索的欲望的时代,倘若李白的思想没有这样的天马行空、驰骋宇宙,他不会从黄河与日落中发现“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g的人生短暂与渺小,更不会看透“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⑧的永恒真理。他像一个孩童一般对自然万物的因果轮回充满着好奇,他怀着最天真的赤子之心去欣赏世界、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然后,像个充满智慧的哲人一样去追求真理,热爱着这个世界。有了李白,山川逝水不再仅仅作为景色而被埋没,落日飘红也有了表层之外的流光溢彩。因为李白,万物有幸为万物,自然感恩为自然。

二、物我合一

人格自由是李白山水诗中自由意识的另一重体现。李白以亲密知己的心态去和大自然合而为一,他将心中的激情喷洒于山水之间,山水亦对他倾情相伴。

在李白的笔下,很多自然意象一改传统的象征寓意,而增添了“李白式”的个人情感。例如“水”意象,在历代的诗文中,“水”意象大多与愁苦、哀怨等情绪相联系,即便是积极的正面情感表达,也经常是以微弱、悠闲的风格出现,但李白诗中的山水景色却经常有着大开大合的气势: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其四)i

短短四句诗却字字令人心潮澎湃,江面的巨浪竟然可以将天门山劈开,这是大自然多么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滔天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一个“喷”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般感觉到江潮的巨大与迸裂之势。面对如此的惊涛骇浪,诗人并没有因愧感自己的渺小而产生畏惧、臣服之意,而是将心中豪放不羁的傲气像浪涛喷雪一样挥洒在笔墨之上,读来令人身心振奋。人如其江,江似其人,此时的诗人与江潮已合为一体,同样心怀开阔、恣意奔驰。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0

这首诗正写于诗人遇赦之时,轻快的心情自不必说。在他的眼中,他将山水自然当成好友,与他们分享心中幽情,而他们也会将诗人的愁苦之心带走,将一轮皎皎明月带至他的眼前。除此之外,“桃李如旧识”! 1,会倾花向他开;“绿水解人意”! 2,会为其西北流;“春风知别苦”,会“不遣杨柳青”! 3。多么温馨友爱的画面,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像他的旧相识一般,懂他的喜笑展颜,也懂他的声声叹息,更会倾囊相赠、毫无保留地为他敞开怀抱。有如此在困窘时会安慰、在通达时会陪伴的好友,即使独自走过万水千山,想来也是刻刻温馨、时时热络的了。

人有情,物有意,李白的山水诗中经常有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天然圆融意境。正如他的《幽涧泉》: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飀兮万寻。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幽涧泉,鸣深林。! 4

在这首诗当中,李白没有了豪爽不羁的姿态,心中充斥着无处可诉的愁苦之情。他在幽涧深林中借着琴声抒发自己的苦闷,使本就清幽的山林蒙上了一层凄清寂寥之感。而幽涧古松也受到了他琴声的感染,与他一样忧愁不展。此时的人、琴、涧已没有了物我之分,他们彼此相知相融,已成为无法分割的整体。

“生活在山水明月之中,一旦自然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彻底消失,人心也会因此变得温和善良起来,这时奔腾咆哮的主观感情,在轻柔的月色之下,也会用一种极其平静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平静的主观感情,其实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宣泄,构成了李白文化人格的又一特点。因为在如水的月光下和自然山水中寻找到的精神自由和解脱,李白得到的是一种人格的完善”! 5。正因如此,李白才会将目光投入到山水之间,他向山水毫不掩饰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而山水在回馈给他同样的情感之时,也在引导他感情的宣泄方式。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气势豪迈的李白也会时常有清新温柔的一面。宣泄情感并不难,难的是将奔腾咆哮的情感温柔地表达出来,控制比释放更加珍贵。李白的人格自由让山水获得了生命,而山水也让李白的人格得到了更深一层的修炼,世间珍贵难得的知己也不过如此了。

三、逍遥自由

李白山水诗中的自由意识还体现在他对“功成”或者“身退”的主导上。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清楚地表达了这种主导意识,他既希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6,又希望在事成之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 7,不为浮名官场所累。

以往的山水诗人总是将自己官场不得意的低沉情绪注入诗篇之中,仿佛将山水当成宣泄情感的工具,无法从世事纷扰中挣脱。而李白无论事君还是归隐,都由他心中的意愿所主导。所以,李白的山水诗即使偶尔掺杂些许苦闷之意,却并没有带给读者沮丧寥落之感,纵然是人生不得意之时,他也从未被任何情绪所桎梏,反而可以任意主宰自己的心意,俨然一个逍遥自由的谪仙人。

在“身退”——即寄情山水、逍遥自由之时,他将身心交付于大自然,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宛若一体: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頂洒松风。 ——《夏日山中》 ! 8

这首诗颇有魏晋风流之意。李白本就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更何况在这炎炎夏日的深林之中,更是悄无人烟。他不执扇、不穿衣、不戴巾,完全消除了世事尘累,将身心完全暴露在自然之中,若非极度的放松悠闲便不会如此。这样归返自然的行为倒是有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意味,凡人才会心中百转千回,“仙人”只会醉心风月、无一丝牵挂拖累。

李白隐居于山水之间,对于归隐居所的选择也充满了无拘无束、傲岸不群的态度: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送杨山人归嵩山》! 9

诗篇第一句便充满了气势磅礴的情感,“我”字的出现仿佛诗人能主宰天地万物一般,这样能够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神明”只有“万古”的住宅才能与之匹配。而这样的居所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全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居所里的装饰“我”想要“明月”长留在清溪旁的苍松之上,不去管那日升月落的自然规律,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顾忌地宣泄情感、表达欲望,与《夏日山中》的自由有所不同。诗人的人格在这里更加高妙,他的气势与欲望不受控制、无人可挡,他不满足仅仅畅游在山水之间,他要到更高处去观照自然,不被山水所束缚。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古风》@ 0

上一首诗的后半部分已经有了冲出山水、自由翱翔的意味,这首《古风·太白何苍苍》更是将这种意味挥洒得淋漓尽致。诗人立于太白山之巅,山体高耸入云,可以清晰地看到灿灿繁星,离苍天如此之近,与世事相绝。凡山之中竟然还有一披云卧雪的仙翁,明明是凡尘之境,却写出了出尘之感,打破了自然山水与逍遥仙境的界限,凡凡仙仙、真真幻幻,此诗的格调远在前两首之上。

无论是享受山水、主宰山水,还是冲出山水,这些诗中都有着浓厚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由意识。无论盛唐是何等的开放包容,封建时代终究是封建时代,时代的进步促进了士人的自我觉醒,但时代的局限又粉碎了士人觉醒之后的理想与欲望。这种撕裂感带给士人无尽的痛苦与折磨,李白也不例外。但是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被这种崩溃感所淹没,而是反过来主宰这种情绪,甚至与导致这种情绪产生的凡世相绝,由此才出现了这些不拘一格的作品。这也是李白山水诗中的自由意识之所以珍贵的原因。

李白一改传统山水诗客观描写景物的写法,转而透过山水探求其背后的因果运化,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自然的规律与人生的命运;他打破前代诗人与山水景色之间的隔阂感,没有将自然当作眼中手中的玩物,而是以亲密知己的心态去和大自然合而为一;他没有被功名所累,没有被痛苦所困,而是傲视权贵逍遥自在。好在有李白,万水千山才没有籍籍无名;幸而有山水,谪仙才子才没有在尘世中孑然一身。

abcdfghijklmnpq! 8 st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583页,第2619页,第2225页,第2603页,第469页,第209页,第855页,第917页,第2371页,第2595页,第1559页,第1559页,第523页,第3020页,第3020页,第2582页,第1947页,第191页。

e 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会议名称)1990年,第2页。

o 曾明:《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精神》,《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5页。

作 者: 王露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