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CNKI(2006—2020年)数据

2022-02-20 04:35邢之涛
关键词:培育农民职业

邢之涛,王 慧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社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农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伴随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民”逐渐从一种身份特征转变成一类职业属性,大批农民向非农产业流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现象较为突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有力举措,同样也是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1]。2005年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育职业农民,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2]。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同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自此,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实践和研究探索开始迈入新阶段。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关键。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即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4]。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5]。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构建起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6]进一步强调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截至2020年9月,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总量已达1600万人[7],培育更多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文献分析法可以针对某一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客观、量化的分析,反映出该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而形成事实科学认识[8]。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近年来“三农”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基于文献计量思想,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以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该研究领域的动态演进和发展现状,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与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下的可视化分析为视角,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梳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演进过程,以期探究该领域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后续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将信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的手段之一,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它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9]。它能够清晰的展示出各个知识单元的隐秘关系,方便我们对于学科发展以及知识架构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作为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以文献题录信息分析工具SATI软件和CNKI数据库的自带统计作为补充,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分别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绘制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将新型职业农民研究进程和趋势,科研力量分布以及研究前沿热点形象的描绘出来,进而对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数据来源

学术期刊作为呈现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科领域的演进发展,热点追踪等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在“期刊”选项中,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或“关键词”为“新型职业农民”,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设定为2020年(含)。考虑到CNKI数据库包含的全部期刊质量参差不齐,为保障文献来源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根据文献计量学中布拉德福定律的核心期刊效应[10]以及参照刘光阳(2019)[11],丁雪(2020)等[12]学者的做法,将期刊来源类别设置为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三大国内较权威索引目录,检索日期为2021年1月23日,共检索到文献599篇。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对检索数据进行整理,最终得到有效文献577篇,以Refworks格式将文献信息导出,作为本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的基础数据。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总体趋势

文献的年度发表数量可以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不同时期的基本研究状况以及总体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所收录期刊(以下简称“核心期刊”)中的发文量统计如图1所示,相关文献首次出现是在2006年,2013年发文数量开始明显增加,2019年达到顶峰为78篇,是2006年发文量的11倍之多,2015年至2020年发文量趋于稳定。图1所反映出的变化趋势与国家政策涉及新型职业农民的时间较为吻合,表明该领域内的研究受到政策推动的影响较大。据此,本文将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图1 样本文献年度数量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6—2011年)。2005年农业农村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育职业农民[2]。2006年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开始在“核心期刊”中出现,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发文数量较少,每年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下。表明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开始引起学界关注,研究成果如星星之火在高水平期刊中不断涌现。

第二阶段是快速增长期(2012—2015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同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2013年农业农村部又发布《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13]。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围绕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在学术界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文献发文量也从2012年的10篇跃升至2015年的74篇。

第三阶段是稳定发展期(2016—2020年)。经过前一个阶段发文量的快速增长,近五年的论文发表数量趋于稳定,平均每年72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5]。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1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15]。国家政策接连强调新型职业农民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该领域一直处于“三农”问题中的研究热点。

(二)主要的作者与合作网络分析

1.作者发文量统计。对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统计可以从微观上反映出相关研究领域的主体力量。表1统计了核心期刊中发文量大于3篇的作者,以及他们首次在“核心期刊”发文的年份。通过表1可以看出,发表论文在3篇以上的学者共有23位,达到5篇及以上的学者有17位,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内的主要作者。其中,马建富发表论文最多,为16篇,吴易雄、吕莉敏、张胜军三位学者论文发表也在10篇及以上,是该领域内的高产作者。从时间上看,马建富首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论文的时间在2009年,早于表中其他学者。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不断有新的学者在“核心期刊”中发表研究成果,2013年有6位,2014年有4位。这表明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引领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不断吸引更多学者参与。

表1 样本中发文量>3篇的作者 单位:篇

(2)表中“年份”代表该作者首次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年份。该数据由Cite Space 5.6软件统计而得。

2.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对文献作者进行共现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团队以及作者间的合作强度。利用Cite Space进行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得到图2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中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以及名字的大小与作者的发文数量成正相关。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节点作者具有合作关系,节点以及连线的颜色与图中上方时间线相对应,从2006年到2020年颜色由深到浅。

图2中作者合作网络中节点数量N=848,连线数量E=718,整体网络的密度Density=0.002,这表明作者分布广,结构松散,合作关系不够密切。为防止图谱过于分散不利于分析和呈现,通过设置节点阈值显示网络中发文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主要作者。从图中可以看到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江苏理工学院的马建富团队、河北农业大学的张亮团队和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农村发展与信息研究所的米松华团队,他们也是“核心期刊”中的主要作者群。最大子网络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张亮,吕雅辉和赵帮宏团队,由26位作者构成。从整体上看,主要作者之间的合作范围较小,主要是同机构内部的师生或者同事共同完成科研活动产生合作关系,不同机构的高产作者之间并没有形成较强的合作网络。

图2 主要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三)主要的研究机构与合作网络分析

1.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对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分析可以从中观层面上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力量分布。表2对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数量大于或等于5篇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为方便统计和分析,将样本文献中共同出现的一级机构和二级机构进行合并,例如将“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和“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并入到“江苏理工学院”,其他研究机构以此类推。结果如表2所示,共有27个机构,总发文量为240篇,约占样本发文总量的41.6%。其中,江苏理工学院在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为37篇;其次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7篇,河北农业大学16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13篇,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各11篇。从研究机构的类型来看,高等本科院校约占统计总量的77.8%,是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是其次是省级社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和广播电视学校,这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得到不同类型的机构关注。从地域上来看,27个机构分布在13个省市,涉及我国的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但不同地区的科研力量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华东地区的机构有9所,而西北地区只有1所。总的来说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在地域上分布的范围较广,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2.主要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科研机构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单位,是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来源,对科研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有利于把握主要学术团体的动态。图3为主要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中节点数量N=597,连线数量E=331,网络整体密度为Density=0.0019,这说明机构合作强度较低。从图中可以看到,最大的合作网络是江苏理工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之间的合作网络,网络中包含16个节点机构,但大部分是两所院校所属的二级机构。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强度更低,且绝大多数是基于地缘基础上的机构内部合作,跨机构合作的仅有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与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与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院、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总的来说研究团队跨机构合作较少,科研力量较为分散,小范围的合作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型职业农民领域研究的拓展,跨机构间的横向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表2 样本中发文量≥5篇的机构 单位:篇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的精简概括,若某一关键词在其领域内高频出现,则可以认为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 Space软件,时间切片设置为1,按照“g-index阈值为25”的选取标准提取样本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节点大小与关键词词频、主题的相关性成正比,图中共有节点数量N=398,连线数量E=783,整体网络密度Density=0.0099。节点最大即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其次是“培育”、“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关键词,这些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代表了在该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3 主要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图中“新型职业农民”节点外围呈现出明显的紫色边缘,这代表了该节点具有高度的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测量的是节点在网络中位置的重要性,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通常是连接不同热点之间的关键枢纽[16]。也就是说具有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在共现网络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而它的值则代表了节点起到桥梁作用的大小。表3统计了出现频率高于20次的关键词以及各个节点的中介中心性,从表中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的中介中心性值最大,为0.55;其次是“职业农民”0.23、“农村职业教育”0.17、“新型职业农民培育”0.15、“培育”0.15、“乡村振兴”0.12等等。以上的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连接较多的高频关键词,因而在共现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是在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中高频关键词上的重要节点。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样本中出现频次≥20次的关键词

(二)研究主题分析

利用Cite Space软件的聚类视图功能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进一步探明该领域主要研究主题的分布。采用LLR算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按照聚类规模大小排序从#0—#14,共得到15个聚类。Cite Space提供的聚类模块性指数Q值和平均轮廓指数S值两个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图谱绘制效果的依据[9],Q值用于衡量聚类网络的稳定程度,S值用来衡量聚类内部节点的相似程度,一般认为Q值>0.3就意味着网络结构是显著的,S值大于0.5则聚类效果是合理的[16]。图中Q值=0.7259,S值=0.5095,说明关键词聚类结果具有代表性,可信度较高。

从图5中可以看出关键词聚类分布集中,层叠性较高,这表示研究主题之间的关联性较大。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设计和国际经验的研究。包括的主题有:#职业教育、#培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等。在培育制度设计方面,有学者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体系应该遵循以农民为本、以本土为源、以实用为基,以创新为旨四条基本原则[17]。要深入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探索符合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18]。国际经验方面,有学者论证了国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认为国家立法保障,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合作[19],建立农民职业准入制度、重视职业农民权益保护[20],重视政策激励引导[21]等经验对促进国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第二类是从我国“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出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和模式的研究。包括的主题有:#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型农民、#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此类研究对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有学者提出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具有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为本、以提升能力为先导等优点,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新模式[22];建立农民职业化的社会环境,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是农民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23]。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从“共享、匹配、认同、学习与评估”五个环节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机制[24]。在研究过程中,有学者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产教不“融”,校企难“合”的痛点和难点[25];而不同治理主体“碎片化”、培养模式相对“线性化”、教育教学环节“断裂化”和培养目标过于“专业化”则是困扰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模式高效运作的主要问题[26]。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参培意识增强,但是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培训,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还不完善[27];培育精准度不够,地区之间培育不平衡,总体培育供给能力不强[28]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第三类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标准的研究。包括的主题有:#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等。影响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构建“一主多元”教育培育体系,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明确发展定位、教授从业技能、关怀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供机会促进发展是优势视角下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有力措施[29]。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相对困难的民族山区,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的因素是农民年龄、对家庭收入的满意程度、培训时间和培训教师的水平;显著负影响因素是农民从事农业的年限;培训教师水平是影响评价的深层因素[30]。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方面,有学者认为应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评估指标设计为“态度、知识、职业技能和自我发展”四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八个二级指标,并与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的等级关联[31]等等。

(三)研究趋势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利用Cite Space软件的时区视图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得到图6关键词时区图谱。图中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频次,节点间的连线则表示关键词存在共现关系,连线颜色与上方时间带相对应,颜色从深到浅即时间由远及近,图中底色每一竖列代表不同年份,从左到右为2006—2020年。从图6中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热点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较为紧密,最早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是“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育”,时间是2006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其共现次数仍然较大。

从2006到2011年的六年间,“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育”、“培训”是学界研究的主要核心点,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新农村建设”以及相关对策研究等热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职业农民培育的本身内涵,拓展的范围还比较有限。2012年国家层面上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时期,“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关键词成为研究的绝对热点。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新型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家庭农场”、“困境”、“策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研究成为新的焦点。这一时期的研究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三农”领域内其他热点问题融合到一起,多点开花,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横向拓展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成为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此后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开始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政策背景开展,出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精准扶贫”等研究热点。

从整体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热点呈现出由点到面趋势,研究趋势沿着国家在“三农”领域的政策方针不断深化拓展。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在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育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在2006—2020年多次出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断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仍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未来将会持续深入。

图6 关键词时区图谱

(四)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的突现是指在某些年份的文献中突然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一般认为是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图7统计了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中存在突现的主要关键词。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受到关注的热点是“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其中“新型农民”的突现强度最大为17.2328,“农村职业教育”突现持续的时间最长,为8年。“对策”、“农民培育”、“影响因素”、“供给侧改革”曾经分别作为连续出现的研究前沿,但是持续突现的时间仅为两年。2018年以来,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农村地区主要推进的事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新的研究前沿,并且直到2020年还在继续,这表明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仍然备受关注。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人”作为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关键因素,在推进“脱贫攻坚”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挖掘培养本土人才、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着力解决乡村发展人才瓶颈的有力举措,围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是当下关注的前沿热点。

图7 关键词突现统计图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中国知网2006年至2020年“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所收录的577篇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 Space软件和SATI软件对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和基础统计分析。计量分析文献年度发文数量、主要的作者和机构的分布状况,知识谱图可视化展示了主要作者的合作网络、主要机构的合作网络,关键词的共现视图与聚类视图,对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的主题演进与前沿热点进行了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整体的研究趋势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增长期,当前处于稳定发展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和学术研究有序深入,总体的发文数量近五年趋于稳定。

第二,从主要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看,马建富、吴易雄、吕莉敏、张胜军等学者较早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且是主要的高产作者,他们在新型职业农民领域内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整体而言,作者间的学术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大多数作者没有明显的合作网络。

第三,从研究机构来看,江苏理工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本科院校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体力量,但也不乏有职业院校、社科研究院等机构的参与。科研机构在地域范围上分布较广,但整体研究力量分布还是倾向于“东强西弱”。学者间合作关系也直接决定了研究机构的合作强度,跨机构间的合作较少,科研力量较为分散。

第四,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国外相关经验、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是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研究主题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设计和国际经验的研究,第二类是对当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第三类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第五,从研究主题的演进脉络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发展受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影响较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相关研究也从单纯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设计,发展到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和“互联网+”等其他“三农”热点相结合研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当下学界研究的前沿热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研究未来将会持续深入。

(二)展望

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节点。基于上述可视化分析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提出以下展望:

(1)深入评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突出案例分析研究。通过对研究热点和主题的归纳不难看出,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设计、培育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在培育效果的评价方面,学者们主要从认定指标体系的设计[31]、农民收入[32]、生产技术与文化素质提升[33]等方面着手,对于完成培训后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状况、辐射带动作用等研究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锤子买卖,对培训效果的深入研究可以反映出各试点地区的培训工作与政策目标的契合度,以指导后续工作的完善。另外,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数研究从较为宏观的理论层面开展,案例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尚在试点阶段,相关研究应当关注各个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的实践探索,丰富案例研究。通过对不同试点地区培育实践的深入剖析,将其经验总结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规律,以更好促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2)注重数字技能培育和脱贫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接续培育。从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与国家的“三农”政策紧密结合。“互联网+”是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互联网+”为技术载体在培育工作中的作用[34]、培育架构设计[35]、创业路径[36]等问题。伴随“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高,城乡之间接入层面的“数字鸿沟”有所缓解,而应用层面的“数字鸿沟”开始凸显。尤其是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使得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和素养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进入后脱贫时代,教育扶贫成为促进脱贫地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精准扶贫”是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的前沿热点,如何促进脱贫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接续培育,帮助脱贫地区农民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3)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深入发展。从主要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均可以看出,节点间的合作关系薄弱,链条单一,网络连通性不强,在梳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还发现部分研究存在同质化的特点。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不畅,研究力量分散,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的健康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科研精力的浪费。因此,不同学者、科研机构应增进彼此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重视知识资源跨机构的合作共享,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凝聚科研力量,共同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更快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