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字源字理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2022-02-21 15:37汤南秀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摘要】字源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阅读的目的。巧用汉字字理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字源字理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汉字,减少错别字现象;还能使学生在了解汉字承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的熏陶,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源字理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一、字源字理教学的概念

所谓字源就是汉字最初的原始字形,是最古老的汉字。汉字最古老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及演变规律。后代学者通过研究甲骨文以及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的规律发现,古人造字并非随意,而是有所依据。后人通过总结古人的造字方法,将其归纳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有自身的构字规律,如果能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来学习汉字必将事半功倍,因此,字源字理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字源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阅读的目的。

二、运用字源字理教学的缘由

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将汉字视为符号,通过多次复现或多次摹写,强化记忆,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字源字理教学能让学生明白汉字从何而来,古人因何造字、如何造字,汉字又是如何演变的。这样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认识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也就能自然习得汉字里面蕴藏的丰富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瑞典的汉学家林西莉曾在《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中这样说到:“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的老师高本汉讲汉字的来龙去脉,使它们变得活生生的,很容易理解。……我发现我的学生的反应跟我过去完全一样——我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得越多,他们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当我同时也讲解这些文字所来自的那个世界,讲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林西莉在教她的学生学习汉字时就是采用了字源字理教学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而汉字的字源字理就是汉语言文字的最大特点之一。汉字音形义之间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中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现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也通过课文、课后练习、识字加油站渗透了字源字理教学的方法。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识字4《日月水火》就展示了日月水火这四个字的象形特征;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识字3《小青蛙》里面的练习题要学生根据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来区分“睛、情、晴、清、请”;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单元识字3《拍手歌》的练习2安排了两组同部件的字“孔雀、大雁、老鹰”和“锦鸡、黄鹂、天鹅”。

三、运用字源字理教学的优势

我校语文教师在广州市教研员魏春峰的指导下已经开展了两年的字源字理教学,在两年的字理识字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其以下六大优势。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

以往的识字教学只注重从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组合去分析字形,几乎都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谜语)猜一猜”,剩下的就是“抄三遍”“写一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音形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没了兴趣。而在“双减”政策下,一、二年级不允许布置家庭作业,“抄三遍”“写一行”已经行不通了。那在校的时间如何让一、二年级的学生高效掌握生字词呢?最重要的是调动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汉字。

字源字理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激趣方法。字源字理教学挖掘汉字本身固有的趣味因素,利用古文字形象性强的特点,通过溯源分析古文字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汉字构形,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也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热情,识字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

比如,在《犟龜》绘本阅读课上,思颖教师在教“龟”字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先讲一讲自己观察到的龟的样子,然后出示“龟”字的甲骨文。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甲骨文的“龟”字就是根据龟的外形创造出来的。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原来龟字就是根据乌龟的外形造出来的,可是这么一幅像画一样的字写起来太麻烦了,所以汉字逐步演变到现在的楷书。请小朋友们再找找,在龟字中,龟的头、壳、尾巴在哪里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汉字的象形表意与生活紧密关联起来,怎能不令学生充满兴趣呢?而且,教师巧妙地展示了象形字“龟”从图形到文字的有趣演变过程,使得“龟”字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毫无生命的方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的龟的图画。象形字教学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然后再出示具有形象感、画面感的甲骨文,帮助学生理解字形,并能在脑海中形成直观形象的画面。运用字源字理教学,当学生看到鱼字时,脑海中就会浮现一条有着长长的嘴巴、肥硕的身子和大大的尾巴的鱼的画面;看到“兔”字时,学生就会想象一只有着长长的耳朵、强而有力的两只后腿和短短的小尾巴的兔子;看到“虎”字时,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张着大嘴巴的老虎,有着锋利的牙齿和脚爪。

字源字理教学能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使汉字在学生的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直观的图画,一个个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汉字形、义的特点,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二)有助于学生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横平竖直,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底蕴和价值。学好汉字,才能更好地领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通过对汉字结构及其理据的分析,既可以把握造字者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也可以体察古代社会的生活文化状况。如,学习部首“卩”,学生看到甲骨文,就能直观了解到古人屈膝跪坐在脚后跟的生活方式;接着,学生再学习“即”,看到甲骨文,人靠近盛食物的器皿,准备吃东西,学生就会明白“即”本义为靠近,由准备吃东西引申为“将要”。学习“册”,看到甲骨文,就能了解到古代的书是一些竹简用绳串在一起的;然后,教师再出示“删”字及其古文,学生在思考后就会明白“删”使用小刀把竹简上的错字除掉。

从字形的构件理据看,汉字构形和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字形上古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信息。如,从“牢、家、牧”等字形中,我们可以感知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小篆中,凡是跟钱财有关的字多以“贝”作表义构件,如,“财、货、资、赔、赚、贵”等,可以推知古人曾经用“贝”作为货币来交换货物。这样的字源字理教学,学生能够在识字时学习古代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系统地学习汉字

汉字教学如果孤立地进行,一个一个地教,一个一个地记,这样的效果不会很好。汉字有比较严密的系统,汉字的部首是其系统之一。我们可以遵循汉字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以及汉字构形的系统特点,将其运用到识字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一个个部首、一个个汉字串起来,做到系统识字,达到“举一形而统众形”的以简驭繁的效果。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7000多个现代通用汉字中,形声字有3975个,所占比例约为56.7%,了解其构形方法,教会学生掌握部首、掌握意符,并举一反三,不仅能大大提高识字效率,还使学生学到科学识字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温儒敏、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在论述识字教学时指出:“提倡汉字科学与认知心理科学同时进入课堂……汉字的本体结构是有规律的,用科学去激发兴趣,以有规律的思维训练为前提去探索如何生动活泼和减轻负担……”这说明利用汉字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是科学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興趣、训练学生的思维。统编版语文教材也注重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系统识字。比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的识字加油站“有饭能吃饱,有水把茶泡,有足快快跑。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我的发现”里出示了口字旁,提手旁和足字旁的三组字。这样的编排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学习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规律,然后,在今后的识字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增强自主识字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知道草字头、木字旁、提手旁、日字旁、金字旁、猎犬旁、提手旁、绞丝旁、衣字旁、三点水、两点水等常见部首的表意功能。大部分教师的认识仅限于此,绝大部分的教学仅囿于此,只要稍微拓展一点,如,页、欠、礻、亠、彡、髟、彐、尸、爫、攵、攴、夊、页,则会因为教师缺少对这些部件或部首的字源字理的科学认识,又导致出现机械教学,从而要求学生反复机械地识记字的字形字义。

有的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对汉字进行毫无意义的另类肢解,使得汉字面目全非,且不利于学生之后学习含有此部件的字。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记住红领巾的“领”字,这样跟学生解释:令字表示发音,页字就像红领巾,下面的一撇一点就像是打结后的红领巾的两端。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讲解好像还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完全脱离了部首“页”的字源与字理。如果“领”这样解释,那么学生遇到“顶、额、颊、项、颈、须、顾”中的“页”又该如何理解呢?如果从“页”的字源字理入手,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页”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形,突出了他的大脑袋和眼睛,金文以后,字体慢慢变得完全看不出来是人的头部,但是,汉字中“页”字旁的字大多与头部有关,“顶、额、颊、项、颈、须”表示从脖子到脑袋的有关部位,“顾”表示跟头部有关的动作,回头看。这样的教学才是遵循了汉字规律。

又如,“彳”字旁的字,很多学生以为是指两个人。而“彳”的甲骨文是,像股、胫、足相连,是小步慢走的意思,后又引申为行为、道路。“彳”字旁的字多与行走、行为、道路有关。如果学生理解了“彳”的字源字理,自然就能明白“征、行、徐、徙、径、徜、徉、微”等字为什么是“彳”旁了。这样引导学生运用“彳”的形义关系识字,掌握偏旁部首识字的方法,就能达到学一个识一串的效果,也能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和科学识字用字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字源字理教学有助于减少错别字

在实际学习中,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通常教学中对于形近字的辨析只是在形体上进行机械对比,看哪儿多一横,哪儿少一点,哪儿跟哪儿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查字典比较相互间在音义方面的差异,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并不明白理解形近字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结果自然记得少忘得多,错别字照样大量出现。其实,汉字构形是有理据的,汉字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因而现代汉字大多仍然是可以讲解的。

运用字理进行语文教学,从字源上讲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构造原理,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些因变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现实依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效率高、效果好,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容易混淆形近的偏旁,如,“衤”字旁和“礻”字旁的字,如果只是要学生机械识记“衤”字旁最后两笔是两点,“礻”字旁只有一点,一到书写具体的字时学生还是会分不清该写“衤”还是“礻”。此时,如果从两个偏旁的字源入手,“衣”的甲骨文就是一件上衣,与衣服有关;而“示”的甲骨文是一张祭神的供桌,呈“T”形,后来才演变为“示”,“衣”与“示”两个字作为偏旁时,为了避让右旁的部件就简写成为“衤”和“礻”。凡是“衤”旁的字都与衣服有关,如,衫、裙、褶、袍、袄、袜、衬、袖;“礻”旁的字大都与祭祀、崇拜、祷祝有关,如,祝、福、祈、礼、祥、祠、禧等。

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单个字,也可以采取字源字理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比如,形近字“盲”和“肓”,“盲”指的是眼睛看不见,故从目;“肓”是指人的肉体的一个部位:心和隔膜之间,故从肉,而“肉”跟“月”同形。比如,“隹”是常用偏旁,学生容易与住、佳混淆,教师可以展示金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到“隹”是鸟,四横是鸟的翅膀上的翎毛。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别了。可见,在根据形近字的字源字理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现认错写错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五)字源字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在写字方面,教师往往不清楚笔画、笔形、笔顺对汉字构形的原理,只是要求学生机械摹写方字格里的字,死记笔顺。低年级教师经常讲笔顺,但是很少提及为什么要按照笔顺写。如果教师经常讲解按笔顺写的原因,学生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

汉字由甲骨文到篆书、隶书再发展到楷书。最重要的是,由于楷书比隶书书写得要快,结构更圆润好看。为什么楷书书写强调笔顺,究其根本是为了书写更快、更便捷、更美观,这就要求前后笔之间衔接连贯,并走最短的运笔路线。所以,笔程短、写得快,是楷书讲究笔顺最重要的原因。

大部分的左偏旁,最后一笔都尽量向右上方提起,以接写右偏旁的第一笔。比如,“跟”字,“足”字作偏旁,笔画就变形了。最后两笔“撇、捺”变成了“竖、提”。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变形?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下转第29版)       (上接第28版)最重要的原因是足字旁最后一笔向右上方提,顺势去写右偏旁的第一笔。这样写字才能写得又快又好。这就是笔顺的作用。那么,学生之后在观察字、写字时,就会举一反三,遇到“工、土、子、马、王、车、止、立、耳、至、血、豆、鱼”等作左偏旁时,末笔的“横”,学生自然就会改写成“提”了。

此外,还有指导学生写三点水旁,我们如果只是告诉学生三点水要写成带一点弧形才好看,学生只是很生硬地知道要写成弧形。自己写时经常还是把三点写成直直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探究笔顺的原理,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三点水旁的第二个点要左移一些吗?”然后再告诉学生:三点水的最后一笔要向右上方提起,顺势去写右偏旁的第一笔,三点水旁的第二点左移一些,主要是為了给第三笔腾出地方,便于第三笔提起来。这样写也就漂亮了。

这样引导学生写字,学生在一拨一引、一认一写之中,慢慢地懂得了为什么写字要按照笔顺写,懂得了汉字在一笔一画中巧藏的匠心,更激起了学生探索汉字的兴趣,字也能写得更美观。

(六)字源字理教学有助于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文本理解不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有些字义理解得不够准确到位。而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关键字词,从其字源字理方面对词语进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别,从而深入把握整篇文章。比如,《秋天里的雨》这篇课文里的中心句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很多教师教这篇课文时往往用换近义词的办法来教学,五彩缤纷可以换成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色彩绚丽等,但是其实不然,真正高明的作家用词是非常讲究的,是不能轻易被替换的。“纷”本意是指旗子上的飘带。“缤纷”是指旗帜飘带飘舞的样子。“五彩缤纷”不仅指色彩多,还有动态美之意。而课文中“银杏树,黄黄的叶子,红红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是突出秋天的色彩多,但是,“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则写出了秋天的动态美。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色彩绚丽只有色彩多之意,没有动态美之意。所以,在这篇课文中,通过字源字理教学,抓住关键字“缤纷”的字源,就能直观形象地感知五彩缤纷与其它词语的细微差别,进而更深入地把握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将字源逐渐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将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在识字阅读教学中融合造字语境和课文情景。梁丽梅教师在清远美林湖学校送教《枫桥夜泊》中,将“泊”“愁”“霜”三个字的字源融入诗歌教学中,巧妙而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建构、想象诗歌画面、情境、意境;汤南秀教师在广州市公开课《伯牙鼓琴》中,巧妙地将感叹词“哉”的字源与课文内容融合,引导学生从哉字去感受、感悟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笔者作为我校教研组长在参与广铁一中外国语小学开展教学教研联盟活动时,上示范课《精卫填海》,将动词“衔”字的字源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造字情境和课文情境中去体会锲而不舍的精卫精神和民族精神;郑奕儿教师在“三个一”汇报课《望天门山》中,将“天”“门”“山”“断”等字的字源融入到诗歌教学当中,借助字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想象天门山的雄伟壮观和长江水的浩荡澎湃……我校教研组将在汉源识字专题教研中,将我校的特色教学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广、更深。

总而言之,字理识字教学抓住了汉字的组构规律,抓住了汉字的本质,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字源字理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减少错别字现象;还能使学生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的熏陶,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李银梅.以字源识字法为主导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究[J].未来英才,2017(8).

[2]李静.小学低年级字源识字法浅谈[J].文教资料,2018(4).

[3]涂涛.原生语境再现: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6(11).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