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的相关问题与对策

2022-02-21 18:04黄跃
管理学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黄跃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激增,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面临着竞争激烈、供求矛盾等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局面。文章就高校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以平衡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供求矛盾。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企业招聘;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2)01-0078-03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人数激增,就业形势严峻

每年6月、7月被称为毕业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程的深入,我国高校每年都在扩招,使许多学生有机会完成“大学梦”。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人数激增,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在高等教育政策支持下,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又创新高,通过图1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以数十万的速度增长,与2017年相比,五年间共增长114万人,涨幅高达14.33%[1]。

(二)供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聘难。简而言之,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供求矛盾突出。

从毕业生角度出发:以目前的涨幅速度来看,未来几年我国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1000万,数量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国家重视,国家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努力,如各地政府组织应届生招聘会、宣讲会,在国考中给予大量应届生岗位等[2]。高校毕业生,尤其是“95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产生了慢就业、继续学习等想法。从图2可以看出,超过半数高校毕业生可接受的最晚工作期限在三个月以上,在近900万的高校毕业生中,不乏有选择通过考研提升学历的方式来延缓就业时间的学生;也有许多学生抱着寻求“稳定”工作的态度,投身于国考行列中,然而,每年我国国考仅几万个岗位,与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3]。图3数据显示,2021年,66.7%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而近100万应届毕业生选择参加国考,因此许多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大量的毕业生因求职期望与现实生活的冲突,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从企业角度出发:部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抱有一定的偏见,偏见带来的后果是毕业生不愿意就业,出现“招聘难”的恶性循环。此外,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也使得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面对人数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如何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并帮助毕业生就业成为一个难题。

二、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其本质是就业难问题,主要与高校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观以及招聘企业的待遇、培养机制等密切相关。此外,经济环境与就业大环境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因素。

(一)从高校毕业生角度看

1.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为大学生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但成效一般。经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存在许多不正确的求职观念,主要体现在求职期望过高、地域倾向以及创业意识淡薄等方面[4]。首先,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怀着满腔热血想要寻找自己的舞台,但他们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从业经验,导致其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由于缺乏职业规划以及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普遍存在定位过高的问题,而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与其期望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毕业生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意從事达不到求职期望的工作,而过高的期望导致高校毕业生感到就业困难,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同时,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做铺垫,如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因此想要“一步登天”的毕业生势必会在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事实上,不切实际的就业目标很难实现。此外,许多高校毕业生都想要在工资高、待遇好的行业中发展,不愿意从事农业、餐饮、建筑等较辛苦的行业。其次,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要求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图4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偏好表,不难看出仅有极少部分高校毕业生愿意前往基层或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发展,许多高校毕业生都扎堆在环境好、经济发达、待遇高的地区,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5]。

最后,毕业生主动就业与创业意识淡薄,在校期间或是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是抱着“不挂科”的思想在大学里混日子,很少主动了解就业形势与行情,在毕业时才开始盲目地寻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就业难问题;同时,在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下,仅有少部分毕业生毕业时选择创业,主要原因是缺乏创业理念,不敢试错,限制了自己的就业途径。

2.综合素质与招聘需求间的矛盾

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其就业难度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综合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时通常能寻找到比较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而就业素质与招聘需求不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显得更加困难,这主要是由于综合素质与就业市场需求间的矛盾导致的。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许多高校在扩招的同时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软件及硬件设施并未同步,高校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综合能力欠佳,导致学生就业时出现无法胜任应聘岗位需求的现象[6]。目前,高校综合素质两极分化现象突出,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在求职时能快速找到目标工作;而有的学生虽文化成绩排名靠前,但实践操作、软件应用、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学生虽能较快地找到工作,但却无法在岗位上坚持下去,出现从业不久便失业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但由于成绩较差,无法通过相关资质考试,导致与心仪岗位失之交臂。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学校教育方式、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创新能力等有着较大的关联,即教学方式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同时,综合素质是毕业生自己可控的就业因素之一,在校期间努力充实自己、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将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此外,学生缺乏面试经验,在面试过程中过于紧张,也是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从企业角度看

企业的择人观、薪资待遇以及招聘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矛盾,影响着企业招聘结果。首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学历,忽视了应聘者的综合能力,使部分优秀的低学历者望而却步,高学历者不愿应聘,导致企业出现招人难现象;部分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培养,因此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而薪资待遇又无法吸引经验丰富的现有人才,也是导致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供需矛盾的重要原因。其次,企业薪资待遇低、晋升渠道缺失,高校毕业生不仅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无法在工作中获得归属感、满意感以及奋斗动力,因此毕业生选择观望、慢就业等方式来延缓就业时间。

(三)全球新发展态势下就业难问题加剧

在2020年全球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行各业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许多资金不足的企业倒闭或破产清算,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不仅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受到了打击,而且许多侥幸存活下来的企业也选择裁员来降低企业成本,许多企业开始缩减招聘规模。目前,全球发展已步入新的态势,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仍在继续,这就必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三、高校毕业生应对企业招聘中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层面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转变不合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在清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寻求与自己当前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抱着脚踏实地、积累经验的就业态度寻找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慢慢成长壮大,在经验丰富后再择业,切忌好高骛远;不应为了逃避工作而考研或在家待业,打破“铁饭碗”择业观,努力寻找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应突破行业偏见与地域偏好,在寻找工作时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前景好的行业,可前往二、三线城市寻求发展机会,或前往基层、中小企业积累经验,如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应聘过程中应树立诚信意识,以高度的热情与敬业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面试机会。毕业生平时可进行针对性练习,如学习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等,为招聘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高校毕业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把握自己最能控制的因素,在校期间主动了解就业形势与企业招聘需求,收集有利的就业信息,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用过硬的专业素质与招聘企业“谈判”。首先,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掌握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硬实力,根据自己专业就业的需求,考取对应的资格证书,如师范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会计专业的初级会计资格证等;积极参加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其次,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利用业余时间拓展知识范围,与社会接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为走出校门做铺垫。最后,培养创新创造力是保持自己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寻求实践机会,培养创新思维。

(二)高校层面

高校作为毕业生输出的重要场所,对解决高校毕业在企业招聘中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帮助。一方面,要开展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为着力点,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辅导,帮助高校毕业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让就业指导课程浮于形式,可通过组建负责任、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团队,亦可以邀请企业方拥有丰富招聘经验的人力资源从业者以用人者角度加入指导教师团队,来有效开展应届毕业生就业引导。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每个学生的能力、需求并不相同,除基础就业指导课外,还应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树立精准帮扶的指导目标。同时,为平衡企业与毕业生综合素质间的供需矛盾,高校应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训课、训练营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招聘需求,并了解自身与企业招聘需求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企沟通,保持与企业的联系,按学生需求收集、整理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并组织交流会将行业人才需求变化、行业动态传达给学生,创新就业指导形式,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同时,在毕业季,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吸引优质企业入校招纳贤才,通过校招形式降低毕业生就业压力,校招可帮助毕业生避免与已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进行竞争,因此与社招相比,校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应给予应届毕业生实践机会,切勿将应届生拒之门外,应制定合理的招聘要求。在制定招聘计划时,避免用学历作为唯一的人才筛选标准,而应重视应聘者综合能力的考察。招聘者可与用工部门深入沟通,了解用工部门的岗位用工需求,根据用工需求制定招聘要求,制定当期的毕业生招聘计划,选择招聘适量毕业生作为企业的后备力量。其次,企业应选拔优秀的招聘者,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招聘团队来落实毕业生招聘工作。招聘者如同毕业生的“伯乐”,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洞察力,能通过别具一格的面试来精准选拔优秀人才,从而为企业寻找“千里马”。最后,企业应尽可能清楚、准确地提供相关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招聘信息,保证招聘的有效性,近年来,招聘方与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成为招聘的主流趋势,企业应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岗位职责以及公司情况,节约双方的时间与成本。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面臨许多问题,如错误的就业观念、综合素质与招聘需求间的矛盾等,归根结底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当前,就业形势不明朗,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就业影响大,想要解决高校毕业生企业招聘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国家、高校、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自己,通过转变就业观念、高校精准指导、企业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等途径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孟续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主要问题[J].中国劳动,2018(05):4-13.

[2]尹传城. 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问题与算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孙静.校园招聘及高校毕业生应聘对策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19(01):48-51.

[4]李正丹,曾湘屏,黄健梅.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及其解决对策[J].市场周刊,2021,34(03):166-168.

[5]周灵娜.毕业生求职与企业招聘博弈论[J].科技导报,2011,29(10):84.

[6]孙炳欣,孙凯.试析企业“招聘难”与毕业生“就业难”[J].中国冶金教育,2007(02):83-84.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
试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基于创业教育角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浅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问题的思考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