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国语言学需要直面的历史性课题

2022-02-22 03:25付义荣
语言战略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农村语言

付义荣

作为一项乡村建设运动,中国的乡村振兴已有百年征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年米春明、米迪刚父子在家乡河北定县搞的“翟城实验”,之后陆续又有一些实业家、知识分子挺身建设乡村,实验乡村复兴。不过,这种民间主导的乡村建设,多为发展实业与文化教育,语言学的参与往往限于识字与扫盲。最重要的是,这些运动都规模有限,尤因缺少国家稳定有力的支持而不了了之,中国乡村的凋敝依旧日甚一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式进入乡村建设的舞台。随着国家的进场,一切可资使用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乡村建设开始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运动,这其中也包括中国语言学的积极参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语言学在农村开展的工作主要有普通话推广、以识字为基础的扫盲、为少数民族创制新文字或改进已有文字等。这一系列工作的主线就是“语言扶贫”,其目的是要改变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202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準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创举。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在经济层面解决了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后显露出来的其他一些问题仍旧存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许多村子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甚至无人居住的现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不再只是单纯经济上的救济或扶持,也不再只是让乡村依附于城市而存在,而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的全面振兴,具体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这是一次全方位的社会建设,是将乡村视为人类不可替代的、值得珍视的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待的。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但留给我们实践并实现的时间并不多。

乡村要全面振兴,中国语言学这一次依旧要贡献自己的智慧。而事实上,已经有学者就这一议题进行了思考与调查。如李现乐、刘逸凡、张沥文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语言生态建设与语言服务研究——基于苏中三市的乡村语言调查》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对苏中三市农村的语言生态建设与语言服务进行了描写,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吴畏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古苗疆走廊民族语言文化建设》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指出当地民族语言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杜敏、刘志刚的《论语言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可持续性》则论述了语言扶贫之于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王春辉的《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意义》《普及与提高并重,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文则重点探讨了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现有的成果已经为“语言与乡村振兴”研究开了一个好头,但就中国农村的广袤与复杂性来说,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来说,中国语言学显然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当前至少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城乡融合中的语言问题。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区别于以往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恰如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理财教授所言:“城乡互融、农工互促,理应成为未来中国现代化的主基调。”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这种差别也表现在城乡之间的语言使用及所用的语言上,诸多语言学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种差别不至于阻碍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不至于影响城乡的全面融合?这是我们需要尽快解答的问题。

第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语言问题。农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摇篮,但人口流失导致的空心化、老龄化使得农村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为继。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从语言入手,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并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让一方文化既能使当地人获得精神愉悦,也能获得经济效益,并能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第三,乡村社区重组中的语言问题。现代化进程同时伴随着乡村社区及人口的减少,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因此,国家要求,顺应村庄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这意味着,乡村社区的重组势在必行。如何让村民在各类重组中不因语言隔阂而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社会融入,无疑也是亟待考虑的问题。

第四,乡村教育中的语言问题。语言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课堂、教材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不仅关乎国家语言规划的实施与实现,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什么知识、就什么业、成什么才。人才是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而就当前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看,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其主力军还是乡村本土人才,吸引城市人才下乡至少在绝大部分农村还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考虑好乡村教育中的语言问题。如汉族地区的农村与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此方言区的农村与彼方言区的农村,是否需要一样的语言教育?若不一样又该如何区别处理?如此等等,处理不好不仅影响乡村振兴,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第五,乡村治理中的语言问题。乡村振兴不是要把乡村建设得跟城市一样,而是要把乡村仍旧当成乡村,充分发挥其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然而,当前不少地方,仍旧把乡村当作城市一样来治理,或者至少忽略了乡村所具有的独特性。例如,有些乡村在对地点、商店、道路等命名时,片面追求城市的大气、阔气与洋气,偏偏忽略了自己的乡土气;在语言景观上,除了存在文字使用的不规范、用语粗暴等现象,也存在照搬城市的现象。因此,如何给当地民众提供更易被他们接受的语言服务,或提供更能体现当地独特历史、文化的语言景观,如此等等都将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

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的语言问题远不止上述这些。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今后一定会出现更多、更大需要我们应答并解决的问题。本专栏收录的各篇论文,一方面是力图回答乡村振兴中的部分语言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抛砖引玉,以期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话题,从而从语言学的视角来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语言学农村语言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我有我语言
新农村 新一辈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