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甲胄师的英雄主义

2022-02-22 21:51高塬
环球人物 2022年4期
关键词:铠甲

高塬

温陈华

“来将何人?”

“陇右崔器!旧历二十三年募兵,军帐中攒有贼头八十四颗!”

暗室中短兵相接,一场以一敌十的恶战一触即发。

这是颇受年轻观众好评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名场面。崔器,剧中这位穿戴盔甲的军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肩扛两个锤子、嘴角有道疤、说话紧咬后槽牙,表面上是个一心往上爬的莽夫,实则出身不凡、胸怀大志。

“崔器祖上显赫,所以拥有很高级的铠甲装备。”温陈华说。为了与角色契合,他专门为崔器制作了一身黑漆顺水鱼鳞甲,与普通军士穿的札甲区分开。

温陈华平头、皮肤黝黑、身量中等,不开口时紧皱眉头,像个临阵士兵,和崔器颇为神似。他在铸甲圈内有个名号——“中国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还未走进温陈华的工作室“炼铠堂”,叮叮作响的甲片摩擦声便传到《环球人物》记者耳边。

100平方米左右的制作间里,3名年轻的设计师一边啪啪点鼠标,一边盯着电脑屏幕聚精会神地做图;十余名女工埋着头,熟练地串着甲片;还有一位老师傅弓着腰、仔细地裁着布,桌案上散落着皮革、绸布、尺子、图纸等。

温陈华告诉记者,工作室刚搬到这个新地点,很多东西还没有收拾到位,但生产线已经快马加鞭地开动起来了,“大家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因为一个接一个的订单不等人”。

这里的员工不少是“95后”,之所以加入“炼铠堂”,是出于对甲胄的喜爱。

甲胄实际是指两件东西:甲指铠甲,胄指头盔。在冷兵器时代,甲胄相当于防弹衣。《周礼·考工记》记载:“粤无铸,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其中“函”即指铠甲,古代制甲师因此被称为“函人”。

进入热兵器时代后,甲胄的功效大大降低,“函人”也因此沉寂。目前,全国能高度还原、制作古代甲胄的人少之又少,温陈华是其中之一。因为技艺高超,业内有人戏称他为“温神”。

2016年,《长安十二时辰》的造型指导宋韬找到温陈华,想定制一组全金属材质的实战甲胄。

“他说要做几百套,我觉得这个人在跟我开玩笑,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么多。”温陈华对记者回忆道,“我们这些铠甲爱好者经常在一起交流,刚开始我不知道他的职业,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爱好者而已。”

但宋韬专程从北京飞到温陈华当时在昆明的工作室,向他详细介绍了《长安十二时辰》的拍摄计划。温陈华听完,心里涌出一股兴奋感。以往影视剧中的甲胄大多为非金属材质,成本低廉,与真正的铠甲相去甚远,宋韬却希望还原真正的唐代铠甲,呈现当时特有的形制与属性。“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是一次绝佳的机遇。”温陈华说。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盛唐,处于我国古代铠甲制作工艺的鼎盛时期。明光甲、细麟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唐六典》中记载的“唐十三铠”或明或暗、或繁或简,处处不同、件件讲究。比如崔器穿的黑漆顺水鱼鳞甲,全身上下有3000多个零部件,造型多变、纹饰繁复。

困难的是,没有现成的文物可参考,温陈华最后跑到山西平遥镇国寺。“寺里有两个护法天王,穿的就是典型的唐式铠甲,我们进行了复刻,之后剧组又按敦煌壁画的彩绘纹饰,对它进行了装饰。”

“减重”是横在温陈华眼前的另一道坎儿。史料记载的甲胄重量有70斤左右,温陈华起初真的做成70斤重,但演员们受不了。

“拍戏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每个镜头是一遍一遍地来,对演员体能消耗很大。因此甲片材质要重新选择。后来军官铠甲的甲片采用了薄钢板。”温陈华说。他和团队耗时1年多,为剧组一共制作了40多套唐代甲胄,作为剧中旅贲军、龙武军的军官服装。

剧集开播时,温陈华发了一条微博:“等了一年了,心情很激动,现在反而有点不敢看了。剧组在道具上非常用心,铠甲也特别用心。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剧组对每件道具的要求都无限接近历史原型……”

在温陈华看来,穿上甲胄的军人就是古代的“钢铁侠”。制作精良的甲胄可以承受200斤的冲击而不变形,每制作完一套,他和团队都会人工试穿,并进行格斗测试。“这既保证人体与甲胄的完美契合,还能保证它的实战功能。”温陈华认为防护功能是甲胄的灵魂,刀枪不入的实战感是对历史的尊重。

一副甲胄的内里由皮革制成,用来防御钝击。(受访者供图)

1974年出生的温陈华,一说起铠甲就滔滔不绝,平时严肃的脸笑起来,像个淘气的男孩子。

他对记者坦言,传统铠甲制作屬于小众文化,爱好者主要是年轻人,但他们的忠诚度很高。在一些热门社交平台上,有20多万人常年关注这个圈子。其中一些热爱国风、国潮的“Z世代”群体,对冷门爱好的接受度非常高,不少人身体力行,将“炼铠”作为自己的职业。他们大多是美术、设计专业出身,不断摸索、钻研,从业余爱好者一步步成为铠甲设计师、制作师。

“对我们来说,甲胄有一种很难描述的吸引力。”温陈华对记者说。

或许是因为在四川内燃机厂家属院长大,温陈华从小就有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梦。和许多男孩子一样,他爱看《三国》《水浒》《岳飞传》的连环画;上课时间开小差,给教科书上的人物顶盔冠甲;回到家把扑克牌、纸板打孔穿线,做成简易甲胄,和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中专毕业后,温陈华在内燃机厂当了一名锅炉安装工,学习打铁、钣金等技术。这可以说为他日后制作铠甲打下了基础。

“凡是跟金属加工有关的技术,我都会留意。”温陈华说,“我也喜欢收集整理历史资料,觉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凭着一腔热爱,他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寺庙,华严寺、镇国寺、南坛寺、敦煌莫高窟……每到一处,看到有甲胄造型的雕像就拍照留存,不能拍照的就将雕像上的铠甲一笔一画地临摹下来。日积月累,温陈华对相关史实、史籍文献如数家珍。给记者讲解的过程中,他随口就能引用《虎钤经》《翠微北征录》《武经总要》里的记载。

钻得了技术,啃得动史书,温陈华的业余生活全部被铠甲填满了。到了2008年,他觉得各方面准备得差不多了,“真的是按捺不住,特别想试一试,复原一套接近真实历史的铠甲”。

当时的他在重庆开着一家电脑店,于是一边做生意一边制作铠甲。一次,他正埋头在店里摆弄材料,一位“顾客”上门,他头也不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连那人顺走了桌子上的手提包都毫无察觉。

为了达到最佳防御效果,传统札甲甲片的排列多为下压上。(受访者供图)

《长安十二时辰》中,崔器身着黑漆顺水鱼鳞甲。

“那几年的业余时间,我全部投入到铠甲制作中了。”温陈华回忆起当时的艰难,“做铠甲是很烧钱的,一张钢板剪完后,做坏了就是废铁”。鳞形的甲片至关重要,从选材、剪裁再到锤揲、锻造、冷锻、热锻,温陈华前后经历过两三百次失败,一共剪了3000多片甲片,手经常磨出水泡。

家人不理解,觉得温陈华疯魔了,说他玩物丧志。温陈华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这样坚持到2010年,一件兽面吞头亮银鱼鳞铠终于在他手上“复活”了。

这套复原的宋代铠甲总重30公斤,外层是银色甲片,在阳光下耀眼夺目,组成防御穿刺和切割的“铠”;内里的皮革内衬柔中带韧,组成防钝击的“甲”。

温陈华制作的鱼鳞铠一问世,瞬间刺激了“甲圈”爱好者的神经,成为小圈子里的大新闻,有人随即豪掷8万元,将它收入囊中。

“这远远超过了我当时一年的收入,说明我不是别人口中的玩物丧志。”温陈华说。这次成功的尝试,让他家里人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他们立马改变,完全不反对了!”如今谈起这些往事,温陈华一笑置之。他说自己看重的不是金钱,而是实现梦想的成就感以及被肯定后的自信心。

穿上自己制作的第一套铠甲时的感受,温陈华至今记忆犹新——阳光下,甲片反射着耀眼的光、碰撞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还有贴身皮甲的柔韧触感,都是其他材质无法达到的。温陈华有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非常开心,感觉自己刀枪不入了”。

温陈华认为铠甲与人体的契合感很重要,二者结合得越好,穿着就越舒适,铠甲对身体的保护越是全方位的。“只要让你觉得舒服,就是一套好铠甲。”

与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制甲也讲究慢工出细活:设计打样、量体裁衣、皮革裁剪缝制、甲片切割锻造……不仅要历经多道工序,还涉及绘画、雕刻、漆器等多种技能。一套纯手工复原的甲胄,因为工期漫长、工艺繁杂,成本也相当昂贵。

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温陈华开始探索铠甲量产之路。《长安十二时辰》破圈后,他来到浙江海宁寻求更大发展。这里不仅有小五金加工产业,皮草产业也很发达,而且位于长三角腹地,交通便利。

温陈华的网店目前每月有200多件铠甲的销量。零售之外,不断有影视剧组、游戏公司找上门,甚至还有海外订单。温陈华粗略估算,自己出的货差不多有3万套了。

采访当天,他对记者讲起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原本与他合作的一家代理商,竟然私自给甲胄头盔安上了螺丝钉。可是古代哪有螺丝钉?

事情发生后,温陈华第一时间出来道歉,立即与合作商解约,不惜赔偿大额违约金。“合作方觉得这是个小事,但在我看来很重要。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维护吧,是我们的底线和根本。”

虽然有波折,但用商业化手段推广铠甲文化,是温陈华认为正确的方向。“通过量产把成本降下来,让更多人接触到铠甲文化,是对它最有力的推广。参与的人越多,它就越难失传。”同时,他也积极在抖音、微博上解密铠甲工艺,吸引更多普通人“入圈”。

“近两年,普通玩家的购买数量慢慢超过了影视剧组。而且女性玩家的购买力比男性强,女性买家的增长速度也比男性更快。”温陈华说。

随着年轻消费者、女性消费者的增多,“炼铠堂”里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细化,不仅有甲片、头盔、腿甲、护臂等零部件,还分为宋制、明制等不同朝代风格,并特别制作了适合女性、儿童等消费群体的铠甲种类。

温陈华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希望能在更多方面有进一步突破,比如为甲胄找到新的使用场景,尝试與现代服饰、各种护具相结合,努力挖掘更多类型的受众,让铠甲文化进入大众视野。

“以前别人和我谈人生的意义,我都不好意思去谈,我这平庸的人生有什么意义?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存在有价值。”温陈华对记者说。

在古代,铠甲制作工艺和一国之国运、国力息息相关,更和沙场上每一个保家卫国的“小人物”休戚与共。在温陈华看来,虽然铠甲在今天的功能变了,不再是战争中防御的工具,但仍然象征着英雄精神。“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用它来表达立场、抒发情绪,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精神寄托。”

“炼铠”十几年,温陈华的内心变得自信而强大,他希望把这份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甲胄文化跟随时代脉搏,承载更多意义。

1974年出生于四川内江。2008年开始复原唐宋甲胄,曾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组提供复原铠甲,被称为“中国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猜你喜欢
铠甲
《国王排名》:用极致的纯粹,击穿成年人的“铠甲”
陈凯致力盔甲工艺的文化传承
涛声是谁丢弃的空铠甲
3D打印出柔性防护铠甲
失传200多年的铠甲被他复原
听《长安十二时辰》甲胄师讲铠甲
图书馆
鲜花铠甲
奥飞铠甲勇士欢庆五周年
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