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立足”与“四个做好”提升新时代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

2022-02-22 23:59郝剑波
山西教育·招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志愿评价发展

郝剑波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征程。

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指针,围绕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现代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等理念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教育内容、学习方式、选拔机制等多方面不断深入,为教育高质量提升,学生阳光成长明确了方向。

学生生涯规划包含对学生成长进程中思想建设、价值构建、思维养成、身心健康等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认知塑造、培养设计,既是对未来的规划,也是对过往的评价分析,应当顺应每个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发展路径,体现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上升、突破、发展的引领,尤其是学生从高中阶段的基础学习向大学阶段的专业、技能学习发展过程,更需要以生涯规划为蓝本做出科学、个性化的高考志愿选择的规划指导。高中生志愿指导作为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一项内容,一定要融入生涯规划的大背景,坚持四个立足,努力做好四个工作。

首先,立足学生发展,做好沟通。

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生涯规划和志愿指导的基础依据,从“学生发展”中来,让学生发展融入国家政策导向和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培养体系之中,到“学生发展”中去,让学生实现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人生价值,成为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不见其人,不闻其声,只凭一张成绩单进行规划指导的做法要坚决制止,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发声、多交流、多探讨,明确学生决定、老师引领的角色定位,不能为了母校的荣誉牺牲学生的发展,不能为了指导老师的名气牺牲学生的发展,更不能为了家长的虚荣攀比牺牲学生的发展。

第二,立足能力导向,做好定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讲话,2019年教育部出台以“一核”“四层”“四翼”为内容的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带来了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创新格局,全面、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造了条件。生涯规划和高考志愿选择指导应以此为标准,深刻领会由评价标准的改进带来的国家人才选拔的导向和社会使用人才的导向。摒弃单一依据的唯分指导,立足分数与能力的匹配度,立足各学科实力对能力的支撑,立足学生由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到学科素养到核心价值的知行合一、上升发展,立足于学习精神、实践探索、思维方法的养成,立足于高校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的能力支持,以此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发展目标。

第三,立足过程评价,做好贯通。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高中阶段改进结果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已成为共识。落实过程性评价需要加强各学段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以学校为主阵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生涯规划和志愿选择指导能力;要创新评价工具,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要加强学生反思素养等质性评价;要做好生涯规划的延展,从高一年级甚至初中就介入规划,辐射整个高中,做好高中与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贯通规划指导。

第四,立足高校内涵,做好解读。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2020年,毛入学率达54.4%。标志着我国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大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高校开始由规模化发展转向特色发展。推进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学校分类发展,以学校职能定位科学设置专业,撤消低质、错位、过剩专业,增加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专业,走内涵发展道路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涯规划体系下的志愿指导要从对高校投档线等基本认识转为对高校内涵发展的掌握,对学校的解读要从关注“985”“211”转变为关注“双一流”学校、“双一流”学科;从关注学校排名上升为关注学科评估;从关注师资情况细化为关注教授上課专业师资结构;从关注“六卓越一拔尖”发展为关注重点实验室、创新协同中心;从关注大类招生提升为关注“四新”建设、交叉学科培养;从关注“双万计划”转变为关注“金课”打造、课程体系;从关注学校区域回归为关注毕业生就业区域。

进入新时代,教育发展面临新任务新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需要教育评价水平不断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的系统培养,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都对学生发展指导的队伍建设、观念提升、方法创新、工具现代化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涯规划工作者唯有胸怀国家发展,牢记教育使命,努力掌握政策,不断学习专业,才能使学生发展指导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猜你喜欢
志愿评价发展
以志愿,致青春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区域发展篇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图说共享发展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