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三都水族文化建设的困境及路径

2022-02-22 23:51韦文华吴珊珊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族文化建设乡村振兴

韦文华 吴珊珊

摘 要:水族文化建设是有效实现三都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水族文化建设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三都水族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有待提高。为了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以人民为主体,增强内生动力;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水族;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55-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9

2018年國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保护村落原有建筑、格局下,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各行人员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2021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少数民族地区以文化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水族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富含人文、自然景观,具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断加强三都水族文化建设,不仅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能传承与发展我国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贵州省三都县水族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将水族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进行融合,以此推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三农”问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一)完善当地政府管理体制

文化建设是在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以及市场无形的调控中不断进行的,能够为政府提供实践经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对民族地区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三都县富含独特的水族文化资源,如水语、端节文化、马尾绣刺绣等,凸显了三都县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近几年来,三都县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成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如何建设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挖掘、规划并利用,这就需要政府结合当地的发展特征来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考察了当地政府的管制能力并促使其不断加以完善。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水族端节文化品牌在传播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金投入、宣传以及群众参与等方面。因此,文化建设拉动经济的增长,需要三都县政府加强扶持力度,制定传播策略。例如,拍摄端节中端坡赛马活动以及端节服饰介绍的短视频,利用多媒体大力宣传端节文化,其中政府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对市场的监管能力是关键因素。

(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总任务之一。要实现水族地区的发展,就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水族文化是当地水族人民的“根”与“魂”,加强当地的水族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实现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市场利益而失去根本,要在留住“乡愁”、留住“根”的基础上来进行,否则空心化的文化建设失去了民族根本,也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例如,通过打造水族的端节文化品牌来增加市场竞争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三都水族的“端节”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相当于汉族传统的春节,从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主要分七批过完,由水书先生推算具体时间和地方,主要活动有祭祀和赛马。端节文化品牌的打造,要挖掘端节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价值,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但在打造“端节”的品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成功塑造“端节”文化品牌,拉动三都县的经济增长。

(三)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我国少数民族产生、变化、发展的间接体现,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古往今来的全部面貌。通过文化建设来发掘水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水族优良传统的体现,能够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作用于地区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正是水族文化得到大力宣传并传承的重要支撑。

三都县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水族的“水书”“端节”“卯节”“马尾绣”等,体现了水族独有的民族特色。“水书”是用水族语言记载水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了解水族文化和水族语言的重要读本;“端节”有着独特的祭祀和赛马活动;“卯节”被称为最浪漫的“东方情人节”,并且有着过端不过卯的说法;马尾绣则是刺绣的“绝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是对水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在保“根”保“魂”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水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使水族历史性的民族文化不被消退以及侵蚀,有利于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元融合,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利用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保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提升当地社会文明程度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是提高群众精神文明的重要法宝,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方式。文化建设重点在于人,将民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是传播民族文化和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善群众的传统认知,保持思想积极,并且从中领悟道德准则,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

三都县将水族的文化带入了校园,如彭城中学、中和小学等。教育能够大范围地传播水族文化,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水族的语言、文字、服饰等,增加对水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传承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介绍马尾绣的历史及方法,不仅是对刺绣技艺的传承,也是学生深刻感悟水族优秀文化意蕴的过程。当地部分钱包、香包、帽子、鞋等使用了马尾绣刺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情感传达意义。学校教育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最简便、最快捷的方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并为当地培养建设人才,从而增强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建设,进一步推动地区振兴。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困境

鄉村振兴,文化先行。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以来,三都县致力于水族文化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文化优势。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师资队伍专业化有待提高等问题。

(一)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首先,由于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品牌的打造难以成型,说明在科技发展时代,政府资金投入不合理,会导致宣传渠道、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资金缺乏。其次,三都县政府虽积极发挥了引导作用,却重在关注当地的经济发展,致力于提高当地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水族文化逐渐淡化的现象就可以看出当地对水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民族文化背景,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找不到思路,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系统、长远规划。从水族文化的传承渠道来看,传承的渠道较为传统,水书先生对水族的民族文化更为了解,而政府工作人员对水族文化了解不深,很难在文化建设中将水族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背景,对当地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导致文化建设的成效较低,凸显了政府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不足

1.文化主体地位缺失

实施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了文化建设关键在人,应重视人的主体性。

文化建设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一旦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脱离了“人”,浮于人之上,其意义将不复存在。一方面,部分文化设施的建设脱离了群众,忽视了人们的主体地位,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建设沦为“表面工程”,为了应付而存在。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建设设施重在人们的参与,参与度高才能使文化建设更加有意义,达到传承水族文化的目的。而有些地方由于宣传不足或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难以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导致人们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频率较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人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人们的融入感和参与意识。当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匮乏

在民族地区,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了“空心村”现象,使得当地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匮乏,缺乏活力。首先,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大量青壮年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一些老人和小孩被迫留下,致使文化建设的劳动力严重缺失,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由于水族文化的传承模式较为传统,宣传渠道单一,且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水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留下的老人对外来文化接受程度远远不够,加之对当地文化缺乏系统了解,无法实现当地文化与现代市场的无缝对接。最后,文化自觉的缺失。有学者指出:“拥有文化自觉则意味着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的形成、发展、特色与未来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辨明文化对自己的补益、针砭作用,同时也拥有文化更新发展的精神动力与前进方向。”然而,部分水族人民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对现代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心理,导致了对本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失去了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外力推进,更需要内生动力的主动促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内生动力,才能使得乡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有待提高

三都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将水族的文化带入校园,开设了水族文化课堂,如马尾绣的技艺班、水书班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和传承了水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班级中师生人数不对等及教师专业程度不高等。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易降低学校教育质量,使学生难以接受到高质量教育,不利于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民族班授课的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教师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深层次地向学生传授水族文化,导致学生对水族文化知之甚浅,创新程度不高,难以为当地培养文化建设的创新人才。学校教育是培养文化建设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也是保护和传承水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关乎学校教育质量,因而,必须加强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1.增强政府的文化建设意识,打造专业干部队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基层干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是基层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领导者,因此,在水族文化建设中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首先,要增强政府的文化建设意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各项条例,制订有效措施。三都县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做到文化先行。作为水族聚居地,利用水族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而政府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其次,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应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只有对当地民族文化深入了解,才能制订出合理的建设方案。为此,可以面向政府工作人员开设民族文化培训班,请专业人士培训,强化政府工作人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打造一支专业干部队伍,促使他们致力于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建设的专业性,满足当地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最后,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源。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要联系当地政治、经济、教育实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随波逐流”,各级政府应正确引导,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规划,符合当地发展特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促使文化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2.塑造文化品牌,加大资金投入

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对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推广作用,且较为生动和直观。由于民族文化品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发展。

三都水族具有较大的文化优势,因而,打造优秀的水族文化品牌能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首先,挖掘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塑造有价值和品质的文化品牌。其次,文化品牌的建立要根据当地水族的发展特征及其规律,科学地利用水族文化资源。最后,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重在积极宣传。只有加大文化品牌的推广,创新传播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才可能真正获得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合理分配资金投入,在文化宣传上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若是缺乏资金的投入,则难以塑造文化品牌。如水族“端节”的文化品牌由于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低,且对“端节”文化最精华的部分挖掘不足,导致其文化品牌的塑造不够成功,并没有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以人民为主体,增强内生动力

1.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包含乡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学校、医院、图书馆、超市等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活设施便利化,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在这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人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人既是文化的践行者,也是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实地考察人们对水族文化建设的意见,可采取问卷发放、访谈、观察等形式,关注人们对水族文化的需求,建设符合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创造活力,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让人们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主体意识,满足其内心的文化需求,增强其对水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水族文化底蕴深厚,积极利用水族文化建設图书馆、民族博物馆、技艺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能够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例如,民族博物馆展示水族马尾绣服饰,向人们呈现马尾绣技艺的独特之处及蕴含意义,就像马尾绣背带往往寄托着长辈对子女的无限怜爱之情。因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应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传达一定的情感价值意义。当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不是建设得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等各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2.增强地区内生动力

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过程。作为内生动力的文化自觉,必须得到提高,才能在文化建设中拥有不竭动力。在当地政府积极主导下,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能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地水族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理性选择,培育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活动。一方面,传递现代文化理念。当前,由于一些水族人民无法接受现代文化或者一味地崇尚现代文化,而忽视了本民族的文化,政府、社区等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渠道将现代文化理念传递给他们,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文化,唤醒他们的互助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增强老人和小孩的幸福感。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了大批的老人和小孩,使得他们产生孤寂感,因而,应努力提高老人和小孩的参与度,增强其幸福感,使其为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如马尾绣的技艺是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考验人的耐心及手法等,老人大多都喜欢绣服饰,因此,增加老人的参与度对传承水族文化有一定作用,这也是催生内生动力的一种方式。

(三)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文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重在教师队伍的质量,也在学校自身的教育发展规划。可以积极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融合现代元素,促进交流合作,为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1.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专业教师

三都县彭城中学、三洞中学、中和小学等多所学校增加了马尾刺绣课程等民族文化课程,传承和发展了水族刺绣文化与技艺,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文化认同感,减少了外来服饰的“入侵”。学校教育是传承水族文化快捷、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的最佳途径,应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首先,民族文化兴趣班的教师必须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应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的民族文化背景的教师来教授,才能凸显教师的专业程度,也不耽搁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或者请专业的民族文化教师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的民族文化教学能力。其次,开设适量的教学班。只有适量的学生才能使教师呈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再次,树立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提高民族文化授课技能,并在教学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最后,建立奖惩机制,激发教师的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并通过乡土教材的研发来深化教师的文化积累。如水书教材的研发能够让教师对水族的水书和语言音标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2.增进交流合作,促进多元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不可能保持同一和不变,任何民族不可能为了追求文化相对主义而成为‘深居洞穴、尊崇雷电和野兽的小型的、原始的群落。’”这句话深刻表明了在新时代发展下,多元文化融合成为了文化发展的走向,只有各民族相互借鉴、共同交流,才能体会到文化的多姿多彩。

各校之间可以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以此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地学校可以进行水族文化的歌舞比赛、刺绣比赛等,考查学生对水族文化的接受程度;可以开展各民族的文化分享会、服饰展览会等,让师生深刻感受各民族文化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为当地建设注入新思想,激发创新思维,增强本民族的文化活力。例如,分享水族的马尾绣背带,背带上的图案刺绣并不单单代表着水族的一种刺绣方法,其中饱含了母性的情感,它集技术性、技巧性、艺术性和母性文化为一体,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在与其他学校进行民族文化互动交流时,能够促进情感共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使人们的情感得到满足,精神得到慰藉。

3.文化创新,融合现代元素

英国作家艾略特曾说:“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这说明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结合时代创新发展的过程。在当今科技发达时代,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产业竞争力刻不容缓。文化经过千年历史的沉淀,传统古老的思想观念需要及时更新,当现代科技元素融入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可以定期遴选学生去社区或广场等进行歌舞表演,在炫目的灯光、精美的舞台上向人们展现水族刺绣服饰、歌舞,宣传和弘扬水族的优秀文化。

当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融合,使得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建构。例如,水书的传承主要依靠水书先生,且通过水族人的手抄本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传承渠道。而在大数据时代,依靠科技进行文化传承极为便利,但有人认为存在文化“泄露”的危险;也有人认为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在校学生利用科技手段了解水书的渠道更为快捷方便,保存效率较高。

四、结语

习近平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三都县水族文化经过历史沉淀,带有地域性和民族特性的文化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是当地发展的“根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整合国家指引和市场调试,利用水族文化的优势,积极建设当地文化,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然而,文化建设并非易事,它与政府、社会、群众、教育等息息相关,缺一不可,政府的文化意识、群众的参与、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都影响着水族文化的建设。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整合水族優秀的文化资源,制订合理的规划,结合新时代的科技手段,传承和创新发展水族文化,促进多元融合,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3]王海波.贵州三都县水族端节文化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7):170-174.

[4]马骁.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J].人民论坛,2019(5):134-135.

[5]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1):141-149.

[6]孙红莺.水族“四绝”[J].中国民族,2008(2):59-62.

[7]谢凤莲,李国社.民族地区文化建设[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9+85.

[8]王永贵,夏禹.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35-43.

[9]马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及对宁夏的启示——评《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J].中国果树,2020(3):152.

[10]张照新,吴天龙.培育社会组织推进“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J].经济纵横,2019(1):29-35.

[11]李泽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12]刘玉堂,高睿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J].江汉论坛,2020(8):139-144.

[13]文立杰,纪东东.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转向[J].图书馆,2021(4):20-25.

[14]韦文华,王得梅,章雪.2018年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调查——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小学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17-123+140.

[15]童成帅,周向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的实现理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9):185-193.

[16]付江波.将文化认同融入民族文化品牌创建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4):89-91.

[17]凌经球.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向互动的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9(6):30-35.

[18]傅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4):59-61.

[19]金伟,金妮.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困境及其价值超越[J].湖北社会科学,2021(5):60-65.

[20]柳国强,王宏付.马尾绣背带纹样的艺术构思与情感表达[J].丝绸,2014(6):63-67.

[2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22]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2):21-28.

[23]王永贵,尤文梦.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向度[J].江苏社会科学,2020(6):1-10+241.

Predicament and Path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andu Shui Ethnic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I Wenhua,WU Shansh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China,550025)

Abstract: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hui ethnic group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andu County, which can enhanc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meeting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hui ethnic group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hui ethnic culture in Sandu: the local government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ublic culture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specialization of school tea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he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nd expand investment, strengthen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with people as the subject, constructing teaching staff team,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hui ethnic group; cultural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杨 波)

收稿日期:2021-11-12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U-S’合作培养师范生校本课程开发素养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为例”(2020039)。

作者简介:韦文华,男,水族,贵州施秉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

吴珊珊,女,贵州黄平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水族文化建设乡村振兴
日照水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
民族文化有传人
上帝的水族馆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水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