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2-02-22 23:51祝怀新阮迪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1期

祝怀新 阮迪

摘 要:为了解科学教师在小学阶段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本文调查了杭州市西湖区小学科学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与能力。调查发现:西湖区小学科学教师整体环境教育意识较强,但由于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缺乏环境教育的教师培训,加之教师日常工作量大等,科学教师实施环境教育能力略显不足。为提高科学教师环境教育能力,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所需的专业技能;二要增强科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三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四要借助校外力量,增强科学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环境教育意识;环境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86-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14

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而要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取决于人们的综合环境素质,由此,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自环境教育开展以来,科学教师一直是小学阶段实施环境教育的主力军,是环境教育中的关键人物,因此,有必要了解当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识状况,及其基于学科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能力高低。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环境教育意识与能力的调查,探究目前环境教育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此为教育工作者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杭州市西湖区基础教育发展整体较为均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文以西湖区公立小学的专任科学学科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在西湖区二十多个小学向科学教师定向发放问卷。

2.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是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依据环境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编制而成的。问卷初稿完成之后,邀请2位一线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预调查,然后根据两位教师的反馈对问卷进行修改,之后进行小范围测试,确定没有问题后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分为3部分,共31题,分为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与态度、环境教育的现状等方面。教师的基本情况包含性别、教龄、学历、专业等内容,教师的认识与态度包含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看法、观点及态度,环境教育的现状则包含目前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3.问卷发放和处理

本次调查共收集了6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占比33.82%,女性占比66.18%;教龄为0~3年的教师占比17.65%,3~6年的教师占比19.12%,6~9年的教师占比16.18%,10年及以上的教师占比47.05%;学历为大专的教师占比4.41%,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占比79.41%,学历为研究生的教师占比16.18%。性别比例体现了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比例,女性教师约为男性教师的两倍,本科学历是该区小学教师的主体,研究生学历占比较高,说明教师的总体素质较高,有助于接受环境教育理念和提高环境教育能力。探寻他们的环境教育意识与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应对之策,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较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西湖区环境教育总体发展良好:从师资情况来看,科学教师呈现高学历、年轻化、多教育背景等特点;从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十分有意义,且环境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教师的環境教育能力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他们熟悉环境教育相关的计划和活动。但在调查分析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1.环境教育活动或课程渗透指南缺乏

环境教育关注自然与人工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因而,活动教学是其重要途径。环境教育应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以学生活动为特征,融入与实践相关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使他们从活动中学习,从活动中形成情感体验。

环境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学科能较好地传授许多与环境相关的知识,但这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科学课通常强调问题及其结果,但环境教育超越了有关环境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发展学生关于人类与环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知。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时,既要立足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超越一般知识为本的教学。

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活动课程与认识课程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认识、技能与情感诸方面的发展。这就需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指导性资源,使教师更好地把握环境教育的实施。

然而,在针对目前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发现,约有60.29%的科学教师认为,环境教育活动或课程渗透指南缺乏是开展环境教育最大的问题(见表1)。环境教育活动或课程渗透指南,是指在利用科学课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和在科学课程中渗透有关环境教育内容与要求的指导性参考材料。虽然大多数老师都意识到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日常的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自行探究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及科学课程中的渗透内容,而目前西湖区大多数学校尚无相应的环境教育课程渗透指导性材料,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时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自发、自觉进行。此外,调查还发现,约有57.35%的教师认为课时不足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大问题。环境问题是复杂的,环境教育也是一门复杂的课程,需要充足的学习时间。事实上,如果环境教育活动和课程体系缺乏,环境教育的实施很可能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从而导致环境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2.科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环境本身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相关方面聚集而成的综合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和发展问题也不是由各种自然因素孤立形成,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时能够具有协调与合作能力,各学科之间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发挥在学生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点为重点,因此,环境教育必须借助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目标。倘若科学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的机会,科学教师很难跨越自己学科的局限,学生所受的环境教育也偏于狭隘。

然而,调查显示,科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较差:大部分科学学科教师(48.53%)基本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过环境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师经常协作开展过环境教育的只占5.88%,而45.59%的教师也仅仅表示他们偶尔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过环境教育,详见表2。调查还发现,77.94%的教师表示他们更喜欢在同事的帮助下开展环境教育,这说明科学教师是存在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开展环境教育的意愿,只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而未能实现,包括应试教育和教学任务繁重等困扰与限制,这将导致学生缺少跨学科思维和获取知识的单一。

3.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性

环境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开展“关于环境的教育”,还要实施“在环境中的教育”,最终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即环境教育除了要在课堂中借助学科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强调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从本质上讲,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将会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环境教育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教育理念,在环境教育实践中,不仅有助于学生自我构建环境知识,提升环境认知,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

但调查中发现,只有33.82%的教师认识到了实践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回答问题“您在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或者课程时,采用讲授法的时间约占活动或者课程的比例是多少?”时,高达41.18%的教师采用讲授法,这足以说明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这种状态下,教师难以让学生成为主体,使得环境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自身体验,学生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积极性也会有所降低。这都反映出教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

4.部分教师忽视环境教育中的评价

评价具有强大的教育导向及教学激励功能,因而,对小学科学课中的环境教育进行评价,直接关系到环境教育的定位与目标,对于未来环境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客观的书面评价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环境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评价方式需要多元化。环境教育构成要素包括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知识与技能等方面[3]106。其中,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等要素的评价是一些无形而有精神层面的要素,难以通过常规的书面终极性评价来实现,而需要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方式,以便时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并根据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以改进环境教育活动。而这些精神层面要素的评价,也同样需要构建统一的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就不可能有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总之,环境教育成效的评价对于完善环境教育实践、提高环境教育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但调查显示,在进行环境教育活动或课堂教学后,32.25%的科学教师表示他们基本没有对环境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50.00%的教师表示偶尔会进行總结和评价,只有16.18%的教师表示经常对环境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本研究的评价是指在开展环境过程中或者之后当即进行的总结和评价,不包括日常考试中涉及的关于环境内容的考察。调查显示,科学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对于评价和总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忽视现象,多数教师认为绿色出行日、环境展览等环境教育活动是一种游玩,故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环境教育评价仍然是主流,这种情况使得教师对环境教育的总结和评价不够完整有效。

三、问题成因分析

1.环境教育的边缘化与狭隘化

我国环境教育还停留在浅层性的感性认识层面,对环境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认识比较模糊。包括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环境教育得不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环境教育的地位被边缘化。一方面,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停留在口头层面而未付诸行动,在日常教学中把环境教育抛之脑后,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调查发现的,一些教师认为环境教育是普通的外出游玩或只是传授普通的环境科学知识,而没有对学生的相关活动在环境教育中的有效性进行针对性评价。由于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环境教育在实践中被边缘化。此外,与西湖区部分小学科学教师交流还发现,少部分科学教师甚至还不知道环境教育的概念是什么,他们对待环境教育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加上一些家长潜意识地认为要让孩子在学校多接受一些专业文化课知识,而不是与考试内容无关的素质提升,从而加剧了环境教育的边缘化程度。

二是环境教育的内容被狭隘化。环境教育的内容包含各个学科的交叉内容,不仅要考虑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也要体现环境教育独特的地方。但环境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不足,甚至有些方面缺失,在日常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往往被教师理解为传授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知识以及保护环境的做法,这种理念也使环境教育的评价往往停留在这些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有力的调动。总之,环境教育狭隘化是教师忽视环境教育中评价手段和学生主体性的直接原因。

2.缺乏环境教育的教师培训

教育是一项复杂、综合的工作,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出现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变革教育教学成为教育事业的常态,因此,针对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前,环境教育理念已在小学阶段深入人心,其中,科学学科也必然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科学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和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环境教育的成效。但从上文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在环境教育方面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方面仍有待提升——50.00%的教师认为他们基本没有接受过有关环境教育的培训,41.07%的教师接受有关环境教育的培训每学期只有5~20小时,这反映出小学科学教师接受环境教育的培训时间短,机会有限。

尤其在课程设计上,调查发现,86.76%的教师认为他们需要得到环境教育活动或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环境教育,但相比之下教材建设发展比较慢,教材缺乏或者过于泛化等。在与部分教师访谈时也发现,当前西湖区大多数学校尚未存在环境教育课程指南或活动手册等环境教育教学资源,通常情况下,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由教师自主设计,这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活动设计能力成为环境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但环境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需要教师兼具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在教育培训时,培训组织者也很难针对这块内容作系统性的讲解,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短时间内难以提高。教师由于缺少专业的环境教育培训,相应的环境教育活动和教学设计能力就会缺乏,这也就解释了教师何以在开展环境教育时显得束手无策。

3.科学教师工作量大,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机会

目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工作量大的问题,许多中小学教师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调查发现,西湖区小学科学教师数量较少,甚至有些学校只有1名科学教师,少量的科学教师要承担全校的科学课,任务巨大:一方面,这些科学教师要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参加教研活动和各种教育教学研讨会,参与教科研工作等,如果再担任班主任等其他职务,教师的工作量就会更大。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时没有环境教育活动和课程设计资源,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开发,当科学教师埋头于自己繁重的教学任务时,则无暇与其他教师就环境教育进行交流,导致具有跨学科性的环境教育整体性被削弱甚至被肢解,最终难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四、建议与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西湖区小学环境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普及环境教育,在教师方面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环境教育专业技能

调查发现,约1/2的教师表示自己在一学期内基本没有接受过有关环境教育的培训,因此,地方教师教育机构或学校内部可以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此,本研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部分思考和建议:

首先,在环境教育培训内容方面,科学教师一方面迫切需要理解环境知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这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科学教师也必须理解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教育的实践技能,学会环境教育活动与教学设计。因此,地方教育局协同地方环保局在开展教师培训时,内容选择上不仅要传授最新的环境知识与技能,更应着重关注后三个方面。可以定期向教师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结合案例介绍环境教育相关的法规,以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兴趣和意愿。除常规的培训外,还可以邀请环境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来拓宽教师对环境教育的视野。当环境教育培训得到不断投入后,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也会不断增强,环境教育活动和课程体系也会得到建构。

其次,开展以实践为主体的环境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目前,环境教育的教师教育培训大多数是短期的注重内容的讲座或研讨班,但在环境教育中,不仅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形成环境教育的知识和态度,科学教师也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实践和学习的经验,这就决定了科学教师的培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研讨班和课堂。当教师自身在环境中体验和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时,不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升教师的环境素养,也能促使科学教师自觉地反思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教育,提高科学学科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效果。

再次,加强师范类理科专业在读学生的环境教育。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中师范生的培养缺少环境教育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课程,对于师范类理科专业的学生,应当为他们开设此类课程,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师环境教育理论知识和实施技能缺乏的问题,同时也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教育意识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可以深化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让师范类学生在教学实习时就能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环境教育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科学学科教学实践中去,为成为正式教师做好充分准备。

2.搭建良好平台,促进科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

环境教育广泛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且不同学科领域在实现环境教育目的与目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例如,科学课是传播环境科学相关知识的主阵地,音乐美术课在培养学生环境审美观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思想品德课则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环境伦理观。显然,科学教师同时拥有多学科知识是不现实的,仅凭科学教师来完成环境教育也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鼓励各学科教师之间协同交流开展环境教育。

首先,学校应建立一个教师共同体小组,鼓励以科学教师为中心,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协同合作,建立跨学科教师合作小组来共同开展环境教育。这种跨学科小组的教师共同体的建立,既能扩大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师队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学校的教师教学平台要多样化,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教师提供跨学科交流与教学的机会。正如前文调查所显示的,科学教师有意愿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开展环境教育,他们很期望能在相互帮助和交流的情境下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平台。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科学教师和其他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各抒己见,针对环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思想交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局限性,学科之间可以相互碰撞与融合,从而更好地帮助科学教师达到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標。

3.教師转变科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对待环境教育的态度是否正确,是环境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从自我建构的观点来说,教师观念的形成是自我建构的过程,但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转变教师的观念,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意识形成,外界的促进作用也很重要。

首先,学校领导层在科学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业务提升活动中,应关注环境教育内容活动的安排,以强化科学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教育观念,进而主动自发地探寻环境教育和科学教学的联接点,保证环境教育的理念能够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观点。

其次,教育局教研室及教师教育机构要组织举办以小学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科学教师教研活动,各个学校的科学教师共同研讨,也可以组织科学教师到环境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其他学校参观、交流和学习,使科学教师在浓厚的环境教育氛围中学习,从而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再次,学校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科学教师进行环境教育评估,以此考察他们是否深入理解环境教育的观念。评估要采用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自评有利于教师自身观念的形成,而他评是外界对教师观念形成的推力。

4.借助校外力量,增强科学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

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力量,科技场馆等校外机构也是可以借助的力量。学校要鼓励科学教师根据科学学科中环境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借助多方力量来合作开展环境教育,包括动植物园、科技馆、校外教育机构等非正式情境下教育的力量,配合教师共同开展环境教育。这些校外教育虽然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但在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下可以达到系统性的效果,并且校外教育更加灵活多变,学生对此兴趣浓厚。

首先,教师要与动植物园、科技馆合作。动植物园、科技馆等本身就具有开展非正式情境下环境教育的职能,教师应当利用这一契机,与动植物园、科技馆合作开发环境教育的活动课程,并以主题展览的方式开展活动。在主题展览中,应向师生发放活动手册并进行讲解。在游览过程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海报、图画等让学生了解环境的现状,增强他们的意识。另外,也可以联合举办环境竞赛,以此提升学生对环境的兴趣。在与这些场馆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其次,教师要与公园合作开展“公园大课堂”来加强环境教育。“公园大课堂”通过场景化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在环境中感悟。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进公园,采取场景化模式,设置集体游戏。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田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翻土、撒种、浇水、施肥等过程,亲自体验播种。教师在施肥过程中教导学生爱护环境,正确施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也能进行趣味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再次,学校应鼓励科学教师利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共同组建实践平台,为科学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国家“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正处在转型和重新定位的十字路口,学校可借此契机,鼓励科学教师积极与校外培训机构沟通、研讨环境教育的合作策略,使校外培训机构从单纯的学科辅导者转变为环境素质类教育活动的提供者,这不仅能为校外培训机构带来新的机遇,也能丰富环境教育内容,减轻教师设计并实施环境教育活动的压力,同时还能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西湖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揭示并分析了目前西湖区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探讨了一些建议和策略,期望本研究能对小学科学教师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奋斗,2019(3):1-16.

[2]祝怀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J].中国德育,2021(10):卷首语.

[3]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21-22.

[5]周波.三十年来我国学生主体性研究的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4-59.

[6]祝怀新.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1994(8):6-8+33.

[7]刘卫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24-28.

[8]许宪国.我国环境教育现状及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8):123-125.

[9]黄锡生,张菱芷.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4-137.

[10]王毓珣,王颖.关于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理性思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4):56-62.

[11]邵燕芬.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培训问题之探讨[J].成人教育,2003(10):20-21.

[12]梁红燕,辛涛.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观念及其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3):31-35.

[13]唐闻.武汉公园管理共治共享共创新模式之探索[J].中国园林,2018,34(S2):44-47.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y Science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in the West Lake District in Hangzhou

ZHU Huaixin, RUAN Di

(School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0058)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teachers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science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in the West Lake District, Hangzhou.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science teachers’ overal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wareness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in West Lake District is strong. However, because of the marginaliz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lack of train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large daily workload of teachers, science teachers’ abilities of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re slightly insufficient.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bility of science teachers, the first measure is to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necessary for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ience teachers and teachers of other disciplines; the third is to change teachers’ ideas and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the fourth is to strengthen science teachers’ 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outside forces.

Key words:science teacher in prim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wareness;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bility

(責任编辑:杨 波 钟昭会)

收稿日期:2021-11-1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儿童自然联结的形成机制与干预路径研究”(BHA210120)。

作者简介:祝怀新,男,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科学教育、教师教育。

阮 迪,男,浙江台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