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教育时弊 力行评价改革

2022-02-22 23:52董赪芳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功利化导向育人

董赪芳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指挥棒”出了问题。国家接连印发了多个教育评价方面的文件,为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校设置了一份新考卷。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对这份答卷作何思考?又如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推进改革?下面我以教师评价为切入点,谈一些看法。

当前教师评价不同程度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功利化倾向明显。表现在:

1.教育评价的应试化,导致教学功利化。以教学成绩论英雄,成为教师“不能承受之重”,心理上压力叠加,身体上负荷沉重。“考什么,就教什么”,老师们紧盯着分数,忽略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国家连续出台相关素质教育的文件,但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出台的各种多维的评价体系被社会与大众绑架,未能有实质性推进的举措,导致社会对教育成效的评价客观上依托于考试机制———评价一所学校的指标就是升学率和达线率,评价一位老师主要看其带班成绩,整个社会都是以成绩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

此外,长期以来,学历、名校被作为用人用工单位进行人才评价的主要指标,导致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恶化。这种用人导向给出的信号就是:考试成绩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只有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但决定了学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学校、校长、教师的命运。当地方教育部门、学校都把目光聚焦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上时,大家就都成为了分数的奴隶,学校课改很难冲破这道枷锁。如果这种导向延伸至小学,那将是非常可怕的,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学生的学习潜力,毁灭学生成长的根基。

2.职称评审不接地气,导致教师功利化。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不是写论文、评职称。职称评审制度虽引领着教师专业化发展,但也有较大弊端,需不断完善以更接地气。一是它的终身制,评上的万事大吉,止步不前,可以不再努力。二是目的不纯,仅仅为了待遇而不是职业成长与职业价值。评职称的落脚点应该放在职业追求与自我提升上,而现行的评审条件与教学质量并未关联,专业指标易评价,人文指标难界定,符合评审条件的不一定专注教育、踏实教学,而更多兢兢业业育人、认认真真上课、一生躬耕不辍、所带班级成绩优异的教师,由于不具备业务硬杠杠而无法参与评审。三是职数限制,够条件的因没指标还得等待,或者有的偏远学校、人员流失严重的学校,由于没有完全符合条件者,有指标也不能上。可见,职称评审规定并未起到应有的激励效应,反而有失教育公平。

那么如何避免教师发展功利化倾向呢?

从重教书轻育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

第一,要革除教育价值的功利化倾向,全社会共同创设良好的教育导向,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自上而下懂教育、抓教育,突出教育的本质———发展人性,培养人格,使学生成为品行端正、有灵魂有信仰的幸福的人。

第二,在教育外部,要改变选人用人制度,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选人用人环境,打破以学历论英雄的制度,在各类招录、选聘和选拔中注重实际能力,给部分自学成才者以机会。

第三,改革教育体制机制,落实十二年义务教育,同时做强职业教育,让技能型人才有发展空间,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广阔选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的教育,都能自信陽光地生活。如此,可以缓释当前广大家长过度焦虑,缓释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过度竞争。

第四,具体到教育部门,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不能再以教学成绩作为评定一所学校办学能力的唯一或最重要的硬指标。将成绩纳入学校评估的占比过重,就会导致学校教育教学方向的扭曲,进而导致教师评价以成绩为主,整个教育又陷入重智育、轻德育的泥淖。评价导向应放在扎实的常规工作、点点滴滴的德育渗透、平心静气的办学氛围上,如此,师生才能自由舒展地成长,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五,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真正引领教师站在学生立场思考教育工作。小学教育重在全面发展,重在习惯养成、兴趣激发,重在性格、态度、情感、心理的培养。应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立“五育并举”评价指标,可以通过档案袋记录的方式,积累过程性成长资料,再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给学生以发展导向,使学生能体验到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成长快乐。

从重科研轻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先导,不能不重视,可以专设科研奖。而职称评审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更何况教师个体是有差异的,用一把尺子衡量,给教师带来的只能是挫败感,而非职业自信。职称评定是好事,我们应该把好事做好。可以适度修改职称评定条款,除了课题、荣誉、专业论文之外,还应更看重教师的师德、情怀、作风、常规工作以及实实在在的业绩;可以不再受比例限制,达到相应条件后自动升级;可以下放给学校,由教育局与群众监督,增加过程性数据,增加多方评议与自我诊断,把导向放在扎实教学、踏实做事上,让功利者无机可乘。

好的评价应以“培育人性光辉,善待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为要义,构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破”的是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只有教师评价做好了,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发展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一场教育改革,教育文化是灵魂,涉及全社会;体制机制是关键,主要在政府;育人模式是根本,主要在学校。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在这场改革中真正唱响素质教育的赞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奏出时代最强音!

(作者单位:阳泉市矿区红岭湾小学)

猜你喜欢
功利化导向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服务导向 凝聚侨心侨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浅析诱导公式的导向功能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