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空间”视角下景德镇传统瓷业遗产类型特征研究

2022-02-22 07:21贺鼎胡萍王子瑜
世界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瓷业矿业景德镇

贺鼎,胡萍,王子瑜

景德镇是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瓷业著称的城市,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2017年景德镇御窑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它是研究中国传统瓷业遗产的典型案例。在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背景下,目前瓷业遗产保护工作中碎片化、局部化特征与瓷业遗产的系统性、瓷业遗产的丰富性之间构成较大的鸿沟。既有文献中景德镇瓷业遗产研究多集中于陶瓷产品和生产设备(窑炉、作坊等)的考古学[1]研究,虽偶有依托文化景观[2]、遗产廊道理论[3]对瓷业聚落遗产的系统性分析,但整体上仍以历史城区[4]、局部街区[5]或单体建筑[6]的研究为主,对城乡区域遗产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探索尚有欠缺。

为了深入探索遗产体系中“文化、自然与地方知识系统的特定连接模式”[7],本文借鉴“三生空间”中生产、生活、生态的用地分类概念[8],探索了瓷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与时空模式。“三生空间”理念最早起源于欧盟的农业多功能分类体系[9]和生态系统功能分类方法[10]。国内的三生空间研究则是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之后,报告中明确指出三生空间的发展要义,即“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之后学界对三生空间进行了广泛探讨,涵盖了“三生”功能空间区域识别[11]、分区优化方法[12-13]、时空格局演变[14-15]、空间耦合协调度测度[16]等方面。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基于定量运算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分区优化研究,应用三生空间概念分析遗产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尚有欠缺。

空间土地利用的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三生空间的分类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关于三生空间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构建功能评价指标,进行三生空间的量化识别[17];另一种是从土地功能视角出发依据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性归类[18-19]。本文使用后者定性方法,对瓷业遗产构成要素及其所在的土地进行分类,讨论了瓷业遗产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瓷业文化实践的地方知识中生产、生活与生态活动的内在关联,探索了瓷业文化景观的时空模式,总结出了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彼此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了精巧布局的生态空间在平衡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三生空间”维度系统研究产业遗产,可以避免出现遗产保护“孤岛化” “破碎化” “盆景化” “边缘化”[20]等问题,《世界遗产名录》中挪威勒罗斯[21]及日本石见银山[22]等产业遗产从系统性保护视角出发1),将保护对象从生产性建筑、遗址及设备扩展到村镇聚落、基础设施及其自然环境,从宏观角度系统性地对景德镇瓷业遗产体系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从遗产保护的国际前沿理论与实践来看,“三生空间”与文化遗产的桥接,有利于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作品”[23-24]的整体性角度理解产业遗产的空间结构,分析其“文化、自然与地方知识系统的特定连接模式”[7]。

1 景德镇瓷业遗产的构成要素

陶瓷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其产业链包括原料开采、燃料采集、成型烧制和物流商贸等生产环节。不同生产环节选址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在特定生产功能影响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聚落遗产,由此形成矿业、窑柴业、窑业和物流商贸业等4种类型的瓷业遗产。从要素属性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瓷业遗产由生产、生活和生态3类构成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构成了遗产的“三生系统”2)。总体而言,瓷业生产系统由窑房、作坊、矿场等产业型建筑与遗址要素构成;瓷业生活系统由民居、祠堂、商业建筑等生活和商贸要素构成;瓷业生态系统则包括农田、林地、山体河流等自然要素(表1)。

表1 景德镇传统瓷业遗产的构成要素3)(绘制:胡萍)

2 景德镇瓷业遗产的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

2.1 不同产业环节的空间分布

景德镇瓷业生产分为原料开采、燃料采集、成型烧制和物流商贸4个主要环节,这些不同环节依托特定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分布在景德镇的特定区位环境中。

景德镇的瓷土原料包括瓷石、高岭土和釉果,由此形成3类矿业遗址及其加工设施碓棚共14处,分散分布于景德镇周边的高岭、双龙湾、王港、塘下、灵安、三宝村、陈湾、大洲等地[25]。景德镇瓷业生产燃料以松柴为主,共有7个窑柴站和12处放水窑柴关场,主要分布于景德镇北部的浮梁县中高海拔山区。陶瓷成型烧制环节的窑业遗址共47处,包括窑场、作坊及其生产性聚落,分布在昌江及其支流沿岸,主要有景德镇镇区、东河、南河、小南河及丽阳五大片区。物流商贸聚落共39处,多为瓷行、店铺和码头,以昌江及其支流为脉络,串联起上述原料、燃料供应区与成型烧制的窑业核心区,沿河流形成了由大型集镇、中型集市及小型商贸物流转运点3个层级组成的物流商贸聚落体系(图1)。

2.2 不同空间层级的组织结构

2 不同空间层级的景德镇瓷业景观组织结构:这3个空间层级彼此嵌套,遗产规模尺度与产业复合程度均依次递减。2a-全域(昌江流域)2b-区域(东河流域)2c-局域(高岭溪)

3a 景德镇高岭村矿业景观汪家大槽剖面模式

3b 景德镇高岭村矿业景观总体布局

不同产业环节形成的瓷业遗产,依照其空间尺度可以分为局域(沿溪流沿线)、区域(主要支流沿线4)和全域(昌江流域)3个层级的组织结构(图2)。在局域尺度上,沿水系末端的山区溪流分布着产业链源头的原料开采或燃料采集聚落。这一层级内瓷业遗产与聚落多属于单一产业环节,是整个产业体系当中最基础的生产单元。在区域尺度上,瓷业遗产通常按照原材料或燃料的加工、物流和贸易的产业链沿着昌江的主要支流组织起来,有时还会出现小规模的陶瓷成型和烧造聚落,形成局部性的完整瓷业链条。在全域尺度上,形成以五大窑区为中心、昌江全流域为骨架的瓷业遗产体系,涵盖了原料采掘、燃料供应、成型烧制和物流商贸等全产业链功能。

3 景德镇瓷业遗产的主要类型

3.1 矿业遗产

高岭村及其高岭土古矿遗址是景德镇瓷业矿产聚落的典型代表,它由高岭外村、高岭里村和东埠村等生活性聚落,洞采、露采遗址和淘洗池等矿业生产遗址及周边山体水系共同组成。高岭土产业有原料开采、加工制作和商贸运输3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在高岭村周边的红旗山及其河谷中进行,商贸运输环节则集中于东埠村进行。高岭土矿开采后通过水槽运入淘洗池中进行淘洗加工,制成“不子”,之后由工人肩挑下山运往东埠村码头,再走水路转运至景德镇进行销售[26]。

高岭矿业遗产一般密集分布于两山之间的沟谷地带,这种剖面深窄的沟谷地区被当地人称为“大槽”,它构成了高岭土矿业遗产的生态单元和生产单元5)。“大槽”内遗产元素依高程分布,自上而下依次形成山顶植被涵养区、山坡生产加工区和山脚矿工生活区3个区域。大槽的顶部是用以涵养水土、减少地表径流的天然树林。山腰位置多为露采和洞采遗址,以及其下的淘洗池等遗迹,这些共同组成了矿业的生产加工区域。工人居住生活区域一般位于接近大槽底部的小块平坦地形上,便于取水用水(图3)。

3.2 窑柴业遗产

位于浮梁上游的礼芳村是窑柴业遗产的典型案例。礼芳的窑柴产业链主要包括林业生产、窑柴水放、码头运输3个环节[27],各个环节的遗产要素按照高程组织在一起,分别形成山区丘陵段、陡坡河段和缓坡河段这3种窑柴聚落遗产。山区丘陵段包括在山顶植被涵养区及山腰部分大面积的林场、位于避风朝阳处的工人住篷以及位于山脚水源边的澎6),此部分遗产主要体现了产业链的林业生产功能。陡坡河段包括沿水路向下的把子关及下游关场部分,是窑柴水放过程的代表。缓坡河段则包括堤堰、码头、洲地等水利设施与环境,以及为提供相关居住和农业功能的村庄、农田等组成元素。这些遗产的选址布局和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借自然的传统产业智慧(图4)。

4a 景德镇礼芳村窑柴业景观的平面布局

4b 景德镇礼芳村窑柴业景观剖面模式

5a 景德镇湖田村窑业景观的平面布局

5b 景德镇湖田村窑业景观剖面模式

3.3 窑业遗产

窑业是指陶瓷成型和烧制等瓷业核心环节形成的产业。湖田村作为景德镇宋元乡村窑业遗产的代表,其遗产构成依据与河流的距离分为3个片区。远离河流的丘陵、山坡处是窑业生产的核心区域,考古调查表明此处分布了大量窑炉遗迹、作坊遗址和少量生活遗迹[28]。沿河部分依托码头形成陶瓷原料运入、产品输出的物流业区域。上述两个区域之间是生活居住区,其道路将窑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与物流区连接起来。

负责陶瓷成型和烧制的窑业生产核心区表现为以山体为核心的“窑—作”组团式特征。每个组团中,龙窑、马蹄窑、葫芦窑通常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或微地形在较高处建窑,以方便窑炉升温。作坊选址在窑房旁边临近水源的地势较低处,方便瓷业用水和产品运输(图5)。

4 景德镇瓷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从研究的空间尺度来讲,景德镇瓷业遗产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区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聚落整体的空间格局特征、生产区的空间形态特征3个层面,这些特征分别主要受到资源禀赋、生态安全、功能组织等因素的影响。

4.1 基于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特征

景德镇瓷业遗产呈现以资源禀赋为依据的空间分布,不同类型的遗产集中在相应资源禀赋富集的地区。如矿业遗产集中于高岭土、釉果矿、瓷土、匣土等矿脉处;窑柴业遗产集中于中低海拔丘陵、水资源丰富的松林区;窑业遗产同时受到矿业、窑柴业区位影响,集中于交通便利,人力、技术、资本等集中的地区。

4.2 基于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特征

不同类型遗产的空间格局都以生态安全为核心原则。这种生态安全的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区与生产区相分离,选址于间隔一定距离的不同自然单元中,由此保障生活区免受生产区可能产生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生产区中分布有受到严格保护的生态区域,以保障生产区的生态安全。因其常常位于生产区的几何中心处,且在空间上呈现高度集中形态,本文称之为“生态核”。例如,在矿业遗产中,矿脉所在的大槽顶端,原生植被会受到严格的保护,以减少山体雨水径流、确保矿业生产的水文与地质安全,形成生产区中央的山顶植被涵养区。又如,在窑柴业遗产中,根据当地传统林业制度,林场高处的山顶或山脊处的原始树林会受到严格保育,成为判山采木阶段防止山洪爆发的生态安全屏障(表2)。

4.3 基于功能组织的空间形态特征

不同类型瓷业遗产的空间形态,受到特定生产功能组织方式的影响,呈现出基于产业特征的遗产特色。依据其产业功能组织方式,矿业、窑柴业和窑业遗产依次形成了带状、片状、组团状的空间形态。例如,矿业遗产中矿洞的矿采遗址、淘洗池、住篷会沿着大槽线性分布,因此会形成带状遗产形态;在窑柴业遗产中,会形成以沟域为边界、以住篷和澎为核心的片状遗产形态;在窑业遗产中则会形成以窑房为中心、坯房环绕的组团式遗产形态(表2)。

表2 不同类型的瓷业遗产空间特征(绘制:贺鼎,王子瑜)

5 景德镇瓷业遗产体系的时空模式

5.1 景德镇瓷业遗产体系的空间模式

景德镇瓷业遗产的空间模式体现出二元性特征,即生产与生活区域的相互对立与统一。生产与生活区域的对立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在布局上有明确的界限,由此防止生产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对生活区域的聚落和人员安全产生影响。第二,生产与生活区域的生态管理措施迥然相异。例如,窑柴业遗产中,生产区域定期种植并砍伐松柴,而生活区域则严格保护风水林,禁止村落住屋周边松林种植与砍伐活动7)。又如,在矿业遗产中,尽管居住区下部也存在着丰富的高岭土矿藏,但是在乡规中明令禁止水口以内生活区域的矿产开采,以此来保障生活区的地质安全。

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尽管二者有着明确的空间界限,但以自然水系为脉络的生态空间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三生空间彼此交织的、整体性的瓷业遗产网络。第二,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中,形成的地方性生态保育制度具有一定相似性,来保障人居体系的生态安全。窑柴业遗产以20年为周期的松林轮作制度8),降低了松柴砍伐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风险;在矿业遗产中,为了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各村、各家族达成共识,明令禁止矿业垃圾倾倒河流,形成瓷业垃圾的集中填埋区。第三,在生态保育思想下,生产与生活空间形成了相似的生态空间格局。窑柴业、矿业或窑业遗产中,生产空间均形成了“生态区—生产区—生态核”的圈层结构,生活空间均形成了“生态区—生活区—生态核”的圈层结构9),这种以生态为核心的传统空间策略,保障了生产和生活空间的生态安全(表2)。

5.2 景德镇瓷业遗产的时间模式

时间性是遗产的本体特征之一,分析遗产的时间特征有助于理解其空间特征的深层结构[29]。瓷业遗产中“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二元关系,在时间维度表现为“生产时间—生活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可以说,瓷业遗产的时间模式与空间模式,都是传统瓷业实践中二元性特征的文化表达。这种二元对立的时间概念,起源于自然时间(或者说是“生态时间”)的节律性。

景德镇的传统瓷业文化实践有着以农历年为周期的高度节律性,具体表现为冬季—夏季、旱季—雨季、农闲—农忙等不同层面的时间二元性,这种二元性具体表现在生产活动和礼俗活动两个方面(图6)。

6 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时间模式

生产活动的二元性在各遗产类型中均有体现,其中以窑柴业遗产和矿业遗产最为明显。在降雨的时间分布影响下,窑柴业活动可以分为冬、夏两个半年,即每年立冬至第二年春分之间的冬半年为柴工判山采木的时期,雨水丰盛的夏半年则封山育林、不便樵采,柴业工人停工、运输业工人进行窑柴运输活动。矿业遗产同样体现了这种“冬—夏”对立的二元概念,即从秋后到春节的干爽季节进行矿业开采,春夏雨水集中时期开采活动停止,转而进行矿石的舂碓、淘洗和加工运输[30]。生产活动的季节性是由降雨对生产和物流活动的影响导致的,此外也与农闲、农忙的劳动力剩余情况有关,因此形成了“生产时间—生活(休憩)时间”的二元时间概念。

礼俗活动的二元性体现为酬神作会的节庆类时间分布[31]。窑柴业遗产每年立冬节气开山伐木之前会举行做“福神”活动,并在春分节气竣工时举行收“五猖”的活动,这两次祭拜活动分别标志着窑柴业生产的开始和结束10),由此将一年划分为两种对立的窑柴业时间概念。窑业遗产的礼俗节庆集中在每年三月至八月的夏半年,由匣钵业、窑砖业、烧窑业、做坯业及相关会馆组织轮流做会。在天气寒冷的冬半年则几乎没有窑业节庆活动,这既与原燃料的“断–供”有关,其深层结构可能与窑业聚落“水火既济”的二元对立心理结构有关[32]。

6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景德镇瓷业遗产构成要素、空间分布和组织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矿业、窑柴业、窑业等不同类型瓷业遗产的空间特征,在不同研究尺度上探究了影响遗产空间特征的主要因素,认为资源禀赋、生态安全和功能组织是影响瓷业遗产空间分布、格局与形态的主要因素。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瓷业遗产的内在结构,瓷业遗产中“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成为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生态则构成了这组二元概念的重要介质。瓷业遗产的“生产时间”与“生活时间”也是一组矛盾概念,这种概念体现在日常生产与礼俗活动两个层面。

景德镇瓷业遗产的研究对于景德镇申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17年景德镇申报世界遗产的文本以御窑厂为中心,申报了多处陶瓷遗址要素[33],却没有将景德镇陶瓷产业遗产成体系的进行申报。本文认为,在申遗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从瓷业遗产的系统性价值出发,将涉及到矿业、窑柴业、窑业和商贸物流业的4种类型和生产、生活、生态3个系统的若干遗产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和保护,挖掘景德镇瓷业遗产作为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制定相关景德镇申遗策略,带动景德镇城乡全面发展。

我国有着辉煌的传统产业历史和丰富的产业遗存,对传统产业遗产的内在结构和保护方法展开探索对于当代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传统产业中细分的产业环节和灵活的组织方式导致多样的遗产类型和零散的要素分布,其规划设计方式与大规模、集中化的现代工业遗产有重大区别。当代工业区规划可以充分借鉴三生空间的思路,深入分析基于产业环节的遗产类型,探索产业要素与自然环境紧密镶嵌的空间模式,因地制宜的制定规划设计策略。□(致谢:感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汪同茂、翁彦俊、白光华在实地调研上给予的支持,以及北京建筑大学詹孟林、李淳毅在数据整理方面的帮助。)

注释

1) 勒罗斯于198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1977年应ICOMOS要求,将保护范围扩展为包括开矿区、冶炼区、能源生产、道路交通住宅及社会生活5个方面的矿区圈地区(Circumference),以展示其矿区与周边环境的彼此依赖关系。石见银山于2007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保护范围包括传统制银技术相关的遗迹,遗留的古港口、古街道和古镇,充分地再现了当时银的生产、运输等各个步骤的历史全貌。

2)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以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开发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标志着国土开发方式从生产空间为主导转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的“三生”空间模式。

3) 本表中的构成要素数据,主要依据2009年景德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统计的263项各级、各类遗产数据,遴选了其中与瓷业相关的遗产94处。在此基础上,作者在2018-2020年间多次在景德镇调研,补充了未列入以上普查工作成果的村庄、民居、窑柴站、窑柴关场、码头等25处。遗产要素共计共119处。

4) 昌江的主要支流有东河、南河、西河、北河、梅湖河、建溪河等。

5) 高岭村红旗山附近的高岭土矿业遗迹,集中分布在冯家大槽、汪家大槽、何家大槽三个矿业遗产单元中。从生态意义上来看,“大槽”是一个完整的小流域单元;从生产组织上来看,“大槽”是以家族性社会关系为基础结成的生产组织单元。

6) 在当地俗语中,“澎”指水边以特定方式堆好的松柴堆,“上澎”是指在水边码放柴堆的过程,“澎”“澎”所在的位置是松柴加工和储存的初级场所,也是松柴采伐与水放两个环节之间的转换节点。

7) 2020年9月笔者在礼芳村调研时,当地村民在访谈中提到当地乡规中有口口相传的风水林保育条款,有破坏风水林行为的村民,会被要求置办“杀猪菜”作为惩罚,即杀一头家猪给全村置办宴席。

8) 松林从播种到成材砍伐大约需要20年时间,一个大型松柴林场会被大致分成20片,每年砍伐并复种一片,来减少可能带来的山洪风险,由此形成20年的轮种周期。

9) 生产空间中的生态核,是指位于矿业、窑柴业或窑业生产区中央、原生植被受到严格保护的山顶植被涵养区。生活空间中的生态核,是指位于村落后部“来龙山”上受到严格保护的风水林。

10) 做“福神”和收“五猖”均为窑柴业伐木工人崇拜自然祈求平安的酬神活动。在伐木工开工那天,会由工头设酒宴,预祝动工吉祥,名曰开山做“福神”。并用石块搭起小庙起“五猖”,以镇压邪魔鬼怪,竣工时收“五猖”。

猜你喜欢
瓷业矿业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基于制度和社会价值的视角分析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近代景德镇瓷业改良路径与实践困境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