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与徽宗时期的宋夏战事

2022-02-22 15:53
西夏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夏

尚 平

关于北宋徽宗时期(1101—1125)史事,由于现存最重要的北宋编年史文献《续资治通鉴长编》缺失严重,因而对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的历史而言,能见的资料便更为零散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2年),徽宗朝史迹全缺。[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对大观二年(1108)以后的西北战事未能收录,但对崇宁三年至大观二年(1104—1108)的河湟用兵记录较详细,参见卷一三九“收复湟州”、卷一四〇“收复鄯廓州”“收复洮州积石军”(另,卷一四〇列有“收复银州”一节,然较为简略);[宋]李埴撰、燕永成校正《皇宋十朝纲要校正》(中华书局,2013年)所记徽宗朝史事有五六卷,相对较多,但研究者关注较少。。迄今,研究者所论述的北宋边疆史事的整体面貌也还不够清晰,如对徽宗时期陇中北部的活动关注不多②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仍是这一时期宋夏关系研究的重要成果;任崇岳《宋徽宗、宋钦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对徽宗时期的西北战事介绍较为扼要,尤其是宋夏关系的变化阶段梳理较为清晰;王天顺《西夏战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从西夏视角出发,注重地理因素对各个时期宋夏战争介绍较为全面,其中对徽宗时期的宋夏战争的介绍重点较为突出;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方震华等虽对北宋西北边疆问题有所开掘,但关于徽宗朝的史实论述偏少(方氏自2002年至2019年完成、发表的宋夏关系史方面的8篇论文统一收录在《和战之间的两难——北宋中后期的军政与对辽夏关系》一书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伊佩霞著、韩华译《宋徽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对徽宗朝的西北战争和宋夏关系讨论尤少。此外,这些研究对于地理空间的关注相对薄弱。米寿祺围绕天都山地带的宋夏争夺问题进行过讨论,但涉及徽宗时期的活动较少。参见米寿祺《宋夏对峙时期的天都山地区》(《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李进兴从西夏角度出发,关注到萧关等地“西夏南疆”,并认为宋夏在此进行过多年的拉锯战争,这一看法值得注意,但未对这一地区宋徽宗时期的宋夏军事活动做具体探讨。参见李进兴《西夏在南疆萧关地区的城堡化经营考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本文试对北宋在天都山以北、以河南地为目标的经略史实略做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河南地”——元符二年之后北宋西北拓边的新目标

北宋人所议论的西北“河南”之“河”,大致以黄河、无定河为参照,“河南”实际上所指称的区域也并非一处。一是指河湟地区的河南,主要包括大里加山、太子山外侧,以廓州(青海贵德)、溪哥城(青海尖扎)、一公城(甘肃夏河北八角城城址)、洮州(甘肃临潭西)为主要据守地的吐蕃控制区域。二是指横山以北、无定河以南地区。三是指天都山以北以及由会州(甘肃靖远附近)东北方向通往灵州、兴州的黄河以南地区,本文所探讨的“河南地”即为这一区域。天都山以北、黄河以南的这个地带在宋神宗后期至徽宗时期的宋夏陇中战事中逐渐变得重要,这与宋朝西北拓边的过程和边疆军事地理有关。

(一)宝元元年至元符二年(1038—1099)北宋拓疆活动的空间变化

在地形上,北宋与西夏的边面可以以陇山(广义的六盘山)为界限,划分为东、西两大区域。神宗朝以前,宋夏主要在陇山以东区域展开疆域的争夺,泾原路、鄜延路、环庆路是宋方经营的重点。神宗即位后,宋夏围绕陇中、河湟地区的控制,竞争日趋激烈。哲宗、徽宗时期西北用兵的地理空间延续了这一变动,由于宋朝的边面辽远,地理复杂,攻取的主要目标地带也在不断调整中。

继仁宗宝元、康定年间宋夏爆发大战后,宋朝虽在庆历四年(1044)与西夏议和,但此后一直在积极备战。为了扭转边疆危机,宋的制夏思想和策略经过多年探索后逐渐变得明晰,其中以庆历三年(1043)前后范仲淹、韩琦所倡导的经营横山以制夏的思路影响深远。宋人和后世将其主张称之为“横山战略”①关于宋仁宗至神宗时期北宋士人对于制夏思路的讨论和认识上的变化,方震华《从和戎到拓边——北宋中期对外政策的转折》有较为清晰的梳理。该文原刊于《新史学》2013年第24卷第2期,第35—69页,收入《和战之间的两难——北宋中后期的军政与对辽夏关系》第一章,第4—34页。。由于横山地区主要集中在鄜延路和环庆路安抚使辖区,所以在仁宗、英宗朝时,宋人对西北边防关注的重点是陇山以东的区域,其中鄜延路属于重中之重。神宗继位后,宋朝在西北方向全面谋取主动的攻势战略,当时,横山方向仍为攻取的重点。朝廷派兵迅速占据了绥州(陕西绥德),进而发动了啰兀城战役,试图由无定河谷向西夏的横山以及夏州(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宥州(内蒙古鄂托克旗城川古城)推进。尽管在仁宗至神宗时期,横山是宋夏争夺的焦点,但是宋朝西北边疆经略的空间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熙宁四年至元丰八年(1071—1085),神宗采纳王韶建议,实施熙河开边,断西夏右臂的战略行动。通过持续用兵,宋朝很快控制了熙州(甘肃临洮)、河州(甘肃临夏)兰州和陇中南部,对西夏的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延伸。因而,横山地区虽然也仍在开拓中,但宋朝的军事活动空间在大范围向西扩展,整体上,西北边疆经略的重心逐渐在向陇山以西偏移。

哲宗绍圣(1094—1098)以后,宋朝开始以密集的寨堡修筑为主要手段,向东至河东路的黄河两侧,向西至青唐城(青海西宁),在这样一个辽阔的边面上,向西夏境内进行了大范围、快速的进占行动。尤其是在元符二年(1099),陇山以西的宋朝疆界拓展至天都山以北,进而占据了陇中的大部。同时,对洛水上游谷地的进占与实现河东、鄜延路和麟府路的联通,使宋朝控制了横山的大部分地区。占据天都山后,宋朝距离灵州(宁夏吴忠北)、兴庆府(宁夏银川)更近。绍圣四年(1097),宋军在葫芦河河谷修筑了平夏城,若从平夏城正北的萧关(崇宁四年宋军修寨于此)出发,沿河谷大川北至西夏军事重镇灵州仅约320里①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唐原州“北至灵州五百里”,其境内有萧关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中华书局,第58、60页)。因唐萧关县与北宋平夏城以北萧关基本为同一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高崖乡红古村。参见周振鹤主编、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0页。北宋平夏城“北至萧关一百三十五里”。参见[元]脱脱等:《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7年,第2160页。。不过,在湟水流域方向,由于宋军于元符二年(1099)针对吐蕃用兵遭遇失败,熙河地区仍处于吐蕃和西夏的威胁之下。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徽宗即位后,宋朝西北边疆经略的重心仍不得不维持在陇中和河湟地区。显然,元符二年(1099)以后,长期以来被人称道的横山战略已经不能涵盖此时宋朝用兵的意图。在边疆开拓的地理指向上,“河南地”“西凉”和“右厢之地”攻取更加受到重视。

(二)攻取“河南地”设想的提出

攻取河南地的设想起初来自李宪。元丰四年(1081),任熙河路帅臣的李宪在参与了兴灵北伐后不久,便提出由定西、兰州出发,经关川河谷北上,占据会州,进而攻占河南地的制夏思路。他建议道:“臣观河南故地,惟兰会至灵州,川原宽广,土脉膏腴。今兰州贼中窖积,悉经官军开发,所余无几。今若扼其川口,据其上游,并出锐兵讨杀,使左右前后不得耕获,则灵州一带窖积既空,复无岁望,贼党离析。”李宪的设想是泾原路、熙河路的宋军合并进攻灵州,其中熙河路方面进兵的目的和路线在于控制西夏的河南经济发达地带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寅,中华书局,1992年,第7761页。。神宗对此建议的回复是“得所奏边策,善无以加”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寅,中华书局,1992年,第7761页。,但这一设想并未在元丰年间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哲宗元祐六年(1091),随着北宋在陇山以西开拓的深入和朝廷中对西夏采取攻势的主张不断增多,秦凤路经略使吕大忠延续李宪的思路,建议熙河、秦凤、泾原三路分别在通往天都山的交通要道上修筑大寨,以全面控制陇中。吕大忠等边路帅臣对西夏军事要害之地的分析也由横山扩大到天都山、马衔山以及河南地。

夏国赖以为生者,河南膏腴之地,东则横山,西则天都、马衔山一带,其余多不堪耕牧。若于熙河路相近定西城北石峡子外、秦凤路相近浅井、泾原路相近没烟峡口各置一大寨,鄜延、环庆两路利害不甚详悉,乞下逐处相度。羌情恋土,惮于迁徙,必皆归顺,就而抚之,便为篱落,更不消外设亭障。兼有山林所沮,沙漠为限,中国为援,彼既失此地利,当自困弱,他日虽欲猖狂,不可得也。此为上策。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六,元祐六年九月壬辰,中华书局,1992年,第11129页。

吕大忠认为宋朝如果占据了陇中,西夏则失去了聚集之地,“上策守而不战,谓限以沙漠,西人无水草啸聚之地”。绍圣三年(1096)四月,枢密院给出了攻取天都山进而攻占河南地的指示:

仍自会州却入打绳川建置堡寨,直截与鼐摩会相接,即与泾原通彻,互相照应近便,河南之地,夏贼无由更敢争占。将来耕垦稍及分数,则刍粮丰贱,边费减省,方为久计。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五,绍圣三年四月壬辰,中华书局,1992年,第11523页。

元符元年(1098)六月,宋朝制定了熙河、泾原、秦凤三路合攻天都山的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在于占据天都山、会州至灵州一线的黄河以南地区,“来春便可于天都及打绳川进筑,以次据会州,则河南之地皆为我有”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九,元符元年六月甲申,中华书局,1992年,第11873—11875页。。可见,宋朝在制定攻取河南地的计划时充分考虑了泾原路军防地理的因素,明确提出以占领黄河以南为目标。至元符二年(1099)时,宋军顺利占领了天都山附近的要害城寨,天都山以南的陇中地区全部成了宋朝的内地,这为下一步攻取河南地,进逼兴、灵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陇中北部的地理与元符二年(1099)之后的军防形势

关于天都山的重要性,《宋史》中有一段精彩的说明:“有地曰天都者,介五路间,羌人入寇,必先至彼点集,然后议所向,每一至则五路皆竦。”④[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五三《张叔夜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1140页。天都山北麓地形平阔,水草丰茂,其地北邻黄河,可通往河套和景泰草原,西南可联通兰州、榆中,东南与泾原路相接,历来是游牧民族南下集结之地。北宋在天都山筑城,即实现了对这一地区的初步控制。元符二年(1099)四月,南牟会城被赐名为西安州。

天都寨及其附近寨堡进筑完成后,朝廷百官“贺于紫宸殿”。哲宗宣告道:“夏羌弗庭,命将进讨,复我境土,据贼要冲,道阻悉通,边防永固。与卿等内外同庆。”知枢密院事曾布对此前宋朝拓边的成绩进行了总结,认为自宋神宗以来,经过向熙河地带的拓边行动,才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大好局面。

西安建州,包括天都,自天都至秦州甘谷城南北一直五百里,幅员殆千余里。当时得熙河止是木征地。今所开拓乃夏国地,兼据险要并河,足以制其死命。西人常恭顺则已,若更作过,则趋兴、灵不还矣。此功熙河可比。然不得熙河,则泾原亦无由开拓。今泾原进据天都,熙河自汝遮建城寨至会州,故两路边面相通接,而秦州遂为腹里,兼先帝建熙河兰会路,今日方得会州,乃成先帝之志。

“不得熙河,泾原无由开拓”,曾布的这一总结和评价非常中肯。元符二年(1099),宋军进筑天都山后,宋朝在陇山以西的边面获得了空前的延展。当泾原路与熙河路相接,秦凤路成为腹地的情况下,尽快在漫长的边面上充实边防也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加之天都山、会州距离西夏的腹心地带更近,陇山以西的军防压力也随之大为增加。

宋军虽然迅速占领了天都山,但西夏军队并未全部退出天都山以北的平原。在天都山以北至黄河之间仍有面积超过天都山平原数倍的一片平原区域为西夏所控制,这片区域基本以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兴仁镇为中心。兴仁的这片平原地带,其东面与葫芦河河谷相接,向西有平坦的道路通至会州黄河南岸,西北与景泰草原相连,北部依靠于黄河河谷的鸣沙之地(此处为西夏农业发达区域,元丰四年(1081)时,宋军围攻灵州城,从这里获得大量窖藏粮食),朝东北可通往灵州、兴州、韦州。据《怀戎堡碑记》,怀戎堡(今靖远县打拉池镇)“东北去寿监军一百五十里”,可知,宋军占领天都山后,原来驻扎西安州一带的西寿监军司退往怀戎堡东北150里处,该处即为兴仁平原的北部。明代在兴仁平原北部曾修建有一座重要城堡——芦沟堡。兴仁平原一带土地平沃,历来为陇中北部经济富庶地带,战国至唐代墓葬、遗址甚多①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测绘出版社,2001年,第156—157页;《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18—119页。。据《宋史·地理志》记载,西安州下属寨堡众多,其中通会堡、啰没宁堡、山前堡等存有里程和方向提示,今所见宋夏寨堡遗址中也有与这些记载符合的情况,如海原县西安镇的古关寨堡址,可能是通会堡,方家嘴东南处的堡址为啰没宁堡②参见新版《海原县志》。另外,这两处寨堡未被《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所登记。。从地形和交通条件观察,这两处寨堡都位于兴仁平原通往西安州的平原的重要道路上,应当属于宋西安州防御兴仁方向西夏来敌的外围寨堡。因而,驻守兴仁平原的西寿监军司仍能够屏护河南地,并对宋军立足不久的西安州、会州等城寨、据点构成很大的威胁,同时,与兴仁平原相通的葫芦川河谷大道仍是西夏军队南下的重要通道。

为了进一步稳固宋朝对天都山地区的控制,徽宗即位后不久,必将在这个区域继续投入兵力、物力,修筑寨堡,以巩固哲宗拓边所取得的成果。

(四)徽宗前期宋朝在陇中北部的经营

崇宁四年(1105)前,宋朝在西北用兵的重点是河湟地区,与西夏的直接对抗较少,但由于陇中北部局势的迅疾变化,也不得不促使宋朝首先得重视这一地区现有防线的充实。

崇宁元年(1102)三月,泾原路宋军进筑了绥戎堡(宁夏海原关桥乡)和怀戎堡(甘肃靖远打拉池)。泾原路钤辖郭成在筑城中染病而死,郭成墓志反映出当时朝廷督促筑城的命令十分紧急。朝廷“命诸将合力筑绥戎、怀戎二堡,而命公(即郭成)独以本将兵城合流平。会天大雪,督工不息,暴露得疾归,四月一日卒于平夏城(宁夏固原黄铎堡古城),享年五十有六”。绥戎堡扼守的正是由葫芦河谷进入天都山平原的山口,宋朝急于修建这一寨堡显然是为了加强对天都山北侧的控制①[宋]王之望:《汉滨集》卷一五《故客省使雄州防御使泾原路兵马钤辖兼第十一将郭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74—875页。。怀戎堡位于会州与西安州(宁夏海原西安州故城)之间,是打通两地的最重要的寨堡,也是会州周围的重要寨堡。据《建设怀戎堡碑记》记,崇宁元年(1102)三月怀戎堡修成②[清]陈之骥修:《【道光】靖远县志》卷六《碑记》,《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第十六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怀戎堡为今打拉池城址,在靖远县共和乡③2017年5月笔者和于志霖(现为北京大学2017级宋史方向博士生)对绥戎堡和打拉池进行了实地考察。。怀戎堡所在的位置比较平坦,耕地较多,至今也是靖远县至海原县之间公路上人口最多的一处村镇。据碑记,堡西南不远有泉水,泉水成湖,在宋代亦可灌溉。

怀戎堡的位置十分重要。《宋史·地理志》称“怀戎堡,崇宁二年(1103)筑,属秦凤路。东至泾原路分界定戎寨地分二十二里半,西至本堡管下水泉堡二十里,由香谷至会川共六十里,南至会川城分界三十五里,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系与夏国西寿监军地对境。经由枯柴谷至柔狼山,有险隘去处”。碑记中也说明了该堡位置的重要性:

西南白草原,通会州;北有宝积山,产石炭、甘铁;东北去寿监军一百五十里;西北去马练城八十里。堡之西南百余步,有泉眼涌出,泓澄甘冽,止而为湖,不徒有玩赏之景,民田灌漑实赖其利。大观三年(1109)己丑春废寨主,将兼领之,安泰(即张安泰)与是年仲冬到官,布尔(耳)目、备战守。

碑记提及怀戎堡以北的两座西夏城寨,马练城和西寿监军司驻地。显然这两地西夏的据点正是怀戎堡防御的对象。对照《宋史·地理志》中崇宁以后的寨堡记录,可知会州附近德威城为原来的清水河新城。该城对面是西夏卓啰和南军司驻地,德威城西北黄河对岸二十余里为西夏马练城。联系到怀戎堡西北八十里的马练城,可知马练城是西夏与宋会州、怀戎堡对境的重要军城。此外,怀戎堡东北距离西夏西寿监军司一百五十里,通过崇宁以后西夏卓啰和南、西寿两监军司的位置推测,可能在宋朝控制兰州、深入鄯湟、占据天都山后,西夏卓啰和南监军司和西寿监军司的驻地有调整和移动。西寿监军司在元符二年(1099)遭到宋将折可适、郭成打击后,残部可能退往怀戎堡东北一百五十里驻扎。卓啰和南监军司的驻地在兰州以北的庄浪河谷,但是其辖地可能延伸至会州黄河对岸地区。所以,宋朝在崇宁二年(1103)修建怀戎堡是为了应对、防御两个监军司,因为它们对会州、祖历河河谷、天都山具有攻袭的交通便利。可见,在崇宁四年以前,随着北宋军队对祖历河、天都山的控制,西夏方面为了适应陇中北部军防形势的变化,卓啰和南军司的军防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兰州附近,其与后撤的西寿监军司构成了共同压制陇右宋军的态势。两处的西夏军队经会州一带渡过黄河后,既能进入祖历河谷和兰州,也可以转向东南进入天都山平原的西侧。在这一背景下,会州因位于天都山以西、祖历河与黄河汇合的谷地,其军事地位便自然突出了起来。崇宁二年(1103),宋朝在会州以东、怀戎堡以西同时修建的寨堡有两座(水泉、正川二堡①水泉、正川二堡在《宋史·地理志》中有简略说明:“水泉堡,系怀戎堡管下,距本堡二十里,不系守御处。正川堡系德威城管下,啰迷谷口新移正川堡距本处三十五里,不系守御处。”第2160页。),目的是“通古会”,加强泾原路、西安州与会州之间的防线,以提高两地之间的策应能力。

崇宁三年(1104)十月,西夏自葫芦河河谷向南向宋泾原路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进攻,“是月,夏人犯泾原,分兵围没烟、平夏城引大兵自葫芦川入,直犯镇戎军,趋渭州,略数万口而去”②[宋]李埴撰,燕永成点校:《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卷一六,中华书局,2013年,第446页。,这次事件的背景是蔡京主政后宋朝对西夏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政策。当时,鄜延路帅臣陶节夫“在延安日久,蔡京、张康国从中助之,故唯京意是徇。夏人欲款塞,拒弗纳,放牧者执杀之,夏人怨怒,大入镇戎军,杀戮数万口”。陶节夫很快获得了经制环庆、泾原、河东边事的权力,“遂陈取兴、灵之策”③[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四八《陶节夫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1039页。。宋朝有意向西夏腹地发动大规模进攻。

西夏攻击渭州的另一个间接原因是这一年宋军进入了湟水流域,攻灭了唃厮啰政权。唇亡齿寒之际,西夏自然无法坐视,试图从西宁州以北的北川河河谷和邈川以北的大通河河谷出兵,干预宋朝的行动,后被宋朝击退,双方伤亡颇众。唃厮啰的灭亡使西夏失去了重要的抗宋盟友,这是西北军事局势的重大变动,预示着宋夏之间的关系朝着更为对抗性的方向发展。对于西夏十月在陇中方向的攻袭,宋朝也进行了报复。十一月,宋将折可适攻入夏境,“斩五百余级,擒大小首领统军等十余名,牛羊驼马七万”①[宋]李埴撰,燕永成点校:《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卷一六,崇宁三年十一月戊子,中华书局,2013年,第447页。,宋夏在河南地一带的战事激烈起来。后来,西夏的报复使泾原路有所损失,该路官员受到责罚。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由此来看,在崇宁四年(1105)以前,宋朝在会州以北、天都山以北和葫芦河河谷的平夏城以北推进幅度不大。这一时期修筑的寨堡数量也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怀戎堡、绥戎堡都介于屈吴山及天都山的北麓平原与兴仁平原之间。绥戎堡是最靠北的寨堡,但距离天都寨也仅“六十五里”③[元]脱脱等:《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第2161页。。所以,宋朝和西夏在陇中北部大致上保持着僵持的局面。但是到了崇宁四年(1105),童贯开始统领西北军务,宋朝为压制西夏,势必调整攻取目标,天都山、葫芦河北段对境的河南地自然成为战争更为敏感、关键的地带。

二、从“河南地”到“右厢”——崇宁四年之后宋朝在陇中的经略

崇宁三年(1104),宋朝攻灭唃厮啰。随着河湟战事趋于缓和,宋朝可以抽调更多兵力填补比较空虚的会州至萧关一线。对于西夏而言,河湟吐蕃的瓦解使西夏丧失了重要的牵制力量和攻击方向,西夏面对着宋朝在陇右步步逼近的更大压力。崇宁四年(1105)正月,童贯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使④[宋]李埴撰,燕永成点校:《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卷一六,崇宁四年正月丁酉,中华书局,2013年,第448页。,宋朝准备对西夏进行用兵,但闰二月时,在辽朝的干涉下,宋朝暂时停止了行动,但宋夏关系已经趋于紧张。宋朝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压制西夏“右厢”的作战目标。宋夏在陇山附近及其以西地区争夺的区域由“河南地”向西扩展至陇中北部和景泰草原,陇中地区的宋军多由会州渡河作战。

(一)从“河南地”到“清水河”:崇宁四年至大观二年(1105—1108)的进筑

崇宁四年正月,宋诏熙河路发河南五州步兵二万五千、骑兵一万人赴会州,“同泾原、秦风兵马筑娘䦆城及光羊口”⑤[宋]李埴撰,燕永成点校:《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卷一六,崇宁四年闰二月乙亥,中华书局,2013年,第448页。。崇宁四年(1105)三月、四月,西夏联合河湟吐蕃对宋朝发动了攻击,宋朝反击成功,七月,西夏请命,战事告一段落。但是仅过一年后,崇宁五年(1106)五月,宋军再由会州一带向西夏发动了攻击。童贯派刘法率军入夏国界,“破席经河、大铁泉两堡及攻马练川城,破之”⑥[宋]李埴撰,燕永成点校:《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卷一六,崇宁五年五月是月,中华书局,2013年,第454页。。可见,陇中北部的会州方向成了宋朝进攻西夏的前沿地带。

在宋夏战争升级的情况下,崇宁时期泾原路、会州一带的拓边计划似乎更为浩大,当时泾原路广设都仓,储备粮草,广修城寨。“于陕西建四都仓:平夏城曰裕财,镇戎军曰裕国,通峡寨曰裕眹,西安州曰裕边。自夏人叛命,诸路皆谋进筑,陕以西保甲皆运粮。后童贯又自将兵筑靖夏、制戎、伏羌等城,穷讨深入,凡六、七年。至宣和七年(1125),馈饷空乏,鄜延至不能支旬月。”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中华书局,1985年,第4248页;[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四之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7238页。陕西四都仓的选址基本位于葫芦河河谷和天都山北麓,这一地带都仓密集,其指向显然是河南地和右厢地。继崇宁二年(1103)修建怀戎堡之后,在泾原路和会州设置的城寨也有明显增加,如崇宁四年(1105)设置的萧关(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②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崇宁五年(1106)赐名的通安寨(西吉县田坪乡驼昌村③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469页。)。崇宁五年(1106)十月,泾原路在陇中修建了甜井寨,赐名甘泉堡④[宋]李埴撰,燕永成点校:《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卷一六,崇宁五年十月辛酉,中华书局,2013年,第455页。(会宁县翟家所乡张城堡村东⑤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测绘出版社,2001年,第94页。)。甘泉堡位于天都山以南的陇中腹地,其主要功能是打通静边寨至祖厉河河谷的通道。当时,会州的地位凸显,宋朝的兵力向会州一带,沿黄河调集、驻防,以抵抗景泰草原方向和天都山西北方向的西夏军队,因而秦凤路的宋军和泾原路南部的宋军需要更加通畅有效的支援路线。甘泉堡的兴建很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衔接陇中南部和北部。

徽宗时期宋朝经略河南地最显著的事件是大观二年(1108)在平夏城设置怀德军。怀德军“以荡羌、灵平、通峡、镇羌、九羊、通远、胜羌、萧关隶之。增置将兵,与西安、镇戎互为声援,应接萧关”⑥[元]脱脱等:《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第2159页。。从怀德军辖区范围和设立时间来分析,可看出其设置是为了控制指向葫芦川河谷北去的路线。在地形和交通上,自西安州沿今麻春河或者贺堡河河谷出今关桥乡即可与葫芦川河谷接通,道路十分通便。萧关便位于这些道路出葫芦川河谷的山口附近。所以,宋军占据萧关,西夏军队则无法沿葫芦川大川进入天都山平原的西安州,哲宗时期修筑的西安州和平夏城更为稳固。据《宋史·地理志》记载,胜羌寨在通峡寨北八十里,北至萧关六十里,胜羌寨可能在葫芦川河谷中⑦[元]脱脱等:《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通远寨,东至龙泉谷三十五里,西至临羌寨六十五里,南至通峡寨五十里,北至胜羌寨三十三里。”中华书局,1985年,第2160页。。《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中标注有同名宋代寨堡遗址,位于李旺镇李旺村北⑧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370页。。

同样在大观二年(1108),宋朝在会州方向也有重要的军事行动。这一年河湟地区溪哥城、洮州吐蕃发生抗宋事件,西夏可能与吐蕃有所呼应,袭扰了宋境。为打击西夏,宋朝选择在会州作为出发地攻入西夏境内。宋将刘法“屠和尔提克泉、略乌尔戬川,乘冰坚踰河,躏蹂四百里,俘斩万计,余皆麕鹿散,不思自保”。乌尔戬渡靠近清水河,《定功继伐碑》称“清水河逼乌尔戬渡,压贼右厢”,可见,刘法是自会州一带出兵渡过黄河,深入西夏境内四百里的。由于天都山以北和葫芦河大川的地势都比较平坦,宋夏在这一带容易形成僵持,而会州方向作为侧翼对双方而言,都具牵制对方的地理优势。宋军在会州方面的行动也是为了打破天都山和葫芦河正面形成的僵持局面。

宋朝对会州的经营与经略河南地关系紧密。元符二年(1099),熙河路宋军为了与泾原路方面实现边面上的联通,在唐会州城以西另外选址修建了新的会州城。曾布在阐述会州等城的重要性时将其与平夏城相提并论:“自绍圣以来,进筑沿边城寨,深入敌境,瞰临夏人巢穴,以至会州正扼其右厢兵马道路,及自来如天都、浅井之类,西人点集人马之地,皆为朝廷有,乃所以制西人之死命。若常效顺,则各守新边;若稍跋扈,则稍有举动,即逼近其巢穴矣。然新城寨须常为固守之计,若万一夏人侵犯,如向者攻围平夏城,十八日不能破,然后西人计穷力屈,卑辞请命。异时守备新垒,须悉如平夏不可破,则今日所得新边悉可保守,若一处破坏,则边计可忧矣。”①[宋]曾布:《曾公遗录》卷七,《丛书集成续编》第27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35—136页。但因宋哲宗对会州城修建的工期要求急迫,该城选址过于仓促,新城并不利于驻防。据负责建城的宋将苗履反映,新会州城“去河三百余步,矢石不及,不可系桥。又河中有滩碛,自中滩至河北岸五里,悬崖陡岸,无可置关之地”②[宋]曾布:《曾公遗录》卷八,《丛书集成续编》第27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54页。。元符三年(1100)六月,又有官员认为会州城地处盐碱地,城壁脆弱,“醋醎,不可为城,乞以青南讷心(会川城,今靖远县郭城驿)为州”③[宋]曾布:《曾公遗录》卷九,《丛书集成续编》第27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216页。。即宋军推进至陇中北部后,会州附近的边防并未得到足够的充实,因而,徽宗时期在宋朝黄河南岸酝酿修建新的军城。

宣和元年(1119)六月,宋夏罢兵后,尚书右丞王安中撰写了一篇颂扬北宋开边功绩的碑文《定功继伐碑》。该碑碑文被收入王安中《初寮集》,全文600余字,记录了徽宗时期西北拓边的重要军事活动以及宋夏、宋蕃关系的变化④[宋]王安中:《初寮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8—113页。。《定功继伐碑》称:“(政和)四年(西夏)始上誓表,设词谰谩,报以优诏,使人置于保安传舍而去,更入钞略造为兵端。”可知政和四年(1114)时,宋夏边界出现争端,宋徽宗“始命以诸道兵讨之”⑤[宋]王安中:《初寮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8—113页。。《定功继伐碑》中对于北宋在政和四年到六年(1114—1116)的军事意图有所说明,其中清水河城的选址和用途显然是经过了认真的计划:

先是,上尝以御贼形胜语诸将曰:古郭隆,地下瞰西凉;清水河逼乌尔戬渡,压贼右厢,城此则贼在吾股掌中。于是法(即刘法)出乐州,据古郭隆,筑震武军;仲武(即刘仲武)出会州,据清水河,筑德威城。贼悟来争,击败之,禽其酋领,斩馘数千。⑥[宋]王安中:《初寮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1页。

可见,古骨龙城和清水河城是当时作战策划中最重要的两座新建军城。清水河城显然是为了切断河南、河北西夏军队之间的联系而修筑的。怀德军的设置和刘法自清水河向西夏右厢用兵,这都是大的军事行动,都发生在大观二年(1108),这说明相邻的会州与怀德军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了,自会州东北行可进入兴仁平原,若渡河则可切断景泰草原上西夏兵力与兴仁平原之间的联系,所以宋军原先针对河南地的用兵目标也自然扩大到会州以北。

(二)政和、宣和年间会州、泾原路方面的激烈战事

在政和六年至宣和元年(1116—1119),北宋对夏有过一次大攻势,在河南地外围仍修筑了一批城寨。

会州和泾原路因为针对西夏的河南地和右厢,彼此相接,宋朝在这些地段营建了大量的寨堡。政和六年(1116),会州清水河城竣工。据《宋史·地理志》里程信息可知其在靖远县附近。从德威城距离马练川城的里程和方位记录来分析,并结合怀戎堡距离马练城的里程和方位进行推测,可以发现德威城位置接近于唐会州城。在今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有一处唐代的古城址——柳州古城,2015年,李并成教授认为该城为唐会州城址①李并成:《唐代会州故址及其相关问题考——兼谈对于古代城址考察研究的些许体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3期。。在该城址附近均发现多所西夏城址,如三滩乡的西夏三角城(靖远县三滩乡中一村西)、苦水堡堡址(靖远县东升乡上埫村南)、磨子沟三角城城址(靖远县五合镇尚树埫村南磨子沟)②张启芮、周文龙:《靖远县境内古城遗址述略》,《丝绸之路》2017年第10期;张启芮:《靖远县磨子沟三角城初探》,《丝绸之路》2011年第16期。。另外,在今平川区水泉镇东南仍有大、小马莲沟地名。柳州城城址中也发现有宋夏时期的文物。由于磨子沟三角城、苦水堡城址都位于兴仁平原外围及其与怀戎堡、柳州城联通的交通要道,加之《怀戎堡碑记》中提及,宋军曾有“通古会”的进筑计划,而柳州城、怀戎堡距离水泉镇(马莲沟)的里程与宋人记录十分吻合,所以德威城的位置很可能与柳州城有关。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所标绘的清水河城在靖远县城西南,且相距较远,与距离马练城的里程并不符合。马练城距离怀戎堡八十里,距离德威城四十里,由此推测,德威城当在靖远县城以东(缪熹平也认为德威城在靖远县城以东)③缪喜平:《北宋泾原路古城遗址考察及边防地理研究》,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故《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示位置或有误。由于经今靖远县平川区可联通景泰草原和兴仁平原,宋军若控制此地,便可切断两地西夏军队的联系,进而攻击西寿监军司驻扎的河南地的西侧。政和年间,宋朝在扩大对西夏战争的背景下,在会州以东修筑新的军城,其意图或可得到解释。

同年,在更靠近河南地的渭州境内宋朝还修建了靖夏城。《宋史·地理志》“渭州”条下称:“靖夏城,政和六年(1116),赐泾原路席苇平新城名曰靖夏。未详属何军州,姑附此。”据《宋史·折可适传》,可间接获得靖夏城的方位信息。“诏节制诸路兵往城席苇平,方授工而夏人坌至,据葫芦河坚壁,欲老我师。公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潜遣偏将、赵朴径出横岭,俾谍者扬言‘汉兵至矣’,贼方疑顾,而折可世潜出其后,姚仲率精骑急击之,贼大溃。斩首五千级,获橐驼牛马万计、符印数方。魁首阿山比精仅以身免。城成而还。”可见,靖夏城靠近葫芦河川。清代方志称该城在平凉县①[清]穆彰阿等修《嘉庆大清一统志》第94册(《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2015年,第87页),卷二五九“平凉府古迹”记述同;[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2788页)卷五八《陕西七》称:“靖夏城,或曰在县东北。”另,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泾原路寨堡未收录靖夏城。。今在同心县有一处宋夏时期的古城址,名为张二水城址。该城址虽然破坏严重,但西面瓮城和寨墙遗址清晰。据测量,该城规格仅次于西安州、平夏城规模,而略大于其他天都山一带的宋朝寨堡②笔者按:天都寨、荡羌寨、绥戎寨、定戎寨等寨址都为矩形,瓮城一侧城墙长度多在250—320米左右,但张二水城址的瓮城一侧城墙长度据卫星地图测距为350米(《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该条文字简介中所注明的长度与卫星地图测距不符,有待进一步考察)。。该城址距离葫芦河很近,同时位于通往韦州的要道附近,很有可能是靖夏城城址③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323页),“张二水城址,在同心县王团镇张二水村东南500米,时代为北宋、西夏。该城址“建在三面环山的洼坡地上,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32米,南北宽250米。城墙黄土夯筑,残高2—4米,底边宽4—6米。东西两面辟门。地面散布宋、西夏时的铁钺、陶瓷片、方砖等文物。破坏严重。”。政和七年(1117),泾原路在平夏城管下修筑威川寨(疑在同心县预望乡境④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70页。)、在乾兴寨管下修筑飞井寨⑤[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九之二〇至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661页。。飞井寨疑在宁夏彭阳县北境⑥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71页。。

《宋史·地理志》中记录了宋徽宗时期与西夏河南地、右厢地对境的镇戎军、会州、怀德军所属寨堡,对照这些寨堡的地理位置和分布,就可以看出当时宋军进筑的方向和目的。

这些寨堡除了前文所列举能明确进筑的时间之外,仍有些寨堡与上述寨堡临近,如水泉堡(靖远县小水乡⑦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76页。)、正川堡、临川堡(海原县高崖乡北红古城⑧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通关堡、山西堡、同安堡等,它们很可能修建于徽宗时期。从这些寨堡的分布来看,宋徽宗时期泾原路寨堡修筑的意图似乎有三点:一是衔接会州与西安州,如怀戎堡(含水泉堡)。怀戎堡联结的是屈吴山、天都山以北的东西路线,好像还包括了祖厉河河谷地带经天都山以南与西安州城衔接的寨堡,如通安寨、同安堡;二是向萧关方向推进,如设置怀德军,筑萧关⑨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认为萧关城在宁夏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址。(管下有临川堡⑩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第八章西夏沿边堡寨一章,记录临川堡在宁夏海原县高崖乡北红古城。、通关堡、山西堡)和绥戎堡;三是充实会州附近及黄河南岸的防御,如清水河新城(德威城)、正川堡、静胜堡(通泉堡)等。此外,威川寨、飞泉寨似乎在乾兴堡附近,或为配合萧关方向推进,由乾兴寨方向向北延伸所筑的寨堡①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71页)第八章西夏沿边堡寨一章,记录飞泉寨“疑在今宁夏彭阳县北境”,威川寨“疑在今宁夏同心县预旺乡境”;据[元]脱脱等《金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70页)凤翔路条,威川寨为金夏分界地。。从遗留的记录来看,威川寨、飞泉寨所管辖的寨堡数量不少,可能是充实平夏城、镇戎军与渭州之间的边防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九之二〇至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661页。。同时,也是逐步向韦州方向推进,以配合向河南地攻取的行动。《宋史·地理志》对德威城一带寨堡的文字介绍尤为详细,说明当时以会州城为中心沿黄河南岸延伸修筑了不少寨堡,这条防线的意义比较重要,是应付来自景泰草原、中卫地区盘踞的西夏军队和部族的。可见,哲宗元符二年(1099),宋朝泾原路边界大致在临羌寨至西安州城、会州城一线,徽宗时期推进到靖夏城、萧关、绥戎堡、怀戎堡、会州城一线,也就是说将西安州北部的平原地区都覆盖了。从空间密度上看,会州城附近和萧关附近的寨堡数量最为集中,一定程度暗示了针对河南地、右厢地的意图。

将西夏逐往河北是哲宗在元符初年(1098)的设想,徽宗时期泾原路仍在按照这一思路往前推进。尽管宋朝极力向河南地推进,修建了大量的城寨,但从这些寨堡所控制的新的疆土面积来看,所推进的幅度并不大。萧关距离平夏城仅135里,萧关西侧的绥戎堡距离天都寨仅65里,西安州距其正北面最边缘的寨堡啰没宁堡也就35里③[元]脱脱等:《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第2160页。。所以,从寨堡的分布来看,相比于哲宗时期而言,北宋徽宗时期在陇中北部基本上仍是固守天都山北麓平原地带,并未深入兴仁平原,会州一带仍固守在黄河南岸。

宋朝在河南地方向积极地进行蚕食式的开拓,自然也引发了西夏的频频反击。纵观北宋晚期与夏战事激烈的地点,也基本是与河南地、右厢之地和攻取西凉的路线有关。政和六年(1116),刘法在仁多泉城对待援无望而投降的三千西夏兵进行了屠杀。西夏为了报复,于宣和元年(1119)猛攻渭州北部的靖夏城,破城后,也进行了屠城。同年,在靠近卓罗和南军司的统安城,熙河路经略使刘法战死,宋军损失十万,泾原路军也参与了此次战役。靖夏城被攻破,说明宋朝攻取河南地的行动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宣和元年(1119)六月,“夏国遣使纳款”,宋徽宗“诏六路罢兵”④[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二《徽宗纪四》,中华书局,1985年,第404页。。但在宣和二年(1120),泾原路禁军从葫芦河河谷攻击至西夏鸣沙,都统制与殿前刘延庆、步军刘仲武“出萧关,夏人弃永和、割沓两城而遁。师及鸣沙,无所见而还”⑤[宋]王称撰,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卷一〇七《种师道传》,齐鲁书社,2000年,第914页。,这也是宋军在巩固天都山以北后向河南地发动的一次攻击。至宣和六年(1124)时,泾原路帅臣仍强调天都山“最为冲要”“深契事机”⑥[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四〇之一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282页。。

结 语

童贯在宣和元年(1119)就西北各路对夏作战的整体战绩向朝廷有所报告,在《宋会要辑稿》中存录了蔡京对这份报告的引述,可以窥见当时战事的梗概:“进兵出塞,由泾原路自萧关入生界斗敌,进筑八百步寨一座。又,两日共获二千五百余级,夺到精野寨,并粮草、孳畜、物色等,捉到生口外,斩获约二千七百级,内有首领五千余人,夺印匣等(续据何灌申:擒捉五千余人)。又,鄜延进兵入西界三会川,斩获数千。又奏:环庆路前去西界,杀到一百余级,降到西人百口。又,斩获二千余级,生擒伪宥州正监军、大小首领六十余人,及夺到衣甲、器械、牛马驼畜,不知其数。兼已荡平城寨了当。”①[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兵一四之二〇至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8890—8891页。从这一记录来看,泾原路宋军主要的攻击方向确实是萧关以北的葫芦河河谷地带,而且所取得的战绩略高于鄜延路。可见,直至北宋末年,宋朝为了压制西夏,仍在会州、泾原路一线极力经营。总之,宋朝在徽宗时期有意巩固会州、平夏城、西安州一线所开拓的疆土,但萧关和绥戎堡以北至黄河南岸仍为西夏控制范围,宋军在泾原路正面还不能将疆域推广至中卫附近的黄河岸边,实现与西夏隔河的局面。

猜你喜欢
西夏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西夏官印史
西夏本《佛说延寿命经》考释
西夏静州新考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释西夏语词缀wji2
西夏丧服制度及其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