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2022-02-22 23:48讲述人易县南城司中心小学李学伟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易县南城小敏

■讲述人:易县南城司中心小学 李学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核心标准和底线任务,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作为一名党员校长,有幸参与到这一伟大工程之中,带领全校教师做脱贫道路上的“四员”教育人。

当好调查员,建立“一村一档”,确保“应统尽统”

易县南城司乡处于太行深山区,共有21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学生分散在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在此背景下,以学校为单位的统计数据很难达到精准扶贫的要求。于是,我们遵循易县教体局要求,建立了以村为单位、包村明白人负责属地学校(学生户口所在地)的“一村一档”统计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以村为单位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建档立卡学生的档案,详细统计建档立卡学生的就读情况、家庭贫困情况和享受资助情况。在“一村一档”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入户宣传、调查摸底、资助核查等扶贫任务。每村明确一名包村教师,做到“一村一个明白人”。

尚庄村是南城司乡的第二大村,仅学生户数就超过了120户。教师王仲娥作为该村的明白人,不仅得清楚教育资助政策、建档立卡学生的详细家庭情况和受资助情况,还要了解全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就读情况。脱贫攻坚期间,王老师在走访全部学生的基础上,多次走进1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义务给学困生补课。

当好宣传员,多管齐下,确保“应知尽知”

为了防止资助政策的宣传纸看过就可能被随手丢掉,易县教体局按照县域内外和不同学段11种情况编制了《致家长的一封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告诉学生及家长各学段应享受的政策。学校包村教师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的墙面都贴上了一张“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日历”,“日历”上面清晰地标明了各类资助政策,让建档立卡的群众与教育资助政策“天天见”。

教育扶贫的道路上,从来没有一件小事。即使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时常有意外事件发生。南城司乡桑园村一名家长收到《致家长的一封信》后,对自己孩子没能享受寄宿补贴一事十分不满。事实上,这名学生的家长属于双职工,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为此,我带着相关教师5次上门,与家长沟通,耐心讲解资助认定政策,并把享受寄宿补贴学生的家庭情况与他家对比,最终他们表示了理解。

当好代办员,不厌其烦,确保“应享尽享”

2016年开始,教师于金燕多了一重身份——乡镇中心校扶贫代办员。从那以后,于老师经常奔走在学校、学生家和县扶贫办之间。

龙王庙村的小敏在石家庄上大学,她的父亲因患病常年卧床,家庭经济困难。小敏因对扶贫政策和办理手续不清楚,一直没有向就读高校提交资助申请。2018年寒假,于老师多次来到小敏家,给小敏介绍政策,并帮她办理了手续。2018年5月,小敏收到了3000元的助学金和学校全额退回的学费、书费和住宿费。那一天,小敏的爸爸拨通了学校的电话,连声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学校,感谢于老师。

在担任扶贫代办员期间,于金燕老师先后帮助20多名在县外就读学生享受到了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

当好控辍员,劝返送教,确保“应学尽学”

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健全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对于除身体因素外辍学的学生,学校的做法是:先由学校主任劝,主任劝不回的由校长劝,校长劝不回的由乡镇村劝,乡镇村劝不回的由公检法等部门劝。对于因身体原因无法在校学习的孩子,学校坚持送教上门。

黄土台村的小贾辍学后和家长一起放羊,不愿意返校。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协调多方力量规劝小贾,小贾最终重新入学,目前在易县职教中心学习汽修。脱贫攻坚期间,易县南城司乡没有一名学生因非身体原因辍学!

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南城司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将继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易县南城小敏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小敏家》:孩子终将长大
一颗珍珠的自述
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河北省易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易县“十二项”扶贫攻坚模式成效分析
南城秋意
河北省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药店认识
一起遛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