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弹腔

2022-02-22 22:20徐霁旻
黄梅戏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潜山剧目

□徐霁旻

一、剧种历史

潜山弹腔,是流传在安徽省安庆市的潜山、怀宁、岳西、太湖、桐城等一带的稀有剧种(又称“老徽调”)。根据发现属地的命名规则,被命名为“潜山弹腔”。

潜山弹腔,古老稀有。据弹腔老艺人说,弹腔的起源,可能与唐朝名臣尉迟恭有关。相传,尉迟恭在朝为官时,常常为民请命,而屡遭奸臣的非难。而后,弃官修道。尉迟恭遂于名山之中,封坛击拍,口中吟吟有声。后人即将这种吟腔,称之为“弹腔”,后来又称为“老徽腔”。但大多数人,依旧称之为弹腔,流传至今。

潜山弹腔,大致在元末明初已成熟。据弹腔的发祥地潜山市一带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早在明末清初,潜山县的五庙、黄柏山区就已经有家族式的班社,巡回演出。并且以皖河石牌镇为集散地,以长江水路为主要路径,到达“上江”地区,即武汉、重庆演出,到达“下江”地区,即芜湖、南京、上海及江浙地区。据《潜山县戏曲志》记载:“乾隆年间,官庄乡牛卵弯余家即唱弹腔,道光十年,即组织大型班社出外演出。”而与之相邻的怀宁县、太湖县以及桐城市部分山区,亦有大量的弹腔演出活动。

潜山弹腔艺术,在清代中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长期在外地巡回演出的班社,随着1790年乾隆皇帝80岁祝寿活动,相继进京,如“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倪翠班”等等,这些班社大部分演员,都是安庆地区的潜山、怀宁、太湖、桐城人。艺人们寓居北京,子孙相传。因都是安徽来的班子,被京城称之为“徽班”。尤以程长庚为领袖的艺人,融汇昆曲、秦腔、汉调等,逐渐将徽调(弹腔)演变为新型的京剧艺术。

而固守在安庆地区本地的潜山、太湖、岳西等艺人们,仍然坚守原有的弹腔演出形式,特别是声腔方面,没有受到外来剧种的影响,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其声腔、表演也是原有的格调。在客观上保留了弹腔的本色艺术性,流传下来。1因而,现在留存在潜山市一带的弹腔,就是嬗变京剧之前的老徽调。具有古朴性、原真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研究价值。

1986年以来,潜山弹腔经过潜山县文化部门的挖掘与整理,逐步有了比较完整的资料。潜山弹腔的流行范围,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影响,流行地区大为缩小,许多地方随着弹腔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而逐渐失传。怀宁、太湖、岳西、桐城等县市,基本上消失无存。至二十世纪末,唯独潜山市五庙乡许家畈尚存一支演出队,连年演出,使弹腔没有绝迹,流传至今。艺人们常常为电视台拍片、有关专家调研的需要,举行清唱或专场演出。二十世纪初,潜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建潜山弹腔传习基地,深入挖掘潜山弹腔的剧本、音乐、戏曲文物、舞台切末、表演艺术等,编辑《潜山弹腔》史料,为抢救弹腔这个稀有剧目保留了珍贵的资料。

潜山弹腔,有关专家通过考察研究,认为就是“老徽调”,是京剧的“母体艺术”,是戏曲的“活化石”。

二、剧种文学

(一)潜山弹腔的剧目题材

据统计,大大小小有数十曲之多。剧目的题材,大多为武打戏、宫廷戏,其中尤以三国戏居多。

(二)潜山弹腔的早期剧目

有《兰关渡》《铁丘坟》《昭君和番》《水淹七军》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这些剧目,清末民初演出过,如今极少演出。

(三)潜山弹腔的稀有剧目

有《双救举》《双丝带》《双插柳》《刘子英打虎》《侯美荣》等。其中,《双救举》后来由王兆乾改编为《女驸马》,成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据戏剧家王兆乾先生说:“这些剧目,仅仅在弹腔、高腔流行地区的潜山、岳西穷村僻壤的山区见过,江南等其他地区根本没有,属于稀有剧目。”2

潜山弹腔的常演剧目,有《渭水河》《二进宫》《三奏本》《四郎探母》《沙陀国借兵》《辕门斩子》《郭子仪上寿》《王春娥教子》《徐庶荐诸葛》《三堂会审》《湘江会》等。

(四)潜山弹腔的剧目传承形式

早期都是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文学剧本。直至光绪年间,才出现“手抄本”。这种手抄本,也是极其简单的提示性剧本,只是记载主要故事情节,许多具体内容还需要演员现场“对词”。这些手抄本,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关键地方提示动作、唱腔、鼓点等。如“哭介”“笑介”“拜介”“望介”“马介”“跪介”“磕头介”“上”“下”“大参锤”等。这些提示,有的是文字标注,有的是符号标注。

(五)剧种文学的唱段特点

大多为七字句、十字句,讲究韵脚。但在较长的同一个唱段中,可以“翻韵”,即换韵。有的唱段,虽然是字数不定的长短句,但也有韵脚。因此,演唱起来,朗朗上口,自然顺畅。

(六)剧种文学的发掘整理

近年来,潜山市文化馆与潜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于挖掘文化遗产,组织老艺人口述,先后整理了9本弹腔剧本。并对老艺人腹本稀有剧目,进一步挖掘。3

三、剧种音乐

(一)潜山弹腔的声腔源流

据探讨,弹腔的西皮,是随着明代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南下,带来了陕西的秦腔,结合湖北武汉、安徽安庆等地的方言而形成。据《安徽历史述要》记载:明末,农民军革左营在大别山区休息,由于张献忠爱好戏剧,组织各种艺人在安庆地区活动,播下了艺术种子,在这里开花结果。人们认为,西秦的高亢声腔,与安徽的“枞阳腔”“石牌腔”通过吸纳并蓄,渐而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声腔。这种声腔,称为弹腔,或称之为“徽调”“老徽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皮黄合流”。

(二)潜山弹腔的声腔结构

属于板式变化的音乐结构,或称之为板腔体。曲调源于几种基调原型,而以板腔的多变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从节奏、旋律、伴奏、行当、运腔等方面,寻求种种变奏方式,使曲调原型得以丰富扩展。

(三)潜山弹腔的声腔类型

二黄,是潜山弹腔的主要声腔。具体有二黄、滚板、倒二黄等。二黄平,由二黄低音域而得名,唱词字数不等,长短不一,属于曲牌体范畴。上下句均为板起板落。二黄滚板,为二黄的派生腔调,属于节奏自由的散板,其间没有过门,可以一滚到底。倒二黄,为二黄所派生的反调,将二黄旋律加以变化、修饰,唱腔结构、腔句起落、板式规律,与二黄相同。情感色彩上,曲调悲怨忧伤,表现凄切伤感,多为旦角唱腔。

西皮,是潜山弹腔的主要声腔。具体有来板、原板、流水板、摇板、散板等。原板是一板一眼,慢板是一板三眼,来板是有板无眼。来板速度较快,节奏是流水板,通常是生旦分腔,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三板头,又称之为“大数板”,前无起板句,后无结束句,起落都要依靠别的腔调,因而不能单独使用,常常夹做回忆有叙述之用。4

(四)潜山弹腔的伴奏与板式

弹腔伴奏主要是吹腔、拨子两大类。

所谓吹腔,就是用笛子、唢呐伴奏。所谓拨子,就是以梆敲击板鼓。

吹腔中,则是笛子和唢呐吹奏。笛子唢呐,都要用竹膜或金属簧片起震动作用而发音,所以“吹腔”也叫“二簧”。后来省去“竹”头写作“二黄”。早期的吹腔“正板”有两种形式,高调的称“吹腔”,低调的则称“二黄平”。

民国之后,开始出现二胡伴奏唱腔。

(五)潜山弹腔的打击乐

打击乐名称:大鼓、皮鼓、堂鼓、大锣、小锣、马锣、大钹、小钹、镲、板鼓、板牙等。

打击乐字谱:大、扎-单皮鼓单楗重击;嘟、不而拉-单皮鼓双楗滚击;乙-板重击;冬-堂鼓重击;郎、当-马锣重击;仓-大钹重击;而、个-休止。

锣鼓经:1.四清门,用于人物上下场;2.流水,用于武场;3.七点头,用于过场、行路;4.堆尖,用于武场;5.阴所,为唱时伴奏的专用锣鼓。

闹台:是正式演出之前的预热锣鼓。依据时间的长短,可以反复多遍。一般的闹台时间,要打半小时左右。主要的作用是热场、催促观众,同时也是告知演员即将开演,做好演出的所有准备。

四、剧种表演

潜山弹腔的表演方面,具有许多特色。

(一)舞台设置别具一格

出场门楣,书写“出将”,入场门楣,书写“入相”。前台口檐悬挂有“优孟衣冠”的横幅或牌匾。

(二)演出场面壮观恢弘

一些宫廷戏、武打戏的场面,需要演员数十人,同时登台表演,阵容齐整,气势恢弘,穿花走场,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如《湘江会》等剧目。

早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潜山余氏“五世堂”班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人多势众的固有表演风格,此班最多之时,演员达到87人,规模强大。往往在演出武打戏、宫廷戏的时候,演员依次上场,达到四五十之多,整个舞台是人头攒动,群情鼎沸,蟒靠穿梭,色彩缭乱,常常赢来观众的热烈掌声。

(三)武旦出场“入相”门

五庙许家畈弹腔班,在表演《下南唐》剧目时,有一个特例。传统出场是从“出将”门上场。而女将军刘金定的旦角演员,则是从“入相”门出场。这是祖传的唯独《下南唐》旦角上场的特例。意思是表现女将军与众不同的气度,不同凡响的气质,过人的本领。

(四)身怀绝技誉满四方

五庙许家畈弹腔班,多位演员身怀绝技。民国早期演员程玉印,“把子功”相当惊人,无头跟斗,连续进行,其表演起来,栩栩如生,活灵活俏,令人眼花缭乱。许祝江的“跷子功”,也是独到绝处,高台踢跷,百发百中。许晓初的唱功、做功,堪称一流,而且生旦净丑,无不精绝,是1949年至1990年40年间的弹腔传承人,多次为电视台专题片拍片表演清唱。许敬康的“咬技”,许敬台的“圆场功”,许忠幼的“活徐庶”,许敬重的“本本通”等,都是名噪一时誉满四方。

(五)“跳加官”

往往在正式演出之前,由丑角演员临时演出一个独角戏“跳加官”。一般的,演出“跳加官”都是具有针对性。即为某一位具有特殊身份的观众(官员、士绅)演出,演员临场发挥说一些吉祥话、祝福话,以期“讨彩头”,官员当场拿出赏钱,表示谢意。

【附】《徐庶荐诸葛》道具、服饰、切末释例

扮相服饰

徐庶:黑三须,八卦巾,八卦衣,白彩裤,云头靴;

刘备:黑三须,九龙冠,大红秀龙蟒,红彩裤,厚底靴;

关羽:红脸,黑三须,大扎,绿蟒,红彩裤,厚底靴;

张飞:开脸,大扎,黑扎(开口髯),黑蟒,红彩裤,厚底靴;

赵云:银盔,水红蟒,白彩裤,厚底靴。

部分舞台道具

①大帐,屏风。一桌五椅,黄或红桌围、椅披;信使进信执信。

②十里长亭,野外。两兵从幕内抬一桌子置于舞台后方。桌子上放托盘、酒壶、酒杯。“三敬酒”由兵托盘挮酒,再接杯。赵云带弓挮马鞭。刘备命砍树,四兵持刀舞蹈。徐庶第二次上马,拿马鞭上弓。

五、剧种生态

潜山弹腔,特别是潜山市五庙弹腔班,之所以能够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与其独特的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潜山市是国家级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潜山市五庙乡,更是属于典型的深山区,也是老少边穷地区,是潜山、太湖、岳西三县市相邻的乡镇。潜山市昔日的弹腔班社与演员外出演出,甚或流落京都之时,五庙乡的弹腔艺人,则固守本地,仅仅在本地及太湖县、岳西县交邻区域演出。因而弹腔声腔、表演等,没有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从而保留了弹腔艺术的原汁原味。

(二)家族式的传教

潜山市五庙许家畈,自清末以来是以家族式的班社,以许姓为主要成员。弹腔艺术的主要传承方式是父传子、子传孙、母传女、夫传妻。即使有少数演员是外姓人,也是姻亲关系。因而,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掺杂与渗染。

(三)师传习俗

虽然五庙许家畈基本上是家族式师传,但也举办不同规模的师传“仪式”。如某人将儿子传教弹腔,邀请家族中几位长辈聚餐,表示孩子正式学习弹腔艺术,虽然是跟父亲自己学艺,但也提请家族的长辈予以“提携、关照”。如果是外姓人学艺,则要置办正式酒席,徒弟行磕头仪式,敬三杯“拜师酒”。

(四)管理制度

演出制度规定不得临阵换角色,不得争“口润”(即报酬待遇),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欺师霸友等等。

衣箱制度通常是头盔箱任何人不得落坐,其他衣箱允许生角坐在正中,其他角色只能坐边角。女演员无论任何角色不得坐衣箱。

(五)化妆习俗

化妆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则,花脸“开笔”之后,其他角色才能开始化妆。此种习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明朝皇帝朱洪武一次临时代替花脸角色,登台演出,故而花脸意味着是皇帝的化身。每次化妆,必须由花脸演员首先“开笔”。清末民初,“徽黄合演”之后,这种习俗,也为黄梅戏班社所继承,并且列入黄梅戏班规之一。5

(六)舞台场地

潜山弹腔演出场所,有三个类型。其一是在祠堂戏楼,这是自古以来的演出场所。其二,是在民居堂轩。山区的堂轩,基本都是递进式的高度,堂轩通常比房屋高几米,非常适合观众观看。其三,是农村自然空旷场地。二十世纪末,随着古老祠堂、古民居的逐渐颓废,通常在空旷的露天场地演出。近年,随着乡村农民大舞台的兴建,以及各种地方戏的交流,弹腔艺人可以登堂入室进行演出。

(七)视频传播

随着电视台的拍片、网络视频的普及,潜山弹腔得到了较好的传播。演员或为专题片演出片段,或演出清唱,或播放录像。

六、剧种保护

(一)潜山弹腔的遗产挖掘

1986年,《中国戏曲志》系统工程编纂,潜山市文化部门组织戏曲专业人员对潜山弹腔进行搜集、整理、录音、录像,发掘老艺人的腹本,根据老艺人的唱腔录音进行记谱,组织观摩演出,为电视专题片组织片段演出,注重培养年轻人学习与传授,使得弹腔艺术没有间断,更没有失传。

(二)整理潜山弹腔资料

文化专业人员撰写弹腔艺术学术论文,先后有韩华胜撰写《潜山弹腔音乐》收录在《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徐霁旻撰写《弹腔源与流》收录在中国戏剧出版社“程长庚研究文丛”;胡太平撰写《舞台服饰资料》,对弹腔的舞台表演进行系统的梳理;郑炎贵撰写《安庆调·弹腔》在安庆大讲堂做学术讲座。潜山市文化馆、潜山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编辑《潜山弹腔》,正式出版发行。同时出版《图说弹腔》画册,最大能力的普及、宣传、推介潜山弹腔。

(三)潜山弹腔列入“非遗”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潜山市文化馆与潜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工作,2006年12月,潜山弹腔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确立省市级传承人。许开学、王兰香、宋小琴3人为省级传承人,许承应、许更生、许子东3人为市级传承人,代表性学徒12人,演员28人。现在随时随地能够做到拉出班子就能演出。

许开学具有一定的文化,幼小时代就参入弹腔的学习、演出。在表演方面具有较好的才华,积极配合“非遗”保护部门,口述弹腔剧目,传承弹腔技艺,2016年欣获“安徽好人”荣誉称号。

(四)征集收存弹腔文物

自1986年以来,潜山市文化部门、潜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征集弹腔历史文物。先后征集登记在册的有剧本、乐器、道具等门类,如清末时期的手抄本、牙鼓板、小铜锣、匾额、桌围、香炉、瓷鼓等物件,非常不易,难能可贵。

(五)剧本的复排与展演

自2015年起,潜山市先后复排《郭子仪上寿》《二进宫》《三奏本》《徐庶荐诸葛》《渭水河》《下南唐》《四郎探母》《湘江会》《沙陀国借兵》等。

弹腔展演活动,先后于2009年9月,参加潜山市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2010年5月,参加“中国(铜陵)非遗文化节”;2015年10月,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刘奇葆部长考察调研在怀宁县石牌镇进行现场清唱;2016年5月,参加安徽省稀有剧种展演;2016年4月,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季国平率领的30余人专家团举行观摩献演;2016年10月,参加安庆市稀有剧种小戏展演。还组织弹腔班深入到天柱山麓皖镇、龙潭乡古戏楼等地演出。

2017年,制作《长庚故里说弹腔》宣传片,在有关媒体上展播。同时,组织到潜山市城区、五庙乡、天柱山镇举行弹腔艺术图片展,并且连年组织弹腔班入乡村、上校园、进课堂,给广大的农民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演出,起到了推广的作用,推动了弹腔的传承范围,加大了弹腔普及的力度,扩大了弹腔艺术的社会影响。

猜你喜欢
潜山剧目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潜山油气输导体系特征
舞台剧目
安徽潜山:“田管家”授技术
古皖之源,“皖”美潜山
摘柿子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大港探区多层系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