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2-02-22 13:16程余伟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系院校高职

程余伟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在高等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研究高职院校治理问题对于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现代高职教育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样本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实践的总结,以及对其治理体系建设目标文本的分析,试图得出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浙江经验,以期为其他省份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浙江样本。

一、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近年来,我国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将“治理体系现代化”确定为改革发展的十大任务之一。

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已经成为时代要求。同时也是破解高等职业教育治理困境的客观要求。另外,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是“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双高计划”更加注重提升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确将“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水平”作为十大改革任务之一。由此可见,当前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研究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推进,治理改革一度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职教20条和“双高计划”实施后,高职院校掀起了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热潮。

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应然”,多数研究者认为,项目制作为兼有财政分配方式与公共管理手段双重意蕴的国家治理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一度成为研究热点。[1]政府主体在高职教育外部治理过程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快让中央“放管服”精神落地,厘清外部治理三方主体的责任,可以促进各方共同推进高职教育外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2]另外,要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关键路径是健全制度支持体系、组织运行体系、条件资源体系、质量生成体系、标准认证体系、评价诊改体系、督导监管体系和平台监测体系。[3]唐智彬认为,构建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是推进高职教育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4]何杨勇则针对高职教育市场化带来的目标异化、精英逻辑泛用、政治使命解构和高职教育质量下降等风险。提出了正确认识市场化的功能与局限、避免市场目标的异化、维护高职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坚守高职教育的政治使命、加强市场化规范管理等应对市场化风险的对策。[5]

就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与水平来讲,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位居全国三甲,针对这三省的相关研究较多。毕竟需要取经于先进。还有研究者认为,立足区域的高职教育治理本质上是协调区域内多元主体及其教育资源关系的综合改革;在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立足区域的高职教育治理面临难题;立足“制度+技术”创新,实现制度层级与技术应用融合、组建高职教育集团,打造高职教育集团品牌、改进校企协同开发机制,促进治理资源的“多体融合”、构建基于数据的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第三方治理评估机制是切实推进区域高职教育治理实效的有益探索。[6-8]

劳汉生从高等教育新常态表征出发,分析高等教育新常态对高职院校治理的影响,并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治理创新的探索进行了研究,为高职院校治理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启迪与思考。[9]孙建的研究则带来了江苏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经验。[10]

我们把目光转回浙江,苏志刚、邱旭光等学者认为,在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等特征,构建高职院校“治理共同体”需探讨建设性和可操作性两方面的对策建议。[11-12]但针对浙江高职院校的现代治理经验并没有相关研究和数据统计,而这正是当年高职院校现代治理研究中亟需面对和总结的。

二、浙江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高教强省”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综合性话语体系。各地积极探索实施特色化的高教强省战略,是形成高教强国与高教强省建设“协奏曲”的需要。全面实施浙江高教强省战略,要确立与省情相符合的特色化理念、目标内容及路径举措;总体上要立足于既“强教”又“强省”,坚持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内涵建设与服务发展并重。

浙江作为经济发展大省,亦是高职教育发展大省,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浙江模式。[13]那么在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创新发展中又有哪些浙江特色可以总结、输出示范?

(一)样本选择

高职院校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院校经验固然重要,对于激励其他高职院校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会诱导社会各界把注意力放在优秀院校身上,这对办学实力一般或处于边远地区的高职院校来说并不公平。为了避免精英逻辑的泛用,本文除了对上述浙江省综合实力排名靠前高职院校进行数据分析外,还对浙江省综合实力排名在中下游的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电话或者问卷调研,了解其现代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成效,作为浙江经验的一部分。

根据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江省财政厅《关于公布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名单的通知》精神,浙江确定了15 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30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任务,项目建设周期为2021 至2023 年。笔者从中随机选择10 所浙江省高职高水平学校和10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对其提交给教育厅的《申报书》文本中“治理体系”专项内容进行分析,调研统计其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方案。获得第一手浙江省相关数据。表1 罗列了样本院校的“建设任务”(简要表述)。

表1 浙江省20所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任务目标

(二)文本处理

文本处理的第一步是标引,详细分析阅读文本(《申报书》中治理体系部分),以关键词的形式对每一所样本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内容进行标引,和学术论文提炼关键词进行标引是一个道理,最终把每所院校的治理体系建设任务简化为若干个关键词;通过对以上20所学校建设任务逐条梳理,每所院校的建设任务都用5~15 个不等的关键词标引,共标引出关键词36个;关键词量化输入SPSS 23.0统计软件,对每个关键词分别进行词频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浙江省20所高职双高校治理体系改革举措统计

(三)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章程”最高频,16 所院校都强调章程建设,可见章程建设在浙江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另外,还有“质量保证体系”“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两级管理”等都是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任务的高频词,在20 所样本高职院校中,有13 所学校都至少实施了这5项治理举措。

在涉及新型教学组织建设、督导评估、共建机制、文件审查与清理、风险评估、民主监督、资源共享等治理举措上,都仅有一个学校在实施以上措施。从浙江走向全国的“最多跑一次”在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中也有高光表现,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举措的有7所院校;“大数据管理”的有5所院校。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知,浙江高职院校对学校章程、质量保证机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及院校两级管理体系等方面建设比较完善,在新型教学组织变革、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等涉及体制机制改革事项突破不够,举措不多。

三、浙江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面临困难

为探究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对浙江省20所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的任务文本统计分析,笔者还通过电话或邮件访谈了浙江省几所高职院校(20所之外)治理体系建设改革的参与者和知情人,结合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经院)的治理体系建设改革实际,认为浙江省高职院校还面临以下困难。

(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体制机制还需健全

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习惯于使用行政管理手段推进各项事务,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权威性和实效性不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制度机制建设还需加强。学校财务、审计、财产管理、纪检等各项制度需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强化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建设,建立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二)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运行还需优化

治理价值定位不够准确,存在多元共治价值与一元分治价值的冲突。“多元共治”成为其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价值指向。如何以构建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多元评价、社会参与的大学治理结构为目标,建立适应专业群建设和管理的高效专业群治理结构,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执行体系及管理文化,还需要加强,进一步优化建立公平与绩效结合、体现岗位差异和贡献度的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力度还需强化

学校中的规章制度与治理实践创新不够,未能更好与学校改革与发展相融合,科学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尤其缺乏抓住创新的关键环节,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消除繁苛,破除影响创新的制度障碍,给校内各主体提供创新的空间和稳定的预期,忽视了规章制度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出现有的学校部门内部由于岗位职责不清、权责界限不明而导致的动力不足、质量不高等现象。

四、浙江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经验

通过对前文20所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内容的分析总结,浙江经验的框架已经搭好,具体如何进行治理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这就需要具体院校的治理经验样本。本文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具体院校样本。该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从产业学院、嵌入式产业学院到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创新载体,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治理体系,实现了以资本为纽带开展校企共同育人、共担责任的新突破,促使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江西省30位高职院校校长集体到学校取经;同年,“双高院校治理能力提升校长培训班”197所高职院校校长听取了浙经院校长作产教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专题报告。2021年,产业学院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2022年4月,《光明日报》刊载学校“双元六共”案例。排名世界500强120位(2022年)的物产中大集团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该校近几年在两级管理、“最多跑一次改革”、章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具体经验。

(一)优化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

1.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实现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围绕“党建+治理现代化”,全面落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组织保证。

2.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层面,重点落实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会议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实施办法等决策制度。二级学院层面,重点抓好学院党总支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和学院党政联席会会议议事规则的落实。完善重大决策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要求,确保决策科学、程序规范、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3.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等重大学术事项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专业群理事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办学资源、推动校企合作、推进民主决策、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打造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健全学校行政与教代会的沟通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

4.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改革

持续推进校内的“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增强校院两级管理力度,扩大二级学院基层治理权限,完善考核体系,探索“一院一策”的两级管理。优化学院和专业群的组织架构,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发挥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完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专业群绩效考核制度。

5.深入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树立“多元共治”理念,依托物产中大国际学院等校企合作载体,健全校行企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的平台作用,吸纳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尤其是来自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优秀企业和知名校友代表,通过共享信息、汇聚智慧、广泛协商、科学决策、整合资源、民主监督等发挥决策咨询、参与审议、筹措资源、成效评议的功能。

(二)优化制度体系,提升依法治校能力

1.优化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

围绕学校新修订章程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需求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标准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14]基于职能部门权责清单,完善合法性审查程序、备案机制及动态调整机制。启动新一轮制度废改立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审查与清理机制,提高规章制度质量,形成系统化的制度标准,强化制度标准落实的监督检查,确保依法治校深入推进、落到实处。

2.优化以制度为依据的支撑性流程系统

以提高制度执行效果为目标,依托学校“最多跑一次”改革及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将支撑性流程作为制度完善的关键举措,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支撑性流程体系,最大限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提高师生“满意度”为目标,在满足“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要求的基础上,科学整合权责清单、信息公开、法律服务等师生需求内容,使师生成为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的最大受益者。

3.强化以治理效能为核心的督查督办机制

全面提升学校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执行质量和效率,把督查督办作为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作风、检验决策和实现再决策的重要途径和系统性工程。强化学校督查督办工作,以重点突出、明确职责、高效到位为原则,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督查督办制度,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标准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实现学校办学精细化管理。强化结果运用,将督查督办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使督查督办工作成为提升治理效能有力抓手。

(三)打造“大内控”体系,培育质量强校文化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升办学风险管控能力

围绕学校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全面高效的风险管控体系。持续推进以权力运行为基础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落实;推进以规范资金物资流为基础的“内控体系”建设;推进以规范办事流程为基础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以净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为目标的“清廉学校”建设;推进以增强党总支风险管控意识为目标的校内巡察工作。整体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向基层延伸。

2.建立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落实全过程质量监控

通过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升级大数据中心,打通校内数据,运用学校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根据质量标准以及“十四五”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学校全域动态质量监控点,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全程监测。

3.健全专业和课程质量标准,完善专业评估制度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完善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制度。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第三方力量参与质量评价和反馈,形成多元主体多维评价机制。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校、注重过程、运转高效、问责有力、持续改进、闭环管理的现代教育教学督导机制。

(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提供现代化治理队伍保障

1.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

聚焦学校中心大局,围绕“高素质、专业化”建设要求,推进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建设变革型组织。坚持问题导向,制定管理队伍建设规划,确定管理队伍人员类别、素质结构、专业要求,明确培养目标,系统培训计划,为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提供顶层支持。

2.突出分类培养,细化建设路径

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要求为依据,科学制订各类管理人员培养培训方案,落实管理人员全员培训要求。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在岗位聘任、评奖评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突出与岗位内容相关的业绩评价和认定指标,激发管理人员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努力打造符合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搭建学习平台,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相结合,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

3.优化考评机制,激励担当作为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聘用管理人员,拓展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形成有利于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积极推进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考核标准与机制建设,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培养培训、绩效分配等结合起来,强化管理人员的岗位使命和职业意识。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效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负责、勇担当、善作为的年轻干部,打造政治、能力、作风、纪律“四过硬”干部队伍。优化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发挥激励鞭策作用。加强干部能力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基层磨砺和实践历练。

高职院校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浙江省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有规律可循,有经验值得总结。高教强省的同时,浙江经验对本省其他同类院校以及外省院校治理体系建设改革提供数据支撑,参考借鉴,达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目的。由于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虽然已开始数年,但多数院校在操作执行中依然流于喊口号(如申报书中的内容),具体该如何深入落地依然是个问题,本文并没有提供治理体系改革前后的对比数据,这需要假以时日。另外,本文的经验仅限浙江省,由于暂时还没有其他省份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谈“浙江经验”还有些勉强,这也是作者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体系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