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2022-02-23 04:53韩冬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体语法分类

“汉语语体语法的研究是以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为起点的。”[1] 学界前辈的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现象描写两大类。理论研究主要包括语体的定义与解释、语体分类的讨论、语体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以及语体语法的原理、机制及语体的特征、属性等。

一、语体的定义与解释

有关语体“是什么”的问题众说纷纭。例如,李熙宗曾在《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中,将唐松波、程祥徽、谭永祥、倪宝元、郑远汉、黎云汉、胡裕树等各家观点归纳为“语言特点体系(综合)”说、“语言风格类型”说、“功能变体”说、“词语类别”说、“语文体式”说、“言语行为类型”说六大类。[2]笔者比较倾向于“功能变体”说与“言语行为类型”说这两种观点。

(一)“功能变体”说

王德春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复杂性。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环境的不同,进而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言语的功能变体,简称“语体”。[3]后来,又进一步给出定义:“语体也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范围内进行功能分化的言语变体,也叫作言语的功能变体。”[4]

李熙宗在综合各家观点并结合个人分析后,给出定义:“语体是在语言长期的运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与由场合、目的、对象等因素所组成的功能分化的语境类型形成适应关系的全民语言的功能变异类型。”[5]可以看出,李熙宗还是将语体的本质定义为“功能变体”,与王德春给出的定义大同小异。

(二)“言语行为类型”说

刘大为在《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中,分“交际需要”“由交际需要所选择的语言使用方式,也即行为方式”“由特定语言使用方式所造成的、话语或文本中的语言形式上的变异特征”三个层次,对“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6]

冯胜利给出定义:“语体是实现人类直接交际中最原始、最本质属性(亦即确定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语言手段和机制。”[7]并在《汉语语体语法概论》一书中,对给出的定义做了进一步解释:“这里的‘语体’指的是‘交际手段和机制’,其根本思想是语体是一种机制,是交际时各种手段构成的机制。”[8]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类型”说而得出的。丁金国认为,语体是“在语言运用功能域制约下所形成的语用范式(或称为言语模型)”。[9]

二、语体分类的讨论

李熙宗提道:“语体分类,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其瓶颈则是分类的依据或曰标准。”并阐述了语体分类中的“分类”与“汇类”两种思路。分类是由一般到特殊;汇类则是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着重突现不同层级语体类型的个性,汇类则强调对体式共性的把握。[10]现在学界在进行语体划分时,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分类”的思路。笔者将林林总总的观点从宏观上分为“体式分类”说和“维度分类”说。

(一)“体式分类”说

学者按照语言形式、风格类型、功能使用等不同标准,对语体进行分类。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产生了不同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多分法等。笔者仅选取部分观点,并做简要介绍。

1.二分法

把现代汉语分为“口语”与“书面语”两大类,是最常见、最通俗,也是最简单易懂的划分方法,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普遍采取这种分类方法。唐松波认为,“口语”与“书面语”,是“使用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思想的两种形式”。而他基于语言运用时的一系列差异,把语体分为“谈话语体”和“文章语体”。

潘庆云则按照语言功能,将语体分为“应用语体”与“艺术语体”。他认为,“应用语体”主要用于交际和传递信息;“艺术语体”除了交际和传递信息外,还有诉诸听(读)者感官、感情、想象的功能。[11]

2.三分法

周迟明认为,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提出的“三境界说”中的“境界”就是“语体”。“尽可看作汉语语体分类的一个初步的意见。”陈望道不是从语体的观点出发看语体,而是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观点看语体。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对修辞学的认识,将语体分为“记述语体”“表现语体”“糅合语体”三大类。

李嘉耀以语体的内部因素(语言运用体系)为标准,把现代汉语语体分为“谈话体”“科学体”“艺术体”三个基本类型。他认为这三种语体类型在语言运用上有“明显的质的差异”,并“具有一定的體系性”。三种语体在语言运用上,依次分别具有“随意性”“周密性”“形象性”特点。[12]

李文明在潘庆云与李嘉耀二人的启发下,运用一种“内部因素同外部因素相结合而以内部因素为主”的综合标准,将现代汉语语体分为“科学语体”“艺术语体”“应用语体”三大类,并进行细分,细分后的每一小类都包括“口语”和“书面”两种形式。[13]

3.四分法

宋振华、王今铮认为,因为“交际目的”“交际内容”“交际所涉及的社会生活的领域”的不同,人们“在使用民族语言时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并根据不同的语言风格,将语体分为“政论语体”“科学技术语体”“文艺语体”“转化形(混合形)语体”四大类。[14]

王希杰按照受“交际的目的、内容、对象和条件等因素”制约,而对“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进行不同选择后,形成的不同语言风格,将语体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四大类,并进行细分。[15]可以看出,王希杰的四分法是在宋振华、王今铮四分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得出的。

4.五分法

林裕文在《词汇·语法·修辞》中,根据不同的语言风格,将语体分为“政论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公文语体”“口头语体”五大类。[16]

杨欣安、李运益、文道奎编著的《现代汉语》中的“语体部分”,认可了林裕文的观点,也将语体分为“政论语体”“科学语体”“文艺语体”“公文语体”“口头语体”。略有不同的是,“科学语体”被细分为“专门的科学语体”与“通俗的科学语体”两小类。[17]

5.多分法

还有一些学界前辈,基于其他标准,做了其他分类,例如,袁晖、李熙宗基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将语体分为“谈话语体”“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新闻语体”“文艺语体”“综合语体”六大类,并对这六大类进行下位分类。[18]

(二)“维度分类”说

在“体式分类”说中,各家学者观点的不同可以归因于标准的不同,在“维度分类”说中,各家学者观点的不同就应该归因于体系的不同。笔者将各种不同的体系分为“二维说”“多维说”,并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做简要介绍。

1.二维说

冯胜利认为,语体作为一个系统,由“正式/非正式”和“典雅/通俗”这两个互不相关的范畴组成。认为“距离是语体产生的内在机制”“正式体的效应产生于共时的距离感(推远或拉近自己与对象的距离),而典雅体的效应来源于历时的距离感(抬高或拉平自己相对对象的位置)”,并建立语体坐标系。

冯胜利进一步提出:“语体范畴中的两个方面不仅是相反的,而且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正式,也就没有非正式;同样,如果没有通俗,也就没有古雅。所以,引出了“等级”的概念:“正式有程度的高低,典雅有量度的大小。”

崔希亮在认同冯胜利有关语体分类的“二范畴说”的前提下,认为“正式与非正式(书面体/口语体)”“是两端清晰中间模糊的一对概念”,并从语法与语用两个层面中分别选取句子长度、语气情态、欧化程度、古今层次、熟语运用、零句与整句、儿化与后缀等;庄雅度、整合度、正式度和互动性等不同角度探讨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的区别。进而对“二范畴说”加以完善。

郑颐寿运用数学原理,以语体的功能作为纵轴(经),分出“艺术语体 ”“融合语体 ”“实用语体”三类,以媒介作为横轴(纬),分出“口语”“书语”“电语”三种形式。纵横结合,构成一个可划分为“12语体区”“9900语体平方度”的“语体平面”。

2.多维说

陶红印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语体分类具有“多角度特性”。提出语体分类除了要区分“传媒与表达方式”,还需要确定“有准备和无准备”“庄重的与非庄重的”等“众多对立因素”。张伯江认为,仅以陶红印提出的上述三对特征进行组合,就可以得出八种类型的语体。丁金国认为,“语体作为语类意识的物化形态,从其萌生始就是个多向度的心理物理实体。从不同向度上对语体类型化,既是理论体系上的诉求,也是语用实际的需要。”并从“外位”与“内位”的不同视角,列举和分析“交际场合”“交际目的”“所表达的情感”“表达方式”等不同“向度”。

三、语体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李熙宗在《谈谈语体学研究的方法问题》中,专门对语体学研究的方法做了深入分析。归纳出研究方法选择所受的三个制约条件:“语体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难度较大”“语体研究在材料的‘量’和‘质’的把握和确定上的困难性”“受相邻学科及其相关概念的较多干扰和影响”。

从“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三个层次出发,提出唯物辩证法对语体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坚持系统论的观念;分析、综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实验法,统计的方法等四种语体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并强调“注意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语体学研究”。

袁晖、李熙宗归纳语体研究的常用方法:“系统方法”“比较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抽样调查”“现场采录”“归纳综合”等。金立鑫、白水振列举语体学的四个研究目标:“语体R的构成要素”“某一特定语体内语言要素之间的比配规则”“确定某一特定语体的强制性格式”“寻求某一特定语体的韵律规则”,并提出研究思路:首先,“寻找特定语体与语言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寻找语言要素在不同语体文本中的比配”,最后,分析“强制性格式以及韵律等区别性特征”。

刘大为提出“以语体变量为核心”的语体研究方法,并从语体变量出发,列举“解释范式”。“推绎范式”“本体范式”“语篇范式”四种“共时平面语体研究应该有基本的范式”。赵雪、李平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到的1980-2012年语体研究的论文为样本,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对比与比较”“材料性与非材料性”四个方面,对语体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同时,指出语体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对策。

四、语体语法的原理、机制及语体的特征、属性

施春宏认为,“原则”和“参数”相结合的基本运作机制是语体语法的本质。语体语法的基本特征可以从“语体原则的普遍性”“语体定律的参数性”“语体手段的系统性”三个“带有方法论色彩的宏观角度”认识。丁金国认为,“语体的外在有相对稳定和可把握的形式结构支撑,内在则是由语义结构所制导。”并将语体的属性抽象为:“域场的依存性”“表达的导向性”“形态的等级性”。

冯胜利和王永娜认为,“‘交际距离’是语体理论的一个根本概念。”语体具有时空特征。他们提出的“语体时空表达法”就是用语法手段把正式和非正式、庄典和俗常的距离拉开。

冯胜利提出,时空特征可以从“交际时空”和“语法时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王永娜又将“具时空”“泛时空”“超时空”定义为“语体属性”。施春宏认可并总结了冯、王二人的理论,提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来自语言表达的时空性。”

“交际时空”包括:“交际的对象(双方的社会关系、身份地位、文化层次等)”“交际的内容”“交际的场景”“态度方式”等。

“语法时空”指语法表达体现的“具时空(口语非正式性)”“泛时空(正式性)”“超时空(庄典性)”等语体属性。

施春宏提出:“由于语言系统中不同语体因对立而存在,这种语体合法度的对立必然体现于语法运作机制的差异。”并列举和分析“语体成分的轻重长短”“语体成分的自由黏着”“语体构式的悬差平衡”“句法关系的层级高低”“语义内容的具体抽象”五种语体对立特征的表现形式。

參考文献:

[1]朱军.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12(05):72-79.

[2][5]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76-186+196.

[3]王德春.语体略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4]王德春,陈晨,编著.现代修辞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6]刘大为.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J].修辞学习,1994(03):1-3.

[7]冯胜利.语体语法及其文学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1(04):1-13.

[8]冯胜利.汉语语体语法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8.

[9]丁金国.语体的属性及其运行机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02):104-115.

[10]李熙宗.语文体式与语体的关系及其实践功用[J].修辞学习,2009(06):2-16.

[11]潘庆云.语体分类管见[J].当代修辞学,1986(04):6-8.

[12]李嘉耀.关于划分语体类型的几点想法[J].当代修辞学,1986(04):3-5.

[13]李文明.语体分类之我见[J].当代修辞学,1987(04):20-21.

[14]宋振华,王今铮,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语言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1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林裕文.词汇·语法·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17]杨欣安,李运益,文道奎,编著.现代汉语[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8.

[18]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韩冬,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语体语法分类
“NP之AP”的语体机制及互动关系分析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跟踪导练(二)4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参考答案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