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和法治的课堂上

2022-02-23 11:40苏伟莲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新课改

苏伟莲

摘要:坚守政治方向性,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感教育,这既是国家课程标准拟定的要求,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维护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品质。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并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教师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对此,本文就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为例,探索并论述了对初中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措施,以期促成学生美好品德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爱国主义;新课改;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学科性质中强调,要注重本学科特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才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但是,如今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爱国情感也相对薄弱。具体来说,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初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现状

(一)爱国情怀缺失,功利主义思想盛行

随着国家发展速度加快,人们单一质朴的价值观也逐步变得多元化。不少学生存在着强烈的功利性思想,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顾对他人的影响、如何坚守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和社会利益是否被侵犯,自己所作出的选择、所树立的目标、所建立的理想,都围绕着为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作为首要目标,并且这种风气已经蔓延至学生群体中。在多数学生的视角中,自己的理想设定是为了多赚钱、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等等,而极少数学生能意识到国家缺少怎样的人才、社会中还有哪方面的空缺和不足需要彌补,自己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哪些贡献。所以,这种爱国情怀的缺失,源自于功利主义思想和功利性风气的盛行,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中所存在的一大障碍。

(二)国家信仰不强,崇洋媚外态度猖獗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军事水平、文化水平等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始终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依然对中国的发展存在着“滞后”的认知,对中国制造、国产产品的信赖感依然不强,反而对外来的产品存在着盲目崇拜。如此一来,学生对国家的不客观认知,让学生缺乏对国家忠诚和坚定的信仰,进而催生了猖獗的崇洋媚外的态度。

(三)缺乏文化自信,积极文化情感缺失

我国是礼仪之邦,积淀了厚重的中国文化,这本应当是令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然而,由崇仰媚外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意贬低。一些学生可能会调侃中国传统文化中繁琐的礼仪文化,甚至会取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孝悌,反而去崇尚外国所谓的自由散漫的生活。这种盲目的文化崇拜,源自于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缺乏自信,源自于学生缺失的积极的文化情感。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的爱国情感教育还存在缺陷和不足。而上述问题中,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意识形态中的偏差,展开针对性的指导,才能使之建立更加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改进和优化对学生的指导。

二、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学生爱国主义培养策略

(一)依托榜样力量,锻造爱国情怀

模仿学习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学生的有意识模仿还是无意识模仿,榜样的力量始终都会催化着学生的道德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向所崇拜的主体行为靠拢和迈进。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便可以通过为学生树立的榜样,通过学生榜样的力量,锻造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共圆中国梦》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在中国梦的宏图中绘制自己的中国梦,鼓励学生的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相契合,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中找寻学生梦想培养的契机。为提供示范的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周总理自小所建立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发,协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复兴时所需要贡献的个人力量。

(二)展现国家实力,增强国家信仰

部分学生对缺乏国家和政治信仰,源自于对国家实力的不信赖。当教师对学生开展爱国情怀和爱国情感的培养时,也可以从协助学生客观认识国家实力出发,在引领学生认识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中,逐步让学生的信仰变得更加坚毅、更加执着。

在《关心国家发展》这一节中,教师鼓励学生从电视、网络和报纸中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教师在资源展现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展示近年来中国GDP增长曲线图,横向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协助学生认识中国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除在宏观上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资源外,教师也可以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到如今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再到中国与国际上各国关系的接洽,全方位展现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借此方式让学生在宏观认知中、从生活细微处,认识到国家综合实力水平。

(三)引领文化感知,感受文化魅力

引导学生从中国文化长廊中徜徉,在文化魅力的感知中体验国家文化的绚烂多彩,以此方式能让学生逐步燃起对国家的热爱、建立对国家文化的自信、产生对国家绚烂文化水平的崇尚与热爱。

在《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向学生展现中国绚烂的传统文化,如少数民族的那达慕大会、望果节、泼水节等,在联手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的文化。

结语

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是驱动学生爱国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催化剂。在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关注学生的认知现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现状,才能让教育精准地对接学生学情、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以新课改教学理念视角审视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情况发现,爱国情怀缺失、国家信仰不强、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着实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发挥榜样力量、展现国家实力和引领文化感知的方式,让学生在成长中建立对国家的信仰,进而产生对和谐社会文化的维护动机。

参考文献

[1]杨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2]何建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教育界,2020(50):71-72.

[3]李洋.浅析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感[J].考试周刊,2020(98):149-150.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道德与法治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