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看城市女性中的“他者”书写
——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暂坐》

2022-02-23 14:27吴婧雯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
关键词:贾平凹

吴婧雯

一、书写转向:由乡村至城市的迁徙

乡土的商州、虚构的西京组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重要地域版图。贾平凹在商州生活了二十年,他曾对故乡的土地说:“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其不有,俯察可以无其不盛。一座高山,一条丹水,使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①贾平凹:《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115-116页。他以诙谐风趣的笔调呈现了人杰地灵的商州图景,记忆中的故土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中的自然意象。商州的风土人情作为作家创作存在的表征成为其早期作品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贾平凹在文学想象上所指的故乡——商州,还原了作为个体存在的有关国家、民族、乡村的记忆,铺展出了在传统文化庇佑下的乡土中国的面貌。他既体验了故乡的毓秀与美好,也经历了它的颓败与鄙陋,沉湎于传统文化的神秘内涵和悠远气韵,哀伤古老文明无法拯救乡土沉沦在时代的泥沼里。

阔别熟悉的商州,贾平凹来到承载着历史遗迹的古都西安,在这座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城市里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品格、气质、文风。贾平凹通过描写城乡二元对立及对乡村民俗风情的眷恋,夹杂着复杂的情感开始由乡土书写转向城市书写。《白夜》《土门》《高兴》中书写的“城市里的村庄”与“城市里的农民”蕴含着作家的切身感受和深刻认知。在城乡对峙为主题的作品中,他意识到自己同大部分进入城市的人们一道正在逐渐告别记忆中的乡村。如《废都》中唐宛儿租住的芦荡巷老式民居,《白夜》中的“保吉巷”,《土门》中云林爷、梅梅的老房,《高兴》中的“池头村”等城中村,通过“城”“乡”之间的考量和质询,可以看到贾平凹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故土的精神牵连,以及他在历史变化中的身不由己②曹霞:《乡土中国的文化遗魅——论贾平凹的乡土书写》,《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第2期。。直到“第一部城市题材小说”《废都》的出版,作家与时代的紧密关联使得他抛弃了描写城市的繁华,呈现了“废都”的奇异景象。城市是作者的个体经验重构,西安多年的城市生活给予作者大量的想象和重建。贾平凹对特定城市空间的关注,虚构了能指的城市——西京,他将时代跌宕下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人们面临的困惑与思考写进了《废都》。物欲熏心的现代人在追逐名利时丢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贾平凹透过颓废的城市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城市居住者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

二、城市空间:现实物质世界的掠影

作家虚构的城市景观拓展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想象,给人一种既陌生又熟悉之感:熟悉源于城市作为建筑空间承担的社会功能,它承载着大量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符号;陌生是由于在城市空间里南来北往的异乡人,鲜有人问津或关注你的存在,人们习惯性地出没于公共空间。贾平凹对城市的态度在《废都》借庄之蝶、子路等来自上流社会的人物的命运,揭露了传统文化的溃败,批判了现代城市生活的颓败。他们经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面临着精神焦虑与文化困境的双重折磨。对现代化的城市他则是用怀疑的眼光来打量的①王亚丽:《“老西安”“古典”传统与“招魂”写作——论贾平凹的西安城市书写》,《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

《暂坐》是贾平凹继《废都》之后的第二部关于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延续了都市人在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阶段面临的焦虑与困境,着墨时尚女性流连在购物商圈、娱乐场所等现代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享受挥霍金钱带来的快感与欣慰,更为直观地呈现了现代文明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近乎癫狂的精神状态,众多女性的精神家园浓缩成一幅现实物质世界的浮世绘。

作家这次是置身文学现场叙述城市拼接而成的新面相,城镇一体化过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如占地建房、老城区改造、装修扰民、环境污染等反映了城市人地关系紧张、贫富差距悬殊的尖锐矛盾。“旧城的西涝里还是棚户区,巷道逼仄,房屋老朽,各种电线被束成一捆如黑蟒一样穿过那排法国梧桐树,这些梧桐都是20世纪50年代移植过来的,原本可以高大成材,但为了电线的通畅,中间的枝股从几十年前就被无数次地砍伐,树桩越来越疙疙瘩瘩,两边的枝股也便七扭八歪,丑陋不堪。只有巷道北头的空地上孤零零竖着一幢楼。”②贾平凹:《暂坐》(节选),《当代》2020年第3期,第76页。较之作者以往钟情于城乡接合部的描写有所不同。

三、主客体互换:女性的“他者”认同

17世纪末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欧洲爆发大规模的女权运动,她们的目的在于挑战传统的分工,挑战

一切让女性屈从于他人、变得独立和从属的权力结构、法律和习俗,挑战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作家波伏娃用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和伦理学语言,将“男人”(man)命名为自我,而把“女人”命名为他者( other)③[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263页。。“他者”一词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为主体的客体,“他者”表现为自在的存在状态,有着内化与依附性的特点。“他者”与主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每个人既是自己的主体,也同时扮演着别人的“他者”身份。波伏娃用“他者”来借指女性,进而指出“他者”的女性身份无法独立存在,只有明确的主体,女性才能作为“他者”出现。主体决定了“他者”是否存在,这种依赖性显示了女性身份的被动性④范海敏:《绝对他者的救赎——波伏娃女性主义观中的“他者”特征初探》,《大观周刊》2012年第 9期。。小说《暂坐》中的“自我”主体是西京城里一家名曰暂坐的茶庄,在这里海若、伊娃、虞本温、陆以可、徐栖、司一楠、应丽后、向其语、严念初、希立水、冯迎众等女性作为“他者”的客体依次出场,表面上看她们是独立的“他者”,每个人既是自己的主体,也作为别人眼中的“他者”存在,她们在酒场与商场谈判中获得社会的认同。众姐妹领袖海若总结她们的关系:“也别把咱众姊妹说得多好,只是一伙气味相投的聚在一起,但想活得自在快乐,就像是撞上网的飞虫,越要摆脱,越是自己更黏上去……大家在一起相处,我常常说,大家都是土地,大家又都各自是一条河水,谁也不要想着改变谁,而河水择地而流,流着就在清洗着土地,滋养着土地,也不知不觉地该改变的都慢慢改变了。”海若的女性身份被动性在什么时候显露呢?在面对作家羿光的时候。深夜三点接到羿光的电话:“你来吧,需要你来,在初认识羿光的那一年里,他经常打来电话,或者是她正上班,或者就三更半夜,他是说打就打,随心所欲,她也是招之即来,乐此不疲。他们成了最亲近的朋友。”女性作为客体居于次要地位,男性作为主体居于首要地位,成为人类的普遍性标准。⑤徐威:《论伍尔夫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之异同——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为例》,《法国研究》2016年第2期,第72-77页。男性居于首要地位在《暂坐》中是缺失的,他们分别是过早离世的父亲、有妇之夫、缠绵幽怨的才子,皆从属于茶庄的女性。陆以可好多年前经过一个修鞋铺,抬起头来的一瞬间惊住了:“父亲,往脑后梳的发型,额不宽,头发又浓密,大鼻子,嘴唇很厚,两角还稍稍下垂,这就是年轻时的父亲。”好像向自己预示着什么,因此她买下这个街区的房子留了下来 ;羿光用“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形容自己与她们的关系;苦命的夏自花过世后,藏在她身后的姓曾的男人终于现身,在海若看来他“长得确实体面,高高大大、四方脸,脸上肉很厚,儒雅着,却多少有些软沓,他是一心想和夏自花成婚的,但家里的老婆一直离不了,她也习惯了这种不正常的生活,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海若等女性以这些男性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属性,她们不愿长期处于次要地位开始了抗争。在波伏娃看来,这种自立就如同男人,倘若不存在坚强的自我,就不能够摆脱日常生活,表现出带有创造性和变化性的自我。她们振臂呐喊:“正是这个社会对女人不公,我们才要走出体制走出家庭。”对女性“他者”的认同重新获得自我,她们尝试摒弃“客体”或“第二性”的地位,下意识地强化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观念,茶庄的诸位女性具有现代都市女性自强、自我、独立的品格。社会并没有给予女性与男性同样的自由,女性的自由是有所限制的,她们的自由是自我实现:独立女性会因为多产变得更为活跃,女性实现了自我超越,自由妇女在确定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上独立的政治权力①[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风流》,许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第85页。。

围绕海若的多名女性坚固的友谊持续下去的前提是她们相似的遭遇和共有的经历,通过一种内在的同谋关系聚在一起。海若、向其语、应丽后、陆以可不定期地组织其他姐妹聚会巩固这种同谋关系,“像那个蜂箱里的蜂聚结成团,她们众姐妹就是个蜂团”。希立水曾为认识辛起懊恼不已,“交朋友也要门当户对,与人初交一切尚好,时间久了,其出身、地位、文化水平、生存环境的不同就必然各行其道”。然而,众姐妹间的同谋关系不是建立在她们各自性格的基础之上,而是共同经历的结果,由此必然会产生隔阂,如应丽后、严念初因担保人闹掰,向其语同司一楠发生口角,毕竟“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了各自飞,何况众姐妹,世态炎凉,这次看得清清楚楚”。女性的团结相较于男性更具有自发性,在这种团结关系中,所有女性的超越都无法指向其他人,只有当她们共同面对男人世界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企图独自占有和支配这种价值。《暂坐》中海若等人共同面对的唯一男人是作家羿光,他总是在关键时挺身而出,受到众姐妹的尊重和信任。小说借海若众姐妹表达了纷繁的城市里现代女性对家庭、事业与身份认同的焦虑。

四、结语

较之往常的“寻根”和“乡土”,《暂坐》在风格、体例、内容上皆与贾平凹其他作品截然不同,无不令人耳目一新。他也坦言:“写过那么多的小说,总要一部和一部不同,风格不是重复,支撑的只有风骨。”②贾平凹:《暂坐》(后记),《当代》2020年第3期,第118页。这部以都市女性的生活琐屑之小极言城市变迁之大的“在地写作”象征性地指向了城市文化建构。作者将地方特色与城市文化结合,描绘了封闭的城市空间里诸位独立女性的生活状态,标注了这样一群女性特立独行的存在:她们既包含了共享的地理区域与民俗风情,地方性、多元性与差异性的人文景致;相较城乡关系的格局,她们又强调在城市中的定位与自我风格的确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作家立足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用强烈的民间意识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试图在传统叙述模式下运用新的形式满足读者的审美趣味,如何打破重复自我书写的壁垒,探寻符合民族气质的审美表达,是作家在创作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那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李世南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贾平凹书法作品欣赏
西安这座城
贾平凹手稿管窥
月迹
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