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晖:解锁艺术首饰的人

2022-02-24 00:01张以
走向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首饰专业艺术

张以

杨晓晖,1982年出生于山东,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视觉艺术博士、访问学者,澳大利亚首饰金工协会会员(JMGA),西班牙巴塞罗那首饰金工协会会员(Klimt02)。

2019年,首饰作品“自观自在系列之自画像”获“2019意大利米兰首饰周”Ivan?Perini最佳作品奖。

杨晓晖曾在2016年9月8日的美国AJF艺术首饰论坛和2018年2月17日的澳大利亚亚洲文化世纪研讨会上担任中国组发言人。其作品曾在法国“2018巴黎国际时尚影像艺术展ASVOFF?10”、意大利“2019米兰当代首饰展Artistar?Jewels”、澳大利亚“当代首饰双人展”等国际展览参展。

杨晓晖执教的专业是首饰,研究方向是艺术首饰。第一次听到这个名称,金光闪闪的画面已经闪烁在我眼前。然而,事实绝非如此,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首饰不同于商业首饰和传统首饰,它更关乎于创作者的表达。首饰只是艺术家自我表达的载体,传达的是创作者的观点和理念,它不一定好看、也不一定贵重,但是它必须要传递思想。”晓晖说道。

人类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首饰,早期首饰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满足宗教祭祀和装饰美观,取材于自然界、用原始手法加工,例如取用兽骨、贝壳穿起来挂在颈间,把鸟类的羽毛插在头上等。而后,随着贵金属与名贵宝石的加入,制作工艺的讲究与繁杂,首饰逐渐成为权贵身份的象征。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在大工业迅速发展、高度机械生产的前提下,大量首饰逐渐走入机器生产的模式,然而一些手工艺人和艺术家开始反思这种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品缺失了“人文”的重要性,它们无法展现艺术家和制作者的思想,于是他们开始挣脱机器的藩篱,通过在取材、工艺、表达方式等方面增加创造性、艺术性和装饰性,从而颠覆传统工艺首饰,逐渐形成了“艺术首饰”这个新兴的艺术设计领域。

艺术家和工匠们在欧洲各国掀起的这场颠覆性活动在艺术史上称为新艺术运动,这场运动虽然只维持了短短的20年(1890-1910),但却波及了建筑、雕塑、家具、平面、首饰设计等各个领域,影响了一批艺术界、手工艺界以及学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我们其实还不能真正理解艺术首饰和首饰艺术,我们或许认为日常金银饰品在形式上富有设计感就是艺术。实则非也,艺术首饰的设计者非常注重表达目的和表达的语言。“他们甚至会用一些非常极端的方式来诉求自己的观点,”杨晓晖随即举例阐释艺术首饰的概念,“比如,奥地利首饰艺术家彼得·斯库比奇(Peter Skubic),他的作品‘皮肤下的首饰’是把硬币大小的钢片植入自己的皮肤下,通过X光片呈现,以极端的方式展示了人与首饰的共生关系,并以此成名;在澳洲有些艺术家从海洋中捡拾垃圾制作成首饰,以诉求环保理念;还有美国艺术家詹妮弗·克鲁皮(Jennifer Crupi),她的作品表达形式也早已超出传统首饰的审美范畴,她创作的《装饰之手》(Ornamental Hands: Figure One)形似装置,佩戴者佩戴时需要按图示要求调整手部动作,这样可以在佩戴的同时,拥有一双符合西方传统贵族礼仪标准的‘优雅之手’。正如女性的束身衣和其他束缚性美体物品一样,艺术家尝试通过设计首饰的特殊佩戴形式约束佩戴者,诠释首饰对身体的影响。”

在造型方面,艺术首饰通常具有不寻常的形状,有时甚至是笨重的,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接受的。作为材料既有贵重金属和珠宝等典型装饰,也有如橡胶、塑料、板岩、再生材料或奶粉等非珍贵或非典型材料。这种首饰的美学体验更倾向于艺术品,犹如彼得·多默描述的这一变化影响:“首先,材料的货币价值变得无关紧要;其次,一旦首饰作为地位象征的价值被贬低,装饰品与人体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珠宝变得有了身体意识;第三,珠宝失去了对一个性别或年龄的专属性,它可以由男人,女人和孩子穿着。”

杨晓晖研究艺术首饰也是半路出家,当然她也是循着“艺术”这个基因一路走来。本科毕业后她曾任教于滨州学院美术系,2006年考取了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视觉艺术专业的硕士,其间她开始了解艺术首饰并很快入了迷,她觉得这个专业自己可以“控制”的力量很大。因为本科在专业里选择了环境设计方向,这让她对空间产生了极强的敏感性,身体与空间的关系、首饰对身体空间的影响都是她研究的方向,“我要通过外物来映射身体的变化,类似于投石于湖。在这个前提下我创作的作品不是表现好看与否,而是服从设计的初衷。”

2009年杨晓晖硕士毕业回到山东,彼时山东还没有首饰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学位,仅在服装专业下面涉及到这个学科,她应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做了一名艺术首饰的专业老师。

近十年中国在艺术首饰领域的发展迅速,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和工作室,报考学生也逐渐增加。直到2015年,杨晓晖决定再赴澳大利亚,这次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再次进入格里菲斯大学研究艺术。

关于做访问学者,杨晓晖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能还需要增加,她渴望继续攻读博士。但她面临的困难很多,最突出的有兩点:一是3岁半的女儿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母爱的缺失,这种影响有多大;二是读博的时间一般为4- 6年,最快也要3年,时间有点长。

杨晓晖无疑是很幸运的那个人。在和丈夫深度沟通后,她获得了来自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既然大家都下了决心,那就争取用最快的时间读出来。”她说的快就是要将博士攻读时间缩短到两年半,这是超出了常规的,为此校方要求她的3位导师签署保证书,以确保她能真材实料地毕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会因此而出现瑕疵。她的理论导师、哲学导师、专业导师共同给予她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减少对女儿的思念和愧疚,她把自己的时间压缩得很紧。白天一边写论文一边在工作室设计作品,“我必须要对自己很狠,白天不跟孩子联系,只是晚上有一点时间视频,然后做梦都会想孩子。”一切都看似顺利的情况下,家里却发生了变故。父亲病重,她决定休学一学期回到山东陪伴家人。

杨晓晖说她的作品很注重情感的表达,“首饰虽小,见微知著。首饰与身体的亲密关系,使得许多艺术家将其视为解密人类身体文化的代码。它超越时间和空间,向人们展现着佩戴者的情感与经历。解读一件首饰的过程是破译一串代码的过程,是揭秘一段身体经历、倾听一个身体故事和认知一种身体文化的过程。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讲出不一样的身体故事。”她虽然没有告诉我她的哪幅作品记录了这段艰难的时光,但是于她这是一个最特殊的阶段,身在异域,情感在学生、母亲、女儿、妻子等多种角色中不断切换,这段记忆一定能奉献出一个优秀的作品。

2019年她的首饰作品“自观自在系列之自画像”获“2019意大利米兰首饰周”Ivan Perini最佳作品奖(“Artistar Jewels 2019 Milan Jewelry Week Ivan Perini Award”)。此前2014年,她的首饰作品“两个人的距离系列”和“感官的距离系列”入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艺术设计展”,陶艺作品“握住的礼仪系列”入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陶艺展”。此外,她还获得“第五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学院奖和“第六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优秀奖,作品多次入选中外专业期刊画册,2020年,其作品登上了《2019意大利米兰国际首饰周杂志》封面。

2019年杨晓晖博士毕业,当她回到家孩子快8岁了。这一次,她将带着已经积淀了13年的对艺术首饰的理解,面对更多的孩子,那些追求艺术的学生。

她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有,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也要教授专业课。她的课定位艺术首饰方向,但也不排斥传统的工艺和造型。“艺术首饰和商业首饰区别类似于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最终的走向是去迎合市场大众口味,还是去追求小众艺术理念。国内大部分学生在两者中间游离,又想挣钱又想追求艺术,希望找到契合点。”杨晓晖感叹到,“大学理想的教学方式应该类似于提供‘自助餐’,尽可能多地把不同的艺术观念、表达形式、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建立自己的观点,最终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语言。”她认为,每个创作者都要具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学生自己的选择更有助于他们创新。

对于她从事的专业,杨晓晖直言跨度可以很大,甚至可以跨行业结合。她认为首饰虽然很小,但与很多专业接轨。比如,3D打印、数字媒体、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还有雕塑等。另外,艺术首饰可以涉猎很多工艺,重要的是它具备设计师自己的语言,传递设计师的心灵声音。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给手工艺带来了新的生命。个性化设计将在工业化之后得以复兴,甚至如同手工业时代一样,消费者将需要设计师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艺术首饰逐渐被市场接受,更多的人意识到品牌价值是观念赋予的,而不是材料赋予的。“实际上好的品牌永远销售的都是概念,设计有创意,材料有创新。”对于艺术首饰的市场,杨晓晖提到了自己的观点。

目前国内外在艺术首饰教育方面还有差别。国内的教育是保持传统工艺并融入西方首饰教育概念;国外是以大学和技校來实现不同的授业功能,大学主要教授的是艺术思维,重点培养学生在于表达创作者的观点和理念,技校传授的是制作工艺,用于以装饰为目的商业首饰。“但大学本身的初衷还是要教思想,要启发创意。学校必须要教授学生创新思维,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甄别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杨晓晖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态度。

At first glance, you will find that Yang Xiaohui is an artistic pretty young woman with a pair of round flamed glasses. When talking about her profession, she is full of passion under her calm face, which means she must be a woman with art stories.

Yang Xiaohui, born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1982, is now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 and graduated from Griffith University in Australia with a doctor degree of visual art. Meanwhile, she is a member of JMGA as well as Klimt02. In 2019, her jewelry work "Self Portrait of Self-observation and Existence" won the Artistar Jewels 2019 Milan Jewelry Week Ivan Perini Award. Previously in 2014, her jewelry works"Distance Between Two People" and "Distance Between Senses" were shortlisted in the art design exhibit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and ceramic work "Held Etiquette" was shortlisted in the ceramic exhibit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In addition, she also won the academy award of the 5th China Modern Handicraft Academic Exhibition and the honorable award of the 6th China Modern Handicraft Academic Exhibition. Her works have been selected in picture album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rofessional journals for many times. In 2020, her works were on the cover of 2019 Milan International Jewelry Week Magazine.

猜你喜欢
首饰专业艺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纸的艺术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首饰的数量
森女系清新干花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