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抚养背景下 侨乡留守儿童学业状况与教育干预

2022-02-24 00:05肖琳莹吴彬宁邓纯考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1期

肖琳莹 吴彬宁 邓纯考

摘   要:对温州市侨乡留守儿童进行的调研发现,该群体的学业成绩整体低于非留守儿童,学科成绩分化较为显著;其中,侨乡留守儿童的语文基础尤为薄弱。家庭教育的弱化、父母对子女的出国预期、中外教育文化冲突是影响其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协同开展对该群体的教育关爱:侨胞家庭合理安排短居计划,淡化儿童出国预期,提升跨国家庭教育能力;侨乡学校加强语文学科学法指导补习,开发家国文化校本课程并开展教育活动;侨乡政府(社区)合理引导组建“类家庭”、建设侨校之家,支持引入大学生实践队等专业社工志愿者力量。

关键词:跨国抚养 侨乡留守儿童 学业状况 教育干预

一、研究背景

我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总数约6000多万[1],主要来自沿海侨乡,如山东青岛、浙江温州、广东潮汕等。温州市是全国重点侨乡,2018年温州市就有38万华人华侨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

由于父母长期在国外工作生活,大部分华侨子女被留在国内侨乡接受教育。据温州侨联统计,2015年温州有8287名侨乡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3.8%,其中父母双方都在国外的儿童占32.9%①。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选择跨国流动到发达国家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此外,东南亚国家因地區文化和环境的挤出效应影响,从事海外工作的家庭更为普遍。有鉴于此,跨国抚养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国外研究显示,父母出国对儿童的学业既产生积极影响,又产生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方面,父母的移民或出国工作提高了家庭收入,从而保证了儿童的教育支出和教育资源,促使儿童拥有更好的学业表现[3]。消极影响方面,金钱的诱惑也会影响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有辍学等情况发生。例如,在萨尔瓦多和菲律宾进行的研究发现,因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监管,高学段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的情况[4],部分儿童为追求移民经济收益,低估教育价值,导致成绩下降甚至提前终止学业。[5]

国内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对侨乡留守儿童的关爱、儿童的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认为父母出国导致亲子关系不佳,隔代抚养疏于对侨乡留守儿童的学业指导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文化失根”,对未来的选择感到迷茫[6],容易出现学习习惯不良、社会适应性较差等情况[7]。当前,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跨国劳务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加强对侨乡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不仅有助于该群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出国侨胞在海外安心工作、凝聚侨心也有积极意义。

二、侨乡留守儿童学业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将侨乡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国而被滞留国内,亲子分离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儿童。本文选择温州市瓯海区丽岙华侨小学、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中心小学,共调研1496名儿童,其中包含535名侨乡留守儿童,占样本总数的36.98%,样本具有典型性(见表1)。研究通过对两所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分析,对侨乡留守儿童的学业概况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学校教师、留守儿童及其家人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关于侨乡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三方面的数据,对其学业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侨乡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偏低且分化严重

本研究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两所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各科综合评价。由于不同教师评分标准不同,不同年级成绩具有不可比性,因此将学校、年级和学科进行离差标准化并换算成百分制。标准离差化公式为:Scorei=(Xi -Xmin)/(Xmax-Xmin)。

如表2所示,分析经离差标准化的成绩发现,侨乡留守儿童成绩整体低于非留守儿童,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科目中,与非留守儿童的分差分别为6分、4.93分、6.59分、2.63分。从学科表现上看,侨乡留守儿童在语文成绩上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p=0.027<0.05)。通过对该结论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可能与父母对儿童的出国预期、学生跨国经历有关。

以玉壶镇小学四年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成绩为例(见表3),侨乡留守儿童语文成绩优秀率为26.4%,优秀段平均分为94分,待合格率为30.9%,待合格段平均分为38.1分;非留守儿童优秀率为58.9%,优秀段平均分为92分,待合格率为18.92%,待合格段平均分为40.75分。前者语文成绩在优秀段与待合格率段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分化严重。

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指出,部分侨乡留守儿童有跨国经历,国外的成长环境缺少汉语的熏陶,是导致其语文学习存在困难的原因之一。

一般情况下,国外回来插班读书的学生,语文可能不太能跟得上。因为国外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语言环境,此外缺少系统学习,因此他们如果要去学汉语就像我们在这里上培训班一样,偶尔去上几节课,综合能力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跟不上的。(瓯海华侨小学林老师)

(二)学习态度存在偏差

在侨乡留守儿童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等学习态度层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对侨乡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当问到父母的监管相关问题时,部分儿童回答道“父母离得远,管不到我”。一方面,侨乡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态度在较大程度上受父母、监护人的影响,父母无法及时关注侨乡儿童的学习,而监护人没有树立起威信,监管不到位,导致不良学习态度不能得到有效纠正。

我爸爸说读书没有用,早晚还是会出国打工挣钱。(六年级学生小彪)

学习随便点也没事,作业做不做无所谓的,反正我爸妈不管的,爷爷奶奶也不会说我。(五年级学生小建)

另一方面,侨乡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律性问题也较为普遍。2020年,笔者参与“关爱侨乡留守儿童”线上暑期夏令营的组织,在进行知识拓展、兴趣培养有关的课程时,这些学生表现积极,但自习辅导课的上线率只有60%。对在校任课教师进行访谈时,大部分教师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侨乡留守儿童的线上上课回答率普遍较低。

(三)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本研究从主动学习、作业表现、课堂守纪、课外阅读、勤奋学习、去拖沓和专心听讲7个维度分析侨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8]。通过定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12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处理,以七大学习习惯为主轴进行编码,创设了21个自由节点(见表4)。

在课外阅读、勤奋学习、去拖沓三方面,侨乡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差不多,但在主动学习、作业表现、课堂守纪、专心听讲上亟需改进。从主动学习的习惯上看,多数侨乡留守儿童能够做到预习、验算等教师方便进行检查的学习内容,但对进行自我检查或教师不便于检查的作业积极性不高,可见该群体仍需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自觉形成习惯。从作业表现上看,多数侨乡留守儿童存在做作业速度慢、作业书写潦草、涂改多的情况。访谈时有不少侨乡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汉语不好,看不懂题目意思”,这与其跨国文化适应密切相关。在课堂守纪、专心听讲方面,个别侨乡留守儿童存在极端情况,如三年级学生小乐上课突然发脾气揉捏学习单,其班主任反馈父母在国外很少和教师联系,但爷爷奶奶在家中宠溺孩子,以致小乐性格比较骄纵;再如,出国预期高的侨乡留守儿童忽视国内学习,更易出现上课不认真、违纪等情况。

三、侨乡留守儿童学业表现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环境对学业表現的影响

由于父母长期在海外,侨乡留守儿童大多接受隔代教育,其祖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只能简单照顾儿童的衣食住行,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较少,且存在沟通困难等问题。与此同时,父母不在身边,对侨乡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与监管缺失,导致家校共育受阻,学习态度、习惯不佳,学业成绩偏低。

相对来说,留守儿童的教管会存在较多困难,不怎么听话。家里又是爷爷奶奶带,没有家长的配合,爷爷奶奶们也吃不消。孩子的父母在外国,我们偶尔通过微信沟通,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毕竟是需要面对面去教育和引导的。所以即便和孩子父母沟通了,他们最多也就是打个电话回来和孩子说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会有太大的改善。(瓯海华侨小学林老师)

(二)出国预期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由于侨乡与侨居国(温州主要是欧洲)之间工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期以来侨乡形成了“出国赚钱”的文化,这在年龄偏大祖辈群体的观念中尤为根深蒂固。“出国文化”转化为父母对侨乡儿童的“出国”预期,“出国”成为儿童对自己的未来定位,从而导致儿童不重视国内学业、甚至产生“学习无用”的思想,对侨乡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与学业表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出国预期的影响下,侨乡留守儿童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父母却倾向于将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佳归结为“不是学习的料”,进一步强化了带孩子出国发展的想法。

老师给我把孩子看住就好了,反正以后也要出国。(五年级学生小玲的爷爷)

我爸说学不好没关系,到时候就出国,国外好挣钱。(五年级学生小玲)

爸爸妈妈初中毕业就因为学习成绩差没有继续上学了,所以后来他们出国去意大利了,现在我的成绩越来越差,他们也让我去意大利。(六年级学生小娜)

(三)跨国流动对学业表现的影响

跨国流动对其学业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准备出国阶段的学业停滞、跨国流动后的学习不适应性。一方面,从侨乡留守儿童的出国转学情况来看,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出国高峰,出国变动较大。部分侨乡留守儿童为了办理在国外侨居国的过渡居留证,甚至每年要花2~3个月的时间在国外居留。因准备出国而引起的跨国流动和居留,破坏了学生正常的学业进度,给学业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跨国流动的侨乡留守儿童,面临国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文化的冲突。首先,学校与社区是影响学龄期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方面,虽然部分出国华人聚集在侨居国华人社区,社区保留着华人文化与华人教育(华文学校),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跨国教育文化差异的影响,尤其是中外教育进度与学习方式的明显差距。其次,汉语是侨乡留守儿童的母语,也是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侨居国汉语教育的教材与国内不同,教育内容较为浅显,侧重点往往以传统文化为主,并且缺乏母语学习环境,必然对其汉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是同龄群体,跨国流动导致儿童所熟悉的同龄群体发生变动,而受语言沟通、身份认同、时间限制等障碍的影响,侨乡留守儿童在跨国流动中很难迅速建立新的同龄群体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侨乡留守儿童学业成就改进策略

(一)加强语文学科补习,做好文化衔接

侨乡留守儿童组内语文成绩分化严重,部分侨乡留守儿童在语文学科上的落后,对语文教学的不适应,会进一步影响其他学科学业表现。同时,由于语文学科中关涉较多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语文学科成绩的弱化还可能进一步对其家国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充分考虑侨乡留守儿童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建立侨乡留守儿童档案,记录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状况等,深入分析其语文成绩的弱势所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计划进行督促,改善侨乡留守儿童个体学业状况。另外,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学习上有困难或难以适应国内教学环境的侨乡留守儿童独立开班教学,辅导语文,给回国的侨乡留守儿童多一些适应时间,做好国内外两种教育模式的衔接,帮助侨乡留守儿童跟上教学进度,改善其语文学习状态。

(二)合理安排出国预期,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

频繁的跨国流动导致教育环境改变、语言交流障碍、教育衔接出现短板等问题,不利于侨乡留守儿童的学校与社会适应[9]。父母应依据儿童目前的学业状况与子女未来发展,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其出国短居计划。首先,父母和监护人应调节儿童的学习心态,避免受到出国预期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儿童认真完成学业。其次,父母应科学决定是否出国,合理安排短期居留计划,避免儿童学业受阻。最后,父母应帮助侨乡留守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缓解环境改变对其性格、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习状况的影响。

(三)结合专业优势,发挥社会力量

多数侨乡学校专业师资不足,侨乡留守儿童课程开发与教育实施存在困难,可以吸纳当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与专业社工参与。高校志愿者,尤其是当地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大多都是未来的侨乡教师,有教育专业素养与热情。可以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走进侨乡社区和学校,进行教育干预。志愿力量可以通过协助开发侨乡留守儿童(及其家长)亲子信任、安全、行为矫正、消费、交往与家国教育等课程,进行学业辅导,指导家长远程线上亲子陪护技巧,进行情感心理疏通等,为侨乡留守儿童教育注入新增专业资源。

(四)组织同伴“类家庭”,加强家庭教育辅导

在缓解因亲子关系疏远等因素引起的学业成绩不佳问题方面,可以借鉴使用“类家庭”教育模式,特别是组建侨乡留守儿童同伴之间的“类家庭”。“类家庭”教育模式,即模拟家庭、联合自助家庭,由可被赋予不同家庭角色、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和父母组成,形成日常生活在一起的相对稳定的小团体[10],以此替代父母给予儿童更多关爱。可以建立侨乡社区对侨乡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专门服务的机制,如将有相同或类似需求的侨乡留守儿童家庭结成小组,联系专业的社工介入家庭开展辅导,引导代理监护人更好地照顾侨乡留守儿童。此外,组织和鼓励家庭完整、父母关系良好的学生和侨乡留守儿童互相结对,通过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弥补家庭对侨乡留守儿童关怀缺失造成的学业问题。[11]

注释:

①资料来自2015年温州市侨联对温州侨乡留守儿童进行的统计数据。

②资料来自2019—2020年第一学期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小、瓯海区丽岙华侨小学的情况统计。

参考文献:

[1]贾益民,张禹东,庄国土.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2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37

[2]叶凝碧. 看“一带一路”上温州人的新风采[N]. 温州日报,2018-05-19(001).

[3]DAVIS J. Educacion or desintegracion? Parental migration, remittances and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in western guatemala[J].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2016(3):1-26.

[4]POTTINGER A M.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loss by parental migration in inner-city Jamaica[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5, 75(4):485-496.

[5]BRYANT J. Children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in Indonesia,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policies[C]. UNICEF Innocenti Research Centre, 2011.

[6]文峰.僑乡跨国家庭中的“洋”留守儿童问题探讨[J].东南亚研究,2014(4):85-92.

[7]孙漪,邓纯考.侨乡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及其动因探析——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玉壶镇、丽岙街道两地的调研[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0):67-70.

[8]田澜.小学生学习习惯问卷的编制[J].心理学探新,2010,30(5):89-94.

[9]李子涵,邓纯考.父母出国留守儿童成长历程探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7(4):23-28.

[10]李雪飞.“类家庭”教育模式在侨乡留守儿童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3(1):68-71.

[11]林胜,王东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的构建——以福清J镇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2):68-74.

编辑 娜迪拉·阿不拉江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