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促进人口红利提质升级

2022-02-24 08:37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红利人口发展

本刊评论员

前不久,中国经济2021年成绩单出炉。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背景下,“十四五”开局之年书写不凡的答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也再次凸显了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支撑。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高度重视人口问题,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各大城市积极推进人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城镇化水平拉升至64.72%,人口流动更加活跃,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万,比2020年末增加1205万;流动人口38467万,比2020年末增加了885万。穿过枯燥的数据,各大城市近年来的“抢人大战”扑面而来。这背后,一个共识愈发清晰: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才会有各种消费需求,商业模式也会有非常大的创新空间;人口聚集引发的人口结构变化,会带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城市发展活力更足、能级更高;人口红利进阶为人才红利,就会集聚更多先进的生产要素,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同时也要看到,在全国人口总量增加但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考验着各地的决心和智慧。面对人口形势变化,每个城市既要以全面的视角来把握,看全局、看趋势、看长远;又要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扩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如何提升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如何推动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如何解决人口聚集带来的城市治理难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在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过程中需要答好的时代考卷。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发挥劳动力要素的集聚效应。当前,国内19个城市群地区集中了80%以上的GDP和45%的人口,城市群集中的经济规模与集中的人口规模比例仍不太匹配。这必然带来各地区之间人均GDP差距较大,以及由此产生创税能力不一带来的城市之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的问题。因此,光集中经济不集中人口是片面的,不论是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城市高质量发展,都要求我们提升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集聚效应,实现均衡状态。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人们走出乡村、流向城镇,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实现梦想,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创新者。在这几种身份之间建立起可持续的循环,离不开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人口的加速聚集会产生交通、环境等“城市病”,会暴露社会治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城市短板”,以及社情民情复杂、文化风俗多元的“城市挑戰”。只有充分保障民生需求,减少生育养育成本以及消费的后顾之忧,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和社会治理,强化机会公平,才能为人口红利的持续增长注入活力,促进城市和产业的繁荣。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改革破除流动性障碍。日前发布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提出“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这也启示各城市在寻求各自发展定位的同时,要以深化改革推动户籍制度破冰和公共服务改善,牵引劳动者和人才的区域流动。也就是说,改革发力,服务助力,才能为劳动者、人才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让中国飞得更高、跑得更快。

猜你喜欢
红利人口发展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