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欠发达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鹤壁市浚县为例

2022-02-24 03:27马逍昆张猛闯
山西农经 2022年3期
关键词:居民传统文化

□马逍昆,张猛闯

(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1 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战略意义

1.1 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软实力

文化挖掘能推动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交融,为文化新业态形成、经济高水平发展提供动力。做好河南乡村文化保护工作,能够促使文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河南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通过挖掘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视文化形象塑造,不断探索发展文化新业态,可持续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软实力[1]。

1.2 乡村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基

文化是增强文化自觉及自信的基石,而中华文化的“根”在乡村。因此,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是文化生存的载体,人民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国家文化只有深深根植在中国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沃土中,才能枝繁叶茂。反之,如果丢弃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破坏了文化的“根”,也就相当于破坏了自身的精神脉络[2]。

浚县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有极其浓厚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好浚县的传统文化,既有助于发展浚县的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又有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真正做到文化振兴。

1.3 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时代之需

文化传承和保护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要在传承过程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之需,让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3]。新时代的文化形态必须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还要与当下政治体制和经济形态相辅相成。例如浚县古庙会文化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古庙会存在各类算卦、相面等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大力整改,当地民众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对迷信活动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庙会文化形式随之得到很大改变。

2 个案研究

2.1 个案选取依据

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综合考虑河南各地情况后,选取浚县进行研究,并将浚县作为河南欠发达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的参考地域。原因如下:一是浚县具有河南乡村地域的普遍特征,属于欠发达地区;二是黄河文化很早就在此生根发芽,当地形成了大量值得保护的璀璨文化;三是浚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颇多,国家及社会对于当地文化重视程度较高。

2.2 浚县文化保护现状

浚县拥有300 余处文化遗存,境内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个。虽然浚县近年来加强了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探寻,但是大多还停留在设计规划的初级阶段,对文化保护的着力点未进行深度挖掘,使浚县文化保护难以有效实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以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前提,但浚县目前的文化环境未形成成熟体系。当地居民对浚县文化存在认识不深的现象,并且一些文化缺少传承人,对于发掘和传承当地文化是一个巨大挑战[4-5]。

据考察,鹤壁市文化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文化相关组织正积极开展相关普查及宣传工作,尽力在社会中打造良好的文化保护传承氛围。在此前通过相应的一系列措施,使浚县正月古庙会、社火表演等文化活动远近闻名,让浚县文化的面貌焕发生机。可见,相关地方组织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逐步加深,文化保护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也有某些措施并未有效激发文化保护的民间自觉度、保护措施落地效果不好等。在和当地部分居民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浚县一些文化面临失传感到不安和惆怅。

2.3 浚县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2.3.1 特色文化传承困难

浚县部分文化面临着传承困难的窘境,例如,社火表演和捏制泥咕咕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需要细心学习,通过点滴经验积累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而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无法效仿古代,上一代对下一代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机会甚少,其影响几近消失。

新生代被新潮时尚、网络娱乐等现代元素吸引,追星、媚俗现象突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与传承。老一辈渐渐老去、新一代又不愿学,延续传统文化生命力存在青黄不接的尴尬现象。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察觉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发现问题也为时已晚[6-7]。

2.3.2 文化传承环境不尽如人意

随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令人应接不暇,充斥着更多的物质享受,传统文化逐渐淡出日常工作与生活。人们在潜意识中淡化了传统文化,忽视了对良好传承环境的维护。当地在营造文化传承与保护氛围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遍布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亟须为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8]。

2.3.3 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一些传统文化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危机。这就需要当地居民和政府提高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使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更加有效地传承下来,充分保护文化遗产。与浚县当地居民深入交谈得知,浚县古城墙原有面积远远大于目前古城面积,因过度开发,导致古城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浚县子贡文化广场入口处建设有KTV、洗浴等娱乐活动场所,从广场外部到广场内部都未能利用有效形式突出传统文化内涵。

2.3.4 资金划拨不合理

资金支持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资金投入是否合理将会长期影响当地文化保护状况。对于更加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划分保护资金比例时应当更加重视。访谈中,对于浚县在文化保护方面遇到的难题,浚县文化艺术中心人员表明资金比较匮乏,见图1。浚县当地文化项目众多,而政府拨款数额有限,且多数直接拨款给非政府组织,致使文化部门难以开展文化保护活动。

图1 2012—2020 年政府对文化遗产划拨保护资金

3 实地调研视角下浚县文化保护评价

3.1 设计调查问卷

通过阅读文化保护的相关文献,并依据浚县的实际情况,结合层次分析设计了调查问卷。为深入了解浚县当地文化保护的实际情况,掌握一手数据,调研以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同时,与一些居民就浚县文化传承与保护有关方面进行访谈。通过走访调查与预调研发现调查问卷还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对其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调查问卷包括3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特征。共有5 个问题,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常住地。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浚县居民的年龄结构,将年龄细分为5 个年龄阶段。此外,为深入了解浚县外出务工人员占比,分析外出务工率对文化传承保护的影响,在第一部分加入了常住地这一问题。

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对当地文化保护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认知。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每题有5 个选项,每个选项代表不同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当地居民认为该因子对浚县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越高。

第三部分是浚县居民对当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设计采用选择题与开放式问题结合的方式。

3.2 分析调研数据

3.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浚县文化传承与保护影响因素分为两个系统层、13 个因子层。在对当地的田野调查中,总共发放300 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98 份,其中有效问卷294 份。

本次调研收集整理的数据运用SPSS 25.0 进行分析运算。问卷第一部分采用统计描述方法,了解填写问卷人群的基本特征;随后运用比较均值(M)、标准差分析居民对当地文化生态保护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认识。

3.2.2 信度分析

可信度即可靠性,使用Cronbach's Alpha 信度系数分析,值越靠近1 数据越稳定。由表1 可知,各维度和总量表系数均大于0.8,表示数据稳定性较好。

表1 Cronbach's Alpha 系数统计

3.2.3 效度分析

效度即测量的准确度。KMO 取值在0~1,值越接近1,相关性越强。该量表通过KMO 检验,值为0.807,显著性为0.000,表明该量表是有效的。

3.2.4 被调查者特征分析

由表2 可知,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基本持衡;由对被调查者常住地的分析可知,近半数居民在浚县居住,共128 人(占43.54%),过半数常住地在河南省内其他地区和省外,共166 人(占56.46%),说明超过1/2 的居民选择外出务工。

表2 浚县居民基本情况统计(N=294)

3.2.5 居民对文化保护影响因素认知效应分析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根据认知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分值(非常重要=5 分、重要=4 分、一般=3 分、不重要=2 分、非常不重要=1 分),利用SPSS 25.0 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其均值、标准差,对总体样本数值的分析结果可反映出居民对环境保护状态和文化保护状态的认知。表3 为浚县文化保护影响因素的民众认知评价。

表3 被调查者对文化保护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认知分析

由表3 可知,居民对构建的评价模型中影响因子重要性的认知均大于3.00,表明居民视角下评价因子对当地文化保护的重要程度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分析调查数据可得出,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规划与措施均值最高,达到4.30,文化自身价值为其保护提供内生动力,保护规划与措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外在推动力。旅游发展均值为3.72,乡村旅游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撑和路径,同时能促进文化保护规则和框架的制定[9]。

从文化角度来看,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众文化意识均值最高,分别为4.30 和4.22,说明居民认为这两项因素对文化保护状态影响的重要性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浚县居民对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视。从环境角度来看,均值最高的变量是保护规划与措施,其均值为4.30,标准差为0.502,表明居民对这个变量认知最强烈,且认同感最高,标准差在0~1,数据波动较小。调查数据中,旅游发展均值为3.72,说明居民认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保护状态的重要程度表示肯定。在访谈中,当地居民认为旅游的发展使他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环境的保护,进而也从多方面促进了对浚县文化生态的保护。

3.3 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过程及数据可知,浚县需着重对保护规划与措施、政府资金保障、民众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发掘,根据13 个指标对于文化保护的重要程度排序,可以确定好浚县文化传承与保护着力点,走好浚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访谈中得知,政府相关人员及当地居民皆认为旅游的发展对于当地文化发展影响较大,当地文化部门相关人员建议可以从旅游入手,研究浚县文化传承和保护方式。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是影响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旅游发展离不开文化及环境,文化生态是文化及其生存环境的综合体,因此旅游的发展也能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 对策与思考

4.1 对策

4.1.1 创新文化传承模式

浚县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传承模式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文化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新的传承模式,良好的传承模式对文化保护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因此文化传承模式要及时更替。当地政府可以与基层群众联动,构建相应的文化生态保护环境,创造衍生出更多新的文化传承模式[10]。例如,可以将浚县的特色文化泥咕咕、民间社火等与其他流行元素组合,打造特色IP,并且借助新生互联网平台传播。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看,还可以形成独特的文化传播模式,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既有了传承又有了创新。

4.1.2 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保护机制是否合理对浚县文化传承具有深远影响。政府作为决策者,应当合理安排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协调机制,以便响应不同的突发情况和后续发展。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既需要政府主动探索,也需要充分听取民意及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在反馈中完善,积极发掘文化产业并带动当地发展,统筹推进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文旅融合、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工作开展。同时,浚县政府要制订合理的决策规划和发展举措,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又不与时代脱轨,做到革故鼎新[11]。

4.1.3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浚县有较多实体特色文化可以开发和利用,例如泥咕咕,在增加其经济效应的同时,有利于发挥社会效应,保护、盈利两不误。产业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乡村文化的原真性[12]。随着时代发展,特色文化也要不断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泥咕咕、万福虎、浚县石雕等都可紧跟时代特色,针对不同人群的喜好制作对应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以点带面,打响浚县特色文化名气。在调研中,一位泥咕咕传承人表示,其一位学徒将泥咕咕以瓷器形式在材质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销往广州等地,创造性地打响了泥咕咕的品牌。

4.1.4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浚县当地的文化生态保护状况好坏与政府及社会资金投入多少高度相关。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对文化生态保护起到推进作用。通过分析浚县文化传承与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发现,当地存在资金划拨不合理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于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浚县为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投入难免会有所节制。在当地政府资金不足时,可联合相对发达地域建立文化保护专项基金组织,引导全社会资金参与,进而为当地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4.1.5 开设传统文化技艺学堂

文化既是乡村得以延续的根基灵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应利用好浚县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文化讲堂,从小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如今,浚县已经开设泥猴张非遗传承残疾人培训学校,一是解决了缺少传承人、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二是培养了残疾人的手艺,使其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能够为自身生活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保障作用。浚县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学堂,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项技能永远传承下去,使学生从小学习乡村文化,爱上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

4.2 思考

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浚县当地居民对于文化的相对重视程度较低,整体民众的文化程度不高,间接导致民众缺乏文化保护意识,再加上当地民众可参与文化保护途径较少,在民间社会中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保护氛围;二是浚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特色文化街区打造方面未能根据当地特有的文化形成自身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产业,文化IP 效应较弱,景观元素未与当地文化相统一,无法形成自身独特吸引力。

文化是一个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系统,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和社会,且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不稳定性。回顾整个研究历程,本研究中存在需要进一步理清和探索的问题,例如怎样使层次分析出的变量更加合理并且契合浚县文化传承与保护现实状况,怎样制订更加合理完善的保护对策以有效推动浚县文化传承与保护等。

猜你喜欢
居民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石器时代的居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高台居民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