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
——以中朝边境民族乡村为例

2022-02-24 12:57金香兰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兴边富民边境

金香兰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地理条件劣势的中国与朝鲜两国临近边界的边缘山区,不仅乡村社会发育落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且受区域经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影响,导致低水平均衡状态,面临着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乡村人才匮乏、边境管控能力弱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成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兴边富民行动是加大边境地区投入和帮扶,使边境地区尽快发展起来,最终达到兴边、富民、强国、睦邻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然而,抓住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有利条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发展边境地区民族团结大局,立足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实际实施一批兴边富民行动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乡村社会得到长久稳定、乡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维护边境安定团结、巩固边防、增进睦邻友好,全面推进中朝边境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兴边富民行动由于政府主体支配、社会力量碎片化及村民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村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生活需求。兴边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使兴边富民行动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既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又是民族地区,其重要战略地位和特殊属性,将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逐步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重构乡村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等彰显其价值意蕴。

1.1 补齐发展短板,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东北亚局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中朝边境民族乡村不仅承受调整结构、经济稳增长、惠及民生、化解社会矛盾、防风险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以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多重任务,而且也承担发展乡村经济社会、维护稳定中朝边境的双重责任。尤其是大多位于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边缘山区,基础设施滞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1]、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人才匮乏、边境管控能力弱化等问题,已成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

因此持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实现“富民、强国、兴边、睦邻”[3],使中朝边境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4],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提供基础。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以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为重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全面发展,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邻、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精准破解乡村发展短板,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减贫[5],致使乡村尽快发展起来,逐步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2 整合资源,重构乡村价值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在乡村尤为突出。中朝边境民族乡村虽然地处于交通不便、离城市较远的边缘山区,但具有独特地理位置优势、自然风景、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精神依托和情感家园[6]。因此,挖掘提炼出独特民族文化基因,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乡村资源的人文和生态价值[7],重组、激活、整合使其转化为功能优势、价值优势[8],重构生产、生态、文化、守边等功能并挖掘其独特价值。

抓住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迎来的发展新机遇,积极向国家申请,争取国家对中朝边境民族乡村的更多扶助及支持,以重点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经济发展困局、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等特殊困难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乡村经济社会高质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重构乡村独特价值

1.3 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

兴边富民行动是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宗旨,加快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扶持边境地区,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民心工程”。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边境民族地区承担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打通国内外市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任务[9]。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地区[10],充分发挥兴边富民行动对边境地区经济与民生福祉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乡村经济实力,健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村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为此,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以村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中朝边境民族乡村产业、人才、生态以及文化等全方位振兴,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差距,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各族人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

中朝边境是中国与朝鲜两国的缓冲区,是国防前哨、国家安全前沿阵地,抵边家家户户赋予边境安全守护功能。因此只有调动抵边村民守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强边固边守边,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中朝边境地区抵边村民绝大多数是朝鲜族,而朝鲜族是跨境民族,不仅具有与朝鲜同一历史文化的原生民族身份,而且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朝鲜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关注的问题。

然而,基于边境多元属性,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提供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生态基础和文化基础,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使村民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边境民族地区的关怀,增强村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汇聚强大力量,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生态宜居建设,增进村民幸福指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所发生的风险,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

2 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兴边富民行动持续实施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政策不断向中朝边境民族地区倾斜,乡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僻、资源禀赋不足以及周边环境等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健全,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呈现区域性整体欠发达状态[11],仍然面临着乡村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人才匮乏问题越来越严重、边境管控能力弱化等问题。

2.1 乡村精英的流失,乡村人才匮乏问题严重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朝鲜族劳动力人口向国内、向国外非农领域的转移,尤其是1992年中韩建交后,大规模持续不断的外流,乡村留守的大多为老年人,导致乡村缺乏人才、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劳动力人口外流比例已达到乡村在册人数2/3以上,有的村庄常住人数只有1/10 左右。据韩国移民局统计,截至2021年6月,朝鲜族滞留韩国639575人[12]。

外流人口结构以“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乡村精英流失现象为主。乡村精英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杠杆。乡村精英的流失,乡村人才匮乏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题。首先,体制内精英的流失,导致村“两委”领导班子老龄化、后继无人窘境,不仅削弱基层组织的作用,而且与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形地势复杂等问题重叠,严重制约乡村农业专业化、规模化转型。其次,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壮年离开乡村、本土大学生不回乡等体制外精英的流失,人才匮乏问题越来越严重,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严重制约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2.2 劳动力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随着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劳动力人口外流恶性循环的加剧,以农业为主导的乡村产业结构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据抽样调查,截至到2020年底,部分乡村朝鲜族常住人口占比仅为14%,人口流失率为86%。根据吉林省2020年图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图们市凉水镇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32.32%,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13]。据抽样调查,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下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最高村庄为41.5%,最低仅为12%,相反,常住人口中60 岁以上弱、半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最高村庄为82%。

由于中朝边境民族乡村交通、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乡村发展滞后,已离开乡村在外地务工、求学的人难以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不仅留不住本地人,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交通不方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对外来人吸引力也不足,难以引进来,将要实现“引人留人”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乡村产业发展。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4]。因此,“引人留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村民全面发展。

2.3 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边境管控能力弱化

边境的特殊属性,赋予中朝边境家家户户边境安全防护功能。但由于乡村发展滞后、产业化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及破坏等问题较为突出[15],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稀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生计被迫大量外流[16],乡村只剩下老年人,导致人口老龄化、农业副业化、耕地抛荒、乡村空心化等乡村衰退问题。

据抽样调查,这种现象持续至今,2020年底,乡村朝鲜族村民在外务工率最低村庄仅为76.9%,最高村庄为88%。根据吉林省龙井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在全市人口中开山屯镇人口占比,比2010年下降3.38%,劳动力人口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乡村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外流,部分村庄已经消失或处于消失的边缘,只能实行几个村庄合并。部分乡镇村民张委员会,由1978年的14 个,到2019年底减少4 个,减少率为71.4%,有的乡镇村民委员会减少率已达到78.6%。例如,1999年底,富裕乡归属为三合镇,2004年,由江域、北兴、胜地、胜绩自然屯合并称为北兴村。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守土固边人员匮乏,弱化村民管控能力,降低治安防范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17]。

2.4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制约乡村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只有在土地规模与农业机械化利用率达到某种程度的匹配后,才会产生规模效应[18]。

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地处于中国与朝鲜边界的山区,地形复杂大多耕地分布在25°以上陡坡的山坡上又分散,不仅不利于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机械化、规模化耕作,而且由于耕地面积较小、又分散,耕种难度较大,进行机械化耕种收割,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比例成反比,耕地资源无法及时整合合理利用,阻碍耕地集体管理和农业生产机械化,严重制约乡村农业现代化。

此外,要进行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耕作,需要配置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经营管理人等。即使通过集资或贷款购置,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生产规模,也难以获得较大的利润。尤其是乡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流失,乡村留守的大多为老年人,他们无力耕作,承包的耕地出租给外地来的汉族,则耕地租赁期一般3~5年,承租人多且租赁期不一样,加大集体整合耕地利用难度,无法以专业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开展农业生产。乡村小农户经营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村民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足等,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要改变耕地分散的现状,通过使用权转让、入股、转租等形式,合并分散的耕地高效集中起来,在此基础上,政府引导村民,采用入股或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有利于节省村民耕种成本增加收入,解放劳动力,而且有利于市场调控和管理,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3 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分别为“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随着兴边富民行动的持续实施和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高,但欠发达基本地情没有根本改变,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薄弱环节。然而,解决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中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

3.1 抓住兴边富民政策优势,健全人才培育机制

首先,国家出台倾斜政策。抓住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激励、鼓励、支持更多的高素质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增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其次,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政府+社会力量”培养模式。未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采取以政府补贴、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培训,以“产学研+”,“订单+”等形式,与农业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和乡村专业、创新创业、乡村治理等人才,实现本土人才的现代性转化。此外,边境地区重点选派懂技术、会经营等专业技术人才,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3.2 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的重点。坚持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扶贫开发与富裕边民、巩固边防相结合,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挥边境地缘优势,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民族特色的新型产业布局,探索精准支持边民就地就近脱贫致富的途径。

首先,发挥边境地缘优势,发展旅游产业。中朝边境拥有的独特的自然风景、清新的空气等丰富的、独特的、多样化旅游资源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度假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优质自然环境资源是发展健康、养老、养生等生态养生产业难得的自然生态条件。加大旅游业与森林康养、养老度假、朝医养生等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旅游新业态产业。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发挥中朝边境旅游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游、民俗游、边境游等业态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交通条件。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应抓住支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契机,积极向国家申请试点,建立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将边境旅游业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

其次,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中朝边境民族地区拥有的多样化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朝鲜族历史文化、长白山文化等文化内涵,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培育“休闲观光”文化游,提高文化产业附加值,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个性消费、创意消费需求,从而成长为支柱产业,促进乡村助农增收。进一步开发吉林省图们市马牌村、白龙村等朝鲜族民俗游、边境自助游、边境自驾游等最美中朝边境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村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拉动“边境游、生态游、民俗游”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3.3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不断增强边境管控能力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和谐的基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安定和边境稳固,是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制度保障。

首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以“三道防线”为载体,加强边境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边防”,“智慧边防”工程,构建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新型管边控边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边境管控水平。强化边境治安管控,集中整治非法越界、走私偷渡、贩枪贩毒等涉边违法犯罪问题。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边机制。加强基层武装部建设,以加强培训、组织演习等形式,扩大管控区域,坚决控制非法越境人员。合力开展联勤联防,与大部队、边境派出所、边境检查站共同开展边境巡逻,并定期召开边境管控工作会议,部署工作、研究问题,确保边境信息共享,全力做好边境管控工作,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村民、抵边村庄的存在,从民间层面稳边固边,不仅降低国防军事防卫成本,而且降低守边官兵的巡逻成本。通过加强培训、组织演习等方式,强化民兵护卫队作用,完善“党政军警民”强边固边机制,增强边境管控能力。

其次,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是健全乡村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治理模式,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促使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抓住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乡村社会分散问题,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不断增强村民安全感,为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4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

生活富裕是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的根本。因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实现村民生活富裕,有助于中朝边境地区稳定,有助于强边固边。

首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中朝边境多元属性,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打造创新创业的平台,在创新创业的驱动下,吸引越来越多的离开乡村,赴国内城市、赴国外务工的年轻人愿意回乡就地创业。发挥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其自身“造血”能力,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真正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

其次,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是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于一体,是我国战略后备基地,承担着维护边境稳定的重任。抓住中朝边境民族乡村的特殊性和重要战略地位,充分利用兴边富民行动政策优势,积极向国家申请,争取国家对中朝边境民族乡村的更多扶助及支持,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倡导“短板治理”的发展模式,以补齐短板为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推进中朝边境民族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村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供给、医疗、居住条件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村民民生保障水平。村民过上美好生活,是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也是精准扶贫的落脚点。因此,加大精准扶贫的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投入,解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整体水平的短板,从而实现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兴边富民边境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公共资源共享改革大力支持兴边富民和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云南科协:奏响“科普富民兴边”强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