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改革发展成就与经验

2022-02-24 18:35尚俊杰张优良
中小学校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蒋 宇 尚俊杰 张优良

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已开启了到2035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2022 年,教育部全面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改革发展成就与经验,对于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信息化为基础教育的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基础教育被视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中国基础教育是世界上在读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据2021 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3 亿人,有近52 万所学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而基础教育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起点。[1]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在实现了“有学上” 后又实现了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教育质量持续稳步提升。取得这些重大成就,教育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发达国家发展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加看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以弥补区域、学校、种族之间的教育差距。由于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性安排,我国基础教育区域之间、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巨大,县域内义务教育极不均衡。针对这一教育现实,早在1999 年,我国就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开展现代远程教育,2003—2007 年,在全国开展了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 “农远工程”),对全国所有农村中小学开展远程教育。[2]党的十八大以后,在总结“农远工程” 的基础上,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项目,以卫星和互联网等方式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直达中国基础教育的 “神经末梢”,缓解了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师资不足、教师质量不高的问题,帮助6.7 万所教学点的约400 万名学生开齐了国家规定课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有效和节约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它用于每个教学点设备配置的经费仅5000 元,大大低于传统解决途径的成本投入,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数万个教学点的全覆盖,这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3]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上学机会的均衡,还有助于促进上好学校的机会均等化。这些都体现了信息化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方面的突出优势。

信息化成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引擎。为了提升教育的质量,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家庭在电脑、软件、互联网连接和其他信息技术方面投资巨大。人们普遍认为,在课堂上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是迅速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质量的一个有希望的方法,[4]在发展中国家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实践干预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效应量是最大的。[5]基础教育学校联网以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形成,扩大了视野、改变了认知习惯,作用于人的认知能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教学模式的形成,调整了师生关系,落实了现代教育理念。众所周知,优质师资对于高中教育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传统方式中的师资共享模式(如名校扩建/兼并、结对帮扶、教师轮岗)在大面积普及时存在困难,而采用现代卫星通信或互联网技术,以及配套网络技术、直播录播教学设备的配置,可以使千里之外的学校同时参加名校教师的实时课堂教学,高效率地普及优质教师资源,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2020 年3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 “三个课堂” 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展名校网络课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堂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将本校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这进一步验证了利用信息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可行性,以 “三个课堂” 为主要实践形式的 “互联网+” 基础教育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中小学信息化的主要成就

(一)学校信息化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20 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快步迈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表达符号丰富、支持单向和双向通信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多数国家都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变革性影响。在 “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 的倡议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下简称 “三通” 工程),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 “两平台” 建设)成为“十二五” 期间的信息化标志性工程,随后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规划》 等一系列文件推动了该标志性工程的落实与深化。从工信部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宽带网络校校通” 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联网率从2011 年底的约25%提升至2021 年底的100%,实现了动态清零,搭建无线网络的学校数量超过21.67 万所,不少省(市)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建设了教育城域网,学校网络教学环境持续提升。“优质资源班班通” 不断深化,99.5%的中小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参加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活动的教师超过1500 万人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空间月活用户达数千万。“三通” 工程持续改善了中小学校的硬条件,“两平台” 建设为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了软环境。

(二)中小学教育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

2012 年底,教育部开通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了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传输载体从资源网站、资源系统向平台的转变,除了延续课件、素材、文档、测试题、教学录像等学习内容资源以外,还开发了网络化、交互式的学习资源,推动数字资源的内涵扩展到内容、工具和应用服务并存的三种样态,资源的获取也从以用户自主搜索获取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能推送,是中央政府提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一次创新。[6]随后,有条件的地方纷纷建立自己的资源平台为本地教师服务,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从以上传下载资源为主的单一模式,走向以网络学习空间为主要载体的整合、交流、共享。[7]《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 提出 “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通过 “标准统一、接口规范、安全高效” 的枢纽环境将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空间、资源联结,形成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有机整体,促进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22 年,进一步改版升级的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发挥了教育资源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使得发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得到了社会的认可。[8]

(三)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探索中形成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应用模式、课堂应用模式、数字校园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校际应用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9]在学校中观层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原有的面对面教学活动的物理位置得以分离,异步在线教学和同步在线教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开展在线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大教师应用这两种教学模式支撑了我国两亿多学生的 “停课不停学”。近十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与传统教学融合发展的同时,基础教育师生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所独有的教学模式,推进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改变了教学流程和课堂组织关系,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转型。

(四)信息化的社会影响中心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已经从教育系统的基础性和结构性要素,发展为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发挥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的关键因素,正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10]首先,从社会面来看,金融、农业、交通、房产等行业信息化的普及应用,为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赢得了 “积极” 的社会文化氛围[11],当前利用互联网接受在线教育的用户超过2.3 亿人。其次,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2015 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青岛召开了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这是一次真正的由中国主导、分享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世界大会。2019 年,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生动展示了智能教育技术在中国教育的最新应用成果。2021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首次设立 “互联网+教育” 分论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利用互联网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最后,“发挥在线教育优势” 被写入中央决议文件,进一步明确了 “互联网+教育”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教育系统的内生变量,正在对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结构和互动关系进行变革,在教育系统内部从边缘走向中心,并成为助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中心的重要途径[12]。

三、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经验

(一)始终服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在长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找到了历史方位,并根据教育的整体发展进行调整。信息化首先是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在 “十二五” 时期和 “十三五” 前期,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的现状,实事求是地将联网 “修路”、“造车运货” 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主要工程,大幅地改善了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环境。党的十九大以后,教育部及时推出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教师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生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 “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的目标,将信息化的重点从“物” 的建设转向“人”的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把教育放在“两个大局” 中考量[13],基础教育信息化也继续坚持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积极融入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展大局中。

(二)政策指引下的坚实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党的十九大首次将 “网络教育” 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部分提出要高度重视网络教育。从2012 年起,教育部每年都印发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2012 年发布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2016 年发布《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2018 年发布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形成了全方位的整体部署,构建了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程蓝图,某一单项政策文本、某一领域的政策文本、国家总体基本教育政策文本以及国家具体教育政策等文本类型均已出现,反映了国家坚定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决心,为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本质是融合而非技术,融合的关键不是从建设而是从应用切入。十年来,中小学信息化始终坚持核心理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除了政策层面积极倡导之外,教育部还组织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的推荐工作,总结推广地方和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经验做法。不断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潜能和活力,突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学生“网络原住民” 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应用新技术创新教与学方式,推进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应用环境,通过教学、科研拓展应用渠道,通过培训促进应用效能,通过评价提升应用水平。

(四)探索形成了试点示范、典型引路机制

“试点为先” 的政策安排保证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而有效的推进。[14]十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展了不同区域级别、不同试点类型、不同试点主题的信息化试点项目。在省级层面,先后将湖北、安徽列为教育信息化整体试点省份,将宁夏列为 “互联网+教育” 示范区,将湖南列为 “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将上海列为 “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在区域或学校层面,教育部于2012 年开展了教育信息化第一批试点项目,于2016年启动实施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2019 年启动了 “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2020 年启动了 “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实验区创建项目,这些试点工程有的强调全面深化、有的强调问题导向,鼓励创新实验、积极探索,同时也允许政策行动主体(主要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试点目的与政策属性,选择试点的发起层级与推进路径[15],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经验。

(五)探索形成多方协同参与教育信息化的中国路径

机制创新是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两大基本方针之一。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共享,中国在资金投入和鼓励各界广泛参与等方面,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标杆。[16]例如,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2013年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已全部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合作协议。[17]三大运营商与教育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后,其很多分公司也与当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合作协议,依托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全国中小学校的联网率逐年稳步提升。在数字教育资源方面,在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的资源建设方式上,就采取征集、汇聚、共建和捐赠等多种方式,吸引企业、社会团体、教育机构、个人等多方面参与。总体来看,不管是信息化建设还是应用,都坚持政府和市场 “两条腿” 走路,把 “看不见的手” 和 “看得见的手” 都用好,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18]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推动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 “十四五”,中国基础教育踏上了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有基础、有能力、有优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19]。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