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体认下涵养学生法治思维路径探究

2022-02-24 20:55包智强孙琴芬
教育界·A 2022年35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

包智强 孙琴芬

【摘要】价值体认指通过体验观察去认知、认同价值意义,是一种深度的儿童价值理解与价值建构体系。文章引入价值体认的核心观点,提出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课程内容;从学生兴趣出发,丰富课程形式;从核心能力出发,理论联系实践;从课堂教学出发,实现多方联动等路径,由此实现对学生法治思维的涵养。

【关键词】价值体认;法治思维;涵养

作者简介:包智强(1963—),男,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琴芬(1977—),女,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价值体认指通过体验观察去认知、认同价值意义,是一种深度的儿童价值理解与价值建构体系,包含体验—认知—认同—践行—内化等环节,强调以体验为切入口,获得价值认知,进行价值判断,增强价值认同,实施价值践行,从而实现价值内化[1]。法治思维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引入价值体认的观点来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展开,通过价值观念的培养来实现对学生法治思维的涵养,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一、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法治专册在2019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该教材的内容主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系统强化法治教育[2]。该教材的主要编写思路为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从学生生活出发,將知识、观念与行为选择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有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宪法的根本地位以及法律维护生活秩序的作用;通过身份的获得、国籍的法律规定、居民身份证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介绍国家机构的产生及职权、人大代表的职责,引导学生认识权力受到制约与监督;重点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维权的方法。

道德与法治呈现明显的特点,在实际的课程内容中结合案例分析,以讲法律规范为主。同时,道德与法治以法律知识教育为载体,促进学生法治思维养成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适当地融入道德教育,追求内容科学、逻辑严谨与表述生动的统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也设计了诸多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研究分析来看,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兴趣较低,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且多数课程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无法在课程上享受学习知识的愉悦。因此,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互动,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PPT及图片、视频的模式展示课堂内容,以教师输出知识为主。此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只能传递简单的知识,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

(三)内容脱离实际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材内容包含宪法及基本的法律常识,以较为宏大的政策性解读为主,对实际的生活细节方面涉及较少,课程内容离实际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理解较为困难,缺乏积极性,这也不利于其实践能力与法治思维的培养。

(四)教师理念偏差

许多教师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自身掌握的教育理念较为陈旧。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且尚在家长的庇护范围内,因此不急于进行法治教育[3]。

三、价值体认下涵养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深刻学习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而在价值体认下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明晰教学过程

在价值体认的引导下,教师展开结构化的链式学习行动,能有效引领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契合价值体认的过程,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提升教学效率

价值体认的重点在于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认知,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更容易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教师在价值体认的引导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直接实现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顺应教育方向

当前教育的重点是全面促进学生各类素养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不单单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各类思维的培养。在价值体认的指导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4]。

四、价值体认下涵养学生法治思维的路径

在价值体认下对学生的法治思维进行涵养,教师就要充分理解价值体认的核心内涵以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探寻正确的教学路径。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课程内容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体验中以一个或多个主题结构式学习链进行自我教育,将其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知识性学习变为基于现场、经验和发展的生活实践学习。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考察学生的生活需求,从生活的角度设计课程,并融入实际生活案例,在增加课程趣味性的同时提高课程效率。

比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从而引申到“游戏和比赛有规则,相对应社会运行也有其规则”。在实际的课程内容涉及著作权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习作、美术作品等出发,讲解著作权。比如,教师可以提问:“玲玲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同学们知道玲玲拥有什么权利吗?”由此展示著作权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个人创作的作品都拥有一定的著作权,并教会学生如何辨别自身的著作权是否被侵犯以及如何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在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中,为融入“依法维权要靠依据”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和父母去完超市后都是怎么处理小票的,提问:“超市为什么要把小票给消费者,这一张小小的票据对消费者来说有哪些作用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会引发学生回顾真实的生活场景并思考这些票据的用途。除此以外,票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引入“3·15”消费维权典型案例—无发票,经销商不予承认和理赔,从而让学生从中意识到小票还有成为日后依法维权证据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用法律的视角重新看待生活现象,发现生活中的法律。

(二)从学生兴趣出发,丰富课程形式

“体验—认知—认同—践行—内化”的实践,旨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性和思辨创新能力,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体验活动中内化学生的价值体认[5]。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课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参与课程互动,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课程形式可以从互动、课堂主题以及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游戏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主题课程,设置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等。再如在进行“国家机构有哪些”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及时讲解,让学生认识主要的国家机关及其职责。在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机关的同时,教师要结合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进行引导。比如“我的身份证弄丢了,该到哪里去补呢?暑假我想跟爸爸一起回老家,可是什么时候放假呀?我该去问哪个部门呢?”在认识法院机构时,教师可以设置庭审小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庭审现场模拟,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识和思维。在“人民代表为人民”一课中,在学生了解人大代表“广泛的宣传和选民登记工作—公布选民名单,填写选民证—提名推荐候选人—确定候选人—组织候选人与选民代表见面—正式投票选举”的选举流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选举。真实的情景模拟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树立人人都是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加明确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的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三)从核心能力出发,理论联系实践

学生在价值体认下培养法治观念,不能只是简单地学习理论知识,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6]。在一节课的设置中,理论知识部分与实践环节应该各占一定的比重,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也不能全部设置实践课程。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留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实践。

比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情境再现小课堂,让学生扮演道路上的各种角色,通过各种情境演练实现理论知识对接,比如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到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等,由此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交通安全法知识,并进行一定的理论总结,在课堂上分享。在“依法维权有途径”一课中,教师以“关不住的亲情”案例切入,寻找依法维权的有效途径,并总结出未成年人告知情况、寻求法律帮助、咨询寻求帮助三条维权路径,由抽象到具体,再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校园暴力、网络诈骗、高空抛物、家暴这四个真实的现实情境,让他们以主人公的视角合作探讨三条维权路径在情境中的具体实施方法。教师则要通过课堂实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依法维权需要智勇双全,自我保护很重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引,使其真正学以致用。

(四)从课堂教学出发,实现多方联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促进多方力量的联动,不断拓展学生法治思维培养形式,更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課堂的知识讲授之外,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法治辩论大赛、法治情景剧等,也可以让学生对家长普法,让学生学会从法治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等。

教师在“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一课就可以留下这样的课后作业:把今天学到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家长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学生将课堂内容讲给家长听,有助于他们法治意识的深化;亲子共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在家中形成学法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家庭的整体法治素养,两者相辅相成。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参与法治教育,开设家校课堂,将正确的法治意识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法律,通过日积月累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也可以借助一定的社会力量。学校可以联合社区开展法治教育的活动宣传,组织学生参观看守所、法院等执法机关,或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法律讲座、体验模拟法庭,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7]。学校也可以联合社区,创设法治宣传员岗位,让学生扮演“小小法治宣传员”的角色,使学生在培养自己遵法、守法、普法好习惯的同时,面向社区、面向社会,以点带面传播法治之声,播撒法治阳光,形成较为浓厚的法治氛围。一系列的价值体认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法律和法治重要性的认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价值体认是较为全面的教学观念体系,其要点在于注重教学实践,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学生法治思维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将价值体认的教育观念加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蕾希.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以及改进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8(03):290-291.

[2]李成伟.我国法制教育现状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9(11):232.

[3]邹红梅.浅探学校如何更好地加强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2(13):243-244.

[4]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4):3-10,96.

[5]芦丹.浅析法律教育中法律思维的培养[J].法制与经济,2018(06):191-192.

[6]韩沂芮.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J].知识经济,2018(04):113-114.

[7]钱丽娟.抓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立足点[J].江苏教育,2019(41):79-80.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
浅析新时期下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研究
简析基础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师旅团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党员干部法治信仰培育研究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