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内涵与实现路径

2022-02-25 00:39张虹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大数据

张虹

摘  要: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技术创新了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是对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进行的结构化表征。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实现路径包括三方面:一是教育决策科学化。进行全样本数据采集,进行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实施决策的动态监控。二是教育治理精准化。搭建多元协商机制的平台,实现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双重教育治理,提高政策执行力。三是教育服务个性化。要实现教育服务需求个性化和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2-0007-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已经步入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世界各国相继出台大数据相关战略文件,实施大数据强国战略。大数据被视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我国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1]。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索数据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大数据如何促进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其内涵与特征是怎样的?本文将围绕此问题展开研究。

二、大数据与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内涵

(一) 大数据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2] 基于大数据,人类认识世界、参与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3]。通过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建立模型、预测未知、实施干预等环节,大数据变革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价值创造。

(二) 大数据与教育

教育大数据是大数据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大数据在支持教育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益、支持精准化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应用,能发挥从宏观上支持国家教育决策,从中观上支撑区域教育治理,从微观上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三) 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

治理,是“政府组织和(或)民间组织在一个既定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管理社会政治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满足公众需要”[4]。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揭开了序幕。“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個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5]。从主体而言,教育治理已不再是政府单一主体,非政府组织、利益相关者、公民个体等多种形式的组织、集体或者个人都可以作为主体参与到教育治理过程之中;从运行机制而言,治理不再是政府权威、由上至下单向受令实施的过程,而是多元主体开展对话、协商、合作,在妥协中谋求多方共赢的过程;从目标而言,教育治理从单一强调教育发展转变为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谋求教育公共利益最大化,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2]。教育治理模式是对教育治理体系进行的结构化表征。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是对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进行的结构化表征。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探索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依托大数据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教育治理精准化,教育服务个性化,既是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也是实现路径。

(一) 教育决策科学化

“教育决策科学化是指在追求教育决策目标的过程中,注意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如先进的决策技术、决策问题的理性分析、决策流程的客观全面体系等,实现高水平决策目标的过程” [6]。我国的教育决策长期依赖于决策主体的经验判断、逻辑推理。作为教育决策主体的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对客观数据的利用缺乏科学的工具与方法支撑。大数据总结过去,反映当下,预测未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是提高教育决策质量,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依托大数据,向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转变,是教育决策发展的重要方向。

1. 进行全样本数据采集

囿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抽样的方式,即从全体中抽取部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再将从抽样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推广到全体,研究结论虽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个体的特殊性不能得到反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决策的适应性。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终端产品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学生、管理者的行为数据得到了实时动态伴随式的采集,如学生的课堂学习数据、课外学习数据、网络社交数据;教师的备课数据、教学过程数据、师生互动数据、科研成果数据、专业发展数据;学校的资产管理数据、教务管理数据、科研管理数据、后勤服务数据等。数据技能表现宏观全局也能凸显微观个体,普遍性与个体性都能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依托数据对教育主体进行客观、清晰、准确地画像,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决策的实施质量与效果。

2. 进行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

通过数据挖掘、学习分析等技术,能够在看似无关的数据之间发掘出高度相关的关系,通过建立多种模型,实现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教育主体行为过程及结果的预测,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教育主体深入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本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提升教育质量,提高管理效益,促进教育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数据、教育教学行为数据和过程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在海量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探索数据背后隐含的教育发展本质规律,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3. 实施决策的动态监控

教育大数据可实现全样本数据的实时采集、自动更新,实现教育决策主体全面、全程、全天候对决策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有助于客观评价决策成效,及时发现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改进,促进了决策、实施、评估、修正闭环的建立。例如,基于大数据的教育信息化监控体系能实现对区域教育、教学、管理数据的伴随式采集,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随时获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政策的真实状态,发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研、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政策、改进政策落实方式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持。

(二) 教育治理精准化

“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7]。“多元共治”是治理的核心思想。从主体而言,治理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社会或其他组织机构,多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协同合作,极大地扩大了决策参与者的范围;从结构而言,治理摒弃了传统管理严密的“科层制”、等级化特点,更趋向于扁平化、网格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决策过程相对封闭的状态;从运行机制而言,从传统管理中的“自上而下”单向路径转向“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多元路径,为沟通协商创造了可能性。

1. 搭建多元协商机制的平台

“人们只有通过合作才能理解数据和生产数据,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因此,数据治理的重心不再是技术专家和精英,而是分散到网络中的每一个终端,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和扩散,基层治理组织以及公众都成了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主体”[8]。教育大数据能够实现跨越组织边界和层级关系的数据流动与共享,为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决策客体提供了开放的决策环境,提供了利益表达和观点表达的平台、渠道、机会,有利于调动多方力量,使得多方利益相关者能够在更加充分完备的数据支撑下获得更加充分的信息,增强各方沟通交流协作机会,在决策过程中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决策氛围,能够极大地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实现多元参与、多元共治。

2. 实现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双重教育治理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现实世界之外,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虚拟网络世界,现实世界人类的思想、行为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得到了映射。虚拟网络世界使人类实现了对现实世界教育行为数据的采集、记录、存储、分析、预测。基于技术,人类构建了纵向联通、横向整合的教育治理网络,联通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为信息流通、资源整合、数据共享提供了渠道,搭建了平台,为人类解决利益诉求多元化及日益复杂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客观、科学、多元的视角,创建了良性机制,为创建政府、社会、个体多方共赢的局面创造了可能性,促使人类实现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双重教育治理,有效提高了教育治理的水平,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提高政策执行力

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以“多元共治”为核心理念,改變了决策客体、利益相关者被动接受政策、不了解政策背景、不明晰政策目的、不知晓政策过程的被动接受情景,而是使决策客体、利益相关者充分发挥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了解政策背景信息、决策流程与决策机制,更有利于接受政策成果,提高政策执行效益。从决策主体角度而言,要基于大数据的实时反馈,及时了解政策执行动态,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发现政策执行问题,及时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并对由政策本身导致的实践问题综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修正、补救,增强政策的实践推动力。

(三) 教育服务个性化

教育服务个性化主要体现于教育服务需求个性化和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两个方面。所谓教育服务需求个性化,是学习者、教师、学校、区域等教育服务供给对象依据个体或组织特征、现状、目标、环境、资源等因素,确定与个体或组织相适切的内容需求、过程需求、方法需求、标准需求、评价需求等。不同个体或组织的教育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层次、丰富性、情境依赖、高度异化的特点。所谓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是基于学习者、教师、学校、区域等个体或组织的个性化教育服务需求,提供丰富、多元、适切的教育公共产品与教育服务,以满足个体或组织的教育发展需求,实现教育发展目标。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实现了从“千人一面”的单一化、标准化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向“千人千面”的多元化、差异化教育服务供给模式转变。

1. 教育服务需求个性化

依托大数据,对学习者的人口学特征、个体特征数据(如学习风格、认知特点等)、学习行为数据、学习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建立学习者模型,预测学习者的学习内容需求、学习指导需求、心理干预需求、身心发展需求,基于学习者画像,为学习者自主推送有针对性的教育公共产品与教育服务,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研成果、专业发展等数据的采集进行教师画像,为教师的教学改进与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方法与策略支持。实时动态采集学校或区域内教师、学生、管理者的教育行为数据,以数据仪表盘的方式向管理者直观呈现学校或者区域教育发展状况,帮助管理者了解学校教育或区域教育发展现状,有助于管理者深入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实时跟踪实施效果,把握教育发展的进程与方向。

2. 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

学习者、教师、学校、区域等教育服务对象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需求,为教育服务供给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用户画像,发掘隐藏在学习数据、教学数据、管理数据、科研数据背后的关系和规律,使基于部分样本、经验型的教育服务供给分析向基于全部样本、数据型的教育服务供给分析转变,由单一化、标准化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向多元化、差异化教育服务供给模式转变,实现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提高教育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教育服务供给效益。如依据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不同学习者推送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习者遵循各自的路径和进度进行课程学习。例如,学校通过分析教师使用各类教育信息化产品与平台的数据,如次数、频率、使用时机等,分析各类教育信息化产品对教育教学的支持程度和贡献效果,来判断是否需要加强对教师平台应用能力的培训,或者服务期满后停止采购该平台产品;我国是教育大国,资源有限,优质资源极为短缺,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浪费,针对学校布局、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配置、师资力量配置等,应精确采集区域、学校数据,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学区人口分布、适龄受教育人口数量、教师数量、年龄、结构等数据,改变“一刀切”式、“一贯制”式的标准化资源供给方式,从实际需求出发,差异化、动态化配给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

四、小结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技术创新了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为其提供了发展思路与技术支持。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教育发展理念的更新与教育实践模式的变革,从而为教育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力助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21-03-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

t20190223_370857.html.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 (2021-03-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杨燕.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周涛,译.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

[4] 俞可平. 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03):48-59.

[5] 褚宏启. 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 教育研究,2014,35(10):4-11.

[6] 葛军. 关于教育决策科学化的若干思考[J]. 中国行政管理,2008(10):103-105.

[7] 袁贵仁.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21-03-09).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402/163736.html.

[8] 向玉瓊. 精确性与情境性:数据治理的两个面向[J]. 浙江学刊,2019(05):144-152+2.

(荐稿人:从春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现代化大数据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