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找“黑”

2022-02-25 21:52胡征和
知识窗 2022年2期
关键词:康乐表型蝗灾

胡征和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生态基因组学领衔科学家,在一次与青年学子的分享会上,他讲述了一段关于蝗虫研究的故事。

群居型蝗虫是蝗灾的根源,同是蝗虫,群居型蝗虫身披“黑马甲”,散居型蝗虫却通体是绿色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个黑色与绿色之别,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康乐。他教的研究生也多次报告,黑色肯定离不开黑色素,但沿着这个思路,怎么也不能让蝗虫的“绿衣”变“黑甲”。

一次,康乐反复看着群居型与散居型蝗虫图,来回寻找其中的差异。突然,他回忆起在中学画宣传画的经历。画人的头发时,他用黑色的颜料去画。老师看后说道:“康乐,你不能这样画,用黑色的颜料画出来的头发太死板,就像假发,你要用红、黄、蓝三种原色去调出黑色,再画人的头发。”这一回忆把康乐彻底唤醒了。绿是什么?绿是黄和蓝的组合呀!黑又是什么?黑不就是在绿的基础上,调入红色吗!康乐马上找到团队里的学生,斩钉截铁地说:“黑色素别找了,找红色素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他们终于发现,蝗虫取食植物时,会摄入一种类胡萝卜素,在散居型向群居型转变的过程中,有一种酶上升了,这种酶叫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它和类胡萝卜素一结合就是红色,只要给群居型蝗虫刺激,就会激发β-胡萝卜素结合蛋白的表达,一表达身体就变黑了。

如果单从黑色素角度寻觅下去,以“黑”找“黑”,就有可能一条路走到黑。原来,蝗虫体色的变化是物理三原色原理在生物中的应用。康乐研究蝗虫,研究出了生命科学一个非常独特的現象,就是表型可塑性。更令康乐高兴的是,顺着这个思维,他可以将蝗虫作为人类疾病的模型——人类的许多疾病其实就是这样的,比如痛风、高血压、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逆转的,这些病其实就是生物的表型可塑性在人身上的一个体现。

一片树叶可以反映一个春天,一滴水珠可以折射一个世界。康乐对蝗虫表型可塑性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控制蝗灾,还可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
康乐表型蝗灾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程度对财务弹性政策选择的影响
浅谈康乐县香菇销售方式
探访“人类表型组”
表型组研究:中国后发先至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康乐桥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