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一”理论的英语演讲修辞策略研究

2022-02-25 00:24张一鸣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理论

张一鸣

摘要: 新修辞学代表人物肯尼斯·伯克提出的“同一”理论,是一种极具解释力的话语分析方法。近年来,对该理论进行解释以及探究该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实际应用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然而,鲜有学者对其认同策略的代表性标志词或词块进行研究,阐释如何借助这些词语或词块有效实现“同一”。鉴于此,本文基于自建的英语演讲语料库对“同一”理論进行验证,对各种认同策略的对应标志词或词块进行词频分析及语义/语用分析,帮助读者透过演讲语言的形式特征,理解其深层语义功能,并最终揭示“同一”理论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同一”理论;英语演讲;新修辞学;讲好中国故事

0  引  言

在修辞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研究中,肯尼斯·伯克( Kenneth Burke) 提出的“同一”理论已成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是一种对话语运用方法进行有效且全面分析的语言理论[1]。“同一”理论的出现,一方面为话语分析提供了全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修辞目的由“对语言接收者进行规劝”到“实现语言接收者的认同”的有效转变。

新修辞学理论是在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古典修辞学( Classical Rhetoric)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了修辞学理论的逻辑基本原理,将修辞归为一个统一的思想主体,认为修辞的聚焦点在于“对受众进行规劝”。步入20世纪,新修辞学( New Rhetoric) 逐渐发展起来。它不仅从古典修辞学中汲取营养,也结合了语义学、语言学、社会学等诸多其他学科的有关发现,使之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新修辞学理论最早被帕尔曼( Ch. Perelman) 和泰特卡( Olbrechts-Tyteca) 系统地运用于演讲与辩论的语篇分析之中[2]。伯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经典的“同一”理论。

受到观察视角的制约,先前的基于同一理论的话语分析研究[3-11]集中于对“同一”理论本身含义的解析,以及该理论在商务、翻译、语篇教学等领域的应用。这些研究虽较为客观地揭示了该理论的基本含义以及在某些领域的实际应用,但缺少对各个认同策略标志词或词块的提取,以及对“同一”理论具体语义实现的讨论,即认同是由哪些词语或词块的有效使用得以实现的。这些研究的共同局限在于,无法验证“同一”理论是否在真实文本中得到体现。对认同标志词或词块的语料库研究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同时可为认同语言的形式-意义特征探索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路径。

鉴于此,本文基于自建的英语演讲语料库对“同一”理论进行文本验证,在语料库中检索能够反映“同一”理论每种认同策略特点的标志词或词块,验证其在真实英语演讲文本中的出现频数,并对其中的代表性语句进行进一步的话语分析,帮助读者透过演讲语言的形式特征,理解其深层语义功能。

1  “同一”理论概述

“同一”是指表达者与接收者取得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来自于他们共同具备的某些属性,包括年龄、禀赋、喜好、价值观等等。享有共同属性是达成“同一”的充要条件。我们可以从这一视角去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中国人与美国人从国籍来看并不相同,但可以在“人类”这一属性上实现“同一”。鞠玉梅[5]认为,在取得这种一致性的基础上,表达者就很容易让接收者认同自己的观点。

“同一”理论包含以下两个主要观点:(1) 获得观众认同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规劝”( Unconscious Persuasion) [12]。认同最显著的特点是该过程的无意识性。与规劝相比,认同并不具有某一明确的目的,而是包含无意识的部分。古典修辞学所强调的规劝,会给语言接收者以刻意设计的感觉,而认同可以说是一种更加自然的规劝。(2) 表达者和接收者之间是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12]。在古典修辞学中,语言表达者之于接收者是影响与被影响、规劝与被规劝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对立。在表达者向接收者单向输出过程中,被规劝的一方显得十分被动,并未参与其中。然而,“同一”理论认为,语言接收者也在积极地参与到语篇的建构过程之中。表达者通过使用与接收者一致的语言和动作,或遵循其思维和观点,寻求与接收者达成一致,并最终实现“同一”[13]。

2  文献综述

在国内,早期对肯尼斯·伯克“同一”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3-7]。比如,顾曰国[3]指出,人类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沟通的目的是促成彼此之间的合作,而取得合作的前提便是在理性、感性等方面达成“同一”,这是国内对“同一”理论最早的研究成果。鞠玉梅[5]则在她的研究中点明了伯克新修辞学思想,即通过“同一”来影响乃至转变他人立场与举动。刘亚猛[6]表示,通过探究使我们实现“一体”( consubstantiality) 的具体因素,我们能表现出与语言受众一体的“表征”( signs) 。

近年来,对同一理论的研究逐渐转向应用层面,且已有一些探究该理论对广告、电影、翻译、语篇教学等领域的应用价值的文章发表[8-11]。其中,吴艾玲[8]发现,“同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运用于外宣翻译之中,能有效提高翻译语言的可接受性。刘森、吴鸿皓[9]以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为例,探究了“同一”理论对语篇教学的指导意义。

以上对“同一”理论的研究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该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在具体领域的实际应用,但是鲜有学者对各个认同策略的词语实现进行研究,阐释语言使用者如何借助具体词或词块有效实现“同一”,即具体交际语境中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习惯性表达来实现认同功能。研究可对“同一”理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同时也能为认同语言的意义探索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路径。鉴于此,本文基于建立的英语演讲语料库采取对经典英语演讲进行认同标志词或词块的词频分析,并对其中的代表性语句进行语义/语用分析,以期对“同一”理论进行验证。

3 研究方法

3.1  语料库

本文使用已赋词性码的自建英语演讲语料库作为研究语料库,共包括105篇英语演讲名篇。其中,100篇为收录在American Rhetoric之中排名前100的经典演讲[14],另5篇为近5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冠军在决赛上的演讲。演讲名篇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是因为其在较大程度上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赢得了广泛认同,因此它们是验证伯克“同一”理论的有力素材。该语料库中收录的演讲横跨教育、科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语料库中的演讲皆为获得广泛认可的演讲名篇,能够很好地体现优秀演讲在取得观众认同过程中所使用的修辞策略,具有代表性。该语料库的基本信息见表1。

3.2  分析概念

本研究涉及如下几个重要概念[15]:

1) 同情认同( sympathy) :当两方拥有相同的情感经历时,一方就倾向于对另一方的遭遇产生共鸣,很容易对另一方陈述的内容表现出关切和理解,这就产生了同情认同。同情认同是“同一”理论所提及的三种认同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又具体分为满足受众需求、展现共同价值观和激发共同情感三种方式。

2) 对立认同( antithesis) :对立认同是通过确立共同的对立面而实现“同一”的方式。这里的对立面并不局限于单个的人,也可能是某个团体,事物或环境,如恐怖组织、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当人与人拥有共同的斗争目标时,会迅速达成共识,为了达成目标而团结起来。

3) 误同( inaccuracy) :误同是指让听众对自身处境产生错误的判断,在无意识中进入演讲者所描绘的图景中,想象事情按照演讲者所描述的方式发展,从而与演讲者达到“同一”。常用的误同手法有两种::营造画面感以及使用第一人称。

3.3  研究步骤

本研究基于英语演讲语料库,对“同一”理论进行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选取能够反映“同一”理论中各认同策略特点的标志词或词块,对经典英语演讲进行标志词或词块的词频分析,探索优秀英语演讲的语言使用特征,以期对“同一”理论进行验证。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首先,对标志词或词块进行筛选。我们参照肯尼斯·伯克[16]提出的与“实现认同”相关的词语,采用AntConc检索软件,检索其语言实例,筛除实例频数为0的词语,最终得到28个标志词或词块(总词频≥30 次)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选取每种认同策略下频数最高的18个标志词或词块( I know,I understand,you ask,we believe,share,genius,story,my father,my mother,light,beacon,darkness,issue,problem,enemy,we,our,us) 作为研究对象。标志词或词块与认同策略的对应关系见表2。

其次,在语料库中检索表2中的词语。之后,对检索出的索引进行人工细读,剔除未能表达认同意义的实例。最终得到每一认同策略下的标志词或词块在语料库中所对应的实例。

最后,统计每种认同策略下的标志词或词块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并对代表性实例进行语义/语用分析,观察标志词或词块在对应演讲中的索引词分布。由此揭示1)“同一”理论用于分析演讲文本的有效性,2)在演讲中使用认同标志词或词块实现“同一”的方法。

4  结果及讨论

本节展示按照上述步骤对经典英语演讲进行认同标志词或词块的词频分析结果。语料库数据表明,“同一”理论中有六种修辞策略在高水平演讲中使用频率最高,即满足受众需求、展现共同价值观、激发共同情感(讲述故事)、激发共同情感(隐喻)、对立认同、误同六个策略。我们基于“同一”理论对分析结果进行分类,从以上六个方面对“同一”理论在演讲文本中的实际运用进行讨论,对其中的代表性语句进行语义/语用分析,并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赛题为例,运用该理论进行破题分析,以期对“同一”理论进行验证。

4.1  满足受众需求

满足受众需求是“同一”理论提及的第一个修辞策略。所谓滿足受众需求,即在演讲中将观众想听的内容放在首位。一般来说,在一个演讲开始之前,观众本身对该演讲是有一定预期的,即观众会有自己想要听到的内容。让演讲内容与观众预期达到一致,就取得了“同一”。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篇能够得到广泛同情认同的演讲,首先会陈述观众想听的,其次会讲述观众愿意听的,最后才会论述自己的观点。该修辞策略在本研究语料库中的特征性标志词或词块为I know,I understand,you ask,语料库检索的具体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I know这一词块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了132次;I understand次之,达到了102次;you ask排在第三位,共在语料库中出现了67次。这些词语或词块后大多紧接着观众想要听到的内容。该语料库检索结果表明满足受众需求这一修辞策略在演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我们再以具体文本的话语分析,对I know这一词块实现的认同功能进行阐述。马丁·路德金在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中,便采用了I know这一词块来达到满足受众需求的目的。虽然马丁·路德金在为黑人运动发声,但是并不希望他的黑人同胞们采取暴力的手段,而是希望能够平息众多狂热的黑人运动者心中的怒火,做到“非暴力不合作”。不过,如果他直接将这个想法提出,则大概率会遭到当时已经十分激动的黑人同胞们的强烈抵制。因此,他首先用I know引出黑人同胞对于获得平等权利的迫切需求,展现出与黑人同胞们一起斗争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之后才提出自由不应生长于仇恨的土壤,告诫听众切勿饮鸩止渴。这既鼓舞了黑人同胞们斗争的士气,又避免了暴力行为的产生。I know在该演讲中共出现了10次,分布在演讲的各个阶段,索引词分布见图1。

2020年“外研社杯”演讲大赛第三阶段的一道赛题要求演讲者给外国人做新年演讲,解释牛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17]。演讲者在构思这个题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牛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相同与不同内涵。可以想见,外国人首先应该希望听到自己所熟悉的牛的含义。因此,在介绍牛在中国的独特含义之前,可以先说: “I know that bulls in the west symbolize strength and also recklessness”,以达到满足受众需求的目的。

4.2  展现共同价值观

展现共同价值观为“同一”理论下辖的第二个修辞策略。价值观是指一个人辨别是非曲直的思维方式,它决定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两个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更容易达到彼此认同的状态。对于演讲者来说,如果其价值观与观众相契合,则很容易能够得到观众的支持。该修辞策略对应的标志词或词块为we believe,share,genius,语料库检索的具体结果见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we believe这一词块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了141次;share次之,达到了102次;genius排在第三位,共在语料库中出现了53次。演讲者通常会借助这些词语或词块展现与观众共同的价值观。该语料库检索结果表明展现共同价值观这一修辞策略在演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下面通过具体文本的话语分析,对genius这一词语实现的认同功能进行阐述。奥巴马在2004年的著名演讲“The Audacity of Hope”中便使用了该词以达到展现共同价值观的目的。该演讲是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助选,但是在演讲的前半篇中,他却对约翰·克里只字未提,而是通过自己的故事阐明了“人生而平等”之后,展现出自己与民众共同的价值观:政府应该为人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为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指出“That i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之后,他迅速以“我们给你提供选择的机会”作为承接:“In this election, we offer that choice.”随即自然而然地引出“主角”约翰·克里,表明他会不遗余力地践行这一诺言。这样就避免了直接拉票可能给观众造成的反感情绪,很好地实现了同情认同。genius在该演讲中共出现了10次,主要分布在演讲的中间位置,索引词分布见图2。

展现共同价值观这一修辞策略在2020年“外研社杯”演讲大赛的定题演讲“Challenge to All”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17]。该题目要求演讲者阐述人类应如何共同应对新冠疫情之类的全球挑战。在组织话语上,可将展现共同价值观的标志词或词块使用进去,具体示例如下:“Despite all our differences, we share much in common as human beings. There are some principles which I don’t believe are unique to one nation, such as the pursuit of health and happines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These are the true genius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上述标志词指明,跨越国籍与民族,人类是拥有许多相同之处的,如对健康与快乐、和平与繁荣的追求。这样就达到了展现共同价值观的目的。在此之后再论述具体的应对挑战的方法,会更容易让不同国家的听众接受。

4.3  激发共同情感(讲述故事)

激发共同情感为“同一”理论所涉及的第三个修辞策略。人是感性动物,很容易被他人的情感所影响。优秀的演讲家会通过各种方式,让观众感自己之所感,急自己之所急,在情感达到统一的基础上再论述自己的观点。在众多引起情感共鸣的方法中,有两种方法效果最佳:讲述故事与运用隐喻营造意象。该修辞策略的标志词为story,my father,my mother。语料库检索的具体结果见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story這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了70次;I understand这一词块次之,达到了46次;my mother排在第三位,共在语料库中出现了36次。演讲者在讲述故事时通常会借助这些词语或词块来激发共同情感。该语料库检索结果表明激发共同情感(讲述故事)这一修辞策略在演讲中得到了较高频的使用。

下面通过具体文本的话语分析,对story这一词语实现的认同功能进行阐述。奥巴马在讲述故事时经常使用该标志词。在他的成名演讲“The Audacity of Hope”中,他讲述了自己祖辈与父辈的故事。当他苦涩地讲述祖辈在非洲拮据的生活时,观众也感受到了苦楚与悲伤;当他激动地提到父亲来到美国求学,追寻自由与机遇时,观众也感到了喜悦与希望。家境贫寒的他如今能够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仰仗于希望的力量。并在最后以“In no other country on earth is my story even possible.”收尾。观众听到这里,心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希望。story在该演讲中共出现了14次,主要分布在演讲的开头,索引词分布见图3。

诸多演讲比赛的冠军皆采用了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共同情感的修辞策略。2018年“外研社杯”演讲大赛冠军吐格鲁克·吐尔逊[17]就在定题演讲“The Stone”中使用了这一策略,很好地讲述了一个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18]。他以“This has been the story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 in China, including mine.”开头,讲述了父辈与自己所面临的不同的时代挑战,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随着他们家庭命运的变化,观众的情感也逐渐澎湃,与演讲者达到“同一”。

4.4  激发共同情感(隐喻)

另外一种激发共同情感的手法则是运用隐喻营造意象。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一修辞方法的频率极高。据语言学家统计,一个人平均16个词就会使用一次隐喻。我们利用隐喻营造不同的意象,从而鼓舞他人或者让他人退缩。该修辞策略的标志词为light,beacon,darkness。语料库检索的具体结果见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light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了64次;beacon一词次之,达到了51次;darkness排在第三位,共在语料库中出现了42次。演讲者在隐喻时常运用这些词作为喻体,来喻指希望或绝境。该语料库检索结果表明激发共同情感(隐喻)这一修辞策略在演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下面通过具体文本的话语分析,对light这一词语实现的认同功能进行阐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20年圣诞演讲中,就利用light来隐喻希望, 鼓舞饱受新冠疫情折磨的人们。她在演讲开篇便提到:“Light does more than create a festive mood; light brings hope.”。light在该演讲中共出现了13次,分布在全篇的各个位置,索引词分布见图4。

2019年“外研社杯”冠军王嫣[17]在决赛第四阶段的演讲“Round Table”中便运用了这一手法,很好地讲述了一个具有中国味、中国情和中国精神的故事。她营造了“圆桌”这一意象,隐喻了家庭的“团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演讲者由小及大地将圆桌的隐喻义进行扩展,将它在家庭、社会乃至世界层面上所代表的关爱、包容和尊重等价值观提炼出来,实现了中国味、中国情以及中国精神的“三位一体”。事实上,圆桌并非中国所特有,在西方的传统里,也早就有“圆桌会议”一说——与会代表围坐在圆桌旁,没有主席与随从的位置差异,人人平等。因此,“圆桌”这一意象对于西方人也易于理解,能够很好地激发共同情感,让外国人得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

4.5  对立认同

对立认同是通过确立共同的对立面而实现“同一”的方式。这里的对立面并不局限于单个的人,也可能是某个团体,事物或環境,如恐怖组织、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当人与人拥有共同的斗争目标时,会迅速达成共识,为了达成目标而团结起来。对于对立认同这一策略,该修辞策略的标志词或词块为enemy,challenge,problem。语料库检索的具体结果见表7。

从表中可以看出,issue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多达187次;problem一词次之,达到了98次;enemy排在第三位,共在语料库中出现了75次。演讲者在实现对立认同的过程中常使用这些词语,以更好地确定共同斗争的目标。该语料库检索结果表明对立认同这一修辞策略在演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下面通过具体文本的话语分析,对issue这一词语实现的认同功能进行阐述。奥巴马在在2009年访华时在复旦大学发表的演讲中便使用了该词以达到对立认同的目的。他将新时代的中美关系定义为基于关键性全球问题的( on the key global issues of our time)、积极而全面的关系。随后,他进一步解释了关键性全球问题的含义,将一些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确立为中美两国共同的对立面,如经济萧条、能源污染、核武器扩散、气候变暖、恐怖主义等等,旨在通过这些问题与中国建设积极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issue在该演讲中共出现了8次,主要分布在演讲的中间位置,索引词分布见图5。

以“外研社杯”演讲大赛2020年定题演讲“Challenge to All”为例[17],在面对类似于新冠疫情的世界性挑战时,我们便可以将疫情视为共同的对立面,提出“The pandemic is our shared enemy.”。在此基础上呼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表明中国与各国一道携手应战的决心与信心,从而实现对立认同。

4.6  误同

误同是指让听众对自身处境产生错误的判断,在无意识中进入演讲者所描绘的图景中,想象事情按照演讲者所描述的方式发展,从而与演讲者达到“同一”。 对于误同这一策略,该修辞策略对应的标志词或词块为we,our,us。语料库检索的具体结果见表8。

从表中可以看出,we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多达4712次;our一词次之,达到了2843次;us排在第三位,共在语料库中出现了1032次。使用第一人称we/ our/ us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达到误同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缩小演讲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潜意识里与演讲者站到了同一立场,误认为未来必定会像演讲者所描述的方向发展。该语料库检索结果表明误同这一修辞策略在演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下面通过具体文本的话语分析,对we这一词语实现的认同功能进行阐述。丘吉尔在二战期间发表的议会演讲中,经常以we开头构成排比。例如,在“We Shall Never Surrender”演讲中,他以“we shall fight”开头构成排比,表现出英国在海陆空与法西斯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丘吉尔作为首相,显然不会亲自到前线参与战争,但是还是使用了“we”而非“our soldiers”,这就很好地表现出自己与作战官兵患难与共的决心,展现出作为首相的责任与担当。更重要的是,这个演讲成功达到了丘吉尔说服议会出兵作战、停止绥靖政策的目的。“we”的使用功不可没,它成功地让议员们误以为他们自己接受了参战的建议。这番演讲之后,丘吉尔得到了全体议员以及英国人民的大力支持。we在该演讲中共出现了52次,分布在演讲全篇的各个位置,主要在演讲的中后段,索引词分布图如下:

下面运用该理论对2020年“外研社杯”第三阶段的一道赛题进行破题分析。该赛题要求演讲者介绍《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17]。演讲者在开头即可勾画一副波澜壮阔的黄河景象,让观众好像置身其中;同时采用第一人称,仿佛在与观众一起感受黄河的波涛汹涌。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达到误同的效果。例如:“In this music, we will see the waves beating against the shore; we can hear the chanting of the boatmen; we may taste the dust as if we were there.”这直接体现了误同修辞策略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具体使用。

归纳可见,上述六种修辞策略所对应的典型词语在本研究的语料库中均高频出现,这些数据,体现了修辞策略在演讲文本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同一”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证据,表明其真实性及系统性。另一方面,具体演讲语篇的话语分析表明,“同一”理论及其下辖的各种修辞策略具有重要的语篇功能和语用意义…

5  结  语

本文以英语演讲名篇语料库数据为支撑,以具体演讲语篇的深入话语分析为补充,分析了同一理论关键的修辞特点,揭示了演讲话语的“同一性”特征,对“同一”理论进行了文本验证。研究发现,在演讲话语中,说话人与听话人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演讲者采取与观众合作而非对立的态度,利用多种修辞策略与观众达到了“同一”,其具体有效手段有:( 1) 将满足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即先说观众想听的,再说观众愿意听的,最后再论述自己的观点;( 2) 展现与观众共同的价值观,尤其注意求同存异;( 3) 通过讲述故事或隐喻的方式营造意象,激发共同情感;( 4) 将恃强凌弱、恐怖主义、全球变暖等问题确立为共同的对立面激发对立认同;( 5) 通过使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让观众进入自己描绘的图景中,产生误同。研究表明,“同一”理论可为演讲话语分析及其他类型文本的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上述发现可为“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演讲任务及题材提供重要启示:掌握重要的修辞策略及其语言资源,有助于演讲者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时克服文化障碍、赢得观众认同。须指出,伯克的“同一”理论涉及到修辞内容与修辞形式两个层面,本文仅从修辞内容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至于如何从修辞形式的角度对英语演讲语篇进行分析,探究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意义则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曙中.美国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Ch. Perelman. & Olbrechts-Tyteca. The New Rhetoric: 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 Trans. J. Wilkinson and P. Weaver. Notre Dame: U of Notre Dame P, 1969.

[3] 顾曰国.现代英美修辞学漫谈[J].当代修辞学,1983,(04):35-36.

[4] 李鑫华.博克新修辞学认同说初探[J].外语学刊,2001,(01):54-58.

[5] 鞠玉梅.鞠玉梅.肯尼斯·伯克新修辭学理论述评:关于修辞的定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1):72-76.

[6] 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 邓志勇.新修辞学的体验观——兼论新修辞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交集[J].当代修辞学,2016,(03):40-49.

[8] 吴艾玲.从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来看外宣翻译中“同一”的作用[J].外语教育研究,2015,3(03):35-39.

[9] 刘森,吴鸿皓.“同一”理论对英语语篇教学的启示——基于美国总统就职演讲的修辞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9,(04):67-72+80.

[10] 陈芙.西方新修辞学视角下的方言电影解读[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3):7-10.

[11] 梅婷婷.同一理论视角下的群体言语行为研究——以代言人广告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8):108-110.

[12] Burke, K. A Rhetoric of Motiv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13] 顾曰国.柏克的“同一”理论——兼论汉英修辞学思想的差异[J].当代修辞学,1989,(05):7-9.

[14] American Rhetoric. Top 100 Speeches [EB/OL]. http://www.americanrhetoric.com/newtop100speeches.

[15] [美]肯尼斯·伯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 Burke, K. Counter-Statement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17] 外研社.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大赛官网[EB/OL].https://uchallenge.unipus.cn.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20zyrc007)、安徽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XSKY21147)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PIRLS项目几个理论问题及实践意义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曹文轩的理论研究作品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延伸阅读
理论与实际
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