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2022-02-25 00:59贾淑颖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贾淑颖

摘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人数持续增高,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常见就业心理问题及特点的分析,探究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途径,帮助高校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心理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复杂,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则成为了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一块十分重要的内容。而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非常直接又有效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还是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思想动态辅导上。由此,为了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就要分析常见就业心理问题及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走向社会。

李克强总理提出,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考验,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继而出现心理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矛盾心理和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之前,一直都是学生的身份,没有真正踏入社会,求职过程其实也是走出校园的第一步,很多学生不适应,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冲突,他们在自主择业的同时,对风险预估不够;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动力;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爱慕虚荣、互相攀比;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又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对自我抱有较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形成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二)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

另一种常见的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是自卑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导致面试时紧张,表现不尽如意。这是因为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偏低,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自信,意志力低,从而失去好的机会;有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荒废学业,缺乏一定的社团活动锻炼和社会实践,毕业时底气不足, 遇到挫折悲观失望,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从而丧失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勇气。

与自卑心理相反,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乐观,自我评价太高, 择业期望过高,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在校期间往往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高等学校, 造成毕业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又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在面对着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大部分毕业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三)利己心理和挫折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受父母的庇护成长起来,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承担义务,表现在求职时,就更注重自身利益和自己的兴趣求职,而忽视现实需要和就业形势。同时,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挫折,生活和想法都比较单纯,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较差。

(四)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

由于每个毕业生自身条件的不同,能力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不同,每个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实际上是不具备可比性的。而实际情况就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攀比心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忽视自身情况盲目選择薪资高福利待遇好的不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甚至不愿意到基层工作,求职时眼高手低,错失就业机会。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1、客观原因——就业难

(1)社会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地域不平衡等因素都影响着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出现不同产业、地域、专业人才需求的差异。

(2)家庭期望误导。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期望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是有重要影响,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值过高,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找到稳定的社会地位高的单位,或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这样无形中就给毕业生择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学校教育培养。有的高校存在忽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和择业观教育的问题,在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不够深入细致,普及国家关于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服务的政策不够广泛。

2、主观原因——就业心理准备不够

(1)自我认知不完整。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格、质、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全面认识。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兴趣及能力了解不充分不准确,尤其对与自己心理特征相符合的就业取向认识更加缺乏,从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2)角度过渡不适应。大学毕业生由学生角色转变为一个求职者,由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过渡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多毕业生开始时不适应甚至出现畏惧心理,大学生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残酷的社会现实,若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就会给自己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心理影响。

(3)实践经验不丰富。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多,因而在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时,只是凭书本上讲的条条框框去生搬硬套,缺少理性的眼光;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在择业时期望值也很高,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过多看到社会阴暗面的学生择业时期望值较低,有时过分依赖家长、老师,缺乏主动进取和善抓机遇的心理准备。

三、高校辅导员就业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的情形,作为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需要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认识观念,全方位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找到如愿的工作。

1、重视就业心理教育。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还主要停留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情感方面,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毕业这个关键节点学生的心理变化,面对步入社会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离别的情绪等心理对毕业生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心理的起伏,切忌学生要离开校园了就关注少了,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灌输就业心理教育,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为求职就业做好准备和规划。注重日常心理教育,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等活动,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心理变化,提高辅导员目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以及和谐发展方面的教育服务意识。

2、把握就业心理对象的人文性。辅导员要始终贯彻“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工作理念,加大个性指导服务力度,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就业实际问题。将学生们按照就业意愿或求职目标分类,定期推送相关就业求职资讯,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同时,就业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大学生,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可以与学生的导师协同建立双重指导机制,让处于毕业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学业还是就业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因此,就业心理工作关怀的不仅仅是少数毕业生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将工作重心和工作范围扩大化、常态化。

3、强调就业心理教育的系统性。辅导员的就业心理教育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大一时侧重职业意识的确立,大二大三侧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四加强企业实践和心理过度。辅导员本身受专业限制,可能无法给与学生专业的心理方面的指导,这就需要辅导员善于整合资源,统筹优化心理资源,让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心理机构都参与进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关注毕业生的心理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得到更好的指导。

4、整合就业心理教育资源。毕业生来自五湖四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整合多方面心理教育资源的能力,从而形成合力,扩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同时,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尤其是在新媒體时代,要依托线上资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5、发展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教育模式。现在,大部分高校都配齐了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成立心理健康中心专门负责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但是,现实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隐性特点,如果不长期关注无法察觉。我们可按照“高起点、易操作、有特色”的要求积极实践、自主构建、努力探索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模式。加强实践,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加强素质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总之,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也越来越重要,身为辅导员,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到精准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做好职业规划,顺利走上职业发展之路,减少就业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林莉.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2]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 袁纲.思想教育研究.2004(04)

[3]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徐敏华王毅.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