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义 气壮山河
——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话剧《天算》观后谈

2022-02-25 04:44本刊编辑部辑
新世纪剧坛 2022年1期

文/本刊编辑部辑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话剧“奉天抗战三部曲”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抗日的故事,这个主旋律题材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爆发地的辽宁人民的家国大义和英雄气概,印证了东北大众不屈不挠的抗日史实。作者以老北市场为现场,描写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民族气节、中国力量。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三部曲都是描写市井小人物的故事,体现了为人民立传的朴素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历史所昭示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这一论断向世界宣示,中国必将努力维护和平正义,与世界各国开创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这在当下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该说《天算》是三部曲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部。这部作品描写了受日本毒害致盲的军人鲁宗舜在北市场隐姓埋名,以开相馆为掩护收集情报继续抗日的故事。当这部作品抵达观众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剧情设计,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的表演,恰到好处的新媒体与实景相结合的舞美,尤其是接地气的东北话、俗语俚语歇后语的流畅运用足见编剧台词的深厚功底,让观众过足了戏瘾。台词大量运用了易学原理,巧妙地规避了相馆算命的封建迷信,又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这是高明之处。因为这是首演,所以还有一些细节地方需要继续打磨,比如白凤岐眼睛能看见还继续装瞎的逻辑性,人物语言口语化的文明用词,艺术化地呈现台词中的古文,方便观众理解等,相信经过打磨这会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戏剧佳作。

综上,该剧目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融进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巧妙运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文艺创作,创作生产出了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气象、体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彰显辽宁地域特色,讲好辽宁故事,企盼能够再次掀起具有鲜明辽宁风范的新东北文艺复兴的文艺文化潮流。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我认为《天算》是一部奉天“传奇”。它的整体构想不是完全真实地还原抗战历史或去对应真实生活,而是在《易经》文化建构的平台上,以老北市场为地域坐标,对奉天普通百姓抗日经历的高度凝练。讲述了一个具有古典章回小说风格的,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的奇妙而精彩的故事。带着一种与真实生活有间离感的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审美特质,因而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易经》理论是这部戏的根脉,在剧中提供了相当深厚的文化支撑,可以说,没有《易经》就没有《天算》。剧中大量的易理阐述鞭辟入里,虚实相生,有令人应接不暇之势,极见作者功力。其中“人有百算,天只有一算”的观点,非常巧妙地对应了抗战胜利的历史,阐述了违背天理道义的日本侵华战争必败,中国人民正义的抗日战争必胜的大的时代命题。

《天算》的故事聚焦了老北市场邻里相关的一群人,情节编织得结实紧密,展开得层层剥茧,步步抓人,观剧体验如同观赏一幅内容丰富的国画长卷,非看到最后不能见其全貌,因而非常有吸引力。其中重点打造的几组人物关系都很有讲究,白凤岐与谢韫之、春莺之间的三角关系没有落入常理中的男女情感纠葛,而是落脚在家国大义上。白凤岐与鬼子今井之间的较量明里太极往来,暗处锋芒毕现,表层展示的是角色心理的交锋,深层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较量。白凤岐外表风平浪静,话锋之间藏着的暗劲很耐品味,人物内在筋骨很有劲道,代表了奉天普通百姓源自血脉深处的对侵略者的不屈精神。作品中很多人物对话充满了诗意,优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入耳非常享受。人物语言的设置上,谢韫之的文雅温和、仁忍内敛与春莺的泼辣爽直、快意恩仇都准确对应了人物身份与情景设定。

话剧《天算》剧照

整体感觉日本人今井隆一作为对手的杀伤力有点不足,因而剧情的现场紧迫性不够强烈,期待下一步的修改,结尾部分的爆发力和高潮点能够处理得更好,更有力度。

(艺术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话剧《天算》把日本侵略者追查“鲁宗舜杀人”作为表面的贯串事件,暗中将北市场相馆了然居老板白凤岐的抗日活动作为主线,在白凤岐与关东军奉天情报部今井隆一及汉奸走狗的周旋过程中,又伴以春莺、谢韫之的感情线,从而使该剧把宏观的国仇和微观的爱恨交织在一起,最终塑造出一批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的东北抗日群像,并将主题引申到“织席贩履、引车卖浆者,鳞次栉比之民房,纵横交错之街巷,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院子,每一块农田里都有人,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们筚路蓝缕,天人合一。他们,就是鲁宗舜”上,暗指凡外寇入侵,全民皆为抗击外寇的力量。

与以往抗战题材不同的是,这次《天算》的发生地在北市场的相馆,白凤岐的公开身份是算命先生,这为本剧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时在该剧中又融入浓浓的关东风情,这种地域风情的展现又为本剧增加了一份朴实的亲切感和代入感。作为主旋律戏剧的创作最忌平铺直叙、直奔主题,但《天算》却把东北民众抗击侵略者的“核”精心地包裹在以《易经》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外皮里,将民族大义深深地镌刻在这部话剧的每一个细节与角落。

把“辽宁故事”用黑土地所赋予的独特品格进行艺术再现,使辽宁人艺的艺术风格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和谐统一,这不仅是辽宁人艺始终追求的创作方向,更是在实践中使“辽艺风格”在不断地传承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辽宁人艺在未来的艺术创作和发展道路上能够因势利导、一以贯之地走下去。

(艺术创作部主任、二级编剧):2022元旦当夜,走出剧场的我甚幸选择了当天场次,虽寒风彻骨,内心却依旧火烫。

孙浩、宋国锋、王纪厚……这三位加起来200多岁的老艺术家,用他们对艺术的执念以及对这片土地的大爱,用三部优秀的话剧艺术作品为这座城书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一瞬间,突然觉得在华灯中,这座历经风雨和沧桑的城市愈发气冲霄汉,因为我知道“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民宅,每一个院子,每一块农田里都有人,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们筚路蓝缕,天人合一……他们,就是鲁宗舜!”

作为“奉天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天算》以扎实成熟的戏剧文学基础;颇具关东风骨和民族美学观念的导演风格;以及演员雄健苍劲、刚柔并济的表演技巧;虚实相生、意境悠长的舞美呈现,成为能够代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艺术风格的又一部标杆力作。与《祖传秘方》《开炉》一脉相承的是,《天算》依旧将视线聚焦于最能代表沈阳市井风貌和风土民情的北市场,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讲述小人物在反抗日寇侵略中的精神气节。故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富传奇色彩,而又不失辽艺一直以来坚守的现实主义精神。着力在一个传奇事件中发掘、探寻这座城市人民凝聚和承载的精神力量,提炼可贵的民族精神品质。从《天算》的二度呈现中,可以明显看出辽艺已将独树一帜的表导演风格进一步地践行和发扬,更注重心理刻画是《天算》的一大特色,宋国锋、宋佳伦的父子搭档,用高度艺术化的手法,鲜明而深刻的内心表达,将含蓄、鲜明、控制、爆发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浓烈的情感波动下,体会到意味深长的戏剧美学表达。

(艺术研究部一级作家):《天算》在我心目中,是一出真正的大戏,无论就思想容量还是艺术呈现,无论就个性风格还是舞台的诗化而言,在近年辽宁的戏剧界都堪称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蔚成斑斓气象。

就编剧成色来说,《天算》是孙浩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史诗格局。此次他将地域文化、时代风云和“易”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把抗战题材类作品往民族思想的本源深层次上迈进了一大步。

其次,从导演呈现的舞台格局上看,《天算》延续了宋国锋身体力行的“辽宁人艺”那种大开大合、充满洪钟大吕气韵的探索,强化了语言和行动、动态与心理碰撞交流的美学效果,善于让人物在东北民俗、戏剧的规定情境和心声外化的不断撕扯中,创化出一种你来我往、环环相扣的戏剧风景线。这构成了《天算》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张力所在。

几位主要演员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像宋佳伦演的白凤岐,集勇敢、智慧、潇洒和善于谋算于一身,刚柔并济中透露出《易经》中体现的那种在变化中恪守不变人生法则的气度风骨。再如顾玲玲塑造的春莺,人如其名,即使在那么揪心甚至有点破灭的命运纠缠里,依然赫然呈现出女性的侠骨柔情,像春天的莺啼,美妙动人。

就整体而言,《天算》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气脉或曰气场,就是将道与术,形与神,表和里,深刻地融会贯通了。它的核是中国古典精神,即“易”的传统在时局动荡中的不乏韧性的彰显和弘扬,围绕着此核,则该剧通体浑然豪气在焉。

话剧《天算》剧照

(艺术研究部副研究员):作为“奉天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话剧《天算》在2022年初拉开了帷幕。作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开年大戏,《天算》集合了全院的优势力量,并聘请宋国锋、王纪厚、关中奎、宋佳伦等大咖加盟,为“辽宁人艺演剧风格”又增添了一部佳作。

《天算》的故事依旧发生在奉天北市场,依旧是由北市场的老百姓谱写的一曲抗日赞歌。浓郁的地域风情、林林总总的普通百姓、与时代交织的国恨家仇,以北市场一隅映射抗日时期整个奉天百姓的生活,鲜活、生动、隐忍、抗争。

主人公白凤岐是北市场了然居相馆的相师,真实身份是砍杀日本军官的抗联英雄鲁宗舜,被毒气伤了眼睛后,落脚在北市场,以卜卦为生。身处闹市,鱼龙混杂,白凤岐利用盲人卦师的身份做掩护,同时汇总情报信息,反馈给抗联,用抗联军长的话,他顶“一个师的兵”!所以,日本人也想尽快抓捕他。在这种情况下,敌我双方,白凤岐和今井隆一,围绕着《易经》机锋暗藏,相互试探。在这一过程中,白凤岐痛斥日本侵略的卑劣行径,并一次次巧妙地化解了危机。所谓,杀人诛心。结尾处,白凤岐用同样的手段斩杀了“叛徒”进藤玲菜,一再受挫折、受了刺激的今井隆一心理防线逐渐崩溃。他怎么能不崩溃?就像白凤岐说的那样,织席贩履、引车卖浆之徒皆可以是“鲁宗舜”,每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都会拿起武器,发出反抗的呐喊。

(艺术创作部二级编剧):话剧《天算》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奉天抗战三部曲”之收官之作,前两部为《祖传秘方》《开炉》。这三部剧的舞美设计均是王纪厚老师担任,《天算》的舞美设计也延续了王老师对沈城地域风情的美学追求和浓浓的关东情怀。

舞台后方上空有两片弧形幕布,两片幕布交汇的中间形成一个镂空的椭圆形,而椭圆形的中间挂着一口巨大的钟。钟的位置虽远,但视觉占比很大,而且有两个发散状的圆弧环绕,这口大钟在舞台视觉上,始终具有最强烈的冲击力。

王纪厚老师在“奉天抗战三部曲”前两部的舞美设计里均有一个核心的景物或道具。如《祖传秘方》中的楼梯,那是兄弟父子间沟通的桥梁;《开炉》里的炼铁炉,那炉火的鲜红与升腾,化作了关东人的血性与力量。该剧舞美设计的核心就是这口巨大的钟。

实胜寺的大钟现被称为“皇寺鸣钟”,就在今天的沈阳老北市。当年敲钟报时,钟声浑厚悠扬,全城可闻。洪亮的钟声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祥如意。《天算》全剧以实胜寺的钟声贯串,剧本中这样写:钟象征着北市场人民的心声和不屈的意志。王纪厚老师把剧本舞台提示中的这口大钟提炼出来,在设计之时征求了编剧孙浩和导演宋国锋的意见,他们一致觉得这口钟作为核心形象很有创意,并具有象征意义。几百年来,钟声阵阵,在老沈阳人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它有一种力量感、雄伟感、震慑感,表现出中华文化精神的伟大,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同时,用这个形象居于舞台中后部不时鸣响,构成一种环境感,强化规定情境和时代氛围。

舞台上的钟声直击人心,唤起民族觉醒;走出剧场,钟声仍在耳边回响,提醒我们不能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