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过渡期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提升浅析①

2022-02-25 05:04周晓涛
热带农业工程 2022年6期
关键词:欠发达文明意识

杨 明 周晓涛

(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们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到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中,再到十九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说,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民族要复兴,乡村需振兴。乡村振兴五年过渡期中,生态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关乎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培育和发展农民生态意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交一份“美丽”答卷,应该成为农村的重点工作。

1 提升农民生态意识的意义

1.1 符合乡村生态振兴的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将农村生态环境列为民生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1]。强化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就是要提高农民生态责任观和主人翁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摆脱大众传统认知的污水到处排放、小溪布满垃圾、路面尘土飞扬,整体破旧不堪的乡村景象,撕掉乡村脏乱差的标签,提升乡容乡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符合农村绿色发展“三步走”战略,力争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到2035年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2]。

1.2 推动农村社会生活高质量发展

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们生态意识的提升。通过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这五年过渡时期切实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提升农民生态意识,树立农民绿色农村的发展理念,将高质量生活诉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科学、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落实在生产生活中,让绿色成为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让生态意识转化为农民高品质生活的成效,让高质量发展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从根本上增强农民对乡村绿色发展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自觉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中。

2 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缺失的表现

2.1 粗放型生产方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面积远谈不上乐观,欠发达地区尚未进入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生产阶段,农民习惯于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为增加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土地肥力减弱,生态环境污染。据相关统计,自2002年起,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的施用量是美国的2.5倍[3],可见农民习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增加经济效益,这与现行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2.2 落后的生活方式

欠发达地区农村受经济水平制约,农民自觉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滞后。秸秆焚烧、垃圾乱倒等现象依然存在;生活污水没有处理后再排放,生活垃圾乱倒,更有甚者将较隐蔽的露天场地作为解决排泄物的场所,或在居住房屋的院内设置简易厕所;在河岸线排放生活污水和厨余垃圾,脏乱臭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可见,受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有待提升。

2.3 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大多农民为追求农业生产的“量”和日常生活的“便”,忽视生态环境造成保护,当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选择眼前利益,坚持“GDP论英雄”,即使考虑到对生态的保护,也是选择“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不惜以破坏生态坏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

3 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的原因

3.1 收入水平较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劳动技能缺乏、收入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使得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淡薄的责任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依旧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无节制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

3.2 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农村脏乱臭情况一直得不到根本改善。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近年来每年下拨农村专项环境整治资金由于地方政府分配不科学,使得专项财政资金发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理想,农村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农民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升。

3.3 生态意识缺失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内,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缺失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人类生产生活与世代相传的习惯息息相关,人们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从自然资源中撷取生活物资,没有理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

3.4 市场经济逐利化影响

目前,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上也表现出逐利行为。如农村集体土地、沟渠地被挖成了数米深“盆地”,致使周边农田开裂、坍塌,受市场经济逐利化的影响,农业土地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破坏子孙后代生存的根基。

3.5 宣传效果不尽人意

农村生态宣传效果不尽人意。一方面,宣传形式僵化,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多采取悬挂宣传条幅、开展理论宣讲等方式,忽视了农民认知水平、情感带入、传统观念等因素,加之过于注重生态教育过程,很少反思教育活动达到的效果。缺少互动和反馈机制,导致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普遍。另一方面,教育内容枯燥。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偏差,难于接受抽象深奥、晦涩难懂的生态理论知识。不结合农民认知实际,一味采取灌输式、任务式说教,忽视了公众生态理念情感的培养,导致农民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生态建设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4 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态意识的路径

4.1 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处于农业转型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时期。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态意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转变生产方式,充分利用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友好型转变。相关部门要加大生态产业扶持力度,通过做好引导工作,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在绿色食品商标注册、推广上给予支持。加强农村优势产业培育,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价值,不断释放生态建设带来的经济红利。二是形成绿色消费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这一重要论述告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辩证处理二者关系,加强农民绿色消费能力,绿色消费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行为中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

4.2 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文明素质

提升农民生态文明素质重点是加强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学校和社会教育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可将生态教育融入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依托课堂内容培育学生敬畏自然观念。加强学生生态理论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农村新一代青年的生态意识,同时潜移默化影响父母长辈和邻里邻居。社会教育也需同步进行,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内容的优化。如利用大众传媒平台开展交流互动,或组成一支由农业技术人员、普法人员、思政工作者等的专家团队下乡宣传,宣讲生态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教授科学种植等,站在农民角度为其排忧解难,要将晦涩难懂的生态条文、数据转化为贴近农民生活的案例,增强生态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

4.3 注重顶层设计,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对于欠发达地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要求,因地适宜提出适合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振兴规划意见和方案,完善乡村高质量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其次,严格执法,将柔性管理与刚性执法结合,纠正环境违法行为和提升守法用法能力结合,实地考察评估与分管人员追责问责结合,正确处理教化与严管关系,树立正确法制观念,纠正“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错误观念,让法律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乡村生态振兴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不能仅局限于一朝一夕,要从根本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农民实际行动促进乡村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将地缘优势发挥至最大化。因此,需要按照既定目标和部署,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脚踏实地,又仰望蓝天,以生态文明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欠发达文明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漫说文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文明歌